APP下载

基于音乐要素落实的初中音乐教学探索

2022-04-29陈晨

新教育·科研 2022年8期
关键词:音乐要素初中音乐教学策略

陈晨

【摘要】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有意识渗透音乐要素内容,符合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音乐要素包括众多内容,节奏、旋律、音色、和声、曲调等,教师从不同角度展开教学组织,对这些音乐要素做整合处理,为学生准备更多训练任务,让学生在音乐聆听、音乐演唱、音乐欣赏、音乐评价等学习过程中内化音乐要素。无论什么类型的音乐课程,都关涉到音乐要素落实的问题,教师要对教情和学情有综合把握,以便推出适合的教学方案,促进音乐要素的顺利落实。

【关键词】初中音乐;音乐要素;教学策略

所谓音乐要素,是指形成音乐的基本要素,节奏、旋律、力度、音色、速度、曲调等,都属于音乐要素范畴。在音乐教学设计环节,教师关注音乐要素落实情况,为学生提供更多感知学习机会,能够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成长,也能够促进音乐教学目标的落实。

一、感知节奏,创设音乐学习情境

音乐作品有特定的节奏,这是音乐的骨架。教师在落实音乐节奏要素时,要引导学生对作品力度和速度做具体分辨,在声势律动操作中感知、内化音乐节奏。

1.掌握力度

音乐作品展示时,最先获得的音乐信息是旋律和节奏,能够引发共鸣的也是节奏,在音乐节奏带动下,欣赏者都会自发展开律动,这就是音乐魅力的结果。所谓力度,是指音乐节奏展示时体现出来的情绪。如“强”节奏,表达出振奋、愤怒、悲壮等情绪,而“弱”节奏,则表达忧伤、忧郁的情绪。音乐作品中有“渐强”“渐弱”等标记,这是力度的设定,为欣赏音乐做铺垫。

如教学苏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渴望春天》,这首歌曲充满阳光和积极向上的情绪,其节奏明快、轻松活泼,教师引导学生学唱歌曲,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律动方案,在演唱过程中展示肢体动作,尝试运用声音、速度、力度的变化,表达对春天的渴望心情。学生对歌曲节奏有了一定直观感知,在反复学唱过程中,逐渐走进歌曲内涵,对作者情感有了更清晰的感知,都能够积极展开律动设计,课堂学习气氛活跃起来。教师与学生展开直接互动,评价学生律动设计情况,及时做出一些技术指导。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教师挑选一些优秀的律动方案,要求学生现场做表演展示,让其他学生做观摩学习,将音乐学习推向高潮。学生参与热情都比较高,在主动展示过程中形成节奏认知。

2.把控速度

音乐作品打开后,都要关涉到一个速度的问题,在音乐作品乐谱上,大多有速度的标记,如“快速、中速、慢速”等内容,这是对节奏的控制。节奏速度快,往往表达一些热烈的场面,喜庆的情绪比较突出。而慢速的音乐,则表达一些低沉的、悲痛的情绪。而中速的音乐,往往能够表达一些歌颂、赞美的情感。教师组织学生从声势律动设计角度展开教学引导,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有形。

歌曲的节奏有速度之分,为学生提供情感渗透做出提示,教师要对接音乐作品展开设计,以提升其教学适合性。如教学《我们在一起》这首歌曲时,教师先分句教唱,并对节拍做具体划分,对三拍子的强弱规律做解读,对重复演唱特点做重点关注,学生逐渐掌握节拍的速度和强弱,对音乐内涵形成深入体验。学生对反复咏唱比较熟悉,教师从这个角度展开重点引导,让学生对比歌曲节奏的速度,从节奏角度做情感分析。教师利用视唱法打开教程,对节奏节拍强弱情况做标记和解读,为学生学习感知提供启示。

二、关注旋律,创新音乐欣赏引导

旋律是由高低不同的音组成,这是音乐的灵魂。教师要从音乐欣赏角度展开指导,对音乐表现手法做深度解析,对作者情感进行必要解读,这样才能促进音乐要素的落实。

1.分解特点

旋律有不同表现形式,教师在分析旋律特点时,要从音阶、音势、音程等方面展开设计。音阶可以分为下行、上行来分析。下行表达暗淡、低沉的情绪,上行具有推动力,情绪高扬;音势可以分为平稳推进和跌宕起伏两个方面;音程可以分为重复、级进、小跳、大跳等,不同音程表达不同情绪。学生对音乐旋律比较敏感,教师要对旋律特点做重点分析,让学生逐渐建立乐感基础。

分析歌曲特点,需要关注的角度有很多,教师从旋律体验角度做重点介绍,对学生形成感官冲击,其助学效果更为丰富。《杨柳青》是江苏民歌小调,其旋律欢乐活泼、热情风趣,抒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歌唱这首歌曲时,能够给人带来更多美好的感觉。教师先利用方言演唱歌曲,并介绍歌词含义,对歌曲调式做解读,让学生对比聆听,对这首民歌的特点做感知分析。学生对歌曲旋律比较熟悉,很快就进入到欣赏环节。教师指导学生做欣赏:歌曲表现什么样的情绪?如果将歌曲分为两个部分,该如何划分?歌词表达的内容是什么背景?学生开始聆听歌曲,并情不自禁地跟唱,增加一些律动内容,集体讨论相关问题,自然形成欣赏认知。

2.关注情感

作者情感是通过旋律表现的,在音乐欣赏时,追求情感共鸣是基本目标。教师在执行教学方案时,要从情感角度做具体对接处理,让学生在反复聆听和演绎中建立音乐认知基础。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呈现差异性,教师在学情调查时,要对不同群体学生学习诉求有清晰把握,以便做出不同引导,让学生透过音乐欣赏启动情感,在不断感知体验中建立共识基础。音乐情感渗透和对接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很多时候是自然达成的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从情感角度展开音乐欣赏,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体验,对培养学生音乐能力有积极辅助作用。《友谊地久天长》是苏格兰民歌,这首乐曲属于世界名曲,为更多人所追捧,给人们带来更多美的享受。这首歌曲的主题是歌唱友谊,其调式为F大调,2/4拍,歌曲旋律舒缓、优美,情感意味更为浓重,其渗透力很强。学生对这首歌曲旋律最为熟悉,自然进入到欣赏环节,很快就形成情感共鸣。教师组织学生做欣赏交流,学生主动介绍自己的欣赏体验。有学生说,这首歌曲听起来感觉很舒服,让人想起很多美好的东西。也有学生说,这首歌曲旋律优美,很容易产生心理认同感,聆听歌曲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三、解读和声,组织音乐演绎活动

音乐和声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音,按照一定规律同时发出而构成的混合音响。音乐作品演绎时,主要是指多重唱,还有多种乐器的混合演奏,能够给人带来更多感官冲击。教师解读和声要利用一些展示手段,而不是单纯的理论讲解,让学生建立有形感知。

1.感受和声

学生对和声比较熟悉,教师要对和声展示方式做整合设计,推出更多训练任务,让学生感知和声,自然内化音乐认知。和声是多种声音的混合,能够创造出特殊的音响效果,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重唱音频,利用多种乐器伴奏歌曲,组织学生做音乐欣赏活动,都能够给学生创造感受和声的机会。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感知有多种途径,教师适时传授一些学法,能够为学生顺利进入欣赏核心创造条件。

教师对音乐作品做深度解析时,要抓住学生关注点,以提升学生欣赏水平。如欣赏《中国功夫》这首歌曲,学生对歌曲非常熟悉,平时都能够哼唱。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音乐视频,引导学生分辨四重唱的《少林少林》,感受歌曲所蕴含的情感。教师示范演唱《中国功夫》这首歌曲,让学生随声附和,课堂互动气氛建立,形成和声效果。为激发学生演绎兴趣,教师要求学生自行组成重唱小组,设计不同音高展开多部重唱。学生有了自主组织的机会,都能够积极行动起来。在教师指导下,各个小组的重唱组织顺利,在课堂展示环节,学生表现可圈可点,教师对重唱组织情况做归结。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少林少林》歌曲做引导,给学生创造多重唱的欣赏机会,然后让学生自行组织设计《中国功夫》演唱方案,学生从设计和操作中获得更多感知和体验。

2.组织演绎

教师组织学生做和声训练和展示活动,学生大多会积极响应,其学习感知效果会更为丰富。演唱、表演、演奏、伴奏、哼唱等,都属于和声训练形式,教师要针对学生学习需要做设计,这样可以对学生多种感官带来一些触动,帮助学生顺利进入到学习环节,在和声体验中建立乐感基础。特别是演绎活动,学生参与热情更高,教师要与学生一起互动。

学生进入自主演绎活动之中,能够感受音乐的魅力,也能够自然建立乐感认知。如学唱《唱脸谱》这首歌时,教师先组织学生进行现场演唱活动:我们平时经常听到这首歌曲,对其旋律也比较熟悉,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尝试做课堂演绎展示,有伴唱、伴奏、伴舞的更好。学生对这样的演绎活动比较有感觉,都能够积极回馈,课堂学习气氛火爆起来。教师对学生学习表现做观察,从音乐表现力角度进行评价,组织学生展开自评互评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启示。一个简单演绎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感知体验的机会,学生进入演绎彩排训练时,要对音乐作品做深入研究,唯有形成鉴赏认知,才能准确表现作品内涵。

四、分辨音色,提升音乐感知品质

音色是指不同声音表现出来的不同特性,音乐学科中的音色,是指不同的乐音表现,教师从调式、曲式等角度展开教学设计,为学生传授一些鉴赏方法,能够促进学生音乐核心能力的成长。分辨音色带有更高专业性,教师需要直观设计,让学生自然进入到欣赏环节。

1.落实调式

所谓调式,是几个音根据一定的关系做构建,围绕某一个音为中心,组成一个体系,这个体系就是调式。调式是音乐欣赏需要关注的乐理知识,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音乐时,要对不同调式特点做介绍,让学生感受到调式的存在。在初中阶段,涉及到的调式大致分为西洋大小调式和中国民族调式。调式比较抽象,教师要借助具体的音乐作品进行解读和展示,让学生自然建立音乐认知基础。

教师从乐器角度展开设计和引导,也能够为学生创造鉴赏的机会。学生对乐器应用比较有兴趣,教师要对这些乐器的特点做介绍和展示,让学生在主动分辨中建立学习认知。《紫竹调》是沪剧曲牌之一,在江苏一带广泛流行,属于山歌、小调,带有中国民歌的调式特点。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这首歌曲的音频,让学生做分辨:这首乐曲轻快爽朗,仔细聆听分辨,乐曲应用了哪些乐器?这些乐器本身有什么样的音色特点?其乐曲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学生开始思考和讨论,对乐器应用做分辨,对笛子、二胡、琵琶等乐器特点做讨论,教师渗透中国民歌调式内容,引导学生展开对比学习,感受江南丝竹的音乐风格。学生反复聆听乐曲,对乐器做分辨,同时对音乐情感有了更真切体验。笛子、二胡、琵琶等乐器,都有自身的音色特点,教师做对应介绍,给学生带来研究的启示,在具体体验中形成乐感认知基础。

2.分辨曲式

曲式和调式有更多趋同性,是围绕一些音乐时间、音乐事件形成的结构关系,这就是曲式。曲式构建需要遵循一定原则,对比、展开、变奏、重复,这是曲式的基本原则。曲式结构有多种呈现形式,教师指导学生欣赏音乐时,未必要将这些专业术语做解读,而是可以利用具体的音乐作品进行引导,让学生自然进入到欣赏环节,对音乐风格做感知和体验。教师引导学生分辨曲式时,不能过多关涉专业术语,以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多从情绪调动角度展开思考和体验。

音乐欣赏没有固定格式,学生音乐认知基础呈现差异性,教师组织学生做具体学习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现实,特别是一些专业术语,没有必要为学生介绍。如《彩云追月》这首乐曲,教师先做鉴赏提示,要求学生关注乐曲节奏,以及波音、倚音唱法的应用,欣赏歌曲的情感要素,能够运营圆润、连贯的声音演唱这首歌曲。学生对这首歌曲的旋律比较熟悉,在教师引导下,顺利进入到欣赏学习环节。因为是民族音乐,带有民歌小调的特点,教师在学生欣赏音乐环节,适时做出指导,让学生结合相关视频材料展开欣赏,感受音乐的意境。经过一番探索,学生对这首歌曲有了更多个性的理解,教师与学生展开互动,交流欣赏体验,教与学达成更多和谐。学生有一定音乐体验认知积累,为欣赏音乐奠定基础,教师借助一些辅助手段,引导学生展开个性鉴赏,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示,以提升其欣赏水平。

音乐课堂渗透音乐要素内容,教师要对教材做深度研究,还要关注学生音乐学力基础,对教学设计、教学执行、教学组织、教学调整、教学训练、教学评价做创新探索,促进音乐要素的落实。学生是音乐学习主体,教师从音乐节奏、旋律、力度、音色、速度、曲调等角度展开教学组织,让学生自然接受要素,促进其学科核心素养的成长。音乐的每一个要素,都有其呈现形式,教师从表现规律、表现特色、表现意义等角度做解读,能够让学生建立有形学习的认知。

【参考文献】

[1]李灿.新媒介环境下初中音乐“创编”教学的实施与推进——基于《电脑音乐DIY》的教学分析[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9(11).

[2]郑丽萍.初中音乐课堂运用体态律动掌握音乐要素的实践研究[J].中学课程资源,2020(10).

[3]彭倩.初中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音乐要素的方法研究[J].黄河之声,2020(24).

猜你喜欢

音乐要素初中音乐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鉴要素,赏形象
鉴要素,赏形象
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
节奏训练在初中音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试论师生互动教学在初中音乐课堂的应用
小组活动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