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再传弟子真德秀在湖南
2022-04-29杨锡贵
杨锡贵
真德秀(1178—1235),本姓慎,因避孝宗讳改姓真。始字实夫,后更字景元、希元,号西山,世称西山先生。他是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进士,官至参知政事,谥号“文忠”,有《真文忠公集》传世。
政学两栖,声名赫赫
真德秀的老师是詹体仁,詹体仁则是朱熹弟子。作为再传弟子,真德秀为学以朱熹为宗,创立西山真氏学派,是理学的正宗传人。所撰《大学衍义》成为元、明、清三代必读之书,影响尔后学术思想的发展达五六百年之久,他因此成为从祀孔庙的贤哲。
在政治上,真德秀也颇有建树。他目睹时艰,忧国如焚,在京任职不满十年,奏疏却达数十万言,不但针砭政弊,切合当世要务,还提出“国耻不可忘,邻盗不可轻,幸安之谋不可恃,导谀之言不可听,至公之论不可忽”的“五不”主张。真德秀拒绝奸臣史弥远的利禄笼络,毅然“裸辞”,“使庙堂知世亦有不肯为官之人”,表现出耿直正派、赤诚爱国的情怀。他多次出任地方要职,如江东转运副使、泉州知州、隆庆知府、潭州知州等,所至多有政声。
宋嘉定十五年 (1222)初冬,在服母丧期满后,时年45岁的真德秀,以宝谟阁待制、湖南安抚使身份,出任潭州知州,成为潭州的“一号首长”。宋代潭州,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湖南,以长沙为州治。来到湖南后,真德秀一心以整饬吏治、抚恤民生、安定社会为己任。
推出“政训四要”,
与同僚共勉
到长沙之初,真德秀将他多年为官的心得总结为“政训四要”,即“律己以廉、抚民以仁、存心以公、莅事以勤”,以《潭州谕同官咨目》的方式发布,与同僚共勉。
真德秀认为,廉洁是官员职业道德的核心,万分廉洁只是小善,一有贪污便成了大恶,其它方面做得再好也弥补不了人生的这一污点,老百姓不怕你严,就服你廉;对待老百姓一定要以仁为本,这是为政的基本出发点,要善于体察民情,力戒残忍,不可搜刮民脂民膏;要有公正、公平之心,主持公道,不可徇私枉法;勤勉不懈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官员一定要勤于政事,不可殆政甚至“躺平”。
“政训四要”既是真德秀对潭州同僚品行的要求,也是他判断同僚为官好坏的标准。
总结十大“政害”,
要求力戒
除了以“政训四要”与同僚共勉之外,真德秀又提出要戒除十大“政害”,即“断狱不公,听讼不审,淹延囚系,惨酷用刑,泛滥追呼,招引告讦,重叠催税,科罚取财,纵吏下乡,低价买物是也”。真德秀归纳的十大政害,涉及当时司法领域的断狱、听讼、囚禁、用刑、追拿、招引等环节,以及行政领域的征税、敛财、扰民、买卖等方面乱象,可见他对当时社会问题的观察和了解全面、深入而透彻。
当然,并不是每个地方都存在这十大政害,但万一有的话,就要像拯救落水者或被困在大火中的人那样,马上行动起来,不要拖延,不要考虑什么利害。真德秀最后非常诚恳地说:“愿请虚怀听受,凡利病当知者,愿以告焉;某行不当者,愿以告焉。往复周悉,则湖湘九郡,庶乎蒙赐,而某亦庶可寡过矣。”
设宴湘江亭,赋诗谕属下
《潭州谕同官咨目》发布后,真德秀又召集潭州所属十二县的“一把手”开会。会议期间,真德秀还在湘江亭设宴招待他们,并写有《春日以诗谕属》,在谆谆告诫的同时,也对各位同僚寄予了深切厚望。诗云:
从来官吏与斯民,
本是同胞一体亲。
既以脂膏供尔禄,
须知痛痒切吾身。
此邦素号唐朝古,
我辈当如汉吏循。
今日湘亭一杯酒,
敢烦散作十分春。
湘江亭,一名望湘亭,简称湘亭,在古代长沙县西侧的湘江边上。该亭在唐代就很有名气了,是文人骚客来长沙后必打卡的“网红”之地,著名诗人元稹、郑谷等都曾写诗赋咏。真德秀在此谕属之后,湘亭更是成了宋、元两代胜迹,到明代复建有真西山祠。五个半世纪后,出任长沙府知府的吕肃高刚一到任,即作《初至长沙言怀兼示所属八首》,其中有“朗诵湘亭谕属诗,西山模范是吾师。终身何敢忘三字,暗室还须懔四知”,将真德秀当作自己廉洁从政的精神偶像来崇拜。
谕属之文与谕属之诗,通俗易懂,情意真挚,倾注了真德秀当年在长沙谆谆告诫官属的一片苦心,堪为长沙古代历史的一段佳话,是湖南廉政文化建设史上十分宝贵的精神遗产。
抚民以仁,惠政毕举
“抚民以仁”,真德秀不仅是这样主张的,也是这样做的。
到任潭州之初,真德秀还发布了《潭州谕俗文》,目的是“布宣德化,导迪人心”,着重从“天性人伦之大者与夫迁善改过之方”两个方面传达自己的主张。首先,他谆谆告谕百姓,要讲孝悌。孝敬父母、尊重爱护兄弟姐妹是天性人伦的根本,一定要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其次,他还倡导宗族邻里相互友爱,因为宗族之恩百世不绝;第三,他强调要建构和谐的官民关系,官民之间应互相体恤,同甘共苦,官员不能渎职枉法,给百姓生活造成困扰,民众也不能违反法律,或者强词夺理,引发诉讼。由父母、兄弟、宗族、邻里,再到官民,涉及社会关系中具有普遍联系的各个方面,反映了他以个人为起点,然后如同心圆般扩大的秩序意识,颇具整体意识与辩证思维。
真德秀到潭州任职后发现,由于一再提高酒价,自建炎三年(1129)以来开始实行的榷酤制度即酒类专卖制度,积弊已到极点,而且扩大到其他地区,到了民不堪命、不容不更的地步。在他的积极陈请下,这一利官而害民的制度终于被废除,减轻了百姓的实际负担。真德秀还废除了超收税粮的“斛面米”,申免官府强行抑配征购的“和籴”制,以解民困;取消田税正额之外,以“捧撮米”每石增收一斗七升的附加税等苛政。
真德秀还采取了一系列社会慈善救济措施。他效仿朱熹的社仓之法,在长沙设立惠民仓,储粮5万石,每年青黄不接之时,以平价卖给缺粮百姓;又购谷9.5万石,谕令所属十二县分设社仓,这些遍及乡落的赈恤机构惠及了更多的百姓。同时,他还设了慈幼仓,又辟有“义阡”(义坟),安葬贫困百姓死后无钱埋葬者;湖湘屡遭水旱,时有饥荒,真德秀赈济灾民,亦不遗余力。
真德秀在潭州为官不到3年,秉持廉、仁、公、勤的为政理念,廉洁自律,爱民如子,惠政毕举,造福一方。
编辑/汪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