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2022-04-29龙小农
龙小农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是铸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增强文化自信自强的关键路径和关键举措。
一、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重要意义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国际上,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在国内,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创造奇迹,也要在精神文化上再铸辉煌,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就需要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一)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是铸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需要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坚定文化自信,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是时代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力所在,是实现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途径,人民群众既是文化创新创造的源泉,又是文化创新创造的主体。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前提下,创新推出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公共文化服务和优秀文化产品、作品,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二)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是中华文化走出中国、走向世界的需要
在全球社交化时代,中国要想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就必须做到全民参与、全民族参与,必须组建多元统一的国际传播主体,充分发挥全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是增强文化自信、抵御西方文化入侵的需要
当今世界的国际博弈,不再只是由经济和军事力量制胜,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自己国家的文化发展,希望借助文化的国际传播在国际社会中提高自身地位,个别强国甚至推行文化霸权主义,用自身文化软实力对其他国家进行文化渗透,企图破坏别国的文化认同感,瓦解其文化自信,以达到自己霸权主义的目的。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是和文化自信紧密相连的,对文化有自信,人民就有信仰,民族就有希望。面对中西方价值观念冲突强化的可能,面向世界、面向时代、面向未来,我们应努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塑造中华文化更加积极、开放,越发自信、从容的姿态。
二、新时代党和国家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主要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守正创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用真理之光照亮复兴之路。
(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
我们党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设立烈士纪念日,建立健全党、国家和军队功勋荣誉表彰制度,设立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隆重举办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活动,有力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传播。同时,大力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出台《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设立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中国国家版本馆及国家版本库,完成《复兴文库》编撰工程,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更丰厚的历史文化滋养,推动人民群众自觉传承发展中华文化、主动汲取历史智慧,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不断夯实。
(二)文化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两个领域充分发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主阵地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以来,文化艺术界、哲学社会科学界明方向、正导向,转作风、树新风,出精品、育人才,事业发展欣欣向荣,队伍面貌焕然一新。文艺创作唱响主旋律,众多革命历史、英雄故事、时代先锋题材的国产电视剧在全国集中展播,创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圈粉”无数;传统节日文化深入人心,“文物热”“非遗热”等纷纷兴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常生活,焕发当代价值和永恒魅力。哲学社会科学不断强化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自主知识生产体系建设得到强化,哲学社会科学主要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教材编写持续推进,并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中建设文化强国,中华文化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推动中华文明与各国文明美美与共、和合共生。这一良好局面和态势,为我们在新征程上继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坚定信念。
三、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要正确把握几对关系
文化对于个人是精神食粮,对于社会是价值观,对于国家是意识形态,文化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势在必行。在新征程上更好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须正确把握以下关系。
(一)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文化作为上层建筑,在任何时代都严格地被该时代的经济、政治所制约。只有经济发展了,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提高了,人们的文化观念才能得到更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发展和繁荣。文化的繁荣兴盛离不开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配各种资源来支持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进而给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一方面,要加快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做强文化产业的实体经济;另一方面,要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不断推出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文化的民族化与世界化的关系
在世界多民族、多文化林立的大家庭中,一个民族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有自己的文化根源,必须有自己的文化形象,否则就很难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同样,一种文化要想存续发展,也必须有自己的民族根基和民族形象,才能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充满生命力和创新力的民族文化,必然是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文化,任何民族文化都不会、也不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
坚持文化的民族性,不是把民族文化封闭起来,与世隔绝,而是在坚持自主发展、自我创新、自我超越的同时,进行全球化的竞争与交流,并在竞争和交流中实现更高层次的超越和创新。全球化并不一定导致文化一体化,即使最新出现的网络文化、元宇宙文化,其交流的内容本身也带有各种民族文化的痕迹和印记。我们不能将文化的民族化和文化的世界化对立起来,而是要倡导文明互鉴、文化多元。
(三)文化的继承与吸收的关系
为保持文化的先进性,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必须保持批判的态度,弃其糟粕、扬其精华,既要避免历史虚无主义,又要防止滑入民粹主义陷阱。在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互鉴中,要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择取有利部分,用以发展壮大自己。在新征程上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我们必须坚守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才能保有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包容性和创新性。
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重要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在现有基础上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从而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一)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老树发新枝”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广大炎黄子孙的文化底色,隐藏着“何以中国、何以中国人”的秘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要用好当代先进媒介技术和形式手段,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比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鲜活实践,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世界共同价值。要发掘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所蕴藏的传统文化,不断做大这个中国人心中极具凝聚力的最大公约数。要挖掘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积极寻找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的结合点,赋予其新的时代气息。要强化对中华文明源起的考古和论证,不断增强当代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二)让革命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弘扬
革命文化及革命文物,承载着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着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丰功伟绩,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只有让体现崇高革命精神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革命文化传承下去,才能更好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要接续推进“四史”学习,尤其是党史学习,运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精神血脉、传承红色基因。要引导党员群众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大历史观,在守正创新中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全面展示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伟大建党精神。要注重抓好“三个结合”,即促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建设、旅游提质相结合,与乡村振兴、老区发展相结合,与惠及民生、增进福祉相结合,让革命文物在文化建设、乡村振兴和老区发展中发挥精神引领作用。要借助“互联网+革命文化”,让革命文化及革命文物数字化、可视化、沉浸化,让革命文化和革命文物更好地走进青年一代。要用青年一代最能接受、最常接触的媒介形态和方式方法,最喜欢的叙述话语体系,讲述和展演革命故事和英雄人物,培养青少年对革命文化和革命文物的亲近感,从而增强广大青少年弘扬革命传统的自觉性、主动性,推动革命文化入脑入心。
(三)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唱响主旋律”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当代文化艺术作品应是时代的作品,文艺创作要唱响时代精神,满足新时代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文艺创作应积极创新唱响主旋律的理念和实践,提升当代文化创新力,探寻艺术创作新道路,在思想内涵和精神价值上要扬正气、发新意,在艺术本体和艺术规律上要守正道、开新路。
要积极鼓励文艺工作者紧跟时代发展,对鲜活的当代中国故事进行采风提炼、予以艺术审美创造,提升文艺创作的创新力,构建当代中国的文化艺术话语体系。事实证明,凡是在聚焦朴实感人、真实动人的故事下创作出的文化艺术作品,都能较好地实现艺术性、思想性、知识性和娱乐性的有机统一,推向市场叫好又叫座。要坚定不移将文化体制改革引向深入,为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提供体制机制保障。要更加重视中国当代文化艺术发展的高质量和创新性发展。要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促进基层文化设施布局优化和资源共享,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文运兴国运兴,文脉连国脉续。在新征程上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要始终坚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牢记中华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交锋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要以创新为本、以创造为用,不断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赓续中华文明;要以坚定的文化自信自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讨论题:
1.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有何重要意义?
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在新征程上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