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肖邦创作中的悲剧色彩

2022-04-29郭蕴郭正卿

当代音乐 2022年9期
关键词:肖邦

郭蕴 郭正卿

[摘 要]肖邦是19世纪波兰最伟大的钢琴家、钢琴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最主要的是肖邦不只是一个人的个人主义,而是代表着整个波兰人民的命运,肖邦时时刻刻心心念念着自己的祖国,那是他的祖国,他终生不忘波兰人民的苦难,将人民的幸福和解放放在他的首位。始终等待着人民解放的黎明到来,所以肖邦之所以被称为钢琴诗人,是因为他的作品中带着淡淡的悲剧色彩,给我们一种美的感受。

[关键词]肖邦;钢琴诗人;悲剧色彩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2)09-0191-03

一、悲剧的起源

悲剧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故事,都是以凄美的结局结束的,给人悲伤和叹息,想起昔日繁华的光景。如今却是凄凉的场面,想起昔日宙斯手持雷神锤,闪电主宰天庭;海神波塞冬主宰海洋,太阳神阿波罗和月神阿尔特弥斯,火神与工匠之神赫维斯托斯等,他们都与人间有着剪不断的情缘,有的是经历了痛苦的磨难最后过上了美满的生活,但大部分都是以悲剧作为结束,在故事的经过中是那样的美好,幸福的生活就像沉醉在四月的花海中,阳光灿烂,落花满天,但是却在一些神的干涉之下,最后酿成了悲剧。仔细地来看古希腊的神话,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线,就是悲剧性贯穿始终。正因为艺术家发现了这一条,便成为中世纪至文艺复兴时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

对于已知的中世纪的管风琴的作品分析来看,能听到的是长音从开头到结束,没有休止符,但是始终以一种空灵的音效出现。这受当时乐器制音器的限制和社会背景的制约。我们回到19世纪的浪漫主义时期以“钢琴诗人”肖邦的作品为例来看,也发现他的作品带着淡淡的悲剧色彩,我们谈到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也就是所谓的艺术思潮时期,更多的是表达人性,将人性放到了理性之上。19世纪在钢琴的发展中以李斯特最为代表,他将钢琴技巧发展到高峰,让前人畏惧,也使后人无法逾越。疯狂的八度,十二度的跨越,长音阶式的三六度快速跑动,使他奠定了钢琴之王的称号。但是肖邦的作品好像与19世纪这样一个人性解放的时期有所不同,他的作品中反常的弱音八度,轻柔的分解琶音,还有缠绵不尽的乐句,让我们不由得想到了古典主义早期的精致。这就是肖邦在浪漫主义时期的框架里,带着古典的美。悲剧的色彩也正是在这样的形式里展现出来的。

二、Valse(e小调)

我们在这一节要谈到的是肖邦的圆舞曲,其中e小调圆舞曲给以我们低沉的色彩。我们看到的是前奏和主题动机,前奏是e小调主和弦的分解琶音,而肖邦用长连线跨越了七个小节,而左手的主音E跨到了打字组,低音始终保持在低音区黯淡的声音之中,给人一种压抑,一种不安的情调始终在开头处笼罩,而右手有一个高声部旋律就是E-G-B-E-G-B-E的主旋律线。而声音从p-f但是在主题动机B的出現时却又笼罩在了p的音响中。[1]

谱例1:

如谱例1,这里就是主题,也是动机,整首曲子都是以八小节为展开的。这里肖邦在属音的音响上展开进行。始终没有主音的出现,半终止以一种不稳定,可以向主音过渡的倾向,但是他更多的是既有向主音倾向的稳定性,又具有过渡的不稳定性。八小节的结束时,肖邦以主音作收束。在dolce(柔和甜美的)情感术语中,主题句始终在p(弱)中流动,这就和我们常规的演奏产生了异议。我们在演奏时旋律进行到高声部的时候要强,低音区的时候要弱,这是正常的。但是在这里,始终没有出现cresc(渐强)或dim(减弱)的术语记号。要值得注意的是不是作曲家肖邦错了或是忘记了,这里就体现出肖邦是诗人的地方,他更具有诗意化地让旋律在弱的音响世界里流动,始终以低沉的音调展现。

中段以A大调,e小调和d小调的转化,情绪发生了扭转,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温暖美好的田园生活,像秋日的午后一样,孤苦的人躺在了温暖的阳光下,享受这难得的美好时光,中段将我们带入了花海的芬芳之中,没有了冰冷,没有凄凉。但是很快又转回了开头那不安的主题动机中,最后在不安的主题延伸下结束全曲。

(一)Etude(Op10 No9)和Prelude(Op28 No24)

接下来我们看练习曲,在作品Op10 No9中,我们看到了在主和弦上构成的长琶音,右手的旋律巧妙地用休止符避开了第一拍的强拍,在弱拍上级进,但是我们看到前四小节虽然sol-si-re的合弦外音,但始终是在fa-la-do的主和弦上级进。这样在左手低沉的琶音流动之下,给人始终以一种压抑、悲愤的情绪产生。这首练习曲被人认为和李斯特有共性之处,但是作曲家当时不认识李斯特,说明浪漫主义时期的创作风格让他们之间有着极大的共同之处,是带着一种悲痛、低沉压抑的气氛。这里其实是受他们的时代所影响,19世纪以民族主义为主导,反抗压迫的时代,包括密茨凯维奇和拜伦的长诗中也出现了浓厚的民族主义,以反抗压迫,渴望黎明的曙光。所以肖邦深受他们的影响,肖邦不仅是一个人的诗歌创作,他是代表整个民族的复兴和人民解放的愤懑之下创作的。所以说肖邦不同于19世纪其他的浪漫主义的作曲家,德奥的作曲家没有肖邦的这种经历,所以他们的创作中开始带有着庸长乏味的段落,和单调的音响效果,这样的创作是受时代制约的必然性的结构。

在前奏曲No24首中,我们依然看到了在低沉的分解琶音中流动的d小调主和弦,右手还是以re-fa-la的主和弦的三音,五音来回进行的主题句。在重复主题句的时候,肖邦加入了装饰音,装饰音纤细的声音改变了主音单一的声音效果。整体还是笼罩在低沉压抑的音响效果中。

这里尤其以结束句最为典型,倒数第六小节以同音的重复做强调,接着就是暴风雨式琶音下进经过句,很明显受了贝多芬的影响,同时也体现了肖邦内心悲愤、压抑的矛盾之间的冲突情景和中段的柔和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Nocturne(Op48 No1)

接着我们来看夜曲,夜曲起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时期,是一种恬静、和谐、充满遐想的体裁。菲尔德首创,肖邦在这个体裁上继续发展。肖邦的夜曲在旋律上充满了田园的诗意和醉人的和声,远超越菲尔德。[2]

谱例2:

我们以Op48 No1为例,肖邦始终巧妙地避开了第一拍上的重音,旋律音在第二拍和第四拍上出现。一个一个乐句的旋律音始终都走向了下行,像一声声低沉的叹息,在mezza voce(一半的声音,小声)上进行着,两小节的旋律到sol,然后就是下降到do。第三小节re,do-la-sol,然后是mi-do。这样时而想上走,而又不得不落下的低沉,压抑的情绪渲染了整个c小调。也是诗人对命运的感叹,同时充满了无可奈何。虽然再现部用了八度加强了音响效果,意在做着反抗、呐喊,但是始终无法改变低沉悲凉的结尾。

(三)Quatre Mazurkas(Op33 No1)

谱例3:

谱例3这是一首升g小调的马祖卡舞曲,在第一小节中右手的旋律mi-升re-si-升la-升sol,下行是mi-升re-重升do-升do,半音化是肖邦最爱的创作手法,半音似乎总是有一种隐秘、捉摸不清的感觉,所以说肖邦是将钢琴的音色真正挖掘到的人,仔细听浪漫主义时期的其他作曲的音响,不乏能听到枯燥、单调的音色,甚至是贝多芬的作品里,都可以听到一些庸长枯燥的乐句。半音化的挖掘开创了新音响的天地,不仅在19世纪得到发展,以李斯特、瓦格纳为代表也影响到了印象主义以及民族主义时期。也正是这种半音化之间不协和的一种音响关系,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悲凉、哀怨、彷徨。整首曲子都是以mi-re-si-la-sol这个主题动机而展开,可见整首升g小调马祖卡舞曲都是以半音间不协和的音响而展开的。在piano的感情术语中进行,又笼罩了一层黯淡的薄纱。

(四)Fantaisie Impromptu(Op66)

谱例4:

谱例4,同样在即兴幻想曲Op66中,这种半音化的动机依旧出现,升sol-la-升sol,重升fa-升sol-升do-mi,升re-升do-升re-升do,升si-升do-mi-升sol,整首都是以十六分音符的半音化動机中展开,而且是在快板中进行,左手3与右手4之间对位,在强烈而低沉的音阶跑动之下更加显得不安的情绪。丰富的和声是通过内声部展现的,第五小节为例来看,升do-mi-升sol的c小调主和弦的和声贯穿其中,肖邦拉长了伴奏的跨度,使和声更加宽广,不像古典时期的伴奏在一个八度中的三和弦之间来回跑动。中段在广板中进行,生动热情,充满着温暖的气息,和第一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装饰音的来回变化,让音色更加迷人,让人宛若至于冬日的午后,一切是那么美好,阳光轻轻地洒在窗前,通过窗纱,来到了那覆满灰尘的钢琴前。曾经的时光是那么让人回味,热情、喧闹、笑语、泪水。多种的情感以热情为总述,但是这一切仿佛又是那样的短暂,还是挡不住暗流的袭来,不安中结束。

三、悲剧的色彩

对于色彩这个词语,最开始是从美术中借鉴而来,是凸显人物线条间的明暗对比,和上色的差异。而谈到音乐中的色彩,是以悲剧来开始的。肖邦是这方面的天才,他不同于莫扎特的地方就是,莫扎特始终以乐观、热情的理性思想看待生活。肖邦则具有极强的人文主义思想,以祖国、人民为始终来创作的,就像我们熟知的Etude(Op10 No12)就是在听闻华沙起义的情况之后创作的。19世纪的文化背景是与反抗压迫、渴望恢复自由的民族主义分不开的,也是19世纪不管是文学还是音乐共用的题材。肖邦的作品以悲剧为始终,这和他个人的经历是分不开的,从小看到的是自己的同胞受沙俄的压迫,自己成年时期又不得已来到巴黎。但是他始终没有忘记同侵略者作斗争,饱含无法改变现实的悲伤之情。所以在肖邦的作品中总是流露着淡淡的哀伤,悲剧性就是肖邦的代名词,他仿佛与19世纪的华丽、情怀、开放、解放格格不入的。对于肖邦真正的解读又到了肖邦的情感中,肖邦因为在一次沙龙性的舞会中结识了乔治·桑,可是很令人不解的就是肖邦带着浓厚的女性主义色彩,不仅是肖邦的外在特征所展现出来的女性气质,更多的是肖邦的性格,柔情忧郁,而相反乔治·桑却是带有很明显的男性气质,不仅展现在身姿和生活习惯,甚至到了生活里的点点滴滴。肖邦和她在一起共处了九年,这九年里可以说是肖邦一生当中最辉煌、最美好,也是最幸福的时刻。但是很显然幸运女神仿佛总是不愿意将真正的幸福带给这位伟大的钢琴诗人,这也许就是诗人该有的宿命,他在诗歌也就是文学的最高阶段达到了巅峰,相反在生活中就相应的总是与悲伤和凄凉相伴。诗人所展现给我们的诗歌是那么的美好,让我们想起了船歌那悠扬的中段,像冬日午后里远航的轮船,在阳光下静静远航,又像升c小调那迷人如歌的中段,一切是那么的美好,回到了我们内心的世界,抒发我们内心的情怀和歌声,不受喧嚣世界的纷扰,可是最后一切都还是结束了,像过眼的云烟一样没有了,九年像昙花一现,留给肖邦的是日渐消瘦的身躯和病痛的折磨,往日的甜蜜化作了升c小调圆舞曲,一切都结束了。也正是因为肖邦的生活背景,以及个人经历,始终作品中都带着淡淡的忧伤,低沉和彷徨,这种风格主要在夜曲中所体现,马祖卡和波罗捏兹舞曲中都有所展现。他的作品中带有着莫扎特的古典和声的优美,这种美的代表在外显现于诗歌,对内则显于和声。他的作品中带有着莫扎特的古典和声的优美,这种美的代表在外显现于诗歌,对内则显于和声。肖邦的和声中从未有过不协和、枯燥的音效。同时带着浓重的意大利歌剧的歌唱性旋律和古典主义时期的热情,深深烙印在他的作品中。而表现的方式更多是以形式所展现出来的。至于我们所说当代的一些作品为什么单调乏味,是因为对于一件艺术品内容是通过形式所展现出来的,形式的匮乏往往代表着内容的空洞。所以由于内容的匮乏或者缺失,表现出来的就是形式的缺陷,这是毋庸置疑的。肖邦的作品为什么能拥有美的感受,是因为肖邦的作品就是诗歌,让我们去捉摸,去聆听,去感悟。同时悲剧为什么比喜剧更具有深意,是因为悲剧的艺术作品将美好的事物拆散、打破,形成了一幕幕支离破碎的场景,而不在我们的想象之中,是意料之外的,也是凄凉的,人都喜欢美好的事物,也都向往美好的,但是他们似乎忘记了美好的事物是通过悲剧所体现和对比之下产生的。

注释:

[1]

周 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126.

[2][德]黑格尔.美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6:353.

(责任编辑:韩莹莹)

猜你喜欢

肖邦
“钢琴诗人”肖邦
论肖邦《第二叙事曲》(Op.38)的叙事、形式与风格
勤奋学习的小肖邦
勤奋学习的小肖邦
肖邦
肖邦的魔法
肖邦的魔法
肖邦
肖邦故园,在谁的心里——我对《肖邦故园》教学的一点思考
小狗圆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