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歌曲《故乡》的音乐分析与演唱处理

2022-04-29沈松奇

当代音乐 2022年11期
关键词:演唱处理音乐分析艺术歌曲

沈松奇

[摘 要]

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结合使艺术歌曲焕发生机。《故乡》作为我国抗战时期的一首艺术歌曲,主要介绍了人们因外敌侵略而流亡到他乡,在流亡之地思念自己故乡的情感。作者将民族五声调式和西方和声小调相结合创作而成,呈现了一部具有中国韵味的优秀艺术歌曲。笔者结合艺术歌曲发展、抗日战争以及词曲创作对艺术歌曲《故乡》的音乐分析和演唱处理进行探究。

[关键词]艺术歌曲;《故乡》;音乐分析;演唱处理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2)11-0137-03

一、艺术歌曲《故乡》的创作背景

中国近代艺术歌曲在20世纪20年代得到广泛发展,艺术歌曲作为中国近代新音乐文化的一种重要音乐风格,可以说直接推动了中国音乐向前发展,对中国音乐、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最起初阶段,以萧友梅先生、赵元任、黄自先生等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知名作曲家共同创写了《问》《点绛唇·赋登楼》《思乡》《叫我如何不想她》等这些中国艺术歌曲,他们对推进中国早期音乐文化工作的展开起到很大的作用,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艺术歌曲的起源及在中国的发展

从世界的范围来说,早在13世纪之前艺术歌曲就已经在欧洲出现,直到16世纪德奥作曲家把佛兰德斯乐派的复调手法与德国中世纪以来的独唱歌曲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四声部的世俗声乐体裁——Lied。后来的艺术歌曲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逐渐成为音乐与诗歌完美结合后的一种新的艺术体裁,同时还是一种深情地表达情感的一种音乐形式。18世纪末,德国的轻歌剧作曲家将民歌引入了轻歌剧中,受到了人们的广泛欢迎,民间音乐与轻歌剧(学院音乐)的这次成功结合,成为艺术歌曲产生的重要转折点,之后这种艺术形式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和传播。

中国自古代以来就有了诗、乐一体的优良文化传统形式,这些诗词通常来说可以让人们去演唱,进而更好地表达情感,早在1902年梁启超先生就提出了恢复中国诗与乐相结合的传统形式的主张,同时他还特别强调了诗跟乐在生活教育管理方面的重要影响和作用。另外,提出这种主张的还有王国维老先生,在他的一篇文章《论小学唱歌科之材料》中,提到了一首歌曲除了音乐要显得美,歌词也要显得美,他当时提倡的是主要采用古代诗词作为音乐的专业歌词比较好。因此,艺术歌曲这种声乐形式在我国古代便有一定程度上的探索。

20世纪初,萧友梅、赵元任等一批近现代音乐家开始引进西方的艺术歌曲,而艺术歌曲这一术语也正是萧友梅先生从德语翻译过来的,我国的艺术歌曲可以说是从国外大量引进其创作手法、创作技巧、演唱表现形式等,使音乐彰显诗性、释放中国特有的人文情感,体现中国古典文化精神。中国的民族特有的语言韵味与风土人情为这种声乐体裁注入了特有的风格。自此,艺术歌曲在我国近代历史中与时俱进向前发展,在不断地传承与拓展中,成为我国的时代风格特色与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瑰宝。

中国近现代早期的一批音乐学者通过去欧洲和其他国家努力学习音乐文化,了解西方音乐艺术,借鉴西方艺术风格与西方的写作经验,对“中国式”的音乐文化进行了开拓发展与创新,中国的艺术歌曲从此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创作,这一时期的作品成为他们创作艺术性歌曲的主要方向。这一特殊时期写作的艺术歌曲大都是以古诗词为主,但更多的是表达对祖国热爱和对人民的同情,因此艺术歌曲的创作一方面可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另一个重要方面,也深刻的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特殊时期,人民水深火热的生活对音乐家创作的重大影响。

(二)《故乡》的创作背景

艺术歌曲《故乡》是由陆华柏先生作曲、张帆先生作词,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国共两党宣告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揭开了全面抗日战争的序幕。[KG(0.05mm]12月南京沦陷,作为爱国人士,词曲作者根据当时社会状

况与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遭遇,于1937年的冬天在广西桂林创作出了这首艺术歌曲——《故乡》,并于1938年春在桂林首演,由梅经香首唱。无论是歌词还是曲调都具有中华深厚的民族情感和浓厚的艺术感染力,使人们听后心中久久难以忘怀。

作曲家陆华柏先生当时在创作这首作品时回忆道,确实是在一边感受着一边写作着,全部是自己个人的亲身所感而作出的凄凉艺术歌曲,他创作这首歌曲时甚至是流着眼泪结束的创作。在他自己的创作中,伴奏与歌曲的旋律紧密结合,婉转优美,感觉像要回到故乡,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之情。词作者张帆作为徐悲鸿的助教,在遭遇广西美术学院停办之后,毅然决然同陆华柏、徐杰民等人创编音乐刊物,进行音乐宣传。而艺术歌曲《故乡》就是在这一过程中诞生的,这部伟大作品完成之后,第二年由梅经香在桂林首唱,演出大获成功,广为流传至今,因此它成为了近代中国艺术歌曲抗日战争历史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艺术歌曲。

二、艺术歌曲《故乡》音乐分析

《故乡》是一首抒情性和戏剧性相结合的艺术歌曲,采用并列单二部曲式结构,可分为A、B两段,并附有前奏、间奏以及尾奏。

前奏(1—4)对主体部分的调式、织体、动机部分做了概要性提示。

A段(5—26)其次级结构由四个乐句構成,为非方整性乐段。从材料的构成与发展的角度来观察,整体形成了“起承转合”的四乐句乐段形式。歌曲旋律以第一段的第一句为主线进行发展,并且在D主音的基础上多次进行模仿和重复。A音乐片段的旋律大致走向是从高到低缓缓向下的,这也是我国民族五声调式音乐风格的一大特色。这一部分的伴奏织体写作采用的是声部模仿的方法,使得演唱旋律和钢琴伴奏旋律之间层次分明,听起来如行云流水一般,又不失安静优美的气氛。调性位置为D宫系统调式,第一句“起”句在主和弦T上作半终止,b句“承”在属和弦上作半终止,并与第一句“起”句形成一答一问的终止和声关系。c句“转”句从下属和弦开始陈述乐曲,最后在主和弦上做终止。d句“合”句对A乐段整体旋律作了必要性的总结之后,最后在D大调的主和弦上完满终止形成收拢性乐段。[1]

接着是两部分之间进行转换的伴奏部分,并且反复的进行四度模进,使其充满了戏剧性,在调式上这个地方也发生了变化,由民族五声调式向和声小调转变。

B段(30—48)其次级结构由四个乐句构成,为非方整性乐段。从材料的构成和发展的角度来观察,与A乐段一样整体上形成了“起承转合”的四乐句乐段形式。调性位置由A乐段的D宫系统调式转为b和声小调,使中西音乐调式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第一句e句为4小节从b和声小调的属和弦上开始陈述,这里就形成了与A乐段的不同之处,最后以属和弦作终止。f句四小节,最后以主和弦T作终止,与e句形成一问一答的终止和声关系。g句的旋律与节奏开始在主题动机的基础上发展变化,因此构成了“转”句的句式特点,最后在主和弦上做终止。h句较前两句规模有所扩大,最后在b和声小调的主和弦上完满终止形成收拢性乐段。[2]

尾声(49—53)使用B乐段的伴奏织体材料进行发展,对前面的音乐做了一个简单回顾,最终停留在b和声小调的主和弦上,强调了音乐的收束感。

三、艺术歌曲《故乡》的演唱处理

(一)《故乡》演唱技巧

歌曲《故乡》的歌词非常有画面感,唱这首歌曲的时候就好像融入了这美丽的风景中,这首歌曲的情感语言表达展现出了人民群众对故乡的留恋,对侵略者的愤懑之情。歌曲最大的特点是以弱起拍起句,如第五小节空拍之后出现的八分音符的“我”,四分音符的“生”并连接两个附点音符的节奏,带动了旋律的进行,但又由于是歌曲的第一个乐句,在演唱之时要带有一种诉说的情绪,声音要以一种柔和甜美的情绪,讲述美丽的故乡,清澈的河流、垂杨夹岸、茂密松林……。第一句“故乡”采用力度术语“p”进行修饰,又在弱起拍上起唱,因此要兼顾到这些修饰,演唱之时做到“轻声高位”,“故”字以附点节奏进行呈现,“乡”字虽然占有二分音符的时值,但在演唱时要注意不可拖沓,要以一种爽朗、轻快积极的情绪对故乡的美景、热爱、倾诉娓娓道来。诸如此种特点的还有后边的“那儿有……”“春天……”“秋天……”等。[3]

到了后半部分,要以高涨的情绪进行表达为主,歌曲[KG(0.10mm]描绘的是一个故乡从之前的平静生活到突然被战争打乱,

被外敌侵入使百姓们无家可归,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四处游荡逃亡,对亲人们的思念,渴望回到自己的故乡与家人团聚的情感。后面的歌词直接可以诉说:“现在,一切都改变了,现在,已经是野兽的屠场。”这也是情绪的宣泄,但要对气息有良好的把控。紧接着又“故乡,我的母亲,我的家呢”,表达出了劳苦大众的深切盼望,渴望回到家乡与亲人们团聚。最后又通过追问的语气“哪一天再能回到你的怀里,那一切是否能依然无恙?”用主题重新强调整首歌要表达的核心。

(二)《故乡》情感分析

情感的准确表达是诠释歌曲的又一重点,而要想更加准确的表达情感需要对歌曲的歌词内容、创作进行深度了解。歌曲《故乡》的歌词总体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可以描述它为诗情画意。第一句话:故乡,我生长的地方,本来是一个天堂。它采取了直接突出主题的方式,然后又借景抒情。那有清澈的河流,岸上的杨柳,枝繁叶茂的松林,到后来的牛羊在草原上来往游荡,再到最后秋天的树木秋丛,这些歌词都给人以特别优美祥和享受的视觉。文学歌词写景无疑突出它的景色宜人,虽然它似乎在写景,但实际上与后段形成鲜明对比,这是发展的主题线索,咏叹调般的旋律音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美景以及乡情的深切怀念。月夜我们泛舟湖上,庄严的古庙几次凭吊斜阳,它是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这也是用月光古庙代替思乡的重要部分。

歌曲《故乡》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这首歌曲以优美的旋律并与当代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情怀紧密结合,从而使得这首作品仍在广大院校、阶层传唱。在演唱这首作品时,我们要准确的把握情感,要把握住作品是通过描写故乡以表达思念以及对侵略者的仇恨。开始部分主要是抒情,通过叙述故乡的河流、松林、草原、小舟和湖水等风景从而引出思念故乡的主题,演唱者如入一个宁静、和谐、优美的乡间田园之中,这里溪水潺潺、莺歌燕舞、自然安详,宁静安详的静景之后,视线由高到低,季节也由春到秋。激昂慷慨的间奏使作品的情绪发生转折,到了歌曲的后半部分,对于故乡的思恋、对于故乡亲人的想念成为主题,迫切地想与家人团聚,追忆古庙、回忆往事,家仇国恨涌上心头,对侵略者的仇恨愤懑之情等作为演唱者在演唱时都要进行准确把握。只有对歌曲进行充分的理解,才能更好地对作品进行诠释、表现。[4]

(三)《故乡》舞台实践

舞台实践是检验我们自己平时训练结果的一个很好的平台,是发现自身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在舞台演唱时,要有很强的代入感,仿佛回到了那个战乱纷争的年代,歌词一出,脑海中应该迅速浮现出歌词的画面,这首歌曲的前半部分就是怀念故乡优美祥和的景色,所以要有怀念故乡的感情,要把画面在脑海展现出来,要想着画面去演唱。后半部分就是同仇敌忾,要用一种激昂悲愤的情绪进行演绎,把自己投入到当时社会中。歌曲的形象塑造、舞台表现和情感表现等方面的练习与实践,是深入掌握这部作品艺术风格的必要条件,也是与作者深入交流的特殊方式。因为这部作品以时代的真实景象为背景,要重点突出抗战时期主人公心理的艺术特征,特征越突出,它所产生的艺术感染力越强,唱出来越动人,越震撼。刻画主人公形象方面要重点突出艺术设计形象的个性和艺术形象的美,要用外形的美反映内在的情绪。在艺术歌曲《故乡》中,它通过我们前面的写景抒情到后面的悲愤感慨情绪,集中反映中国当时社会生活由安宁平静转为战争动乱的一种形象。声乐舞台演出,包括声音、动作、神态、形象等。而舞台效果良好的呈现前提是声音要正确,歌词对应的情绪要对,动作要自然,不要太僵硬。一段完美的演唱要求歌者既要有准确的声音又要有饱满的情绪,还要有良好的演唱技巧,准确把握歌曲内容和情感,才能塑造出作品的完整艺术形象,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结 论

《故乡》这部作品集中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对家乡的怀念,和对生活无奈的情感。这部作品在抗战期间其强烈的爱国精神被广为传播,具有鲜明的时代社会背景,同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地位。我们要继续研究《故乡》这部作品,了解和探究怎么让这部作品更好地实现它的艺术价值和转换遗产的魅力。

注释:

[1]

吴海宁.艺术歌曲《故乡》的创作与演唱分析[J].艺术教育,2019(08):228—229.

[2]郝林冲.浅谈艺术歌曲《故乡》[J].北方音乐,2016(07):169.

[3]盖亚男.试论艺术歌曲《故乡》的艺术处理[D].山西大学,2013.

[4]危 瑛.艺术歌曲《故乡》的演唱分析与把握[J].歌海,2008(05):12—13.

(责任编辑:刘露心)

猜你喜欢

演唱处理音乐分析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望终南山》的演唱分析
“拨乱反正”时期的艺术歌曲创作
论莫扎特咏叹调音乐特征和演唱方法
论莫扎特咏叹调音乐特征和演唱方法
论莫扎特咏叹调音乐特征和演唱方法
歌剧《女人心》中咏叹调《年轻的姑娘应该懂得》的音乐分析
孤独与诗意的交织
Schubert Sonata in A Major D664 Op.120(1825)第一乐章音乐分析
简论区域民族音乐田野调查研究方法
歌剧《木兰诗篇》之咏叹调《我的爱将与你相伴终生》演唱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