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歌剧选段《思儿》的艺术演唱研究

2022-04-29唐秋婷

当代音乐 2022年9期

唐秋婷

[摘 要]歌剧是一种综合了音乐、舞蹈、美术和诗歌等表现形式的舞台艺术。由胡宗琪导演的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便是一部军事题材的舞台艺术作品,该剧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河北人民勇敢抗日的故事,通过刻画了杨氏母子情深,以及杨氏为了顾全大局不惜牺牲自己的伟大革命精神,反映出中华儿女顽强拼搏、敢于牺牲的伟大精神。本文将对选段《思儿》的艺术演唱进行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野火春风斗古城;思儿;艺术演唱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2)09-0137-03

中国的民族歌剧题材故事来源于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在剧本创作上又吸收了欧洲戏剧文化的精华部分,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歌剧文化。在塑造人物和表现剧中情节方面,民族歌剧通常围绕着主人公,借助不断制造出来的矛盾冲突逐步推进戏剧情节的发展,从而牵引着故事情节走向高潮,增强故事的戏剧化和曲折性。作为民族歌剧的经典代表之一,《野火春风斗古城》同时也是一部军事题材的歌剧,该歌剧运用了三条线索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第一条线索是采用回旋式结构来记叙了在当代大学生追随下,再现冀中古城在抗日战争中的峥嵘岁月;第二条线索是在家中与银环的重聚,让思子心切的杨母回想起一直以来默默无闻支持儿子杨晓东革命事业的艰辛,情绪的波动大大增强了歌剧的张力和故事情节的冲突力;第三条线索是杨母和杨晓东的感情线,通过展示母子二人在狱中相见的情节,体现出两人之间的母子情深和杨晓东对待自己从事的事业抱有视死如归的革命乐观精神。通过这三条故事线索,深刻刻画了杨氏母子和金环等人物形象,剧中《思儿》《乡谣》《永远的花样年华》等选段,成为了脍炙人口的经典片段。本文主要对《思儿》选段进行研究,探索其中蕴含的演唱艺术。

一、歌剧选段《思儿》的简要内容

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是由曲作家张卓娅和王祖皆,以及词作家王晓玲和孟冰,根据作家李英儒的同名小说协同合作改编而成。歌剧的开端便运用了倒叙的叙述手法,通过当代大学生陈瑶的指引,观众仿佛搭上了时光机,回到那个满目疮痍的抗日战争年代,跟剧中的角色一起众志成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这部歌剧通过鲜明的思想主题、紧凑的故事情节和新颖的创作手法,为观众呈现出一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的全民族抗日恢宏史诗,使得爱国主义题材历久弥新。该剧充分展现出民族歌剧的与时俱进,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又一大成果。

咏叹调《思儿》是《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第五章节杨母的一个唱段,主要出场人物是杨母和杨晓东。作为歌剧的男主角,杨晓东是个正义感十足的人,单亲家庭的他从小就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和杨母相依为命。虽然他家庭条件不好,但是杨母也咬着牙关供他读书,让他受到良好的教育,毕业后的杨晓东投身于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冀中古城地下党组织的主要负责人[1]。由于事业心太重,杨晓东的终身大事也成为了杨母的一块心病。杨母也是一位老共产党员,她深知投身革命会带来危机重重,但是为了国家未来人民的幸福,毅然选择舍弃小我而成就大我,默默支持着儿子杨晓东的地下组织工作,她深深知道儿子的工作命悬一线,必须时刻隐藏自己的行踪,因此也不能时常回家看望她老人家,出于对儿子的担心和思念,于是才有了杨母演唱《思儿》的选段。

二、歌剧选段《思儿》的音乐结构

《思儿》选取的是D徵调式的复三部曲式结构,基本结构为风格独特的A-B-C-A。具有很强的民族调式风,充分展现了以河北梆子为基调的民族歌剧的独特韵味。《思儿》全曲的曲式结构如下:

《思儿》三个部分的旋律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也契合了杨母情感变化。音乐的第一部分A乐段是第4—23小节,A乐段是再现的单曲式,也是整首乐曲的呈示部,ab乐句是这一部分的主题,a句是8小节的整齐乐句,b句运用了6小节的拖腔手法,使得整个A乐段虽然包含抒情性的主题音乐,但旋律平稳没有太大的起伏,体现出杨母虽然对儿子非常的思念和担心但是又不敢主动联系儿子杨晓东的压抑情感。“明月光,似地霜……”在这样一个月明星稀的美好夜晚,杨母正在细心地一针一线为儿子杨晓东缝补鞋垫,这段音乐的曲调速度舒缓平稳,犹如柔和的月光照在大地上,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杨母对儿子淡淡思念的内敛情感。总的来说,A段具备了独立完整的音乐特征,因此也被归类为这个片段的呈示部。[2]

音乐的第24—39小节是第二部分B乐段,这段的速度趋向平稳,如歌行板的运用,使得整段的人物情感随着节奏的变化而变化,a'乐段是新曲调,“月光照耀下的粗木箱,压着我儿小时的旧衣服……”杨母看到月光下的旧衣服,就好像儿子突然出现在眼前,情绪发生了很大变化。b'乐句的结尾运用的是拖腔再现手法,使得这一部分的音乐色彩忽明忽暗,音乐旋律变化莫测,营造出一个紧张的环境氛围,以烘托出此时杨母内心的活动。

音乐的第52—67小节是第三部分C乐段,这段是歌曲《思儿》的展开部,音乐的速度为每秒132拍,相对旋律舒缓的A段和B段,这段的旋律呈现出急迫上升的趋向,以烘托出杨母情绪上的波动,音乐新素材的运用,使得高音区的旋律线逐渐回落,旋律幅度也有了增大的趋势,这些都为杨母想到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儿子的凯旋后情感上归于平静埋下伏笔。

音乐的第68—78小节是第四部分再现A乐段,这部分是歌曲《思儿》的再现部,虽然只有单单一个乐句,然而当中的音域跨度非常大,旋律异常迂回曲折,营造出一种神秘迷惑的氛围。杨母从甜蜜美好的回忆中唤醒过来,回到了对月成二人的孤单现实,此时的乐曲速度又回到了A段的频率,音乐的强度恢复到中弱程度,使得整个乐段的节奏呈现出自由奔放的趋势,若有若无的和声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杨母此刻疑惑的心情和哀愁的情绪。再现A乐段部分与《思儿》的开端部分A乐段是相互照应的关系,有着很好的起承转合的作用,是整个乐曲的升华部分,具备了统领全局的作用。

三、歌剧《思儿》中杨母的艺术特征和演唱分析

(一)杨母角色在《思儿》中的艺术特征

为了表现出歌剧本身的主题内涵,一部优秀的歌劇往往是充分调动了故事情节的文字逻辑、音乐旋律的色彩风格以及歌剧人物的形象魅力,通过定义曲目风格和塑造人物形象,更加深刻地刻画出人物角色的思想形态、内心情感和性格特征,也加剧了情节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冲突。

《野火春风斗古城》这部作品当中的杨母这一角色,经过几轮筛选,最终确定由著名的女高音黄华丽扮演,而黄华丽老师也不负众望,通过演绎选段《思儿》当中为儿缝制鞋垫的慈祥母亲形象,和演绎《娘在那片云彩里》当中入狱后慷慨就义绝不连累儿子的伟大母亲形象,将杨母这个角色的人物特征演绎得淋漓尽致。杨母是平凡的,她和千千万万的母亲一样,默默无闻地在背后支持着儿子的事业;杨母又是伟大的,为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选择了慷慨就义、英勇牺牲。通过黄华丽老师的倾情演绎,杨母高大光辉的形象早已在国人的心里生根发芽,开出勇敢高尚的花。

对于这么一位性格饱满的女性角色,演员必须做到高屋建瓴,对全剧本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深入研究杨母丰富的情感线,理清全剧当中的人物关系与其情感纠纷,让其贯穿《野火春风斗古城》全剧的音乐剧情当中,如此才可以很好地把握杨母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路线。尤其是要求演员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对整部剧当中所运用的音乐风格以及表现手法有一个全方位的理解和领会,才能将杨母这个角色演绎好[3]。作为整部歌剧中杨母的核心唱段,《思儿》当中着重刻画了杨母的日常活动和情绪变化,演员需要综合分析一度创作的主题思想和二度创作的情节改动,才能更好地领会和诠释《思儿》这个唱段。在《野火春风斗古城》当中,杨母作为第二女主,其作用是侧面衬托男主杨晓东和女主金环,推动整个歌剧情节的发展。作为一个平凡又伟大的母亲,杨母和儿子杨晓东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中国共产党冀中地下党组织成员,对于普通的六旬女性来说,图的不过是一份安稳的生活,然而杨母从千千万万的母亲身份中站了出来,成为了反入侵反压迫战争中的英雄。因此,演员在歌唱的过程中,既要表现出一位年过六旬女性的沙哑声音,又要演绎出杨母大无畏的精神面貌。

在《野火春风斗古城》这部歌剧中,杨母虽然不是第一女主,却在剧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她在剧中有三个角色:一位向往美好生活、渴望与儿子团聚的普通老太太;一位不畏艰难险阻、英勇作战慷慨牺牲的地下党员;深受战争之苦,渴望民族独立的祖国母亲。因此,虽然杨母这个角色在剧中的戏份比较少,但是这个角色的每条情感线都牵动着全剧剧情的走向,尤其是杨母对儿子深深的思念之情,不仅推动了剧情的发展,还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使得《野火春风斗古城》这部歌剧更加丰富饱满,在低吟浅唱中道出一位平凡母亲对儿子牵肠挂肚的思念和担心,在激昂高歌中尽显党员母亲的开明和大度,在娓娓道来中成功塑造了一位在战争年代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形象。

(二)杨母角色在《思儿》中的演唱表演分析

歌曲《思儿》中引入了河北梆子的民歌元素,没有过多采用现代音乐的元素,将民歌和戏剧融合在一起,更加贴合歌剧的主题,也更加符合人民大众的审美习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思儿》的一开始,杨母正襟危坐地在炕上为儿子杨晓东缝制鞋垫,手中的每一针每一线都包含着杨母对儿子深深的思念。此时的音乐旋律舒缓优美,杨母的扮演者黄华丽老师富有辨识力的甜美嗓音,恰如其分地勾勒出一幅温馨的画面:简陋的木桌、高高的土炕、慈母手中的针线……通过营造出这样一幅中国人民无比熟悉的场景,让观众在欣赏歌曲《思儿》的过程中,脑海自然而然地把歌声与杨母的艺术形象联想在一起,达到音乐和情景交融的效果。

《思儿》第一部分的歌词淳朴自然,勾勒出一幅温暖的场景,“明月光,似地霜,借着月光,细端详”,通过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唱出皎洁月光洒在屋里地上的情景,让观众拥有很强的代入感,仿佛自己就在屋里一样。“照的是我儿睡过的席,洒的是我儿躺过的炕”,这句的曲谱中引入了民歌梆子的元素,演唱的时候要注意保持声音色彩的饱满度,将一位平凡母亲对儿子无限的思念之情表达出来,同时民歌对语言咬字方面的要求特别高,要把握好咬字和吐字的时间,切记不能咬得太死,字头再轻也得吐清晰,字尾押韵的时候也要缓慢。例如,在唱到“炕”字的时候,注意咬住母音“k”时口腔不必放太大,避免出现严重漏气的现象,应该让气息轻轻滑过声带,发出“k”后缓缓以“ang”归韵,如果归韵太早,就会出现挤嗓子提气的现象,因此要唱到前面的字眼再咬稳。在唱到“洒”字的时候要圆润点,切忌为了追求亮度而去挤、压。用说话的语调进行清唱时,字头的力度要小,保持气息的流动性。通过这种舒缓的语调,表现出杨母此时美好回忆的无限怀念以及对儿子深深的思念。

第二部分的音乐以舒缓的旋律为主,以衬托出歌词流露出的真实情感:“月影下,那只粗木箱,还放着他的旧衣服”,在舒缓温柔的旋律背景下,杨母在月光的倾泻下看到了儿子杨晓东小时候放衣服的粗木箱,因而触景生情,陷入无限的回忆之中,回忆有多美好,现实就有多残酷,杨母从回忆中醒过来之后,对儿子杨晓东的思念也越来越浓厚了,歌词结尾反复使用了“我的儿啊”的叙述方式,演唱的力度由弱变强,达到在情感的表达上层层递进的效果,在气息的推动下,声音也逐渐放开,几处调式的使用,具备承上启下的作用,为第三部分情感的爆发埋下伏笔[4]。

第三部分的旋律节奏欢快,以表达出杨母内心的激动。“昨晚做了一个梦,见到我儿打了胜仗回家乡”,随着杨母情感的不断升温,她从炕上站了起来,情绪激动地看着远方,仿佛已经看到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脸上洋溢着兴奋的表情。为了烘托出杨母情绪的波动,这段旋律从2分音符转变成4分音符,旋律速度的加快使得剧情的节奏加密,人物形象的表现力度更加饱满,随着杨母内心变得激动,《思儿》的戏剧性也变得越发强烈,唱到“回”字时,应该运用河北梆子中甩腔的唱法,先将“回”字咬紧,然后做出抛物线状态将其甩出,在此过程中要做到俏皮和轻巧,不宜厚重。在演唱接下来的“骑白马,含着眼泪叫声娘”这一句的时候,每个发音都要铿锵有力,以突出杨母激昂的情绪,在让听众听清歌词的基础上,感受到杨母内心的喜悦感和对儿子杨晓东的骄傲[5]。

第四部分是《思儿》歌剧第一部分的再现部分,从第三部分的美好幻想中醒过来,杨母内心的喜悦感慢慢消退,再次转变成对儿子杨晓东的思念之情,无论是从旋律的节奏和速度,还是歌词的表现力度来看,第四部分和第一部分都趋向类同[6]。听到“娘,娘”的呼唤之后,杨母的身体好像触电一般站了起来,那种渴望与儿子团聚的迫切心情溢于言表,这个片段也是歌曲的高潮环节,在听到脚步声误以为是儿子回来了之后,杨母一边呼唤着儿子的乳名,一边因激动没站稳,摇摇晃晃向着门口奔去,当得知是自己的幻听后,喃喃自语道:“难道是我没梦醒,门外怎么传来,哎,脚步声”,歌声中带有自我责怪却又有不甘心和失落感,在唱到“来”字的时候,应该放慢吐字的速度,以完成近六度的跳跃,因为声音的瞬间爆发,切忌为了增强力度而选择用嗓子喊,演唱者需要沉住气息,往前供给声音后迅速收回,恢复喃喃自语的状态。

在黄华丽老师倾情表演下,加上背景音乐和舞台布局的烘托,杨母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复杂心情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可以说,是黄华丽老师将杨母的人物形象演活了,让观众的心情也随着杨母角色的喜悦悲伤而高低起伏。

结 语

通过以上对《思儿》选段当中艺术演唱的研究,可以看出杨母的人物形象和复杂情绪的塑造,可以在演唱过程中通过运用丰富的面部表情以及身体语言表现出来,咬字吐字要清晰,根据人物情绪和场景的需要,把控好演唱的速度,做到身体语言和声音语言协同统一,给观众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美好感受。

注释:

[1]李学丽.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的音乐形态分析[J].民族音乐,2021(04):66—68.

[2]张惠芳.咏叹调《思儿》的创作素材与演唱处理[J].当代音乐,2021(03):3.

[3]杨 硕.经典歌剧选段《思儿》的艺术表现[J].北方音乐,2018(02):64.

[4]孙碧云.浅析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中杨母唱段《思儿》的艺术特征和演唱技巧[J].黄河之声,2020(22):2.

[5]王孔婧月,朱峰玉.浅谈戏曲元素在民族歌剧演唱中的体现——以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杨母唱段为例[J].戏剧之家,2020(15):35—36.

[6]唐萌萌.从平凡母亲到革命战士——民族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中杨母的艺术形象分析[J].北方音乐,2017(14):63—64.

(责任编辑:刘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