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阳江山歌研究

2022-04-29陈晓东

当代音乐 2022年9期
关键词:研究

陈晓东

[摘 要]阳江山歌是流行于阳江地区的一种民间口头说唱艺术,属于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阳江山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且独具地方特色,是阳江地区十分珍贵的“文化特产”。追溯其历史渊源,探究其社会审美价值,研究其艺术风格特征,针对阳江山歌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对阳江山歌的传承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阳江山歌;研究;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2)09-0079-05

阳江市地处南海之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广东省文化之乡。素有广东音乐之乡和广东山歌之乡的美誉。阳江山歌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生活中的文化结晶,是流行于阳江地区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属于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阳江山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它具有教育、认识、实用、审美、娱乐等多重价值,它通俗易懂、家喻户晓,深受阳江人民的喜爱。

本文对阳江山歌的历史渊源及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其传承发展创新对策,希望有助于留住乡音、守住乡愁,让更多的本土人外乡人知道和了解阳江山歌,弘扬阳江山歌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希望为阳江山歌今后的传承发展添砖加瓦,也为研究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一、阳江山歌的历史渊源

据历史文献记载,阳江山歌远在南北朝隋唐(高凉文化)时代就已经在阳江地区流行。清乾隆年《阳江县志》记载:“六月村落中,各建小棚延巫女歌舞其上,名曰跳禾楼,用以祈年……”可见当时已有民歌的演出活动了。“跳禾楼,用以祈年”是农村忙完农事之后,所进行的民间娱乐活动,寄托农事丰收的期望。

又据清道光年《阳江县志》记载“……俗称跳禾楼即效刘三妈故事……阳江人以刘三妈为阳江山歌鼻祖,因而各地多有庙”。刘三妈即传说中的刘三姐,也叫刘三妹,生于唐中宗年间(约公元700年),由此推算,阳江山歌已有约1200多年历史。[1]

二、阳江山歌的多重社会价值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不断延续的精神基因,更是新时代文化建设和文化自信的根基。阳江山歌属本地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教育、认识、审美、实用、娱乐等多重社会价值,对阳江山歌进行保护和传承,是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一)阳江山歌的教育审美价值

阳江山歌是阳江本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以广泛的题材、丰富的内容,不仅满足了本土文化中独特的教育审美价值需要,提供了独特的娱乐价值,同时也保存和发展了优秀的本土传统文化。它反映了阳江传统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同时将寓教于乐的鲜明特点巧妙地融入其中,阳江山歌将教育审美价值功能的趣味性、艺术性、知识性、娱乐性融合在一起,教育引导老百姓向往、追寻美好的生活。用阳江话演唱的阳江山歌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老一辈阳江人几乎从小都哼着儿歌长大,人人都耳熟能详,听着感到分外亲切。因此阳江山歌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阳江民间家喻户晓广为流传。

被称为阳西县山歌王的谭闰喻曾说:“阳江山歌是我最早的语文启蒙书,里面有很多学问,山歌迷语、历史典故无所不包,上一辈也将一些人生经验、道理寄寓在山歌中,教会下一辈做人的道理,那都是智慧的结晶。”可见阳江山歌在当地的普及性和社会价值。

(二)阳江山歌实用价值

阳江山歌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婚姻恋爱、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被广泛的运用,充分体现了它的实用价值。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助于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阳江山歌所包含的礼俗文化教育人们和谐相处,调节制约群众的行为习惯,维护公共秩序,对后代起着培育好品德、丰富知识、启迪智慧的作用,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培养起到极大推动作用。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山歌即兴创作,你唱我和,在歌声中传情,在歌声中交流,在歌声中生活,阳江山歌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或音乐娱乐载体,更可看作是阳江地方的一种社会传统文化活动。

(三)阳江山歌的娱乐价值

阳江山歌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与《楚辞》的浪漫主义风格,将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主题与极具乡土气息的地方文化相结合,形成了风格独特的音乐形式。它的词曲既有高雅的古韵遗风,又有通俗朴实的土语方言,押方言韵,曲调唱腔自然朴实,自由舒展,表演形式灵活多样。逢年过节,亲朋做喜事,阳西人习惯唱山歌庆贺,歌手与歌手走在一起,也喜欢互斗山歌,一决雌雄。如欣逢山歌擂台比赛,观看的群众更是人山人海,比肩接踵、热闹非凡,每当台上歌手说唱到生动谐趣之处,台下观众人人眉飞色舞、喜笑颜开,现场欢声雷动。阳江山歌既能给读者听众带来愉悦,同时还可以使创作者或表演者本身得到自娱,爱好者休闲时可对着唱本自唱自吟、自娱自乐。阳江人对阳江山歌熟悉爱好可见一斑!真可谓是雅俗共赏的娱乐方式。

三、阳江山歌的创作特点及语言风格

阳江山歌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它历经代代相传,不断演变和发展,它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有其独特的艺术创作特征。它的作品一部分表现为历史经典作品传唱形式,另一部分为即兴创作、即兴说唱形式。两种艺术形式都有其创作特点和语言风格。

(一)经典作品具有浓郁的古风古韵特征

阳江山歌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可上溯到先秦时期的《诗经》和战国时期的《楚辞》,其词句优美、细腻、含蓄、委婉,有古诗遗风。文学史把诗和歌并称,诗歌,以诗为歌,以歌唱诗。阳江是中国诗词之市,素有良好的诗词文化传统,阳江诗词与阳江山歌血脉相连,互相渗透互相影响。阳江山歌经典作品较多以诗歌为说唱内容,套上固定调式传唱,此类山歌语言高雅文采极好。经典的山歌歌词工整与诗词相近,早期文人创作的歌词,大都严格遵守七绝格律,许多古代文化特征被保留下来。其中较为出名的作品,有被清朝廷册封为才女的阳西藉王若霞,她著有《若霞亭诗集》,录诗六百余首,该诗集在岭南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还有被称为广东第八才子书的《八才子花笺记》,被称为广东第九才子书的《二荷花史》。两本诗集被称为广东俗文学名篇双璧。《八才子花笺记》是一个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全书共4.5万字,写情写景十分巧妙,非常高雅,诗集句式中有三字一句、六字一句、七字一句,其平仄、韵律节奏清晰。书中的对花自叹节:“花貌好,是木樨,广寒曾带一枝归,嫦娥未肯怜孤客,书窗无路到云梯。借问桃源边处系?休阻滞,但愿重门唔锁闭,愁人及早到红闺……”。两部诗集在阳江流传甚广,深受喜爱。流传下来的佳作名篇还有《自由女》上下篇,《珍珍姐》《劝世文歌》等。驶牛调《自由女》全篇也极具古风文采。如曲一选段:“荡荡金风景入秋,家家乞巧乐绸缪。独我满腔愁与恨,伤情不忍看牵牛。牛郎织女隔银河,双星如切又如磋。天上佳期还会有,人间事愿久分疏……”。[2]此类古风佳作构思巧妙真切感人,更有感染力。

(二)具有独特的方言化口语化特征

阳江山歌产生于民间,内容都取材于百姓日常生活,山歌说唱具有浓厚的地方语言色彩,并有独特的口语化特征。它贴近生活、通俗易懂、活泼生动、风趣幽默,为老百姓文化生活增添了不少愉悦和乐趣。斗歌(俗称驳歌仔)就是这种方言口语化突出的典型形式。它即场创作、即场诵唱,常常在山歌擂台赛上可见。这种斗歌歌手大都是山歌的行家里手,机智风趣思维敏捷,歌词信手拈来,出口成歌,深受群众喜爱。

如《求婚情歌》里,男唱:“大姐仔,你嫁我啦,(我)屋里(个)银床兼绣花。银桶担水银瓮载,银篮执菜银钩挂。”女唱:“死佬碌,你大滑头,烂竹斗床木枕头。烂桶担水烂瓮载,烂篮丐米挂犁沟……”。[3]语言幽默生动、妙趣横生!

又如《铜盘运水一蔸莲》,男唱:“铜盘运水一蔸莲,车过那边月能圆。黄丝蚁仔盘中转,点能近得妹身边?”女唱:“首要做人心爱坚,点能近得妹身边。等到蠄蟧(蛛蜘)牵紧线,钻入花芯爱吃穿。”[4]通篇都是口语方言,比喻贴切生动幽默,把阳江山歌独特韵味表达得淋漓尽致。

(三)创作手法和修辞方式特征

阳江山歌的创作手法基本上继承了诗经的传统,基本上沿袭了“赋、比、兴”的手法。运用夸张、双关、借喻、比拟的修辞方式。

夸张,如花笺调之《懒夫娘》:“我来唱,唱个懒夫娘,(其)头毛脱脱(又)嘴长长,上唇栽得几叻芋,下唇栽得几行姜,几冷几热(都)无洗水,一个月(系)冲三次凉。冲三次凉(哇)(便)积泥浆,颈柄助泥下得秧。手臂成都火燎棍,跟人讲话大声唱,露出那(尼)牙(有)几尺长……”。[5]讽刺懒惰入骨三分!

借喻,以形象的事物作比方。如:“今朝共妹隔张田,魂魄过都妹那边。我愿变成金钮扣,时时扣在妹胸前。”女接唱:“插田阿哥发花癫,时时扣在妹胸前。我系山岗针仔勒,(一种荆棘)督你衫穿裤又穿”。[6]男青年向女青年表白爱情,双方所唱的歌词借喻贴切生动,女青年回复既大胆泼辣又谐趣幽默。

四、不同类型山歌所蕴含的艺术风格

阳江山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不同类型的山歌有其自身的艺术特色,别具一格。阳江山歌可分为生活类、情歌类、劳动类、时政类、仪式类和儿歌类等六种。

生活类山歌涉及日常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也包括人生哲理和人文典故等方面内容。如吟诗调之《中秋赏月》:“秋中赏月对高楼,月对高楼酒上游。游上酒楼高对月,楼高对月赏中秋”。[7]歌词优雅押韵,给听者以无限的遐想和美的享受。

情歌類山歌在阳江山歌中占较大的比例,多为描述青年男女对爱情的追求,或抒发爱恋之情或发泄失恋的痛苦,或对父母干涉婚姻自由的不满和反抗类内容。情歌表现风格有的情意绵绵、含蓄委婉;有的大胆泼辣、直白表露、真挚感人。如花笺调之《五里相送》男唱:“卿送我,出门前,抬头回望(呵)泪涟涟。蜜月(我)别妻回郡府,放心无落两头牵。”女唱:“妻晓得,感情粘,放心无落两头牵。奴奴料理(住)家务事,夫君满意乐心田。”字里行间两夫妻话别不舍的爱恋之情跃然纸上,令人印象深刻。又如《同唱好夫妻》(一):“夫妻香过豆煎糍,纵然切肉不离皮。廿四小时夫挂我,三百六天我挂佢。行一脚时跟一脚,一天无见就相思。恩恩爱爱同甘苦,生生死死不分离。”[8]通俗易懂、夸张生动,用朴实直白的语言,把情比金坚的爱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时政类山歌,贴近当下的生活,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反映时事政治事件、人物的认知和态度,有对旧社会封建统治的揭露讽刺,有对新社会幸福生活的歌颂赞美,有对当前政策制度的宣传告知等。这是山歌实用性功能的重要体现。如旧社会流传下来的《十难歌》:“一难屋烂几凄惶,望见天星月晃光。日日开天尤自可,落水成逋一口塘。二难果件烂衫巾,顾得口无顾得身。至话投圩来等市,自家失志两三分。三难人客到门楼,一边待客一边愁。心想下米戈餐晏,手摸米瓮硬扣扣……。”[9]在20世纪60至70年代山歌则是政治色彩浓厚。如:“万马奔腾红旗飘,战鼓阵阵撼山摇。挥舞银锄学大寨,江山明月更多娇。”改革开放后的山歌内容更是丰富多彩、脍炙人口,往往是抒发对现在幸福生活的由衷赞美,或是各部门利用山歌形式来宣传各类政策法规等。如《生活提高颂党恩》:“开放改革几十春,经济繁荣日日增。改革春风盈大地,神州百业尽飞腾。和谐社会一番新,神州百业尽飞腾,幸福不忘共产党,吃水不忘掘井人……。”[10]

仪式类山歌分为祭祀歌、诀术歌、礼俗歌三种。祭祀歌是在祭神求福等仪式时而诵唱的歌;诀术歌是巫婆神汉在巫术活动中所唱的歌或咒语;礼俗歌是用于红白喜事而诵唱的歌。如吟诗调之《堂枚歌》:“新君登位打堂枚,请齐十友到相陪。今天饮罢成龙酒,明年羗酒又来催”。[11]羗酒指生子满月酒。

儿歌类山歌大体可分为教育和游戏两大类。好的儿歌都具有娱乐性,语言生动有趣,适合儿童传唱。可起到教育培养、启迪智慧、增长知识的作用。如《月亮光光照竹坡》:“月亮光光照竹坡,鸡乸耙田蛤唱歌。老鼠行街钉木屐,猫儿担凳等姑婆。边个姑婆系偔个,一头猪肉一头鹅。”[12]谐趣生动、朗朗上口,儿童十分喜爱传唱。

五、阳江山歌的演唱调式

阳江山歌的演唱调式流传下来常见的有:花笺调、吟诗调、驶牛调、斗歌调、猜马调、堂枚调、喃吆调等。阳江山歌的演唱调式多样且富于变化。一般是根据不同内容和不同场合而采用不同的调式。在参加婚宴时用堂枚调,在斗歌时可用斗歌调或驶牛调,唱情歌时可用驶牛调或吟诗调或花笺调。即使唱同一种调式,唱法也可以不同。驶牛调调式为五声“羽”调式,第一、二句都落在主音“6”上,第三句一般落在属音“3”或中音“1”上,第四句结束时又回到主音“6”音上。同是驶牛调,在女子出嫁时,是一唱三叹,突出了不舍离开父母的依恋哀伤,叫叹歌;在斗歌时,演唱则完全不一样,可以是明快爽口、针锋相对的风格,又叫驳歌仔;用在男女对唱情歌时,则可以唱得情意绵绵、情深意长,也叫调情歌。花笺调调式是五声“徵”调,第一、二句都落在主音“5”上,第三句又落在属音“2”或“3”上,第四句结束又回到主音“5”上。曲调与歌词相吻合,都是“起、承、转、合”的句式结构。好的山歌手,能灵活运用每一种调式,使山歌唱起来形神俱备,让听众百听不厌。

[HJ2mm]

六、阳江山歌的音乐风格

阳江山歌由于使用特色浓郁的方言土语,因此派生出一些属于阳江风俗独有的乡土特征音乐风格。

音乐风格多偏于抒情、优美、自然并可自由发挥,不需要多层次的铺垫和感情的节制,而是比较集中、强烈地表达内心的情绪,音乐并不过多地讲究形式上的修饰,表现手法较单纯。

其节奏、节拍自由、悠长、抒情。音调起伏不大,少高音,多中速,音乐旋律风格较平缓,音调之间的跨度不大,一般在纯四度范围。

阳江山歌的衬词也是音乐风格特色。衬词是为渲染气氛、活跃情绪、加强歌曲语气而经常使用,有独到之处。如《搓麻调》中:“辛苦(至)遭逢家(至)变迁,(喊)双亲病重(这)卧(呀)床眠。无奈(兮)将儿(呀)来顶债,(我)卖入(至)豪家受苦煎。十年起早(至)难安睡,(我)递水(至)端茶(兮)待令媛……。”[13]

其中括号里的我、至、呀、喊、兮几个衬词,在该首山歌的演唱效果中有转调修辞、增加韵味的独特效果,演唱起来变得有血有肉充满感情韵味。

七、阳江山歌创作结构特点

(一)阳江山歌句型结构严谨。多为七言四句短歌和七言四句一转韵长歌为主的句型结构。也有五字、六字、八字、九字不等的长篇,但主要是以七言四句为基本单位。文人创作的山歌,大多严格遵守七绝格律。而现代的近体诗与七绝相近,却不讲究平仄粘对,押韵顺口便可。一般都是第一、二、四句押韵,韵多为平声,平仄都以地方土语韵脚相符。

(二)运用接尾反复手法。在山歌对唱时,接唱者要在第二句重复上首山歌最后一句,形成一唱一和,连环不断的结构方式。如《尽心尽孝敬双亲》甲唱:“山歌对唱响登登,今晚唱条劝世文。如今社会和谐好,后生尊敬老年人”。乙唱:“养儿育女系艰辛,后生要敬老年人。做仔应该多孝顺,元蹄猪脚敬双亲……”。[14]

(三)长歌必须使用顶真手法。长歌前四句末句最后一字或两字,就是下四句的首句开头,如此连接下去,目的是加强上下歌词的勾连衔接、结构紧凑音节照应。如驶牛调之《自由女》:“捧读君书自愧羞,伤情不忍看牵牛。初会未曾怀别意,本愿同君到白头。白头琴瑟咏调和,人间事愿久分疏。君起麻篮无好底,怪奴醋海不生波。生波君怨乜谁呢?执支笔写绝情书……。”[15]

八、阳江山歌的局限性

(一)由于阳江山歌用地方语言演唱,且押方言韵,虽然有独特的地方语言特色,但由于外地人听不懂阳江方言,无法理解其所蕴含的意境,不利于阳江山歌在更大范围的普及与推广。

(二)阳江山歌在舞台表演时,音乐效果不尽如人意,缺少现代音乐伴奏烘托气氛,无法达到预期效果。阳江山歌的唱腔由于其固有的歌曲调式,往往是一调到底,在一般场地表演山歌说唱无问题,但到了舞台上就凸显出固定调式的局限性,其山歌音乐节奏变化不大,高低音调较平缓起伏少,难以体现歌曲中故事情节的变化、转折和高低潮,唱者与听者共鸣点少,音速慢多拖腔,显得重复呆板冗长,让人听久了觉得乏味产生疲倦感觉,生动活泼不足,多靠语气衬词完成起承转合作用,所以歌曲音乐效果不佳。而且山歌说唱和小品基本上没有乐器伴奏,有时有梆子或二胡伴奏,舞台表演节目中没有合伴奏音乐的烘托和支撑,显得单调乏味。

(三)阳江山歌舞台表演视觉效果差,观赏性娱乐性效果不佳

阳江山歌说唱、山歌小品、山歌剧在舞台上表演比较单一,没有精致的舞台设计,没有现代的背景灯光字幕,更没有伴舞,演员没有华丽的服饰与妆容,只有朴素的行头,演员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没有表情动作设计,大多只是站在舞臺上说唱,没有与剧情相对应的动作配合。显得不生动不出彩,所以吸引力不够。

九、阳江山歌传承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在改革开放后阳江山歌得到当地政府和宣传文化部门的重视,在推动阳江山歌的传承与发展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阳江山歌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阳江市从1987年起每年都举办山歌擂台赛,吸引了无数群众,对阳江山歌的传承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阳西县群众特别喜爱山歌,该县2007年被授予“广东省山歌之乡”的称号,阳西县文化部门和县山歌协会在保护传承阳江山歌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绩显著。近年来,阳江收集整理出版了很多阳江山歌唱本、山歌集,并创作出一些具有现代元素的山歌小品、山歌剧。如2007年陈慎光创作的山歌说唱“花笺调”《关键时刻》在广东省第五届群众戏剧曲艺花会上获得金奖;2009年李代文创作的山歌剧《珍珠慈姑》在广东省第六届群众戏剧曲艺花会上获得银奖;特别是2010年创作了大型山歌剧《岭南圣母之恋》,将阳江山歌歌调谱为正规曲谱,音乐节拍规范化,首次把阳江山歌以大型戏剧形式搬上现代舞台,该剧在市内外共演出70多场次,受到专家学者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由于时代变迁和文化音乐多元化的冲击,青年人的娱乐方式通过现代媒体有了更多的选择,阳江山歌作为一种古老土著的说唱艺术,登上舞台就凸显出其在视觉和听觉方面存在的局限性。年轻人对山歌兴趣不浓,不爱听不愿学不愿唱,甚至还觉得听、唱山歌很土很俗,所以学习与传唱阳江山歌的年轻人很少。而现有的山歌歌手年龄普遍偏大,且已逐步踏入中老年龄,特别那些能唱能编、能现场对歌的歌手更少。现在情况虽有所改善,但阳江山歌传承工作总体仍处于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窘境。阳江山歌的传承与发展仍是任重而道远,需要继续努力做好保护和传承工作,需要全社会有识之士献谋献策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配合。

十、阳江山歌传承与发展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各级政府文化宣传部门要继续加大对阳江山歌传承发展的支持力度

阳江山歌的传承与发展,光靠几个非遗传承人和山歌学会及社会热心人士的呼吁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全社会和广大群众在思想认识上重视和行动上的支持,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在宣传舆论、经济、政策各方面的引导和扶持,针对存在问题研究对策、采取措施,营造全社会良好山歌传承氛围,为阳江山歌的振兴和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条件,并落实到位。

(二)发掘经典精品山歌剧本

好的音乐艺术作品是成功的关键及基本保证。对于百姓喜爱的经典传统作品,要秉承借鉴、吸收、整合、创新共存原则,把握阳江山歌传统文化基本特征,组织专业人员精心筛选整理,挖掘保留优秀的经典山歌剧本,并用现代化的音像设备记录整理保存,把精品剧本刻录成VCD、DVD光碟、制作伴奏,制成MP3或MTV发到网上,这样能让更多人接触到阳江山歌,了解阳江山歌。

(三)创作新作品

只有好的作品才能吸引观众,吸引年轻人。中国著名的作曲家徐沛东曾说:“山歌作品如果不发展,再好的传统文化都会式微,甚至随时都会面临被时代淘汰的危险。”创新的作品要针对原来阳江山歌缺乏现代元素的弊端,在音乐制作时加入时代新元素、增加舞台设计、灯光、背景、字幕、音响伴奏、伴舞等要素,适应现代人的审美眼光和娱乐品味。调整山歌歌曲结构,改革表演形式,精心设计舞台及背景音响等,增添现代元素戏剧娱乐效果。新作品不能完全跟着传统走,应在保留原阳江山歌特色精华的基础上,用现代人的审美观念来创作,用新思路、现代科技,让阳江山歌另闯一条新路,从而焕发出新的生机,但归根结底它还是阳江山歌。早几年创作的阳江山歌大型歌剧《岭南圣母之恋》就是一个很好的成功创新作品,希望以后能创作更多这样成功的阳江山歌剧。

(四)让阳江山歌走进学校

学校是山歌传承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阵地,将阳江山歌引入学校是培养山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阳西县早几年就已开始与学校对接进入了,让山歌好手进入学校教学生唱儿歌唱山歌,并现场示范表演,让学生从小了解山歌,学唱山歌,从而逐步爱唱山歌。现已取得初步效果,这个活动应坚持下去,日久必见成效。

(五)发挥各级基层文化推广站作用

由基层文化站印制售卖阳江山歌唱本和光碟,或举办山歌报刊,新山歌创作评比,每逢圩集日办些小型山歌擂台赛,斗歌会等,形成一个大众创作山歌、唱山歌、斗山歌的生动局面。

(六)借鉴学习他山之石

以本省梅州市为榜样,成立阳江山歌剧团,由非遗传承人选拔一批热爱阳江山歌的青年艺人,按半财政半市场的经济运作模式,给予剧团员工事业编制或合同制工资保底待遇,并根据业绩考核提取绩效奖励,发挥非遗传承人和演员的聪明才智,多出精品,以其为专业骨干队伍,在全市各地或省内外传唱演唱,以此带动全市的山歌传承。另外再发展成立镇级基层山歌协会,在广大农村推广宣传阳江山歌,定期在各县举办山歌擂台赛,发动热爱乡音的企业家赞助奖励,在全市范围形成一个宣传推广阳江山歌的好氛围。

笔者认为:传统的山歌作品,无论在内容及音乐制作方面,由于时代的局限,存在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当前已远离阳江山歌所产生的环境和土壤,古老的土著的音乐形式显然与现代的欣赏水平和娱乐口味有很大不同,所以我们在山歌的传承与发展中,必须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今后的山歌创作,作者应根据现代大众的审美标准,结合现代音乐元素与传统山歌特色,着力提高山歌作品的时代魅力,创作出让大众更为满意的更具时代气息的具有市场价值的好作品。

阳江山歌文化是在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交互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经过历代的吸收、借鉴、融会贯通,呈现出区别于其他传统音乐形式的丰富内涵,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阳江山歌不仅是阳江文化的标识,更是中国文化的标志,听阳江山歌可以了解阳江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可真实感受到阳江人民的情操。为发掘历史文化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在保护传承阳江山歌的过程中,把握好阳江山歌的艺术风格、艺术特征,研究探索其独特的音乐形式,与时俱进,扬长避短,创作出更多的具有现代审美标准的作品,从而满足阳江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释:

[1]冯 峥.漠海钩沉[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297.

[2]林锐熙主编,中共阳江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戏剧曲艺家协会,市山歌学会编.阳江民歌民谣集[M].2016:41.

[3]林锐熙主编,中共阳江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戏剧曲艺家协会,市山歌学会编.阳江民歌民谣集[M].2016:93.

[4]阳江市文联编著.文化阳江系列之《文化现象》[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110.

[5]林锐熙主编,中共阳江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戏剧曲艺家协会,市山歌学会编.阳江民歌民谣集[M].2016:79.

[6]阳江市文联编著.文化阳江系列之《文化现象》[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95.

[7]林锐熙主编,中共阳江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戏剧曲艺家协会,市山歌学会编.阳江民歌民谣集[M].2016:21.

[8]曾宪忠.曾宪忠山歌集[M].阳江市艺术创作室编印,2012:90.

[9]阳西县文联,阳西县群贤阁合编.南湖山歌选(一)[M].2016:39.[ZK)]

[10][ZK(]阳西县文联编.阳西县首届山歌文化节《山歌选集》[M].2016:55.

[11]林锐熙主编,中共阳江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戏剧曲艺家协会,市山歌学会编.阳江民歌民谣集[M].2016:24.

[12]林锐熙主编,中共阳江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戏剧曲艺家协会,市山歌学会编.阳江民歌民谣集[M].2016:12.

[13]林锐熙主编,中共阳江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戏剧曲艺家协会,市山歌学会编.阳江民歌民谣集[M].2016:89.

[14]曾宪忠.曾宪忠山歌集[M].陽江市艺术创作室编印,2012:36.

[15]曾宪忠.曾宪忠山歌集[M].阳江市艺术创作室编印,2012:18.

(责任编辑:韩莹莹)

猜你喜欢

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关于辽朝“一国两制”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基于声、光、磁、触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关于反倾销会计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层脱落的攻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