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音乐艺术发展
2022-04-29连梓彤
连梓彤
[摘要]本文首先提出了多元文化背景下发展民族音乐艺术的研究背景,其次多元文化背景下发展民族音乐艺术措施设想;民族声乐通俗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与其传承前景展望。从这三方面论述在多元背景下,应如何发展民族音乐艺术,如何丰富民族民间音乐形式和内容,以促进民族民间音乐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21世纪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多元文化;民族音乐艺术;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2)12-0095-03
音乐不分民族、不分国界,世界各民族的传统音乐都产生于自然、劳动、朴素的感情,它们可以相互交融,产生新的火花。而民族音乐艺术,作为我国一种传统音乐的文化资源,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和显著性特征,在多元文化相互交织的形势下,如何能够将我国民族音乐艺术进行传承发展,使其在音乐海洋中熠熠生辉,已经成为民族音乐发展需要更加探索和深入了解的课题。
一、研究背景
民族音乐是一门艺术,国内外不少音乐家对这一问题有过深刻的研究。匈牙利的柯达伊说:“只有在我们民族音乐中,我们才能得到民族传统的传承,才会感受到民族文化带给我们的价值。”我国音乐界的重量级老先生吕骥在中国音乐家协会中曾经谈到过民族音乐集成问题,即《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的价值和意义时提出,应将其整理成地方的音乐和音乐的地方,这一点主要对我国民族音乐在音乐历史、音乐地域中的价值以及它的傳承发展的肯定。因为各类民族民间音乐给我们所展现的内容,都包括了大家生活的多个方面。这不单单是音乐的一种现象,也是聚集反映了每个时期的经济、政治、民俗、文化、艺术美学以及语言等方面的前进情况,可以说音乐在小众化、小文化中还可集中体现于我国民族的大文化,可以说其价值不言而喻,较为可贵。所以,使我国民族音乐艺术的进步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这也是此文所要论述的主要的课题。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发展民族音乐艺术措施
(一)推进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教育
在这种背景之下,很多高等的音乐教学大纲应添加我国民族民间传统音乐教学,添加更多的知识,添设一些中中国古典音乐概论、民族音乐学概论、乐理等知识,并合理引入诸多教学资源、互联网慕课等达到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方式,以此让学生们了解到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
美国著名的音乐人及教育家查尔斯说过:“一个国家的音乐教育是那个国家的民族音乐”,与此同时,世界各地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也都意识到:“一个民族如果不重视民族音乐,不把民族音乐作为民族音乐的根基,那就会像飘蓬断梗那样,在世界上漂泊,或者永远的消失在半文明的世界里。”而我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是我国独有的文化组成部分,在整个世界文化背景和多元文化的发展中,我国传统民族声乐的自然传承方式,在这整个的进程中,不仅受到了十分大的冲击,并且也使我们无意识间疏忽了民族民间音乐的教育。
根据对高校声乐教材的调查发现,个别高校缺少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原创歌曲,更别提为学生开设原汁原味的民族民谣课程,而在校时对民族歌谣知之甚少,“民族性”意识更是难以形成,现在的人们过于注重时髦和前卫,而忽视了国家的根本。从20世纪中叶开始,世界各国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为了保持自己或者是自己国家的音乐文化特点,采取了多种措施,创设出了诸多与民族民间音乐结合的教育形式。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民族民间音乐比重得到了一定的强化,且经过高校教师的不断努力,使其在民族民间音乐课程建设中起到了一定的传承与发展作用,但中国高等师范院校的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起步较晚,加之其教育理念先受到欧美影响,而后又仿效苏联模式,对西方文化的过度偏爱,致使中国高等师范音乐学院对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关注不够。因此,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应按照“以民族为本”的时代发展脉搏,不断推动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建设发展,以此达到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从而使中国声乐在国际上传播开来[1]。
(二)促进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融合发展
截止现在,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的融合从根本上也是属于民族民间艺术的发展与传承,在传承发展中突出了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发扬。可以说,音乐的发展也达到了民族文化的传播效果,集中展示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中华文明的风采。在多元文化背景冲突下,我国音乐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可进一步推动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不断发展。
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的音乐发展中,有一股流行的潮流,即黄土文化与流行音乐的整合,并产生了全新的音乐模式“西北风”。这种带有地方特色的流行歌曲,在当时的社会中流传得很快,比如《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就曾经很受欢迎。在这股“西北风”的发展下,其不仅是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结合起来的一次大胆尝试,也让那时候的人感受到了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多样性和多元性,可让听众在歌声中感受到民族为其带来的慰藉,产生对国家、对民族的强烈安全感、归属感,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流行音乐对于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也使人们重视了民族文化,民间音乐让人们感受到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自身精神世界的充沛。
比如说音乐人周杰伦在2003年时推出的一首《东风破》,就能够看出这一点,而《东风破》的名字,也是从一种古老的“曲”中衍生出来的,其中“曲破”是一首以中国古典乐器琵琶为主的曲子,歌词中的“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也是宋代词人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出现的“应是绿肥红瘦”。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风”音乐应该是传统民族音乐、民族文化中的诗词歌赋,是将古代旋律结合新的唱法、曲调和新的含义,强化了流行和民族的渗透、结合,从而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更多样化的、更具特色的新乐种,让我国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有了显著的进步。
(三)致力于民族声乐创作风格的多元化,突出作品个性
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在党的支持下,民族声乐创作更是有了多元化的局面。其中,我国各民族突出的音乐工作者更是响应了祖国的号召,致力于民族声乐创作风格的多元化,他们长时间的深入到工农业生产的前线,扎根在乡村基层当中,整理出了相当多的民族民间音乐资料,在发扬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和传承的同一时间,更是创编、整理、改编出了一整套富有中国特色、风格多元化、十分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好作品。以《赞歌》《我的祖国》《小河淌水》《马儿呀,你慢些走》《洞庭鱼米乡》为代表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不仅深受人们的喜爱,也体现出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的精髓[2]。
可以说,近些年我国民族声乐的创作和发展出现了可喜可贺的改变,扎根在各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基础上,使很多新作品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好作品出现。但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依然不明显,在创作中也普遍存在着“跟风”“一刀切”的倾向。为此笔者从多元文化与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传承发展角度出发,建议作曲家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视野、不同方面去关注人民,去升华自己的感情,去寻找新的途径,只有如此自己的创作才可真正达到我国民族文化发扬的效果。
在创作方式方面,当前最需要注意和强化的是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民俗文化的研究与表现,其中也包括艺术与审美的结合、对象生活性格与情感等,在对这些进行研究时,可创作出离百姓生活很接近的民族声乐,由于情绪上的共同是音乐欣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如果不能和生活息息相关,观众就不会有情绪上的共鸣,也不会产生对新事物的接纳能力,而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也会变得更加困难。因此,在运用更加科学的技术手段的情况下,作品的种类、形式自然应基于多元文化背景,使其更为丰富、多样,从而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多元化的声乐艺术氛围,使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有了传承和发展[3]。
三、民族声乐通俗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与其传承前景
中国民族声乐的普及已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它在艺术创作和风格演绎方面都有了不同的尝试,并彰显了自身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与传承价值,具体如下。
(一)民族声乐通俗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1.声乐作品的融合
从传统角度进行分析,歌唱作品在创作与选取时其属于严格的划分,民族民间声乐作品一般曲调委婉,音乐起伏较大,旋律较为强烈、大气、厚重,也有部分流行民歌选择了多变的节奏进行创编。而在众人的审美观点以及音乐人音乐创作上的突破下,民族声乐一般性的尝试也打破了传统民族声乐“众人一唱”的情况。这算得上是民族音乐艺术发展的突破点。
比如说,艺术家宋祖英在维也纳黄金大厅用德文唱出了《野玫瑰》,它的歌曲内容是符合我国地方性特色,虽然唱法不同但都是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艺术,让人赏心悦目,更能体现出“音乐无国界”这句话的含义,确确实实的做到了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2.唱法的相互借鉴
在民族声乐作品中,主要表现为“跨界”“新民歌”等,这些唱法的不同主要是发声、气息的差别。如,民通唱法它基于民族唱法,气息相对较淡,不同于民族唱法清脆、柔和,嗓音更为随意,但比流行的演唱要标准得多;在对字的斟酌方面,我们是以民族唱法的咬字作为最基本的,并不大力于重点突出清晰、归韵,而是吸取了通俗唱法中咬字自然、随性的唱法。从唱法中可以看出,民族民间音乐的艺术表达形式不仅保持了原有的演唱风格,还可让歌手自然、轻松地抒发出歌曲的感情,以共鸣的唱法技巧,介于民族唱法与流行唱法中间,其嗓音较前,但位置不突,嗓音平缓,感情较为丰富。
3.表演方式的创新
最近这些年,经常可以看到我国民族歌手与流行歌手之间的合作,比如说由周杰伦和宋祖英一起的“英伦组合”所唱的《本草纲目》;还有周杰伦和陈思思一起的“思伦组合”所唱的《珊瑚海》等等。从民族民间音乐通俗化表演形式来看,其不仅达到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也获得了观众的认可,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二)民族声乐通俗化的前景和发展方向
黑格尔说“存在的即合理”,“民通唱法”是伴随着大家生活水平以及文化水平的提高而有的艺术形式,这是提高了音乐者的艺术认知,也陶冶了大家的内在修养,其存在不为人的大部分意志转移,而属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之而来的,民族声乐一般化的热潮是在音乐传播方式方法的进步以及商品经济大发展的趋势下才有的,这也是广大群众的审美需要以及歌手自身文化素养不断提高的结果。
因此,“民族声乐通俗化”的出现与发展,既有其合理性,又有其必要性。我们也要清楚的知道,民族声乐的大众化不单单是国家声乐发展的必要,更是大众声乐发展所需要的。在大力发展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时,我国艺术家们也认识到科学发声技术不仅决定了我国民族民间艺术的可持续性发展,相同来说,对于通俗声乐的艺术表现也是其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民族声乐的一般化是使民族声乐发展的重要因素,更是大多数艺术家集体创造的音乐发展成果。
结语
如上所说,民族声乐的发展史是漫长的,多年来,有无数杰出的音乐工作人。我国民族声乐在改革开放后,也像是雨后春笋一样,尤其是在CCTV举行了电视歌手大赛之后,更多的人开始学习,自觉地进行发展与传承。因此,在多元背景下,应努力发展民族音乐艺术,在尊重民族音乐文化与差异的同时,丰富民族民间音乐形式和内容,保证民族民间音乐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21世纪发展模式,以此达到传承与发展的效果,使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多人的注意和喜欢。
注释:
[1]
褚紫荻.浅谈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以上海音乐厅“玲珑国乐”项目运营为例[J].艺术科技,2021,34(02):84—85.
[2]何飞雁.论戏曲音乐对多民族民歌文化因子的吸纳与发展——以彩调剧音乐为例[J].当代音乐,2021(02):15—17.
[3]王艺桦.多元文化背景下中职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文渊(高中版),2021(08):1384—1385.
(责任编辑:张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