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眉户音乐在陕西筝曲中的运用

2022-04-29李文清

当代音乐 2022年12期
关键词:唱腔

李文清

[摘要]

眉户(也叫迷胡)是陕西地方戏曲中的三大剧种之一,从明代中期起,在眉户清曲中古筝就是伴奏乐器之一。陕西筝派在建立之初,就是根据陕西地方戏曲眉户音乐演变而成。通过运用眉户音乐的基本特征及其唱腔曲牌,逐步发现了陕西筝曲演奏的风格和方法,使得秦筝在中国古筝流派中逐渐形成并发展成熟。本文通过分析眉户音乐的唱腔及其结构的基本特征,结合陕西筝派领军人物周延甲先生编写的《古筝迷胡曲集》中的作品,对陕西筝曲中眉户音乐的运用进行探究。

[关键词]眉户音乐;唱腔;陕西筝曲;《古筝迷胡曲集》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2)12-0092-03

一、眉户音乐的发展特征

眉户音乐最初只是农民在闲暇时清唱的“板凳曲子”,后来经由民间艺人将唱曲与各地地方的民歌、小调相结合发展成了民间小戏,演出形式也由最初的“地摊子”逐渐成长为舞台艺术。但因为关于眉户戏曲发展的研究文献较少,笔者只能从现存文献的论据中大致理出眉户音乐的发展历程。

《中国戏曲志》关于早期眉户班社演出的记载为我们探究该戏种的历史提供了一些依据。“陕西卷”记载道:“(1796—1820),已有杨运子班在陕西华阴、华县一带流动演出。”[1]“河南卷”中也记载到:“清道光年间,山西解州艺人段耀功等与河南灵宝民间艺人组织了眉户业余戏班,登台演出了十多个剧目,轰动一时。”[2]通常认为,民间剧种的产生基本按照从草台班社的出现算起,而当一个剧种有众所周知的艺人时,它便处于发展阶段了,由此可以推测,眉户戏最晚在清代开国不久的乾隆时期就已大致形成了。眉户戏登台之初受人们的欢迎程度较秦腔等梆子戏为少,需要依靠梆子戏才能生存,而这种依附使得眉户戏的剧目更加丰富,伴奏的音乐以及舞台美术效果也更加成熟。之后,随着与梆子戏长期的同台演出,眉户戏于清光绪年间至中华民国初期到达了它发展过程中的成熟期。

由此,眉户这一伴随着社会底层人民辛酸生活与抗争心理而发展起来的剧种,因其曲调丰富,形式灵活,善于吸收其他音乐因素来反映日常生活琐事,从而使它自身拥有了顽强的生命力。抗日战争时期,许多眉户班社在社会中被迫解散,艺人大量流失,然而部分艺人进入到了革命剧社开始编演革命现代戏这一创新举动,使眉户现代戏从此发端。

二、《古筝迷胡曲集》的编创特点

《古筝迷胡曲集》(以下简称“《曲集》”)中共编录了周延甲先生创作的50首筝曲,其中包括了根据眉户曲牌整理改编的筝曲(共24首)、根据眉户曲调和唱腔独立创作的筝曲(共5首)、根据民歌和歌曲改编的筝曲(共11首),以及对榆林筝曲和其他戏曲整理改编的筝曲(共10首)。

周延甲先生在《古筝迷胡曲集·前言》中,提到了《曲集》的编创理念、依据以及编创过程中音乐作品写作所遵循的原则和规律。首先,书中的每首乐曲都基本上保持了眉户音乐原本的样式,在板眼上,曲体结构上亦是如此,若有与原曲调不相符之处,便会备注以文字说明,其次,作者在编订时还综合了不同的唱腔,并从中选取出最具特色且最能代表各曲调的唱腔。再次,对于相关同名的眉户曲调,周延甲先生在编订时按照乐曲连接的一般原则,由

简到繁、由低到高、起承转合、抑扬顿挫的手法组织成曲。由此可以看出,《曲集》中的作品编订主要是以整理改编眉户音乐的唱腔曲牌为主,同时作者又深入研究陕西的戏曲和民间音乐,并综合陕西各地方戏曲特点,发掘陕西筝曲的主要风格特征,在保留眉户民间音乐本来的曲调上进行赋予了个人风格的创作。

周延甲先生根据秦筝流传的历史依据,将陕西的眉户音乐的伴奏谱编以古筝的指法符号,首次改编出来源于陕西地区“真秦之声”的古筝曲,除此以外,周延甲先生通过弹奏从眉户音乐中改编而来的筝曲,找到了秦腔调律音阶上最大的特点,其四级音微升Fa和七级音微降Si,这两种“游移音”刚好可以通过按颤Mi、La两个音来完成,由此陕西筝曲中的特性音成为了其最主要的风格依据之一。同时在《曲集》一书中,周延甲先生还附录了“指法符号和弹奏方法说明”和“演奏技术上的几点说明”这两篇文章,解释了对于特性音的技巧处理、旋法上上行跳进下行级进的特点、苦(哭)音和欢(花)音在音响效果上的不同色彩以及左手大指按弦的特殊技巧等一系列关于演奏眉户筝曲的相关问题,从而为学生对于初步熟悉眉户音乐的风格作了一定练习上的指导。

总之,《古筝迷胡曲集》中的作品既保留了陕西地方戏曲眉户音乐原貌,同时又增加了适合古筝表现性能的创作,这一创作特点既使筝曲凸显了陕西本土民族独特的音乐风格,同时也为如何运用眉户音乐的特征创作陕西筝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曲集》作为周延甲先生“秦筝归秦”理论研究的发端之作,是研究陕西筝曲发展历程的重要源头之一,书中的作品也成为日后陕西筝曲创作的典范,具有宝贵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

三、眉户音乐唱腔特点在《古筝迷胡曲集》创作中的运用——以《老龙哭海》《姜女泪》为例

眉户音乐作为流行于陕西地区较普遍的一种民间音乐,内容丰富、曲调优美,其历史也源远流长。周延甲先生编创《古筝迷胡曲集》的过程中,深入研究了眉户音乐的特征,力图保留其原本音乐风貌,书中的作品多以改编、移植眉户戏曲曲牌和民歌等方面为特点,完全根据自主创作特点的作品成分较少。

眉户音乐的唱腔结构是兼有曲牌连套体和板式变化体两种体制的混合形式,周延甲先生在编订《曲集》时,尤其注意保持了眉户音乐的体式结构,例如《曲集》中的《老龙哭海》这一作品,原是著名的陕西眉户音乐曲牌,其特点是不仅具有了杂言的形式唱腔同时又拥有齐言词格形式的唱腔,成为两种形式唱腔兼具其中的杂糅体,周延甲先生在保留其原本唱腔特点的基础上又加入了适合于古筝演奏特征的创作,使其成为陕西筝曲的代表作品之一。

“有薛礼,有薛礼泪珠滚滚点点下来,

就把俺的白袍染。

一十二岁人言,二老命寿黄泉。

家中无有度用,日每打雁度生。

当年不得时运,俺曾吃粮投军。

士贵不能重用,将我赶出大营。

有薛礼,有薛礼荒郊哭的悲哀痛。”[3]

根据以上词句所表述的内容和语气,可将该曲牌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段为第一句,由长短不一的a、b两个乐句组成,随后附加了一个过渡句,以感叹般的语气和叹息,奠定了全曲的感情基调;第二段由兩个整齐的c、d乐句组成了一个陈述句,旋律共反复了三遍,形成了八句整齐的六言句式,内容是诉说自己的悲惨身世和经历;最后的第三段是对第一段的变化再现,歌词虽有不同,但乐句结构保持了一致,再次以哀怨感叹的语气表达了内心的悲伤难忍之情。而在筝曲《老龙哭海》中,主体部分也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慢板的主旋律也是由相互对比的a,b两个乐句构成,旋律多为“Fa,Si”的游移音;过渡句独立成段,运用引子部分的主题旋律加强了完整感,为进入快板部分做好了准备;快板由c,d两部分组成,对慢板旋律进行了变奏再现处理,将整首作品逐渐推向了高潮。

由此可见,两首作品在外部结构形态上是大致相符合的,眉户音乐这种兼有两种体制的唱腔结构运用于古筝曲中,其板眼速度的自由变化使乐曲旋律形态的发展有起有伏、层层相扣,而不同的曲调相连使乐曲各部分更加情感鲜明、段落分明。

如前文所述,周延甲先生在编辑《曲集》时,多采用了通过利用乐器演奏技巧来模仿唱腔的创新手法,这一方法对陕西筝曲音乐风格的界定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编辑《曲集》之前,周延甲先生曾在迷胡剧团向老眉户艺人学习大调迷胡曲子,后还师从了户县老艺人乔荣堂先生,学习演唱眉户曲调,从而进一步系统地学习了陕西眉户音乐。而收集在《曲集》中的作品《姜女泪》,乐曲的主体部分正是作者根据《东路迷胡唱腔及伴奏》(张长兴编)和《眉户教材》(乔荣堂传谱)改编而成。乐曲的旋律和节奏虽然基本保持了眉户曲调的原貌,但是作者还根据眉户唱腔的特点,将简单的单音传谱予以编改,并添加了适合表现古筝性能的演奏技巧。例如:1.眉户音乐在表现哀怨,悲伤凄凉的气氛时,常会在开头起板处长叹或者拖腔等。《姜女泪》开头的引子部分就采用了戏曲滚白的手法,由低音到高音的上下两句形成,并在乐句结束处运用拖劈指法或长摇(在摇动过程中还采用了颤音技法),这一演奏指法的运用,是旨在于模仿眉户音乐唱腔中独具特色的哭腔音调,以此用于建立起全曲悲苦情绪的音乐风格。(见谱例1)2.眉户音乐唱腔的音头较为显著,每换一句词都会增加音量,运气提腔。作品《姜女泪》的慢板部分,以五小节为一个乐句,每一乐句开始时常采用大搓或者双托,并标记了mf的力度记号,模仿了唱腔中换词时音头部分突出强调的特点,使旋律形态的发展层层分明,从而描述了孟姜女悲苦的经历,体现了其对命运的不甘以及内心深深的哀怨之情。3.在眉户戏曲中,唱腔与过门都是音乐的组成部分,若要体现音乐的统一性,就要维持好两者的完整性。在《姜女泪》的慢板部分,作者保持了眉户曲牌《长城调》的基本旋律形态,同时又在一个乐句结束处,加入了弱起的两小节过门旋律,使其与主题乐句一唱一和,音乐旋律发展有起有伏、层层相扣。(见谱例2)4.在眉户唱腔的音调中,其具有四级微升4和七级音微降7这两个“游移音”,而在作品《姜女泪》中,为凸显出这一音调的特征,凡“SiLa”“MiFa”的连续行进,皆带滑音,通过古筝的按音技巧,体现了眉户唱腔中“二变之音”游移不定的音响效果特点,由此用于描述孟姜女在遭到残酷的暴君秦始皇的打压之下,内心所产生的不满、哀怨、悲伤之情。

由此可见,周延甲先生在编辑《曲集》时,虽在节拍、音调、乐曲结构等方面极力保持了眉户音乐的原貌,但同时又在原有曲调的基础之上,仿照眉户音乐唱腔的特点,发展了古筝的演奏艺术,使其充分丰富了原有曲调的旋律,也更加符合了曲调的思想情感要求。正是由于周延甲先生运用了模仿眉户音乐唱腔特点这一创作手法,使其作品在基本不失原貌的情况下赋予了新意,达到了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陕西筝曲也越发向专业独奏曲靠拢。

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对周延甲先生所编写的教材《古筝迷胡曲集》的研判可以看出,陕西筝派的传承工作,发端于模仿与改编在陕西地区广为流传且历史悠久的地方戏曲剧种眉户音乐而起,这一创举,寻找到了陕西筝曲音乐风格创作的依据和支点,同时也发展了陕西筝派独特的古筝演奏技巧。随即展开的陕西筝派的复兴工作开始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根据眉户音乐改编而成的创作筝曲成为了各大海内外重要音乐会及著名演奏家们的必演曲目,陕西筝派自此大放异彩,在中国筝流派中具有着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据此也促成和推出了大批优秀的筝曲作家和演奏家。通过对眉户音乐在陕西筝曲中的应用探究,发现了最初关于陕西筝曲的编创理论和音乐作品,是陕西筝人开展陕西筝派复兴和发展工作的重要基石,也是后继者探究陕西筝派起源与发展的宝贵资料。

注释:

[1]

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陕西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9:15.

[2]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河南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9:104.

[3]张丹.浅析“眉户”唱腔结构的混合形式[J].音乐天地,2006(10):36—38.

(责任编辑:刘露心)

猜你喜欢

唱腔
浅谈藏族唱腔美学在合唱作品中的应用
大型河南曲剧现代戏《丹水颂》唱腔特色分析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中国黄梅戏优秀唱腔全集》出版发行
论滇剧生角唱腔中的彭派声腔艺术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优秀唱腔《徽匠神韵》
豫剧马派唱腔在民族声乐中的借鉴
浅谈戏曲音乐中唱腔与伴奏的关系
经典唱腔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