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媒体技术变迁中的音乐世界与艺术呈现

2022-04-29刘珂廷

当代音乐 2022年9期
关键词:唱片钢琴演奏

刘珂廷

[摘 要]录音技术在19世纪末出现时其最终目的就是将声音进行复刻,对声音细致入微的了解,对整体声音的把控,对技术和工具设备的追求中通过录音手段及技术的实际运用,录音技术在今天已经达到了质的飞跃。新的技术手段不仅可以对声音进行复刻,甚至可以几乎完美地使声音再现。录音技术的变化正逐渐改变人们的听觉审美,音乐不单单是纯粹的音乐本身,技术也参与到了音乐呈现中。这引发了一个哲学的问题:“你所听到录音中的世界,它是真实的吗?”从科技发展和音乐之间的关系来说,录音技术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呢?对声音登峰造极的终极追求是什么?多媒体运用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当代录音制品的核心追求的是技术还是艺术?

[关键词]录音技术;录音艺术;唱片;钢琴演奏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2)09-0023-03

一、20世纪早期录音制品的艺术价值

1877年爱迪生发明的圆筒留声机(蜡盘录音和播放)开启了录音技术的新世界,次年他成立的留声机公司开始批量生产商业性的锡箔唱筒。爱迪生蜡盘录音的主要技术原理是把声波转换成金属针的震动,将波形刻录在圆筒形腊管锡箔上,当金属针再一次沿着刻录的轨迹行进时便完成了声音的复制及再现。1888年德国人伯林纳推出的平面式留声机和圆片形唱片在技术上区别于之前的圆筒形腊管锡箔,它使用扁圆形涂蜡锌版作为播放和录音的媒体,将声音复刻在涂蜡的扁圆形锌盘版上形成母版,再以硬蜡作为原料通过母版进行复制成唱片,这一技术使得圆片形唱片实现量产。这些早期的录音技术及设备只能捕获声音的狭窄部分,录音时受声波的限制幅度仅限于250赫兹到2500赫兹之间。在随后一百多年中录音技术经历了机械刻录、编辑制作和数字创作三个发展阶段[1],新的录音技术手段不仅可以对声音进行复刻甚至可以使声音完美地再现。

19世纪晚期西方著名的作曲家圣桑、德彪西、马勒、拉赫马尼诺夫都曾录制过自己所创作的钢琴作品。这些早期的录音制品在技术上虽有不足但在艺术表现上堪称典范,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它对当代音乐家、演奏家、欣赏者、音乐理论研究者、录音工程师都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同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EMI唱片公司于1982年整理发行三套共21张LP唱片(A Record of Singers),收纳了录音日期从1899至1939年间共200多位重要声乐演唱家的录音作品。19世纪80年代出生的重要钢琴演奏家施纳贝尔、巴克豪斯、鲁宾斯坦他们的演奏风格从特立独行转为篇幅巨大、构思精巧,这对20世纪的音乐发展、音乐创作、艺术审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们录制的唱片是为后人留下的巨大而宝贵的音乐遗产。这些罕见的录音不但能让我们听到作曲家本人的心声,了解早期录音发展的情况,同时也是探讨各类音乐演奏发展的重要文献,更是现代演奏家寻找灵感、考证诠释表现方式的源泉,这些留存下来的录音制品给现代研究者突破艺术边框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20世纪录音制品的现实意义

因为录音技术的存在,20世纪的演奏家在诠释音乐时变得十分的小心,录音制品使他们成为一个更加“严肃认真”的群体。这些演奏家们开始钻研如何在舞台表演中或在录制唱片时使声音效果听起来更严谨,因此生动的现场演奏和录制唱片之间的巨大战争持续了整整一个世纪。而听众的审美随着科技的进步及录音技术的迅速提升而逐渐改变,一张具有娱乐性和艺术性优秀的唱片会被听众千百次的聆听[2]。这也使演奏家们对自己的演绎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保持听众聆听的热情,如何随着听众音乐造诣的不断提高而做出改变,如何对音乐的内涵有更深刻地诠释是20世纪演奏家们的终极追求。

在艺术呈现方面诸多音乐家都留下了独一无二的甚至不朽的录音制品,法国钢琴家科尔托的全部曲目都不容错过。1919至1926年间由Pearl公司发行他演奏改编版勃拉姆斯的《摇篮曲》和舒伯特的《连祷》的维克托唱片,展现了科尔托在钢琴上极致的歌唱性;1903年科尔托与著名女高音里德维妮合作录制的唱片堪称“超级历史录音”,里德维妮曾在科尔托指挥首演的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乐剧中饰演伊索尔德,这是非常稀有的由科尔托担任伴奏的珍贵录音,该唱片由EMI公司于1982年重新整理出版;1920年前后科尔托继续灌录了许多唱片,他所演奏的肖邦、舒曼等作品是真正的浪漫派演奏典范。科尔托是最富有诗意与贵族气质的浪漫主义诠释者,他巧妙地把艺术综合起来,在处理音乐时用极其理性的分析为听众提供了合理而又富于想象的诠释。

20世纪中期“录音”这种永久的记录一种艺术处理的方式在当时并不普遍,许多钢琴家对录音方式仍然持有十分谨慎的态度,这些具有强烈浪漫主义气息的钢琴家,诠释音乐凭借的是瞬间的灵感。而智利钢琴家阿劳却对录音情有独钟,他的录音制品包含了由巴赫到20世纪的斯特拉文斯基的所有作曲家,录音曲目广泛唱片数量无法统计,并且同一曲目有过多次录音。

这些唱片由不同的唱片公司发行:1929至1940年间由德国DG公司发行,1941年移居美国由RCA公司发行,1946年由美国CBS公司发行,1948年由英国EMI公司发行,1964至1991由荷兰Philips公司发行。阿劳在1942年录制的巴赫《哥德堡变奏曲》中展现出极清晰的线条与层次感,他用特有的厚实触键所产生的音响效果弥补了当时录音技术上的不足。在1964至1991演奏录制的纯“炫技”型李斯特《超技练习曲》,阿劳展现出的是威武的、华丽的、高贵的李斯特,他用微妙的特性诠释了丰富的内涵。对照乐谱欣赏阿劳的录音会发现他在演奏时非常尊重乐谱上的指示,即使乐谱上无法标明的速度、乐句、高潮处、旋律线,他都会遵照乐理原则自然而着实的处理所有的音乐细节,再转化成为自己特有的思考。从这些录音中听众可以完美地听到他完全符合法则的演奏,又能发挥自己的个性及能力,在演奏时注入音乐厚重内涵使音乐的进行在流畅中又略带近于生命的哲学思考模式,这也是德国听众喜爱他的原因。从录音中听众也能感受到阿劳手指下的每个音符都是必然经过深切思考才弹出,每一个乐句间都会留下瞬间思考的空间是其最大特色。他放松的触键法使得琴音厚实明亮,甚至在1938年录音技术并不完善的早期录音中都能保有这种特性,这是其他任何钢琴家所无法比拟的。

从听众角度来看音像制品的录制是受限制的,对听众来说唱片冻结并固封了音乐作品,一张唱片只能带给我们一个节拍一种声音和一场演出,唱片是远离现实远离真实的声音。极少有钢琴家认真听自己唱片的其中一个原因是这些唱片都大同小异,在某种意义上唱片中的声音丧失了生活的真实性。但美籍俄裔钢琴家霍洛维茨的所有演奏面貌都可以从他所留下的录音中追寻,这些录音非常完整地记录了他自己的音乐历程、艺术生涯。

霍洛维茨最初以音乐会形式安排曲目录制唱片,由当时最著名的EMI、RCA、CBS、DG四家大唱片公司发行。为提高销售利益唱片公司在再版时刻意重新編排了CD曲目,因此从他的初期录音开始循序欣赏就能了解他每一阶段变化的全貌。1926年Welte公司将霍洛维茨汉堡首演的曲目用钢琴自动演奏录音装置录制,1932年由EMI公司以电气录音重录的音质没有1926年以自动演奏钢琴再生录音卓越,但是极强的触键感显示了霍洛维茨干净利落的技巧特性。值得一提的是霍洛维茨录制的舒曼《童年情景》作品15号第七首《梦幻曲》,自1947年起有1950、1965、1968、1976(录影)、1983(录影)和1986(莫斯科音乐会现场录制版)共7次录音,其中1986年这场意义非凡的音乐会在雪藏于北德广播电台资料库20年后终又重见天日。实况演奏录制的《梦幻曲》他弹奏的是那般清纯、悠长、那么自然,精练纯朴地呈现出音乐最深处的意境,堪称7次录音中的最佳版本。

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录音技术不断有新的突破,20世纪70年代末SONY公司发展了数字录音音频格式,PCM脉冲编码调制(Pulse Code Modulation)技术克服了许多模拟录音的缺点。数字录音从专业录音棚到家庭高保真,音质的飞速提高、声音的制作及复制的便利性成为各个层次的新标准。1989年激光唱片(CD)与密纹唱片(LPS)的革命拉开序幕,在1995年激光唱片全面占领市场取代了密纹唱片后,SONY公司为确保卓越地位引入新的数字录音系统,而飞利浦光盘迅速取代了黑胶唱片作为新的标准消费格式,迎来了一个高保真度消费者音频新时代。

现代录音技术为了收录更完整的声场以完善声音,录制的过程中话筒被摆放到了人耳无法到达的高度,从唱片中我们可以听到接近现场演出时的魅力细节。在现代录音技术中数字声频技术已经全面应用于音乐录音领域,它的技术核心是把时间和幅度上连续的模拟声音信号转换为离散信号,并通过编码将其转换为“O”和“1”的二进制编码。相比有无限状态的模拟声音信号,二进制编码的信号只有两种状态,这提高了人们对它的控制能力和传输能力。新世纪前后,数字声频技术发展集中体现在了音频工作站,它基于计算机综合了声音存储和编辑等多种功能,改进了音乐录音的生产工艺,提升了录音艺术的创作能力。通过软件搭建的虚拟制作系统,令录音过程不再受物理端口的限制,多层次、多维度的综合效果处理成为可能。虽然,技术的运用并不一定导致艺术的成功,但运用技术已经成为艺术创新的重要途径。多声道环绕声应用于音乐录音后,音乐重放从听众前方60°的范围扩大到360°的区域。增加的反射和混响等信息不仅改善了音乐的空间感,更提升了录音艺术的创作空间[3]。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交响乐作品《1812序曲》在配器上运用了加农炮和钟,正是得益于科技的发展,20世纪的录音技术已经可以让听众通过唱片聆听炮火的震撼以及钟声所带来的神圣感,这是录音技术与手段在诠释艺术作品时的重要呈现[4]。

通过现代修音技术已经可以修补许多“不完美”的演绎,但录音技术核心目的究竟是什么?早期的钢琴家甚至会在录音中频繁出现错音,这对挑剔的当代听众来讲是匪夷所思的,但事实是他们对音乐的构架的把握以及对音乐的诠释会让听众忽略掉错音。1955年SONY公司签约的年轻的加拿大钢琴家古尔德录制了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钻研录音技术多年的古尔德在1981年又重新录制了《哥德堡变奏曲》,每每在对比聆听这两张唱片时带给我的不是录音技术飞跃的惊诧,而是他在音乐处理上的改变所带来的感动。1981年的录音版本时长比1955年的多了将近二十分钟,古尔德对巴赫同一部作品的再次诠释来自他对人生的感悟,录音技术的飞跃远不如音乐上的艺术突破所带来的震撼感强。古尔德所有钢琴录音制品都会伴有他自己哼唱的旋律,因为在录制时他总会情不自禁地小声哼唱,这些与演奏平行的演唱完全不会影响听众的体验反而更能让人体会到现场演奏的激情。现代录音技术已经可以实现将录音中的瑕疵抹除,如果我们消除了录音中的哼唱,已然不是艺术家的本我及真我表现了。对于一个好的艺术品来说,往往那一瞬间的感动会超越技术所带来的完美性,录音制品中残缺的美丽也是体现录音技术发展的重要现实意义。

三、数字时代多媒体音乐的发展

20世纪最伟大的指挥家卡拉扬先生致力将音乐以多媒体融合手段惠及大众,他曾说过音像制品是音乐爱好者们聆听音乐最好的选择。他执着于运用技术在录音室里创造出一种在音乐厅里无法比拟的声音,用录音技术推动激光压缩唱片技术,将大型复合型艺术——交响乐、歌剧等制成唱片及电影,这无疑是典型的新型音乐表现形式推动媒介技术进步的超前思维。

在音乐和大众媒介相互融合方面率先做出了表率的是欧洲最优秀的乐团——柏林爱乐乐团,2005年他们在台北音乐厅内演出同时通过户外大屏幕向场外上万名观众直播,当音乐会结束后2万多名欢呼的乐迷在广场迎接音乐厅走出来的乐手,使得艺术家们意识到更多的音乐受众是在剧场之外。至今柏林爱乐乐团多媒体“数字音乐厅”已经成立12年,积累了近500场音乐会、多达1200多首的曲目,以及丰富的艺术家访谈、音乐会导赏、教育项目等资料,普通观众只要支付几美元就能欣赏到精彩音乐会。柏林爱乐乐团的“数字音乐厅”运用线上与现场演奏结合的表演形式,开创了音乐表演领域一种新的传播模式。音乐电影、数字化音乐厅的延伸触及古典音乐领域,这不仅创造了21世纪古典音乐数字化的新经营模式和传播模式,使艺术家受益,使艺术作品大众化,使艺术形式拓宽了边界,也是当代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

因为疫情,自2020年起全世界的艺术活动都被频繁取消,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促使人们在文化艺术教育等领域探索新的方式。在这极其特殊的时期许多音乐活动都转移到了线上,运用多媒体手段采用线上直播结合线下的表演方式很快被全世界的音乐家们所接纳。2020初德国居尔泽尼希管弦乐团因疫情期间不能聚集,演奏家們以在线直播的方式向全世界观众呈现了精彩的音乐会。在这之后威格莫尔音乐厅、上海交响乐团、深圳交响乐团也采用了相同的方法,以线上直播现场演奏的方式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上万名观众。艺术家与大众之间一直存在着强烈的关联,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通过网络应用多媒体手段在家里就能享受音乐会是技术进步给当代人类所带来的福祉。

这些成功的线上演出不仅给观众带来了冲击,也使得大量艺术家们产生思考。科技在迅猛发展,录音技术也日趋完善,20世纪的录音技术在细节上追求极致,CD唱片直刻的SACD已达到接近母带的声音。苹果公司推出便携式多功能数字多媒体播放器,Spotify公司得到全球各大唱片公司支持不仅提供在线收听正版流媒体音乐服务平台,还能下载音乐到本地供离线收听。音乐会现场感的缺乏好像是在线艺术发展的一个壁垒,原始声音的那种自信和细腻感,现场演出的多层次声音,我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也将不再是问题。在线表演有自己的优点,艺术家们应当继续完善在线表演以达到冲击力,在艺术和技术之间找到殊途同归之路。随着在线音乐会的形式不断完善,古典音乐艺术家们应当发挥和传播多媒体音乐的表演形式,通过科技手段让听众在多元化的音乐表现形式中找到精神的寄托,体验身临其境的艺术魅力。

结 语

从声学时代到电气时代的变迁,从磁力时代到数字时代的跨越,21世纪迎来了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与大众文化高度融合的多元化时代让我们不禁会思考,科技的发达是否会使演奏家、歌唱家这些职业消失?人工智能作曲是否会超越人类作曲家?

对于艺术家来说科技的发展是飞速的、神奇的,但从历史的角度看被铭记的却永远都是艺术中令人感动的瞬间。作为一位艺术家,我坚信逐渐趋于完美的科技手段必将成为音乐艺术作品重现与升华、打破边界的重要途径之一。现代录音设备的多样性及其功能的完善性已经使声音的复刻达到近乎完美的程度,但现代录音的核心追求并不应仅是简单地将声音复制及再现,具有音乐审美及鉴赏高度的录音制品才能感染和打动观众。通过多媒体手段使观众能够更清晰地了解音乐的美感,用技术手段来体现音乐艺术的魅力,才是当代录音制品的核心追求。

注释:

[1]何晓兵.论留声机与唱片媒体的发展及其对音乐生态的影响——近现代媒体环境中的音乐生态研究(之二·下)[J].中国音乐,2011(03):18.

[2]韩 强,房佳昱.录音技术对20世纪音乐表演风格的主要表现[J].中国传媒科技,2013(22):133.

[3]俞 锫.记录,制作与创作:录音艺术演进的技术动因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12):3.

[4]刘 涛.百年老唱片蕴藏着艺术长河的辉煌乐章(上)[J].音响技术,2009(07):70—71.

(责任编辑:韩莹莹)

猜你喜欢

唱片钢琴演奏
大自然的唱片
CIT十周年纪念唱片预告与简介
钢琴演奏者的心理因素与心理调控
坏唱片
布赫宾德的贝多芬阐释对钢琴演奏的启示
浅谈如何提高初学者的钢琴演奏能力
钢琴演奏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探讨
浅析提高钢琴演奏技巧的有效途径
初中音乐合唱教学中的钢琴演奏
一半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