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咏叹调《月亮颂》的演唱特点
2022-04-29张嘉欣
张嘉欣
[摘 要]
1901年德沃夏克任布拉格音乐学院院长,同年他最优秀且最具影响力的歌剧《水仙女》问世,这部作品通过优美的旋律和丰富的管弦乐色彩,将神奇的幻想、浪漫的诗意、真挚的情感和质朴的民间生活气息结合得严丝合缝,其中第一幕的女高音咏叹调《月亮颂》充分的体现了水仙女鲁沙尔卡纯洁且执着的爱情信念,是这部歌剧的画龙点睛之笔。本文从《月亮颂》的创作背景出发,对其音乐形态和演唱技巧进行分析,旨在更好地帮助演唱者提升素养和体会,传播优秀的世界文化,让美好的声乐作品流传,经久不衰。
[关键词]德沃夏克;水仙女;演唱分析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2)07-0116-03
一、歌剧《水仙女》的创作背景
十九世纪捷克民族文化复兴运动进入新的高涨时期,民族音乐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尤其是民族歌剧。安东尼·德沃夏克(1841—1904),被称为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尊心的作曲家,他力求运用多种体裁、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音乐语汇以及标题性的音乐形象描写反映捷克民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民族精神,同时吸取百家音乐的营养,也让德沃夏克的音乐旋律更加明朗乐观、清新自然,音乐风格浓烈质朴、富于幽默感。他的创作、演出及社会活动具有重大的民族音乐文化复兴意义,也为欧洲和世界音乐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歌剧《水仙女》就是他的代表作品。
《水仙女》这部歌剧分为三幕,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包含四个基本的音乐主题,女主人公鲁沙尔卡的音乐主题是悲剧性的爱情主题,自始至终贯穿于作品中。故事大致讲述水仙女鲁沙尔卡爱上了常在湖边散步的王子,想要成为人类,于是请求女巫杰齐巴巴的帮助。女巫允诺了女主人公的请求然而需要其付出相应的代价:她会失去说话的能力、假使王子背叛她就会变回水仙女并且被诅咒,除非有人类为她付出生命。鲁沙尔卡同意了这些代价。在与王子相爱后由于语言交流的障碍,王子还是移情别恋了,这让鲁沙尔卡痛苦万分,最后王子与鲁沙尔卡见面后因为亲吻了她,以永恒的死亡与鲁沙尔卡双双消失在湖底。
二、主人公人物性格分析与《月亮颂》的音乐分析
(一)鲁沙尔卡的人物性格
鲁沙尔卡是一位纯真、善良、勇敢,对爱情真挚且专一同时也充满了无限的憧憬和向往的水仙女。在《水仙女》歌剧中的情节都是按照人物性格进行展开的,鲁沙尔卡的性格是单纯且内向的悲剧性感情基调。三幕中,第一幕和第三幕场景设定在湖泊,第二幕是在王宫中,虽然第一幕和第三幕的场景一样,但鲁沙尔卡人物性格有着鲜明的对比色彩。
1.温婉单纯的鲁沙尔卡
鲁沙尔卡作为湖泊之神的女儿,是水中的精灵公主,在水中女巫的爱护下长大,一切都是美好的、无忧无虑的。纯洁无邪的水仙女,不会了解到人间的疾苦,也正是这样单纯的她遇到了王子后陷入了爱河,追求纯粹的爱情却没有想象到爱情要付出的代价如此之大。当听到女巫说用王子的鲜血便可以化解诅咒,善解人意深爱着王子的水仙女不忍做出这样的选择,自己承担了悲剧的后果。
2.内向悲伤的鲁沙尔卡
这时的人物性格集中体现在第二幕的王宫中,鲁沙尔卡与王子回到了皇宫后,由于不能够说话,不能及时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使得王子对她产生了误会,认为鲁沙尔卡不爱王子才会如此沉默寡言。后来,王子移情别恋爱上了邻国的公主,让内向的鲁沙尔卡进入悲伤的状态,也为后来的悲剧性结局做了铺垫。
3.坚定无畏的鲁沙尔卡
第一幕中,鲁沙尔卡为了爱情向自己的父亲倾诉心声,后为了成为正常的人类向女巫寻求帮助,在得知变成人类需要付出痛苦的代价后,也仍然不惜一切付诸于行动,从这里我们看到了水仙女对于爱情的坚定执着。在第三幕剧情中,当水仙女知道王子移情别恋,还是拒绝了女巫要她伤害王子的提议,选择自己坠入湖底;王子在最后迷途知返与鲁沙尔卡解除误会,相拥相吻,勇敢地为爱沉入了湖底,这些壮烈的悲剧形式也突出了水仙女性格的勇敢、坚定、无畏。
(二)曲式分析
女高音咏叹调《月亮颂》的调式为降G大调,3/8拍,小广板,全曲共127个小节,并且是单二部曲式。整体结构为:前奏部分—A(呈示部)—B(对比部分)—间奏部分—A1(呈示部)—B1(对比部分)—尾声。 [2]
前奏部分(引子):第1小节至第18小节是这部咏叹调的前奏部分,旋律以慢速展开,由属七和弦连续上行琶音音阶弹出,前奏的琶音一般由竖琴进行弹奏,以16分音符节奏型转为降G大调属和弦,速度较前面琶音更为缓慢、抒情。生动地描绘着静谧的夜晚,朦胧而神秘的月色。
A段呈示部:从第19小节至第46小节,乐段结构为a+b+b,b是b乐句的上行模进,两句相同的歌词不断地强化音乐气氛,如同女主鲁沙尔卡对月亮诉说能够拥有真挚的爱情。第23小节开始人声进入,旋律由弱音进入,表现了水仙女鲁沙尔卡细腻而温柔的状态。
B对比部分:从第47小节到第62小节,乐段结构为c+c1,伴奏部分增加了三连音、附点、倚音等修饰来增加乐曲的律动性,如果说前面的呈示部分是水仙女温柔而细腻地渴望爱情的到来,那么对比部分对月亮诉说着、急切的渴求着爱情,水仙女的内心从刚开始的平静逐渐地内心产生矛盾,并且自我挣扎,类似内心的呐喊:迫不及待地询问着月亮,自己的王子在何处。
间奏部分:第63小节至第67小节,一连串的向上模进音阶和同音反复为我们营造了静谧夜晚湖面透过月光泛起的阵阵涟漪的美好画面感。
第二部分的呈示部:从第68小节至第93小节,而第二段的对比部分是从94小节到109小节。与第一部分的呈示部和对比段是呈现的部分相似,但是节奏却有着细微的变化,比如增加了附点音符使音乐更有动力进行发展。同样使水仙女的情绪更加举棋不定,最后消失的附点更加体现出此刻的鲁沙尔卡不再犹豫不决的态度,而是真挚地追逐着自己的爱情。
尾声部分:从110小节到127小节,作为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一部分的展开可谓是点睛之笔,水仙女最后的感叹:留下吧!反复表达了三次,从弱到强的情感表达,体现了水仙女鲁沙尔卡的真挚与坚定。
(三)语言特点分析
这首作品《月亮颂》是作曲家德沃夏克用自己母语——捷克语来演绎的,如若想要准确地演唱好这首咏叹调,就必须了解捷克语的发音规则和技巧。捷克语使用42个字母,其中有14个元音字母,27个辅音字母和1个双字母。 [3]这种语言是属于印欧语系斯拉夫民族,同时也是捷克斯洛伐克的通用语言。捷克语的书写使用拉丁文,在特定的字母上方会有独特的符号标记,有时出现在元音字母上,有时出现在辅音字母的上方。捷克语中的辅音与英文的辅音发音较为相似,但也有例外的辅音如:p,k,t等辅音不需要向外吐气。值得注意的是,在发捷克语中“h”的时候,喉部的肌肉力量相对于英文来说需要强一些,捷克语的逻辑重音一般落在第一个音节字母上。
在演唱捷克语言的声乐作品时,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首先,在演唱时元音的时值一定要完整、饱满,特别是字尾处不要押韵,这会导致发出的捷克语言使人感到差强人意;其次,在演唱过程中,浊辅音的咬字要比清辅音的咬字更加果断、清晰,不能拖泥带水,更不能将清辅音和浊辅音发音规律混淆,导致演唱时的捷克语发音显得不自然;第三,辅音加上元音的组合方式在作品中常常出现,在捷克语言的发音规则中无论辅音在前端或者是单词的尾部,都需要演唱者清晰地唱出,尤其是元音上方有特殊标记的字母。捷克语言的一大特色在于其拼读完全一致,简单来说就是,根据音标读出的即是发音的规则。
三、咏叹调《月亮颂》演唱分析
(一)气息的使用
我们常常听到“气息下沉”“气沉丹田”等一系列说法,在尚家骧著《欧洲声乐发展史》中指出,所谓丹田即肚脐往下三指的位置,而丹田之内为内脏,是无法储存气息的,气息实际上是储存在我们的双肺中,而并不是横膈膜抑或是小腹之中。反观“气息下沉”的暗示作用确实能够为歌唱者带来不少的帮助,因为一些学生在唱到歌曲高潮的过程中,喉头部分会越来越往上抬,严重时会感觉到气息不够用,于是就频繁地换气,当我们前面呼吸的气体没有保持又吸入新的空气,就不能达到“气沉丹田”的效果,会让我们的气息变的更短,破坏乐句的完整性。总的来说,这些语言、观点,其实是想让我们歌唱者能够把喉头稳定在相对来说稳定的位置,这样能够保证我们气息的充足,并且能有效利用。作为抒情性的女高音咏叹调,《月亮颂》这部作品特别讲究对于气息的把控。整体速度上是缓慢进行的,在作品中出现的八度演唱就经常会出现发声气息不足、音不准以及音色不饱满等问题;对于,尾声部分出现三次重复的演唱,要以诉说的方式表达出来,更像是宣叙调,同时保持气息的支撑,尤其注意的是三次重复要做出变化,由弱到强地递进情绪。
(二)声琴的积极配合
钢琴伴奏不仅能够渲染气氛、烘托形象,同时还有抒发情感、描绘意境的作用。优秀的钢琴伴奏往往能够起到和声和衬托作用,而且也可以运用特点音型、织体表达出歌曲的意境与内涵。《月亮颂》这部作品伴奏一开始的前奏部分(共22小节)反复音型就能够为我们展现、烘托出神秘的色彩以及静谧的意境。尾声部分的钢琴伴奏和人声配合要高度的契合,将水仙女激动并且坚定的情绪推动到全曲的高潮部分,尾音也要干净利索的结束,不能拖泥带水,伴奏者与演奏者要在强弱的部分互相倾听感知。人声和琴声的相辅相成,水乳交融更能够让作品完美地展现出来。
(三)情绪的变化与统一
在演绎作品时如果没有加入情感,唱出来就会没有色彩、平平无奇。声乐老师在指导声乐作品的时候会经常强调乐感的问题,唱歌要有乐感,这里指的乐感也就是演唱时的情感、情绪是否能让听众产生共鸣。如果不能引发听众的同感,那么这样的演唱者也是失败的,他没有把作品的情感、涵义传达到观众的耳边和心里。歌曲《月亮颂》的第一部分主要是展开叙述,就如同水仙女对着夜晚的月亮诉说着她的小秘密,在演唱中,情绪上应该温柔却又细腻地把捷克语清晰地表达出来。多加练习、多听声乐大家的演唱版本会带来一些启发。
(四)不同演唱版本的《月亮颂》
德沃夏克一向认为歌剧是属于大众的,相对于协奏曲抑或是交响曲,可以说通俗得多,但德沃夏克为了要写出优秀的国民歌剧,所有主题都有机联系在一起,采用了类似于交响曲的作曲技法,全篇都弥漫着凄切的感情基调。遐迩闻名的咏叹调《月亮颂》被众多歌唱家演唱,演绎的风格各有千秋,其中拉脱维亚女高音歌唱家克里斯汀·奥博莱斯凭借她在2017年齐默尔曼制作版本中精美绝伦的表演受到了评论界的高度赞扬,《纽约时报》称其“拥有充满光泽的嗓音,将角色形象中极其令人痛心的脆弱演绎得淋漓尽致”。奥博莱斯不仅是同样来自东欧,也是民族乐派作曲家德沃夏克笔下“水仙女”的完美演绎者。奥博莱斯演绎的版本层次感分明,声音连贯有弹性,情绪变化较为稳定,唱段每个部分的连接自然,情感表达与水仙女产生强烈的灵魂共鸣。波兰女高音歌唱家阿拉萨卓·库扎克演唱的《月亮颂》,是标准的美声唱法加上技巧的灵活运用,演绎了一个对爱情执着的水仙女形象,相比瓦伦提娜,情绪上更加激动,以情带声,吐字铿锵有力,增强了演唱力度和节奏感,感情色彩的变化对比更加明显。本人最喜欢罗马尼亚女高音歌唱家瓦伦提娜·娜芙尔尼塔演唱的《月亮颂》版本,语言上清晰准确,情感表达上自然平和、不矫揉造作,超高的音乐修养与歌唱功底将一个活灵活现的水仙女展现给观众。
三位歌唱家对《月亮颂》的处理各具特色,声乐学习者可以通过多听优秀歌唱家的版本来加强自己处理作品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演绎作品。
结 语
作为捷克民族的作曲家,德沃夏克创作的经典咏叹调作品《月亮颂》,运用捷克语言进行演唱,不仅旋律动听优美,且具有一种独特的神秘色彩。本文通过研究歌剧《水仙女》中的唱段《月亮颂》的人物性格塑造、音乐分析以及演唱分析,旨在为演唱德沃夏克捷克语女高音咏叹调的演唱者提供有益的帮助,更好地提升演唱者的素养和体会。通过分析优秀欧洲民族声乐作品,传播优秀的世界文化,让美好的声乐作品得以流传,经久不衰。
(责任编辑:庄 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