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抗疫电影的情节内容、叙事策略与价值认同
2022-04-29董亭亭
董亭亭
抗击疫情题材的电影,是中国当代电影史尤其是灾难题材电影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2002年非典病毒爆发至今,以这一题材为叙事主题的电影共计10部①,在整体上表现了与疫情爆发呈正相关的创作态势。从影片类型来看,除传统的灾难类型片之外,既有纯粹的灾难现场再现型,也有以疫情为后置背景的讲述爱情的类型;既有讴歌医者英雄的宏大叙事,也有展露小人物温情的微观叙事,形成了多元化的叙事格局;从制作主体来看,影片制作主要以中国大陆制片厂和中国香港制片厂为主,呈现了由单一制片厂转向多个制片公司合作的制片模式。此外,制作地点也由固定的场域拍摄不断向跨地理區域的场域拍摄转移,从而在整体上呈现了更为宏阔丰富的影片内容;从思想导向来看,中国抗疫电影始终与社会的时代发展和观众集体心理需求同频共振,顺利地实现了从家国伦理本位到精神认同和文化认同的意识形态领域的责任担当的转型。这一丰富的抗疫题材电影谱系,为学界提供了多元的研究视角。然而,目前研究者对抗疫系列电影的创作体量、文本内容的丰富性以及叙事策略和价值认同等问题展开深入研究的内容较少。如抗疫电影讲述了怎样的情节内容?其叙事策略的演进呈现出哪些特点?其民族价值认同的重要性何在?对中国灾难电影有何借鉴意义?鉴于此,本文通过探索抗疫系列电影的情节内容,深入分析其不断演进的叙事策略,最终归纳出抗疫系列电影弘扬传统民族精神文化的价值旨向,实现人民群众对民族精神的广泛认同。
一、抗疫电影情节内容的探索
2020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表彰大会上,提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1]伟大的抗疫精神不仅鼓舞数以万计的抗疫工作者与病毒展开殊死抵抗,而且在这一抗疫精神激励下,医务工作者和志愿者们救治病患的英勇事迹成为抗疫影片的主要叙事内容。面对来势汹汹、肆虐四方的疫情,医务工作者成为打赢抗疫攻坚战的主力军,他们对病毒病症的诊断分析、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以及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成为抗疫影片所表现的重要叙事内容。如《中国医生》(2021)以现实生活中的抗疫英雄为原型,展示了院长张竞予、援鄂医生陶峻以及重症医学科主任文婷以专业医学知识拯救病人,守护生命的感人举动;《穿越寒冬拥抱你》(2021)呈现了退休妇产科医生谢咏琴在疫情危急关头,重返手术台迎接新生命,以及积极乐观的实习护士夏晓为救护病人而不幸牺牲的伟大事迹;《你是我的春天》(2022)展现了龚臣夫妇白天在医院工作,晚上在逼仄的车厢里过夜,随时待命的艰难生活。由此可知,抗疫影片在内容叙事上均彰显了医务工作者无私付出的奉献精神。
随着时间更迭,抗击新冠病毒的疫情电影在人物角色和情节设置上有了更为丰富的表现。首先,相比着力凸显医务人员伟大形象的抗击非典病毒题材的电影,抗击新冠病毒的疫情电影在表现伟大医务人员的同时,还将视点转移到了寻常百姓身上,他们是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但在疫情爆发的时刻,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身份——志愿者。其实,抗击非典病毒题材的影片也涉及志愿者,如《三十七度》(2003)中70岁的志愿者大爷,但也仅仅是不到一分钟的镜头勾勒。而《穿越寒冬拥抱你》(2021)则重点讲述了快递员阿勇舍小家积极组织志愿服务的故事,也对外卖骑手武哥在志愿服务中暗生情愫的爱情和与实习护士夏晓的友情给予了大量的特写镜头,他们的抗疫志愿服务活动成为影片重要的表现内容。当然,还有除志愿者之外的群众力量,如《你是我的春天》(2022)中不但对身处社会底层的农民工王大鹏和刘二红逆行为疫区送口罩,救治陌生老人的义举进行了讴歌,而且对给钢琴少女小麦搭建起隔音琴房的社区王书记的温暖举动进行了赞美。可见,抗击新冠病毒的疫情电影从更宏阔的社会视角出发,在人物角色和情节设置上,全方位地展现了疫情之下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温暖。
此外,部分抗击新冠病毒的疫情电影还为纪实性抗疫影片增添了浪漫的叙事元素。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的“摄影摄像的本体论”[2]和德国电影理论家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的“物质现实的再现”[3]理论为电影纪实学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贴近生活、记录现实和追求真实成为纪实性影片的显著特征。抗疫影片需要真实的时间流动,且纪实程度的把握也表现出电影创作主体的责任感与社会良知。所以,无论是《惊心动魄》(2003)、《三十八度》(2003)、《非典人生》(2003)等抗击非典病毒题材的影片,还是《战疫2020之我是医生》(2020)、《最美逆行》(2020)、《中国医生》(2021)等部分表现抗击新冠病毒疫情的影片,都遵循着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以长镜头、自然光和同期声的拍摄方式,给予观众最真实的场景复现。然而,在纪实的基础上,增加浪漫的叙事元素,同样给观众带来精神的愉悦和审美想象。如抗击新冠病毒疫情的影片《穿越寒冬拥抱你》(2021)和《你是我的春天》(2022)以孩童视角融入了英雄神话的浪漫叙事元素。《穿越寒冬拥抱你》中志愿者阿勇儿子心目中的英雄“墨卫侠”(默默守卫的侠客),以虚幻的动漫卡通人物出现,并且在抗击疫情取得胜利,影片接近尾声时,影片穿插了“墨卫侠”战胜敌人的动漫影像,这一浪漫化的情节穿插既契合了影片的整体叙事节奏,又带给了观众审美愉悦的感受。此外,《你是我的春天》(2022)同样穿插了浪漫的叙事元素。影片以援鄂医生王雅尔儿子李轶乐的梦境的形式,注入了哪吒救世的神话元素,既表现了孩童的天真童趣,也凸显了人们对早日打败病毒,恢复正常生活的向往与渴望。可见,抗击新冠病毒的疫情电影在叙事内容与情节方面开始创造性地融入浪漫元素,为抗疫影片的表达方式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二、抗疫电影叙事策略的演进
在叙事策略层面,中国抗疫电影关于叙事空间场域的设置达成了共识,但在叙事结构上,不同时期的影片经历了从单一的叙事视角到分段式组合的结构的演进。一方面,在空间场域的设置上,如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所言:“当一个城市出现瘟疫时,国家权力首先采取的措施是实行严格的空间隔离。”[4]这两个时期的抗疫影片均涉及封闭隔离区、疫情震中区和疫情辐射区三个空间场域,这三个场域以病毒的辐射范围作为划分标准,并且场域与场域之间呈封闭隔离状态,而电影中的“空间不仅是物质的存在,也是形式的存在,是社会关系的容器。”[5]首先,封闭隔离区——医院成为医务工作者与病毒奋战的战场,《隔离日》(2003)中杨建华所在的医院;《非典人生》(2003)中林伟皓、陈俊豪所处的医院场景,再到《战疫2020之我是医生》(2020)以及《中国医生》(2021),均以医院作为主要拍摄场域,展现了医护人员在相同空间场域中的矛盾、挣扎、奋斗和坚守;其次,抗疫影片中还出现了特殊的封闭隔离区域——火车车厢,叙事在载有患者密闭的车厢内部展开。如《惊心动魄》(2003)中杨萍与退役军人和乘务人员在密闭的火车车厢救护患者;《最美逆行》(2020)中高铁乘警郑颖在飞驰的列车车厢内抓获感染病毒的罪犯。可见,火车车厢成为抗疫叙事空间场域中的第二封闭隔离区。而影片在直面封闭隔离区的生活的同时,也讲述了疫情震中区——集中隔离社区人们的守望相助。如《三十八度》(2003)中研究生赵小天与空姐小月隔离在同一社区,着力表现二人的“孤岛爱情”;《隔离日》(2003)杨建华母亲与儿子的社区隔离生活;《穿越寒冬拥抱你》(2021)中钢琴老师叶子扬的社区隔离生活;《总是有爱在隔离》(2021)中人们在隔离酒店场域内发生的搞笑喜剧以及《你是我的春天》(2022)中钢琴少女小麦和社区王书记的温情社区故事等。此外,影片还涉及了疫情辐射区——援鄂抗疫工作人员的所在地,如《中国医生》中表现了广东援鄂医生吴晨光家人对他的惦念;《你是我的春天》展现了四川援鄂医生王雅尔的丈夫李敬,以及儿子对她的牵挂和父子二人在四川的隔离生活等等。所以,中国抗疫电影在场景设置层面,营构了封闭隔离区、疫情震中区和疫情辐射区三处空间场域,影片的内容叙事就在此空间场域内得以全面展开。
另一方面,在叙事结构上,从非典时期的抗疫影片到新冠肺炎疫情时期的抗疫影片也经历了从单一的线性叙事视角到分段式组合的结构的演进。那么,何谓“单一线性叙事”?为何说非典时期的抗疫影片在叙事结构上以线性叙事的方式展开?所谓的“单一线性叙事”就是指在全知的叙事视角下,“以事件的因果关系为核心;叙事线索以单一的线性时间顺序展开”[6]在抗疫电影的叙事结构主要呈现为“秩序—失序—恢复”的完成过程。而上文所提及的抗击非典病毒的疫情影片《三十八度》(2003)、《惊心动魄》(2003)和《隔离日》(2003)严格遵循单一的线性叙事结构。如《三十八度》中主要以研究生赵小天和空姐小月的爱情发展为线索展开,二人的情感大致经历了“排斥—接受—信任—爱恋”的发展过程;《惊心动魄》则以类型片的呈现方式表现了女军医杨萍“寻找患者—发现患者—救治患者”的艰辛历程;《隔离日》则重点展现了主任医师杨建华“请缨进入隔离区—在隔离区救治病人—救治过程中被感染—成为被救治的病人”的主要过程。这种单一的线性叙事虽对事件的因果做了全面交代,也使得人物的情感发展变化过渡自然,但其局限在于所反映的社会人群单一,未能全面地展现疫情期间社会各阶层人群齐心抗疫的社会图景。而“新冠”疫情影片则以“拼盘”分段式组合叙事的方式有效地展现了不同社会群体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场面。何谓“拼盘”?所谓的“‘拼盘式电影主要有选集电影(Anthology Film)、综合电影(Omnibus Film)、复合式电影(PortmanteauFilm)、打包式电影(Package Film)、多片段电影(Episode Film)、短句电影(Sketch Film)等”[7]其主要特征就是在一个主体统率之下,各个叙事单元的综合、复合、合集。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影片中,虽《最美逆行》(2020)和《中国医生》(2021)仍以线性叙事为主,但《穿越寒冬拥抱你》(2021)以及《你是我的春天》(2022)等影片则以“拼盘”分段式组合叙事的方式展开具体的情节。如《穿越寒冬拥抱你》以疫情期间普通人的温暖情爱为主题统率,讲述了出租车志愿者勇哥与妻儿的亲情、外卖骑手武哥与钢琴家叶子扬的含蓄爱情、旅行社老板刘亚兰与李宏宇的中年爱情、退休妇产科医生谢咏琴与餐厅老板沛爷的黄昏恋情以及实习护士夏晓与武哥的友情等等,进而勾连起亲情、友情和爱情的多维情感网络;《你是我的春天》中也通过五个叙事单元:被病毒感染的小雨与恋人南风双向奔赴、社区王书记为钢琴少女搭建隔音房、援鄂医务者家属李敬父子的生活与成长、医务工作者龚臣和妻子杨珊在抗疫一线日夜坚守,以及农民工王大鹏和刘二红为疫区送物质并救治陌生老人的故事,讲述了恋人关系、社区领导与居民的关系和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反映了生活的广度和丰富性,浓缩成一幅全景式的社会图景。
三、抗疫电影的价值认同旨向
中国抗疫电影在价值认同方面,紧扣家国情怀,兼顾了亲情、友情、爱情、同胞情的叙事表达,在总体上呈现出一条从家国伦理本位向民族传统文化认同转变的清晰路向。何谓“伦理本位”?梁漱溟在《乡村建设理论》中谈到:“何为伦理?伦即伦偶之意,就是说:人与人都在这关系中。……故伦理关系彼此互以对方为重;一个人拟不为自己而存在,乃仿佛互为他人而存在。这种社会可谓伦理本位的社会。”[8]也就是说,伦理本位是指以情谊为核心的伦理关系在人们的各方面社会关系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这种伦理关系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更强调“利他”,而在个人家庭与国家集体的关系上,则表现出一种“舍小家、为大家”的伟大的家国情怀。中国抗疫影片在整体上均表现出浓重的家国情怀,如《惊心动魄》(2003)中的军医杨萍为了服从组织上的抗疫支援行动,不得不离开感染非典病毒的母亲;《隔离日》(2003)中杨建华为了更多的病人得到救治,也不得不住在隔离区,让年幼的儿子照顾不能自理的母亲;《最美逆行》(2020)中郑颖的父亲为了救治病人,错过了妻子的最佳抢救时间;《中国医生》(2021)中院长张竞予拖着渐冻症的身躯,奋战在一线,无暇兼顾家中感染新冠病毒的妻子;《穿越寒冬拥抱你》(2021)中实习护士夏晓因救治患者牺牲了宝贵的生命,志愿者阿勇为了给更多的医务人员提供出行方便和运送抗疫物资,忍受着对妻儿的思念与牵挂;《你是我的春天》中医务工作者龚臣夫妇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克制对孩子的思念,毅然坚守在抗疫第一线等等,均表现了医务工作者和普通的志愿者对国家和骨肉同胞的无私大爱。中国抗疫影片对家国大爱的叙事书写,充分体现了传统的伦理本位意识。这种伦理本位叙事能让观众在感动、感佩、敬服的情感互动中实现民族价值认同。
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中国抗疫影片是否仅仅基于伦理本位,表现出对“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大爱?通过对抗疫电影主题的归纳分析,我们认为中国抗疫影片在彰显家国情怀的同时,也兼顾了亲情、友情、爱情、同胞情的叙事表达。在总体上呈现出一条从家国伦理本位到民族文化认同转变的清晰路向。相比抗击非典病毒的疫情影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影片在主题方面,有着更为丰富多元的表达。上述谈到无论是《穿越寒冬拥抱你》(2021),还是《你是我的春天》(2022),他们都在彰显家国情怀的同时,表达了对亲情、爱情和友情以及浓浓同胞情谊的讴歌与赞美。而这些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感情植根于民族道德文化的沃土。正如学者吴玉军所言“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归属于特定的文化传统,文化塑造着国民的特定文化心理,说到底,文化才是民族的‘根和‘魂,国家认同有赖于民众的文化认同即共属一体的文化心理想象。”[9]那么,抗击新冠病毒的疫情电影中的美好情感又具体体现了哪些民族文化精神?一方面,中国优秀传统的孝文化讲究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与善终,《隔离日》(2003)从医务工作者的角度,表现了杨建华在救治病患与侍养母亲之间“忠孝难两全”艰难处境,而电影《你是我的春天》(2022)则从病患家属角度,讲述了南风悉心照顾身患重病的女朋友母亲的行为举动,彰显了“奉养、侍疾”的孝道文化,也彰显出人间的亲情温度;另一方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还讲求“道义”,正是人与人之间的“义”,才有了温暖的友情和同胞情谊。在《穿越寒冬拥抱你》(2021)中,志愿者阿勇在影片中反复强调“人在江湖,靠什么,义字当先”“招募天下豪杰、无论生死、义无反顾,奋战到底,绝不服输”正是他的江湖侠义,他为医务工作者的出行和物资供应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也在“义”中升温。此外,在《你是我的春天》(2022)中农民工王大鹏和刘二红本想用口罩换工钱,然而当他们在医院见到遍地的病人,医护人员奋力抢收患者的场景时,他们放弃了拿口罩换来的二十万元,以一种募捐的方式,表现了他们对抗疫的支持。因此,他们二人的温暖举动充分彰显了传统的道义文化。
结语
总之,中国抗疫电影创作在非典型肺炎疫情和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时期出现了创作的高潮。通过对比这两个时期的抗疫影片,可以发现不同时期的抗疫电影在情节内容和叙事策略方面表现着守正创新的演进趋势;在价值旨向的表达方面,中国抗疫影片始终与社会和时代发展,以及观众集体心理需求同频共振,顺利地实现了从家国伦理本位到民族文化认同的转型。这对未来的抗疫电影甚至灾难电影的创作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09(02).
[2][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崔君衍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6.
[3][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物质世界的复原[M].邵牧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51.
[4][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195.
[5]陆扬,王毅.文化研究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359.
[6]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331.
[7]张经武,范晨琦.“拼盘电影”的共同体美学——以“国庆三部曲”为例[ J ].中国文艺评论,2022(05):71-84.
[8]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26-27.
[9]吴玉军.论国家认同的基本内涵[ 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01):4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