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研究

2022-04-29叶枫潘晗韬陈龙刘炜董玲玲

计算机应用文摘 2022年21期
关键词:实践基地培养质量计算机

叶枫 潘晗韬 陈龙 刘炜 董玲玲

关键词:校企联合培养;专业型硕士;计算机;实践基地;培养质量

1引言

随着全面创新的深化以及新旧动能转换的加速,各行业对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基于此,各高校遵照教育部的规划,持续扩大专业型硕士(以下简称“专硕”)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专硕研究生在培养方式、发展定位等方面与学术型硕士(以下简称“学硕”)研究生有较大区别。专业型学位强调以专业实践为导向,旨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因此,培养专硕研究生就是为了让他们在毕业后能更好地对接与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的实际工作要求。

相关报告明确提出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该战略指引下,众多高校普遍采用和建立了校企联合培养模式[1-3]。但是,由于专硕研究生的相关政策还处于逐步实施的过程中,目前高校与企业在联合培养专硕研究生的全过程监督、制度设定和科学培养体系构建等方面并不完善,导致专硕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参差不齐[4]。鉴于此,本文从计算机专硕研究生培养现状出发,由点及面地探讨现阶段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专硕研究生能力培养的提升措施。

2计算机专硕研究生的培养现状

据统计,2019年的专硕研究生招生规模达47.4万人,占比为58. 8%,其中绝大部分的占比增幅来自以计算机为主的工科专业。2020年,教育部又公布《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提出要大力发展专硕研究生教育,到2025年,专硕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将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不难看出,专硕研究生将成为硕士研究生层次的主流。从客观而言,专硕研究生的扩招对其培养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

与计算机学硕研究生侧重于提升创新思维、学术科研能力等不同,对计算机专硕研究生的培养则侧重于具体应用、项目实践等方面,更强调与行业的紧密联系,满足IT行业对高级专业人才的需要,其培养模式主要为协作式[6-7]。目前,各高校面向计算机专硕研究生也普遍采用了协作式培养模式,其主要特征如下。

(1)高校与IT企业共同建立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基于学科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大纲等,高校牵头和企业共同商讨人才培养目标和管理制度,签订合作共建协议,联合设立研究生实践教育基地[8]。计算机专硕研究生通常要花费一年的时间在基地进行实践学习,由企业承担主要的教学职责和管理职责。

(2)采用校内、校外双导师制。校内导师在学术和理论方面给予学生指导:校外导师通常由企业内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或专家担任,对学生遇到的技术与工程问题予以指导。双导师制成为学术界与工业界互通的桥梁,一方面校內导师可到企业进行实践研究,了解最新行业动向;另一方面,校外导师可到高校进行学术交流。这不仅实现了研究生培养资源的共享,同时提高了研究生的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

(3)校企培养基地的业务范围、技术特点和用人需求往往具有差异化。例如,有些企业专注于应用系统研发,有些企业专注于运维,还有企业则聚焦于数据分析与处理,企业一般会选用与其业务领域相关的研究生。对于有意向就业于某类企业的计算机专硕研究生而言,掌握对应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方法和工具是学习阶段必须具备的。而仅依靠高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往往难以全面培养专硕研究生的专业领域性的能力。

计算机专硕研究生在实践教学基地的全部学习过程包括:首先,根据研究兴趣和就业方向,开展学习活动,以提升专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既要熟悉专业设备工具、编程,参与企业的项目研发,同时要了解行业最新的技术要求和规范;其次,根据高校对计算机专硕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在校内和校外导师的联合指导下进行论文选题、调查研究并开展实验,基于研究和实践成果,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工作。

在专硕研究生持续扩招的大背景下,探索高效的校企合作模式,建立高校和企业的协作培养体系,让计算机专硕研究生有计划地进入企业进行实践学习,真正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研发相配套的结合,对专硕研究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大有裨益。

3存在的主要问题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为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计算机专业技术型人才提供了可行的发展道路。但是,由于专硕研究生的相关政策还在逐步实施,尚未形成完备的机制和实践体系,缺乏普适有效的经验可供参考。因此,在实施该模式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系列问题,影响了计算机专硕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通过对所在高校的不同实践基地的调研以及与相关导师的讨论,总结具体问题如下。

3.1培养定位差异化

校企双方在专硕研究生的培养定位上,并不完全一致。对高校而言,培养计算机专硕研究生的目标应包括熟悉计算机行业最新的技术发展,同时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和工程项目实践能力等。而对于不少企业而言,其首要目标是放在经济效益上,考虑以较低的成本引入人力资源。基于培养定位的差异化,导致校企双方缺乏一致、系统、规范化的培养方案和实施路径,使得校企联合培养专硕研究生的全过程难以监管。校企双方培养的定位和目标差异越大,对于专硕研究生能力提升的负面影响越大,将直接影响专硕研究生后续学业的开展。

3.2实践教育基地水平存短板

随着计算机专硕研究生人数逐年增加,实践基地也亟待扩容。这就驱使高校必须迅速寻找合适的候选IT企业进行考察并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同时创建新的实践教学基地。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高校对企业的考察力度有限,并且后续难以及时掌握实践基地的变化情况,导致部分实践基地可能难以稳定地承担专硕研究生的实践活动。

(1)仅将专硕研究生的实践教学看作一个形式性的任务,对专硕研究生疏于管理;(2)不同基地的培养质量和补助发放差距过大,可能会影响专硕研究生实践的积极性;(3)部分实习基地距离高校较远,每天需要在通勤上耗费大量时间,挤压了专硕研究生的宝贵学习时间,同时进一步影响了学生长期坚持实践学习的积极性;(4)部分基地的导师承接不到合适的研发项目,难以支撑专硕研究生的锻炼和培养。

3.3基地和校外导师信息不完备

据了解,多数高校的专硕研究生通过本校的基地选择系统,以在线方式了解和报名基地。但是,系统中的基地和校外导师的信息往往并不完备,缺乏在研项目、前期成果、研究方向等关键信息,使得学生对基地导师的认知存在困难或偏差。学生除了从往届毕业生处获取信息外,没有其他渠道去了解该基地或某个导师是否符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实践目标。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基地的培养方案可能不适合选择该基地进行实践学习的学生。另外,信息不完备也造成了校内外导师的研究方向差异大,研究工作难以衔接,影响了专硕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4校企双导师协同困难

在双导师制度的实际运行中,常出现两名导师缺乏交流与协作的现象,甚至出现学生前往基地学习后,校内导师便对该学生不闻不顾,将该学生的培养全权交由校外导师的情况:抑或是校内外导师同时对学生进行管理,但缺乏交流,双方均不了解对方对学生的培养方式和要求,而自顾自地为学生布置任务,对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导致学生为完不成双方导师的任务而焦虑。

综上所述,由于存在校企联合培养定位差异、实践教育基地不完善、校内外导师协同困难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使校企合作培养的效果大打折扣,对专硕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造成了负面影响。

4校企联合培养的思路与措施

近年来,校企联合实践培养的方式[9-10]得到了普遍关注。

4.1明确校企合作的培养目标与方向

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协同创新[11],以专硕研究生为本,精准定位在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统一培养目标上,兼顾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条件与优势来确立培养方向,并及时评估培养目标与方向的一致性,从而构建更为完善培养体系。不少高校以此取得了显著成效,以太原师范学院的计算机技术专硕研究生为例,确立的4个培养方向均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学科以及合作企业自身的优势与条件开设,每个培养方向都至少有一个技术相关的企业作为支撑[12]。

本文方法是在校、院、导师不同层级,以管理、科研等项目为纽带,以定期或不定期会议的形式加强与企业的沟通。

(1)建立沟通长效机制。一方面,让高校导师走进IT企业,在指导学生实践的过程中,可与校外导师合作进行项目研发,更好地掌握实际问题,全面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另一方面,让校外导师走进高校,得到专业理论方面的教育培训,提高专业理论基础和水平。

(2)定期召集所有校内外导师,开展关于专硕研究生实践培养的会议和讨论,了解当前联合培养所存在问题的同日寸,也促进校内外导师的交流协作。

4.2对实践教育基地进行强化管理

为避免因实践教学基地水平参差不齐带来的系列问题,以下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1)与企业开展深入合作时,为使企业重视联合培养機制,高校应强调联合培养对校企双方的“共赢”特点:高校可以由此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也能通过企业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技术要求:对企业而言,一方面能从高校获知计算机各领域的最新理论研究进展,得到专业理论方面的教育培训,另一方面能直接从高校吸收亟需的计算机高层次人才,为人才招聘构建渠道。除此之外,为了考察教学实践基地的培养成效,可建立第三方评价体制,由第三方机构对实践基地进行全方位调查与评价,高校可依此与企业做进一步沟通并解决问题。

(2)在对有意与高校合作的企业进行调研时,高校应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在考察当前企业是否具备创办实践基地能力的同时,还需要对拟成为校外导师的计算机专业领域高级人才进行定期考核,以确保实践教育基地从教学条件到人才储备都符合高校对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制定的标准。另外,高校对不同基地发放给学生的补助也要予以规定,避免引发公平性问题。

4.3完善实践基地双选制度

完善的双选制度是为每个专硕研究生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的根本保障。在学生选择实践基地及基地导师前,应将企业与基地导师的详细信息透明地展现给学生,其中应包括企业的主要业务与岗位设置,以及基地和导师在研的项目内容和研究方向等。这才能让专硕研究生对基地和导师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从而避免盲目选择。特别地,高校或基地可以利用知识图谱[13-14]等技术,充分展示基地的信息和基地导师的信息。此外,在学生选择了某位校外导师后,高校应提供渠道让导师与学生进行联系和沟通,在双方确立统一的培养方向和目标后,再由导师接受该学生的报名,从而确保每个学生都能选到有意向且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实践学习。

4.4保证充足的实践学习时间

对于计算机专硕研究生而言,实践学习是研究生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关键时期。为了保证学生拥有充足的实践学习时间,高校和企业应积极创造各类有利条件。

(1)企业可定期在高校内举办计算机建模、编程以及算法大赛,比赛内容可结合企业的具体项目,以增加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2)利用好寒暑假期,安排学生在假期开展项目实践;(3)邀请企业共同参与课程设计,适当增加计算机专硕研究生的实践课程比重。除此之外,部分高校为了增加计算机专业的专硕研究生的实践学习时间,将学制从两年改为三年,无疑进一步保证了专硕研究生的教学质量和培养成效。

5效果与总结

在实践中,基于多届计算机专硕研究生的指导经历,通过前期选择培养目标和方向一致度高的专硕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外导师,利用校内外导师间的长效沟通机制做到持续沟通协调,有效地保证了计算机专硕研究生拥有充足的学习时间和较高的效率,保障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以本团队的数据来看,5年有4人成为年度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授奖总人数每年不超过4人),论文盲审结果全部良好及以上,达到了所在高校直接申请硕士学位答辩的条件,且就业情况良好,验证了高质量培养计算机专硕研究生的方式。通过更广泛地调研,据统计,920-/0的计算机专硕研究生认为自己的实践能力在实践基地中得到了有效提高。

校企联合培养的细节直接决定了对专硕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成效,从而进一步影响了专硕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本文以计算机专硕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为视角,探讨了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实践结果表明,其为高校建设专硕研究生培养体系提供了可行思路和方向。

猜你喜欢

实践基地培养质量计算机
计算机操作系统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慕课理念下研究生培养过程控制体系构建
提高全英文专业留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探索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实践与体会
科学利用实践基地 搭建体验平台
论学生校外活动实践基地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