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教师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2022-04-29林小夏

计算机应用文摘 2022年13期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高校教师应对策略

林小夏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挑战 应对策略 高校教师

1数字化转型背景

当前,我国数字经济正在蓬勃发展。由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1)》显示,2020 年我国的数字经济的规模是39.2 万亿元,同比提升2.4 个百分点,数字经济的增速是GDP 增速的3.2 倍。关于数字经济的概念,目前广泛被认可的定义源于在2016 年G20 杭州峰会上多国领导签署的《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该倡议指出数字经济的核心是使用数据以及信息技术来优化经济结构,赋予国民经济活力。数字经济的载体是现代信息网络,对数据信息和技术的有效利用是数字经济下提高经济效率的重要途径[1] 。

近年来,由数字经济的发展所带来数字化转型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关于数字化转型的概念与内涵,国内外专家和学者仍未达成共识。现有研究主要从数字技术、转型内容、转型结果三个方面对数字化转型的概念与内涵进行探讨与诠释。本文采用Vial 的定义,即“数字化转型”为旨在通过组合信息、计算、沟通和连接技术,触发实体属性的重大变化,从而改进实体的过程[2] 。

數字化转型是一场由于科技进步引发的覆盖社会经济方方面面的改革。人类历史经历了至少三次类似的改革,即三次工业革命。根据过往所经历的重大变革,我们可以发现教育是应对时代变革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应对数字化转型及其所带来的诸多挑战,需要高度重视教育工作。为给教育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方向和指导,国家近年来陆续发布相应政策:2021 年,工信部等十部印发的《5G 应用" 扬帆" 行动计划(2021—2023 年)》明确了“5G+”智慧教育发展方向,提出要加快5G 在教育端的研发,加大5G 技术在教育管理、课堂教学等场景的应用,提升科研、教学、管理等环节的信息化水平;《教育部2022 年工作要点》指出2022 年在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域的首要任务是开展数字化战略行动,加快推进教育智能升级,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各种政策一致强调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融合教育管理,提升教学质量。在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高校教师需要直面新环境所带来的挑战,积极采取措施应对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所带来的市场新变化以及就业能力的新要求,努力培养和提升自身能力和技能水平,才能更好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创新复合型人才。

2数字化转型对高校教师的挑战

2.1知识权威遭遇消解的挑战

随着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高校教师的知识权威遭受着消解的挑战。

(1)数字传播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中,各类学习渠道空前繁盛,如中国大学慕课在线学习平台,该平台包含众多重点高校所提供的上千门课程,供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学习。另外,近年来,哔哩哔哩凭着优质多元的教学内容、生动交互的教学模式、高质量的弹幕互动交流,已成为“Z 世代”学习的重要阵地。据B 站数据统计,2019 年学习类的视频播放量是上一年的374%,观看学习类视频的用户数量超过了5000 人。随着学习资源平台的日臻完善和多元,学生可以随时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寻找到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不再是依赖教师[3] 。数字化转型打破了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知识获取专用渠道的局面。

(2)数字传播技术对高校教师传授知识的严谨性也造成了严峻的考验。学生可以通过多元渠道搜集知识和信息,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高校教师在课堂上传讲的内容如若信口开河,缺乏依据和考证,极可能会被学生视为不严谨,甚至会失去学生的尊重。

2.2新型师生关系的挑战

师生关系不仅会对教育质量产生影响,甚至也会影响教育精髓和本质。数字化转型对师生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高校教师需要重新认识数字化背景下的师生关系。在传统师生关系中,高校教师拥有知识、技能和经验上的优势,教学是自上而下的。在传统教育中,学生仰赖听取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技能,对教师尊重和爱戴,正如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换言之,传统教师具有知识的垄断权,教学上的权威性地位,学生处于听话、顺从的地位。

然而,在数字经济下,教育资源、教育手段、教育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信息技术日臻发达的今天,大学生拥有众多的信息获取渠道和平台。相比于以前的代际,当代大学生拥有更加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更开阔的视野,甚至在一些方面已经超越了他们的教师。教师“术业有专攻”的优势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战,传统教育模式变得越来越不适合现今数字化转型的教育情景。在数字经济下,高校教师的“教”与大学生的“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师生关系不再是“你说我听、你教我学”的自上而下的主从型模式,而是在民主平等、相互尊重下,教师与学生互教互学,共同协力,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以及探讨问题。因此,高校教师需要更新教育理念,树立顺应数字化转型的师生观,认识到自身更丰富多元的身份:既是民族文化与多元文化的传播者和守护者、真理知识的宣扬者和践行者,又是教育理念的推广者和执行者、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参与者,从而培养相应的新素养和新技能。

2.3教育目标转变的挑战

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育模式主要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从以教师为主导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给高校教师的目标转变提出了要求。高速发展的各类新信息技术为开展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支持和便利。高校教师可在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学习情况的基础上,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手段,以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在数字时代里,高校教师的身份和角色是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激励者与管理者,这就需要高校教师的教育目标要从传统的强调纪律、听从命令,转变为立德树人、以德服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从传统的传授理论知识、基本技能,转变为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探索能力。

2.4教育新媒介、新环境的挑战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高校教师要适应教育新媒介和新环境。随着信息技术不断融合到教育场景中,传统教学媒介和教学环境是黑板、粉笔加嘴巴的组合已逐渐被由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支持的新型课堂彻底改革了。例如,应用增强现实(AR)技术可以生动地讲解抽象的概念,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拓展学习实践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学习技术;通过大数据的精准推送,教师可以获得更丰富的教学资源,以便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备课。目前,已有许多地区顺应数字化转型之机,引进了诸如此类的信息技术手段解放教师,帮助教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4] 。教育新媒介、新环境给高校教师带来一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更多的挑战。一方面,目前高校教师的数字素养存在缺乏的情况。例如,新冠疫情暴发后,很多高校教师被迫开始线上教学,在边做边学的过程中摸索线上教学模式。为了能完成线上教学,高校教师往往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设计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研究教学策略,这使得他们感受到更大的备课压力。由于缺乏足够的数字素养,高校教师在进行在线课程的课程设计、课堂管理中感受到更大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在技术迅速迭代的信息化时代,高校教师在单位时间所承担的工作负担越来越重,他们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更新的设备,不断应对技术更新后带来的新的教育任务。新技术迭代短期内、表面上能够帮助高校教师提高效率(如更快速更方便地获取备课资源、人机协同高效批改作业或试卷等),但从长期来看,教师疲于不断适应快速迭代的新技术(如利用新技术满足更高程度的个性化课堂设计、面对数字化经验可能更高的代际而产生的师生互动挑战等)。总之,在面对数字化转型下的教育新媒介、新环境,高校教师在享受技术赋能的同时,可能会感受到更多的工作负担、工作挑战。

3高校教师应对数字化转型挑战的策略

针对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挑战,高校教师在自身努力方面需要开放心态、筑牢职业身份、提升数字素养,同时在客观上也离不开学校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和帮助。

3.1开放心态,拥抱技术,筑牢职业身份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科技加速发展给人们带来更快的工作节奏和更重的工作负担。高校教师和其他劳动者一样,也在这样的如何快速迭代的情境中,应对着科技加速发展所带来的更多、更新的工作要求和工作期待。根据中信院发布的报告,截至2020 年,中国有接近100 万的数字化人才缺口,并且缺口呈现持续扩大的趋势。高校教师肩负着培养建设国家数字人才、驱动数字化转型相关的科学研究、推动国家数字经济发展的重任,因此需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拥抱新兴的教育技术。高校应该积极主动学习新信息技术并且加强其在教育教学、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不断顺应时代的需求,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信息技术也一样。高校教师在使用信息技術融入教育教学时,也需要谨防技术带来的潜在风险。例如,数字课堂里由于智慧技术的使用,即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等场景,可能会有“弱化”师生主体、削弱人文主义的教学理念的风险。高校教师需要全面认识信息技术、理解技术的结构本质,避免造成技术使用偏离引发的人性伦理风险。

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当今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价值观应当包括终身学习的发展观、信息技术的教学观和立德树人的职业观。在数字化转型情景下,高校教师要筑牢职业身份———不仅是知识技术的传递者、更是品德教育的践行者。换言之,高校教师要注重塑造自身高尚的品格,在润物细无声处育人。因此,高校教师需要初心不改、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守正出新,积极主动认识数字化的本质和影响,辩证看待信息技术,将新技术科学应用于课堂教学,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传道授业解惑。

3.2加强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提升教师数字素养

教师的知识素养是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教师的能力素养是保障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数字素养将成为未来高校教师的核心素养。数字化转型对教师的数字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2021 地平线报告(教与学版)》(下文简称“报告”)预测了信息技术对未来教育带来的影响和挑战。报告指出,诸如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重要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教学创新,促进了教学专业化,同时给数字素质的普及和提升带来了新期待。Lohr 等[5] 学者认为,当学生从被动式的学习方式,转型到建构式和交互式的方式时,将会激发其学习上的投入,从而能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数字化的发展给教师实施交互式和建构式教学提供了更多更优的可实施性。高校教师需要在教学的全过程合理、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包括课堂之前的准备、课堂中间的互动、课堂之后的反馈等。然而,相较于被动式的课堂设计,交互式和建构式的设计对教师的精力和时间投入、数字化能力的要求更高。高校教师在缺乏深厚的数字化素养的窘况下,难以应对数字化转型下的教育要求。

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Joint Research Center,JRC)及其成员国对数字素养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提出了数字化素养的包括数字化安全、数字化交流协作、数字化评估、数字化内容创造、数字化教学。数字化安全是指教师能够识别安全威胁,能安全、合法地使用信息技术。数字化交流协作是指教师能够灵活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交流协作。数字化评估是指教师能利用数字化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能有效诊断与提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数字化内容创造是指教师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对知识进行创新创造。数字化教学是指教师有效使用数字技术开展教学。欧盟及其成员国提出的数字化能力框架给教师的数字化素养培养提供了参照和指导,学校应当加强对高校教师数字化能力培养的支持,把教学技术充分融合在多样化培训项目中。例如,对所有新入职的教师都要进行一系列的数字化素养培训,有计划地帮助他们拓展数字知识、技能、伦理等方面的素养,助力其用数字化手段创新课堂,将数字化素养的提升贯穿到教师的专业发展中。

猜你喜欢

数字化转型高校教师应对策略
试论融合创新思想对新时期图书策划和营销的指导作用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华盛顿邮报》转型的实践与借鉴
我国出版上市公司数字化转型的困境与对策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传统杂志的数字化转型与融合发展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