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与地方应用型高校专业教育融合的探索
——以吕梁学院化学化工系为例
2022-04-29王丽芳刘奋照
王丽芳,王 炎,刘奋照,曹 阳
(吕梁学院 化学化工系,山西 离石 033001)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总书记强调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要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不仅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而且可以提高学校教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这也是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重要途径.
1 现状分析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时间较短,与高校创业教育实践较为发达的英美等国家相比,存在一定差距[1].随着创新创业理念在高校教育中的不断推进,地方本科院校的“双创”工作也不断得到加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存在很多不足.
1.1 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现在,大多数高校都将创新创业教育写入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之中,但很多院校“双创”的课程设置流于形式,没有把“双创”课程真正融入人才培养计划,仅在操作层面开设了一些通识课程,或者把创新创业课程开成了就业指导课,导致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相隔裂.甚至有的学校为了在形式上强调创新创业教育,过度引导,出现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冲突的现象,造成专业课程时间严重压缩,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薄弱.而把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解决复杂的工作问题是地方型大学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的目标.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的理论基础,不能厚此薄彼.因此,需要从源头出发,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到学生的整个本科专业教育阶段,设置二者能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教学体系,构建“创新创业+专业”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1.2 缺乏专业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
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多数本科院校都缺乏专职、专业的指导教师.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大部分由专业课老师或辅导员兼任,或者直接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多数专业课老师本身没有创新创业经历,也缺乏相关实践和培训,所以只能停留于理论输出,背离了创新创业的核心内涵.而企业的技术人员虽然实践能力突出,但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性、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欠缺,教学上存在短板.还有部分高校从学校层面就重理论轻实践,对实践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再加上地方高校实践教学队伍力量本身就比较薄弱,从事实践教学的老师学历相对较低、理论功底不够、科研训练不足,整个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都较弱.在这样的环境下容易教育出文化素质高实践能力低的学生:谈起专业知识可能滔滔不绝,但是一旦毕业面对实践的问题束手无策.较为薄弱的师资队伍制约了高校“双创”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迫切需要改进和解决.
1.3 “双创”与专业教育融合深度不够,缺乏资金支持
尽管各个高校都响应国家号召,努力探索“双创”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有效路径和措施.然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年限毕竟较短,很多院校没有从观念上认识到创新创业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与之相配套的专业型人才短缺,与企业、区域经济的联动不够完善等因素,使得“双创”教育与学校整体工作剥离,与专业教育达不到深度融合.很多高校虽然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更多注重理论的传授,没有结合当下流行的产业技术、经济发展态势,削弱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不能有效地转化为实践能力,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需求契合程度不高,与区域经济的需求不匹配.导致一面是学生就业难,另一面是企业缺失优质专业人才.再加上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资源和实践资源短缺,缺少相关政策和资金的支持等各种因素,导致很多学校没有构建出“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深度、立体化的融合体系,限制了学生对“双创”教育的认知,无法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
2 “双创”教育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
2.1 明确教育目标,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吕梁学院是一所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学生主要是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基层应用型人才.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本科教学应遵循“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原则[2],结合我校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的特点,根据专业特色, 我校科学合理地制定了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了课程设计.以吕梁学院化学化工系为例,新的培养方案打破原有的按学科范畴设计教学内容的旧框架,以“平台+模块化”的结构来设置课程体系,在传统的专业教育基础课程基础上,专门开设了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等“双创”相关课程,每门课程均为必修,并制订了《吕梁学院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办法》,将 “双创”教育纳入学分管理[3],切实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对于专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是:首先对专业相关岗位(群)进行调研,根据其特点和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构建细化的教学模块,设置相应的课程,示例见表1.这种与职业直接挂钩的课程设置有效地将学生在学校的课程知识与将来的职业岗位需求进行了对接,切实使学生能在相应的实际工作岗位上“上手快” “用得上”,谨防出现毕业生“理论基本不用,实践基本不会”的局面.而且我系加大了实践环节的学分与学时的比例,优化了部分实验实训项目,力求紧跟学科前沿,吻合学科和职业诉求.这样的模块化体系突出了职业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步化,与行业要求对接,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表1 专业职业岗位(群)与相应课程设置示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2.2 改革创新创业教学方法,加强创新实践环节
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再是学生仅仅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而是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因此,要摆脱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状况问题,就必须转变以往既定的传统教学模式,深化教学改革.我校响应教育部提出的全面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发展“互联网+教育”的号召,全力推进学生为中心的多平台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吕梁学院化学化工系顺应地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结合化学化工类课程自身特点,全力推动教学改革.首先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融入最新的生产技术、实践案例等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使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学生的专业教育过程中,并全力打造一批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在线开放共享精品课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教学资源,构建了基于学习通、微信、腾讯会议等多元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变传统的“灌输”知识,为教师主导下的讨论式、案例式教学,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对于实践教学,在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和学分的同时,删除一些内容陈旧、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项目,增加了一些与地方经济结合紧密,与学科前沿发展相结合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依托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技术和日益丰富的网络资源,在专业实验的教学中引入了新的教学方式;依托超星泛雅平台,构建了线上辅助线下、虚拟仿真与动手实操相结合的多元实验教学模式.此外,我系吸收了部分老师的科研课题,结合相关专业课程,增设了一些与地方经济、学科前沿紧密结合的开放性、设计性实训实验项目.如“校园污水中重金属离子的监测”“水中污染物对种子萌芽的影响”等.实训项目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老师引导下查阅文献、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实验.虽然这些实训项目耗时长,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但是贴近生活,和地方经济发展挂钩,和学科前沿紧密相连,所以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都很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3 完善创新创业平台,以科研促进创新实践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不能纸上谈兵,也不是开设几门课程就可以实现,必须有与之相配套的实践平台.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化学化工系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利用“互联网+”信息优势,加强了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一方面利用高效的信息技术,通过微信、QQ、腾讯会议等建立师生的沟通渠道,另外加大开发慕课、微课等在线课程,丰富学习内容;在超星学习通上建立化学化工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平台,面向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类网络课程、视频讲座等资源,及时发布中央和地方相关扶持政策、产业发展需求、市场动向、创业信息以及学校相关工作动态等.另一方面,通过举办线上或线下的各类创新创业讲座、专家论坛、创业工作坊等活动,大力宣传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对地方经济发展、学校建设、学生成长成才以及教师发展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邀请地方企业家、成功校友等来校分享交流,指导学生创业项目,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我系鼓励师生共建创新创业团队,申报各类大学生 “双创”训练计划项目,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充分利用各种渠道为学生的创新竞赛、科技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方便,更好地延伸实验教学环节,实现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在学校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环境下,化学化工系经过全系师生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几年来,立项的山西省大学生创新项目19项, 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金相比赛、航模比赛、金属失效与分析比赛、金属冶炼比赛、化工设计大赛等27次,获奖达百余人次,并于2019年承办了第五届山西省高校大学生金相大赛.学科竞赛和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教育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开阔了视野,增进了吕梁学院与全国各大院校之间的交流,也突出响应了吕梁学院向应用型本科转型发展目标,激励学生刻苦钻研、顽强拼搏,勇于创新的精神,使参赛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得到显著的提升.
此外,我系深化学生科研训练,促进教学改革和创新实践能力,落实素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根据《吕梁学院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方案》要求,结合学校和化学化工系实际,出台了“科研训练促进教学改革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实施方案”,探索以科研训练为基础,培养学科交叉、知识融合、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了保证学生参与科研训练的基本条件,我系对实验相关的教学仪器、设备、指导教师等进行资源整合,制定了仪器、耗材、药品使用及管理制度,出台了相对应的《化学化工系实验室开放实施方案》,鼓励学生结合实验室的条件,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自拟科技活动课题、自己设计方案、自行联系指导教师开展创新性实验项目.开放实验室的建立既支撑了学生日常开展科研训练的需求,也为各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各类技能或学科竞赛开展相关训练、准备等活动提供了支持.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精神,以科学研究助力课堂教学,我系还启动了“科研小助手”科研训练计划.由系里科研能力强、成果丰硕的教师提供科研课题,选拔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科研训练.学生根据兴趣选报课题,以3-5人为一组参加科研项目,协助或者独立完成科研项目中的部分内容.通过“科研小助手”训练计划,使有意愿且学有余力的本科生有了进入专业科研领域,接触学科前沿的锻炼机会,让学生在科研氛围中感悟科学的研究精神,养成科学素养,以“研”促“学”,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科研创新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2.4 一切从实际出发,加大校地、校企合作力度
今天我国许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与实际相脱节,合理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高校从用人单位的需求出发,制定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学生培养方案,积极与用人单位、地方政府沟通、交流、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产学链条.多年来,我校坚持校企合作、产学研融合,努力探索校企、校地、校际合作协同育人、协同科学研究与课题攻关.我校与吕梁市、离石区委等各级地方政府签订战略合作,由地方政府提供资金,学校提供科研人才和平台,形成了校地合作的共赢.我校与大万源公司校企联手,合作建成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推进“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链条的建设工作[4].依托这一平台,我们可以更好对接校外创新创业资源,着力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服务体系和孵化实践体系.
吕梁市煤炭、铁、铝矾土等矿产资源丰富,与之相关的化工、煤焦化工产业是我市的支柱产业.吕梁学院作为一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化学化工系的专业设置符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行业发展需求.多年来,我系不忘初心,立足吕梁,面向山西,辐射周边,以化工、煤化工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重心,坚持推进产学研合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近几年,与山西大土河焦化有限责任公司等数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与多家知名企业合作,建成多个优质高效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常年开设企业培训班,为周边企业培训生产技术人员,为企业建设发展奠定人才、技术基础,同时鼓励专业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学习或担任生产技术指导,并选派博士和行业专家赴企业进行产业调研和工业排查,为产业转型升级寻找突破口,与山西省森泽能源科技集团、离石粮裕焦化厂等周边企业签订10余项技术攻关项目.此外,我系开拓合作路径,与企业及其它高校合作,达成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研发科技创新项目.譬如与山西离石电缆有限公司签订组建了电缆新材料研发基地,合作电缆新材料研发项目,还与山西省工程塑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太原理工大学合作签订了实用新型功能材料产学研战略联盟协议书,在新材料领域内展开科学研究、教育教学、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全面合作.
今后,我们要继续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力度,支持并引导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学校教学设计、专业规划、课程设置、实训实习等[5],真正地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更好地服务企业,从而带动学生的创新创业,拉动地方经济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