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业预警机制的探索与研究
2022-04-29杨转转
杨转转
(吕梁学院 化学化工系,山西 离石 033001)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大,2020年毛入学率达51.6%.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截止2020年6月我国本科生在校数量为17 508 204人,高等教育已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大规模的扩招如何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引发了社会的思考[1].2020年11月,广西师范大学发布了“关于对达到最长学习年限的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拟做退学处理的公告”,拟对46名达到最长学习年限的本科生做退学处理[2].2021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勒令3名本科生退学,原因是学生学分绩点不足1.0[3].很多高校也相继出台了一些关于学业预警的规定,可见,学业预警机制的构建对高校教学质量的保障至关重要.
1 全过程预警机制的内涵
现阶段各高校施行的预警制度多是根据一段时间或是一学期学生成绩的反馈后,依据学生学业考核水平与学业评价标准的差距给予警示.管理的过程多发生在已经产生较为恶劣的结果之后,起不到预警的作用.为了保证学业预警机制的实效性,提出全过程学业预警的机制.过程性控制多用于工业生产中,常以温度、压力、流量等参数作为被控变量的控制,需要将过程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参数偏离给定值后马上施加控制.本文提出的全过程学业预警机制将工业过程控制的原理引入到教学管理中,将学业预警管理分为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和反馈控制.全过程预警机制可以避免学业偏差的出现,或是在学业出现偏差之后及时给予修正.
前馈控制是入学初期通过学生学业水平的测评、家庭情况的调查、心理测评分析,对可能影响学业的干扰因素进行汇总,根据干扰可能造成的影响提出解决的对策,将可能发生的偏差消除在萌芽中.
同期控制是在学生学习活动进行过程中,对正在发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给予监督和指导.一旦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出现偏差时,及时给予修正,确保学业顺利完成.
反馈控制是指在某一学习行为和学习任务完成之后,将学习效果进行比较,从而调整下一步计划,使得之后的行为或是结果不再出现偏差.通常是在学期末根据学生考试成绩结果的反馈给予警示和帮扶,并通过补考、重修等方式完成学业.
2 传统学业预警机制存在的问题
2.1 预警滞后明显,以学业成绩作为预警实施的依据导致预警实施效果不佳
传统的学业预警是在学生所修课程不及格门次达到一定数量,或是学生所修学分与毕业应修学分差距较大时予以启动.这种形式的预警并没有在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发生偏差时给以动态的、即时的调整.预警一旦触发,就指向“拿不到毕业证、学位证”“退学”等最糟糕的结果.预警的实施单纯依据学生学业成绩,维度过于单一.事实上,诱发学生学业偏差的因素很多,没有提前的调查和控制,在学生面临不能顺利毕业时才给予预警,一些课程已经来不及补修.滞后性的预警,并没有起到预防警示的作用.学业预警的目的是督促学生修正学业行为,完善学业,而不是在学生学业出现偏差时简单粗暴直接否定学生.预警之后没有对应的学习帮扶计划和措施,学业预警的预期目标并没有达到.
2.2 预警精细化管理欠缺,各方职责不明
学生学业成绩构成包括第一课堂成绩、第二课堂成绩.第一课堂课程的实施主要由任课教师完成,第二课堂项目的完成主要依靠学生自主完成.因此,学业预警的实施也应该由教务、学工、团委通力合作,对学生综合学业进行评估,再依据评估等级给以相应等级的预警.而事实上,学业预警的实施通常只是辅导员在进行,预警的程序为:约谈——下发预警通知——反馈家长.简单化的操作流程并不能达到预警的预期效果,还引起了学生的反感.此外,预警信息管理系统不成熟,各相关部门信息平台相对独立,管理系统数据不能得到共享,辅导员孤军奋战难以掌握到全面的数据,未能给出精准及时的预警.
2.3 教学模式的改变,给学业质量的保障带来了挑战
高中教学以教师主讲为主,学生被动接收.初入大学后,在倡导自主学习的大学教学模式下,学生一时难以适应,产生焦虑心理.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不会安排学习时间,导致学业成绩下降.
2020年春季,受新冠疫情影响各高校不能如期开学,为落实“停课不停学”的工作要求,线上教学得到了推广.然而线上教学对学生的课堂监管力度远远不够,学业预警在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下前馈控制的发挥受到限制.
3 学业预警机制的优化
3.1 构建多元学业预警指标体系
在入学之初,做好学业预警的数据采集.由招生部门提供招录信息,院系教学管理人员和辅导员对学生生源、录取情况、高考成绩、家庭经济情况、心理测评情况进行摸底统计,并分类建档,以便后期进行针对性的帮扶.入学后,由任课教师、学工、团委等部门动态监控学生的课堂表现、选课情况、违纪情况、体能测试等方面,当学生某一方面出现偏差时及时给予纠正.毕业前夕,主要由院系管理人员和辅导员综合学生入校以后的数据,进行毕业资格审核,确保学生顺利毕业.(见表1)
表1 学业预警指标体系
3.2 利用大数据信息,构建学业预警数据平台
影响学生学业偏差的因素很多,学校各部门数据统计由人工进行填报,数据分散不利于统计.数据的整合与分析也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导致数据分析不及时.规范统一的数据库是开展精准预警的前提,通过数据的采集、整合、限定,做好不同等级的预警[4].数据收集是进行后期学业预警的基础,因此要进行原始数据采集和实时数据监测、数据分析与整理,是下一步进行预警条件判断的基础.因此在收集到数据后,要深挖数据背后隐藏的学生学习状态,结合实际调研,做好预警准备.(见图1)
图1 学业预警数据平台逻辑图
3.3 构建学业帮扶长效机制
学业预警的后续跟踪反馈,一定要配合详细帮扶措施,才能起到提升学业水平的作用.需要设计详细的预警帮扶计划,从学业、心理、生活全方位,从入学到毕业全阶段给予帮扶.
3.3.1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学业预警中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指导和栽培”.因此我们要注重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特有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个性化教育,结合大数据对每位学生精准“画像”,对学生的学习背景、学习方式、学习投入等情况进行详细的掌握,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课程思政中,各科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弘扬艰苦奋斗、诚实守信等美德.传播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品格和德行的塑造,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正确的三观[5].前馈控制时,做好人文关怀,根据前期信息采集建档,对重点学生给予高度关注.辅导员要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深入课堂、宿舍,了解学生生活、学习、心理动态,出现行为偏差时及时给以提醒和纠正;开展学风建设主题活动,通过榜样示范、朋辈帮扶、自我承诺等方式,促进学困生向上向好发展.
3.3.2 精细日常教学管理
日常教学管理要精细,从课堂到课后全过程对学生进行管理.
第一,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对学校没有兴趣,就会表现为学习态度消极,投入不足.针对这类学生,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的改革,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改进课堂互动的方式,吸引学生快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课后对学生的学习投入时间进行监督,辅导员通过图书馆借阅打卡、自习时间的约束、网络等平台进行学生自习时间的打卡监督,对于督促后学习投入时间仍然少的学生,及时进行约谈.
要加强专业认同教育.专业认同是学生对专业的接受、认可.通过对学生入学之初的调研发现,补录进来的学生普遍对专业不是很认同.针对这种情况,院系要在新生入学教育时开展专业认知教育,向学生讲解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让学生了解专业的主修课程,专业发展现状和前景,毕业后的就业去向;向学生展示往届校友的工作状态和工作成果,鼓励新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
第二,注重学生学习行为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表现为学习有计划、有表现、有效率、有结果,良好的学习习惯受用终生.辅导员要在不同年级学生中开展侧重点不同的学风建设主题班会.通过班会给学生讲解大学不同阶段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明确每个阶段的学习目标.组织优秀学长分享学习经验,给学生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强化学习动机,激发学习行为,克服惰性,从小事培养学习的毅力.
3.4 学业预警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
针对学生出现的学业问题给出最优的解决方案是学业预警工作人员开展学业帮扶的重要目的.一方面,加强工作人员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工作人员要适应大数据时代对传统工作模式和工作思维的挑战,学习网络监测、信息整合、线上教学的技艺,同时更新理念,摒弃传统一刀切的工作方式,使得育人技术更为精湛[6].另一方面,注重工作队伍的分工与配合,从班级学生干部、辅导员到院系教学工作人员,再到学校行政部门领导,每一层级都有专人负责学业预警工作.给学生“私人订制”帮扶方案,从学校内容到学习时间分配都进行精心策划,并实时跟踪学习动态.每一层级工作人员要进行专业培训,了解每一个时间节点需要做的工作,厘清并能在职责范围内创新工作方法,确保工作的有效开展.
学业预警机制目前已成为了各高校普遍实行的教学管理制度.但是在制度实行过程中因为学困原因分析不到位、跟踪帮扶不及时、数据整合有缺失等原因,导致学业预警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各高校要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推行全过程全方位的学业预警制度,确保学生顺利完成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