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南疆地区可持续发展与人口演变的关系研究

2022-04-29乌斯曼尼牙孜奥布力塔力普李志翠

关键词:赤字南疆足迹

乌斯曼·尼牙孜,奥布力·塔力普,李志翠

(1.新疆师范大学 商学院,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自然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协调关系受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速度的影响[1]。在生态环境层面,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生态系统出现各种环境问题。在人口增长及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中,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新话题是生态系统的安全保障[2]。推进经济发展首先需要考虑可持续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是全新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观[3]。从发达地区的经验来看,人类和生态系统协调关系处理得越合理越能促进社会经济长期发展,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的。地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评估严格要求运用科学、客观的方法来进行测量,为了科学决策还需要构建重要的指标体系[4-5]。随着学者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不断深入,在评价方法上不断创新,生态足迹法便是其中之一,此方法主要用于分析人类生存中实际消费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系统所能提供的系统服务能力之间的差距[6-10]。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主要由社会、经济和生态等多种系统要素构成[11],这些要素之间的协调关系直接影响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南疆地区发展研究领域,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研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是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系统协调方面的研究还未深入。基于此,文章首先基于2000—2019 年南疆各地区数据,应用生态足迹法对南疆地区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而后选取南疆地区人均生态足迹与人口时间序列数据,实证分析南疆地区可持续发展与人口演变的互动关系。南疆地区生态系统复杂,环境问题较为严峻,水资源严重短缺,土地荒漠化程度严重,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较大阻碍。在国家长期稳定发展以南疆地区为重点核心区的总目标下,文章的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1 区域界定

南疆地区是指围绕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地理坐标为东经71°39′-93°45′,北纬34°20′-43°39′,主要被天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围绕,总面积为106万平方千米,占新疆总面积的64%.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位于南疆地区中心,其总面积为33.76×104平方千米。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东西绵延1000 千米,南北宽约400 千米,是我国最大的沙漠,地区绿洲面积偏低,在山地与沙漠之间的平原绿洲仅有19.24 万平方千米,占南疆总面积的18.23%.行政区划主要分为“两州三地区”,即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简称巴州)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简称克州)为主的两州,和以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和田地区为主的三地区。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

文章所采取的生态足迹法最早于20 世纪90 年代初由加拿大著名的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 提出,该方法主要运用生态系统和经济发展协调关系的评价分析,假设人类消费的物质生产量与自然生态系统吸纳各种废物所需要的承载面积具有某种关系[12-13]。其计算过程通过两类消费指标来实现:(1)生物资源的消费:在一定时期内,生物资源生产产量的人均消费。生物资源生态足迹针对耕地、草地、林地、水域、建设用地等的生态足迹,主要反映人类对生物资源的干扰强度。(2)能源资源的消费:主要反映人类对非生物资源的开发和消费能力,即化石能资源的生态足迹,通过对煤炭、原油、天然气、焦炭、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等能源的消费量来进行计算。这两种资源生态足迹相加得出生态足迹总和,计算方法为[14]:

式(1)中,EF表示总生态足迹,γ表示准衡因子,Ai为第i项项目生产实际面积;

式(2)中,Ci表示消费项目第i项的年消费量;Pi为相应项目的世界年平均生产力;

式(3)中,ef表示为人均生态足迹,即表示总生态足迹的人均水平;N为表示人口总数量。

2.2 生态承载力(Ecological capacity)

生态承载力于20 世纪90 年代由Hardin 等学者提出,是指人类消费自然生态系统可持续利用的最大资源量,表示生产中所发生的废物产生率负荷的大小[15-16]。生态承载力是衡量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并能够反映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的支撑水平。

式(4)中,EC表示生态承载力,aj表示各类生物生产面积,rj表示准衡因子,yj代表产量因子;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类型不同产量因子与准衡因子取值范围也不同。在文章中,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2008年计算的有关生物资源的世界平均产量。

式(5)中ec表示人均生态承载力[17]。

2.3 生态赤字(盈余)

生态赤字(盈余)是指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之差,若二者之差为负值表示生态赤字,反之则表示生态盈余。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好,则在生态和经济领域出现生态盈余。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虽然不能避免发生生态赤字,但是逐年不断增长将会影响生态系统的安全。计算公式为:

式(6)中,ed 表示生态赤字(盈余),ec指人均生态承载力,表示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的承受能力;ef指人均生态足迹,反映人类消费各种自然资源的水平[18-20]。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新疆2000-2019 年统计年鉴数据;南疆各地区2000-2019 年统计年鉴数据及各地区政府网公布的数据。

3 南疆地区人均生态足迹分析

根据生态足迹相关计算方法,即根据式(1)(2)(3)对南疆地区2000—2019 年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生物资源生态足迹计算包括农产品、动物产品、水果、木材和水产品等产品的生产量;非生物资源生态足迹计算包括煤炭、原油、天然气、焦炭、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电力和热力等能源资源的消费[21-24],各年度的非生物资源生态足迹包含企业部门和居民的消费。南疆地区人均生态足迹计算结果显示,南疆地区人均生态足迹从2000 年的1.57 hm2/人增长至2019 年的5.61 hm2/人(表1),年均增长率为7.12%,人均生态承载力由2000年的1.19 hm2/人降至2019年1.11 hm2/人。

表1 南疆地区人均生态足迹、承载力和生态赤字水平 hm2/人

据式(6)计算南疆地区生态盈余(赤字),发现南疆地区一直处于生态赤字状况,并呈现增长趋势。在2010 年全国生态足迹报告中,按生态赤字轻重程度不同对生态赤字区进行划分(表2),由此可知,南疆地区生态赤字水平到2007年超越了较严重生态赤字区范围,并呈现逐年增加趋势。

表2 生态赤字轻重区划表

从南疆地区生物资源类型生态赤字或盈余变化来看,农地、草地和林地的人均生态赤字一直趋于增加趋势,其中耕地、林地生态赤字增幅较大;建设地生态足迹从2007 年起出现生态赤字且增长速度缓慢,说明南疆地区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农业,而工业化发展缓慢;水域是唯一处于生态盈余的生物资源类型,据统计数据显示,大部分水资源用于农业生产。

4 南疆地区可持续发展与人口演变的关系实证分析

南疆地区地理位置特殊,中心沙漠对外围绿洲构成胁迫,绿洲周边的高山荒地阻挡了湿气流入,因此该地区气候干燥,生态系统呈现不断演变趋势,各种生态灾害频发,例如,沙尘暴、地震、干旱等。根据全球气候变化已有研究结论,人口因素对生态系统演变产生了直接影响,并且生态足迹和人口因素关系密切,因此在本研究中,对2000—2019 年的南疆地区人口增长率(POP)和生态足迹(EF)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人口、生态足迹数据为时间序列数据,首先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发现LNEC 和LNPOP 原始数据是非平稳时间序列,但一阶差分都是一阶单整序列I(1)(表3),两个时间序列变量均为同阶单整。因此,对变量可以进行协整检验,运用Johansen 协整检验(表4),检验结果拒绝原假设,即两个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至少有一个协整关系。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南疆地区人口增长率与生态足迹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即在短期内人口的增加促进生态足迹的增长。

表3 ADF单位根检验

表4 Johansen 协整检验

综上所述,南疆地区的生态足迹呈现增长趋势。生态足迹是社会、生态、经济协调关系的晴雨表,如果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好,则表明生态足迹水平趋于平稳或下降趋势。南疆地区生态足迹的增长原因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人口增长速度较快。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南疆地区2000年的常住总人口为8555227 人,2019 年达到11614400 人,年均增长1.15%,高于全疆平均水平。南疆人口增加导致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使生态足迹不断增长。人口增加必然推动生产集约化,有利于新的生产技术和方式的创新和应用,促进产业结构的新调整和聚集,对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产出具有显著效应,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但人口增长也受制于水的供给能力,且容易引起系列环境问题,例如,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蒸发量增加、土壤肥力下降等。从南疆地区人口密度分析结果来看,南疆地区人口主要分布在和田市、喀什市、疏附县、疏勒县、阿克苏市、库尔勒市等地,这些地区人口密度已超过700 人/km2,但是塔什库尔干县、民丰县、且末县、若羌县、尉犁县等地人口密度较低,甚至不到10 人/km2,其中,沿塔里木河干流域的人口最多、人口密度最高,这种现象导致区域生态系统逐年脆弱。在生态系统脆弱地区,产业发展集中、经济增长速度加快,都会使生态环境更加脆弱、环境污染加剧。(2)自然环境因素。南疆地区绿洲面积小、荒漠化程度高,沙漠面积约占南疆总面积的33%,水资源较为匮乏,全区对塔里木上下游河流等水系过度依赖。南疆地区虽然有较大面积的荒地,但是可利用面积较少。因此,南疆地区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一直处于较低水平。(3)“增量化”发展理念较重。南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全疆35 个贫困县中有26 个分布在南疆地区,占74.29%;全疆贫困人口共有308.9 万人,其中南疆地区贫困人口就有274.71 万人,占88.93%。在这样的背景下,为加快地方经济发展,以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就易导致“过度消耗”和“隐形流失”现象。

5 结论与建议

经济社会的发展必然对自然环境带来一定的压力,对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发达国家往往通过全球产业链布局,将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产业布局或转移至发展中国家,以此来保护本国生态系统补偿。新疆南疆地区生态赤字不断加剧,生态系统对经济发展速度的承受能力不断下降,地区可持续发展将面临更严峻的考验。因此,在南疆地区经济发展中,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或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根据人口、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基础条件的实际情况,以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为指导,制定切合实际的人口发展目标和环境人口容量。在经济发展中首要关注生态系统的接受能力,明确耕地、水、林地资源和生态环境质量底线,继续实施好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修复项目,持续推进生态系统安全,做到人口、土地、资源及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发展。(2)促进人口分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田地区和喀什地区生态系统脆弱,水地面积较少,人口约占南疆总人口的1/2,但经济发展层次较低,人口贫困化程度严重,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高度不一致。对于这些地区应重点关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功能区建设,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改善物质积累基础。(3)调控人口数量。自然灾害的发生也多与人类生产生活影响关系密切,生态系统脆弱区域人口的集中度和流量比率较高,这导致生态系统更加脆弱。南疆地区第二、三产业和人口主要集中在经济、生活和环境条件比较好的区域,但这些区域面积在全区面积中所占比重偏低,在生态环境较好的区域也会出现生态系统的压力,因此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协调。(4)减少发展过程中的生态包袱。通过高质量发展,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降低总量投入,尽可能增加循环利用。加快南疆地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形成资源集约、节约型产业动能。

总之,在南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要协调好人口、生态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应当把人口规模适当地控制在区域生态系统接受能力的范围内,缩小实际人口和适当人口差距。通过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来防止生态赤字水平不断增长,把生态系统严重脆弱或生态系统屏障区域的生产活动和人口在适当范围向外扩散,防止脆弱地区生态系统遭受破坏,避免出现生态环境恶性循环的现象,为南疆地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赤字南疆足迹
南疆木棉红似火
南疆最美是春天
成长足迹
红色足迹
足迹
筑梦南疆
新疆南疆一起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诊断
互信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