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理疗法预防脊髓损伤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研究

2022-04-29韩然耀李举军

血栓与止血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脊髓血流下肢

韩然耀,李举军

(1.陕西省康复医院物理因子疗法科,西安,710000;2.旬阳县中医院神经外科,旬阳,72570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在脊髓损伤患者术后的发生率较高,数据显示脊髓损伤患者术后约80~100%可并发DVT[1]。弹力袜是通过渐进式压力促进小腿肌肉的收缩,防止肌间静脉血液瘀滞,保证血液回流至心脏的一种手段[2]。抗血栓压力泵是通过外界压力作用,模拟小腿行走时肌肉舒缩运动,促进下肢血液回流[3]。脊髓损伤患者多数存在截瘫,术后需长期卧床休养。故利用物理疗法被动干预为主要手段,本文将弹力袜与抗血栓压力泵用于脊髓损伤患者,探究其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8.2~2021.2 收治的85 例脊髓损伤患者为对象。纳入标准:接受择期手术治疗;入组前检查未发现下肢DVT;入组前未接受影响凝血功能药物;入选病例对本研究知情。排除标准:存在出血倾向者;近期接受外科大手术治疗者;合并血液系统疾病。盲选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3例,年龄25~66(47.31±3.94)岁,男26 例,女17 例,疾病类型:颈髓损伤15 例、胸髓损伤17 例、腰髓损伤11 例,病因:车祸21 例、高处坠落13 例、重物打击6例、其他3 例。对照组42 例,年龄27~66(47.90±4.21)岁,男27 例,女15 例,疾病类型:颈髓损伤14例、胸髓损伤16 例、腰髓损伤12 例,病因:车祸20 例、高处坠落11 例、重物打击6 例、其他5 例。两组年龄(t=0.667,P=0.506)、性别(χ2=0.132,P=0.716)、疾病类型(χ2=0.097,P=0.953)、病因(χ2=0.679,P=0.878)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术后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物理疗法,弹力袜结合抗血栓压力泵。诱导麻醉后,连接抗血栓压力泵,在围术期持续使用,术后间隔12 h 应用1 次,2 h/次。弹力袜,长度自踝关节至膝关节上6 cm,此外在弹力袜的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阳胆经及相应的穴位缝制经络弹力带,放置药袋(三圣散、生化汤、麝香),患者可下床后撤下。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下肢DVT 发生率(下肢超声诊断仪);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prothromb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D 二聚体(D-dimmer,D-D)(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量双下肢静脉血流速度(下肢血管超声)。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1.0。计数资料n(%)用χ2检验。计量资料(±s)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DVT 发生率 观察组DVT 发生率为2.33%(1/43),低于对照组19.05% (8/42)(P<0.05)。

2.2 两组凝血指标水平(表1) 两组aPTT、PT、TT、Fbg 水平干预前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干预后aPTT、PT、TT 水平未见明显变化(P>0.05),D-D 水平上调(P<0.05),观察组D-D 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凝血指标水平比较

2.3 两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表2) 干预前两组左下肢、右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干预后左下肢及右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升高,观察组左/右下肢静脉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比较(cm/s)

3 讨 论

本文将弹力袜与抗血栓压力泵用于脊髓损伤患者,探究其对LDVT 的预防价值。

本文结果显示接受物理干预患者术后DVT 发生率较低,提示弹力袜与抗血栓压力泵结合可减少DVT的发生。DVT 的发生与凝血功能紊乱密切相关。本文结果显示干预后凝血相关指标aPTT、PT、TT 水平未见明显差异,而Fbg 水平上调,提示弹力袜与抗血栓弹力泵联合应用对凝血功能无直接影响,但可激活纤溶。改善机体的血流动力学,加快血液循环速度[4]。

猜你喜欢

脊髓血流下肢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体外反搏对于狭窄动脉内血流动力学环境影响的高精度计算机仿真研究
微血流成像能准确鉴别和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中医针灸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优势探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
下肢最怕“凉、麻、痛”
注意!疼痛信号在传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