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甲酸在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疗效及对凝血指标的影响
2022-04-29王惠
王 惠
(辽阳市第三人民医院血液.肿瘤科,辽阳,111000)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是血液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临床症状主要为凝血功能异常及急性早幼粒细胞增多[1]。APL 的发病较为快速,该病早期可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增加患者的感染风险,导致死亡的发生[2]。临床治疗APL 的手段主要为药物保守治疗,亚砷酸是临床常用药物,该药的作用位点为PML-RARα 融合蛋白,可诱导PML 蛋白的寡聚化,促进早幼粒细胞的分化[3]。然而在治疗期间发现单独药物治疗的效果一般,并且易出现耐药性。故推荐采用多药联合治疗,维甲酸是一种APL 诱导治疗药物,可通过促进早幼粒细胞向成熟转化[4]。本文利用二者联合用于APL 的治疗,探究其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8.1~2020.12 收治的96 例APL 患者为对象。纳入标准:经血生化、骨髓检查确诊为APL;首次确诊为APL;预计生存时间高于6 个月;入组患者对本研究知情。排除标准:对维甲酸存在禁忌证;入组前3 个月接受外科大手术治疗;近期服用影响凝血功能药物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盲选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8 例,年龄19~67(41.48±4.30)岁,男性26 例,女性22 例,临床分型:M3 a 型20 例、M3 b 型28 例。对照组48 例,年龄21~66(41.02±4.21)岁,男性25 例,女性23 例,临床分型:M3 a 型22 例、M3 b 型26 例。两组年龄(t=0.529,P=0.598)、性别(χ2=0.042,P=0.838)、临床分型(χ2=0.169,P=0.681)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亚砷酸治疗,10 mg+500 mL 生理盐水静脉滴注,3~4 h 内滴注完毕,1 次/d,连续治疗4 周。观察组:加用维甲酸治疗,30~60 mg/次,2~3 次/d,治疗前白细胞计数高于10 ×9/L,需加用高三尖杉酯碱1~2 mg,至白细胞计数低于10 ×9/L 停止用药。
1.3 观察指标 记录血液缓解时间、凝血指标恢复正常时间,血常规中中性粒细胞计数高于1.5 ×9/L、血小板计数高于100 ×9/L、骨髓中原始细胞低于0.05为血液学缓解;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prothromb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全自动血凝分析仪);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疗效评价:显效:患者症状消失,原粒细胞、早幼细胞低于5%;有效:症状改善,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数量5~20%;无效:未达上述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1.0。计数资料n(%)用χ2检验。计量资料(±s)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表1)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75%(45/48),高于对照组68.75%(33/48)(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血液学缓解时间、凝血指标恢复正常时间(表2) 观察组血液学缓解时间、凝血指标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血液学缓解时间、凝血指标恢复正常时间比较(d)
2.3 两组凝血指标水平(表3) 两组aPTT、Fbg 水平治疗前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aPTT 水平降低,Fbg 水平升高,观察组aPTT 低于对照组,Fbg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凝血指标水平比较
2.4 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41%(5/48),低于对照组31.25%(15/48)(P<0.05)。
3 讨 论
亚砷酸及维甲酸均为临床常用于APL 治疗的药物。亚砷酸进入体内后可作用于PML-RARα 融合蛋白的PML 蛋白,通过诱导PML 蛋白与融合蛋白分离,促进早幼粒细胞的终末分化过程。维甲酸可作用PML-RARα 融合蛋白的RARα 蛋白部分发挥促进早幼粒细胞成熟转化的作用,进而达到治疗APL 的效果。二者合用具有协同作用。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较好,并且患者的血液学缓解时间及凝血指标恢复正常时间均较快,提示二者联合治疗可快速纠正患者的临床症状,纠正机体的凝血功能,并且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