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能朔黄铁路交直混编1.6万吨列车平稳操纵分析
2022-04-29周鹏飞
周鹏飞
(国能朔黄铁路机辆分公司,河北 肃宁 062300)
0 引言
为应对运量持续高位运行,提高重载组合列车编组灵活性,提高机车车辆周转效率,朔黄铁路公司先后对交、直流机车互联互通性能进行了20 余项优化,并邀请专业机构进行了重载组合列车动力学性能试验,实现了交流机车与直流机车互联互通、C80 型车体万吨列车与C64 或C70 型车体普通货物列车混编,缓解神池南站“咽喉”区段接发车能力紧张的压力。
1 交直混编1.6 万吨列车开行现状
1.1 列车编组方式
HXD1交流机车+108 辆C80 重 车+SS4B直流机车+66 辆C64 或C70 重车+可控列尾。总重16542t、辆数174 辆、计长198.0m。
1.2 线路运行条件
朔黄线西起山西省神池县神池南站,与神朔铁路相连,东至河北省沧州市黄骅港口货场。正线总长近598km,主要特点是桥隧相连、海拔落差大、曲线半径小,宁武西—原平南、南湾—小觉区段,是10~12‰的连续长大下坡道。最高海拔1543m(见图1),连续下坡道近143km 含R500 曲线11 处,全线合计77 个隧道,238 座桥梁。
图1 朔黄线海拔落差图
1.3 交、直流机车设备梳理
1.3.1 基于LTE-R 4G 无线网络平台并搭载无线远程重联同步控制系统TEC-TROMS03。
1.3.2 交流机车搭载DK-2 型制动机,直流机车搭载DK-1 改型制动机。
1.3.3 交流机车搭载JD160 型电机,直流机车搭载ZD114-A 型电机。
2 交直混编1.6 万吨列车操纵突出风险点
2.1 机车动力学评定标准
参照机车车辆运行安全性的现行有关标准,并借鉴以往重载列车试验中对从控机车的动力学性能控制指标,确定机车运行安全性参数的限度值如下。
脱轨系数:≤0.90;
轮重减载率:≤0.65;
轮轴横向力:≤1099kN(HXD1 型机车)、≤90kN(SS4型机车);
最大车钩力:≤2250kN;
车钩偏转角:≤6。
2.2 交直流机车同步性的差异
在直流机车牵引风机和制动风机在未启动的条件下,交流机车从0 位开始进行级位调整时,由于风机起动需要一定时间,使得直流机车级位调整存在6s延时,影响主从机车牵引、再生力发挥的一致性。
2.3 列车车钩受力分析
列车在长大下坡道停车后重新起动前,由于中部机车前后的车辆缓解较快,第45 位附近的车辆缓解较慢,缓解后的车辆受重力作用下滑,与未缓解的车辆产生挤压现象,形成了很大的压钩力,最大压钩力的位置在第23 位和45 位货车(见图2),最大值分别为1213kN 和1149kN(见表1)。
表1 下坡道起动各断面最大车钩力
图2 下坡道起动各断面最大车钩力
2.4 小曲线半径对列车受力的影响
列车在线路最小曲线半径R400m 施加450kN 的再生力,各个车辆车钩均产生不断程度的压钩力。其中,第1 位及第109 位车辆压钩力均在500kN 以上。列车在小曲线半径及道岔侧向运行时,车钩偏转角最大5.1,接近≤6的安全值(见表2)。
表2 列车轮轴横向力及轮重减载率与脱轨系数关系表
2.5 可控列尾装置对列车受力的影响
列车尾部挂可控列尾,长大下坡道循环制动缓解时会产生600~800kN 车钩力。制动时会产生明显的拉钩力,最大值在中部机车前后,出现在主控机车减压减23min 左右。当制动缓解后,从控机车压钩力逐渐增大,大约30min 后达到峰值。
2.6 非长大下坡道如何提升列车运行品质分析
列车在平直坡道上发生紧急制动,中部机车车钩受力均在1000kN 以上,高于≤1000kN 的建议性评定指标,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实施常用制动减压缓解过程中有明显的拉钩力,应避开凸形坡道(4‰上坡道转4‰下坡道),提升1.6 万吨列车运行品质。
2.7 断钩、分离易造成事故扩大
列车运行中后半列发生断钩、分离,机车能响应紧急制动;但即使在通讯正常时,从控机车起紧急后,制动作用仅通过列车管传递,而不通过无线同步装置传递,传递速度较慢。
3 混编列车突出风险应对措施
3.1 转变传统操纵观念
倡导以空气制动为主、动力制动为辅、实现超长波浪循环制动,最大程度减少空气制动的频次,减少列车纵向力发生频次,保证混编列车运行安全。
3.2 推行模式化操纵理念
以小曲线半径、线路变坡点、过分相操纵为切入点,积极探索最优操纵方案,遵循精细化操纵原则,固化每把闸制动缓解地点,设定再生力发挥限值,进行语音在线预警,最大程度避免违章操纵,将列车车钩受力降至最低。
3.3 避免列车惰力运行
全列车钩处于自由状态或在起伏坡道上运行时,在压缩和拉伸两者状态间相互转换,惰力运行引起的冲动也较为突出,应尽量避免。
3.4 规范列车起停操纵
充分考虑机车特性差异,细化牵引、再生力使用标准,确保全列车车钩充分拉伸或压缩后逐步增大,兼顾运行速度及列车平稳,最大程度维持车钩受力状态。
3.5 严格制动机使用标准
以《机车操纵规程》第二十八条为基础,督促机车乘务员养成良好的制动机使用习惯,严格卡控未排风结束追加减压或连续追加减压等问题的发生,避免充风不足制动的产生。
3.6 提升两非处置能力
利用模拟驾驶培训,再现乘务员线上运行可能发生的非正常情况,通过两非训练不断固化乘务员非正常情况下的应急反应,避免操纵不当导致事态扩大。
3.7 规范列尾装置摘挂
细化列尾装置摘挂标准,完善作业流程图,制定防脱落冗余设施,确保列尾主机、风管可靠固定,避免发生封堵、风管、主机脱落列车紧急制动传递较慢,引发列车颠覆性事故。
4 交直混编1.6 万吨列车操纵原则
4.1 站内起车
交流机车牵引力初步加载50~200kN(直流机车0~400A)不小于10s,起动过程中预防性撒砂,防止空转,全列起动后平稳加速,进入岔区适当减小牵引力,避免空转。
4.2 上坡起车
停车前增大机车制动缸压力,充分压缩车钩,停车后追加至100kPa,为起车做好准备。起车时,交流机车先给牵引力至400kN(直流机车600A),再缓解列车,逐步发挥机车最大牵引力,执行坡道起车操纵办法,确保一次起动成功。
4.3 下坡起车
停车前,适当压缩车钩,动车前,交流机车先缓解大闸,动车后待速度上涨至5km/h,逐步增大再生力至目标值,并逐步将机车制动缸压力缓解至零,根据涨速情况,合理调整再生力,确保再制动充风时间。直流机车先缓解小闸,施加电制动,待励磁电流上升后,再缓解大闸,逐步增大电制电流至目标值。
4.4 平原区段操纵
列车运行在起伏坡道时,尽量采取低手柄通过变坡点,应根据线路纵断面情况使整列车钩保持稳定状态,减少列车纵向冲动。
4.5 长大上坡道操纵
4.5.1 采用“先闯后爬,闯爬结合”的操纵办法。坡道前达速运行并充分发挥机车最大牵引力,爬坡时应施行预防撒砂,防止空转损失牵引力造成坡停。
4.5.2 停车为起车做准备,停车减压速度不得低于10km/h。
4.6 长大下坡道操纵
4.6.1 长大下坡道以“空电联合、长波浪制动”为基本操纵原则。采用空电联合制动,在满足列车管充风时间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空气制动频次和动力制动力,以减小列车纵向力,满足循环制动和按图行车要求,确保列车安全、正点。
4.6.2 循环制动区段操纵要求:
(1)减压前,交流机车再生力不得低于100kN(直流机车电制电流不低于300A)。
(2)减压后,待速度稳定,适当调节动力制动,延长列车制动距离,实现长波浪制动,减少空气制动频次。
(3)缓解前,稳定动力制动10s 以上,压缩车钩。
(4)缓解后,动力制动保持25s 以上,再缓慢调整至目标值。
(5)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制动初速;满足列车充风要求的前提下,提高缓解速度。
(6)循环制动过程中,合理利用再生制动力调整列车缓解地点,减少追加减压频次,以降低列车纵向受力。
(7)神池南—原平南、南湾—西柏坡区段,循环制动交流机车缓解再生力保持200~400kN(直流机车400~700A)。
4.7 通过分相区操纵
4.7.1 平原区段过分相,根据分相位置提前断电,交直模式优先采用手柄小零位过分相,直直模式采用手柄回零过分相。
4.7.2 上坡道过分相,交直模式根据分相位置将牵引力缓慢降至200kN 以内,带级位过分相,待从控机车越过分相正常投入后,再逐步给至目标值(遇特殊情况过分相后牵引力可给至300kN);直直模式手柄回零过分相,主车过分相后电流不超400A,待从控机车越过分相正常投入后,再逐步给至目标值(遇特殊情况过分相后牵引力可给至600A)。
4.7.3 下坡道使用带闸过分相(遇车体制动力强,可采用惰力过分相)时,交直模式优先使用手柄小零位过分相,因控速困难,需要使用再生制动时,以不超过200kN 为宜;直直模式手柄回零过分相。
4.8 长大下坡道区段过限速操纵
4.8.1 限速45~60km/h 的长大下坡道区段,采取停车缓风措施通过慢行。
4.8.2 限速区段内停车后可不追加减压,密切监视列车动态。
4.9 停车操纵
4.9.1 站内停车时,合理控制速度,适时投入空气制动,避免追加减压或大减压量停车,列车靠标停妥后追加减压至100kPa 以上。
4.9.2 区间停车(慢行、侧线除外),立即追加至100kPa 以上。
5 结语
交直混编1.6 万吨列车操纵不同于交交编组2 万吨列车和直直编组万吨列车,不仅要克服重载列车纵向力、下滑力等带来的操纵困难,还要面对不同机型不同特性差异带来的挑战。2020年7月至今,机辆分公司对1.6 万列车制动力判断及制动周期进行充分摸索,结合动静态试验数据从小曲线半径、分相位置、变坡点操纵等方面进行逐步优化,形成了一套模式化操纵提示,保障了1.6 万吨列车的平稳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