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工智能+专业”的高职人工智能赋能专业群研究
2022-04-29赵建超
摘要:该文分析了人工智能应用层面对高职毕业生工作岗位的替代,根据高职人工智能专业的现状,提出了融入人工智能技术的“人工智能+专业”的改造传统专业的思路,赋能传统专业建设。按照“岗位、能力、课程”的课程体系构建思路,首先构建了计算机类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专业课程体系,然后分析了会计、电商专业现状,构建了融入人工智能技术的会计、电商专业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人工智能;高职;专业;课程体系;赋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2)04-0080-02
1 引言
人工智能是国家的战略工程,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爆发,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对传统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随着基础理论的成熟、计算机算力的提升和以云计算为代表的基础网络构架改变,驱动人工智能技术进入新的阶段,传统产业可以充分借助人工智能“链接、集聚、赋能”的技术特性[1],使用人工智能对传统产业改造成为技术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2]。由于人工智能与其他产业对比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可以对其他技术进行赋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突破。2017年,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通知中明确提出“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实施人工智能强国战略。《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的通知》(教技〔2018〕3号) ,要求高校进一步在人工智能各个领域进行科技创新,加快人才培养,服务国家战略需求。2019年10月,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9年增补专业,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专业正式入选。由于人工智能刚刚进入高职,没有相应的专业教学标准,需要各个院校进行探索。
2 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现状
2.1人工智能本科教育
我国人工智能本科教育起源于2003年,北京大学开设了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我国的人工智能专业最初发展的雏形,“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色是关注智能本身的科学内涵与技术方法,以人工智能的理论和方法为核心,研究如何用计算机去实现人工智能[3]。
为解决行业应用难题,教育部2019年开设了“人工智能”专业,全国共有35所高校获首批“人工智能”新专业建设资格,“人工智能”专业的特色为关注人工智能技术的具体应用,构建智能系统,解决各行业的实际问题。
2.2高职人工智能教育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创造高技能就业岗位,但是在创造就业岗位的同时,导致对中低技能劳动力的就业替代效应。由于技術进步产生就业替代效应 ,人工智能技术对中低技能劳动力的就业替代效应明显[4]。有分析提出,人工智能有可能取代3%~47%的工作岗位,这些工作岗位主要为低到中的技术技能层次[5]。按照高职的定位,高职院校主要培养适应工作的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岗位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可能性更大,有可能出现“人工智能倒逼职业院校进行专业改革”的情况。比如在会计行业,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相继使用财务机器人来辅助账务处理,对基础财务岗位形成很大影响。高职院校培养的传统基础会计人才,开始面临就业转岗的压力。因此,在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必须融入人工智能技术才能有效解决就业难题[6]。
为探索人工智能专业(专业群)建设,支撑高职人才培养,全国先后有30多所高职院校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对于河南省来说,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许昌职业技术学院、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院校,均启动了人工智能专业建设工作。
3高职计算机类人工智能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与美国相比,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起步较晚,企业布局主要在应用层(占比为75.20%)和技术层(占比为22.00%),侧重研发的基础层企业很少(仅为2.8%)[7]。按照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在应用层。
3.1 分析就业岗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自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传统产业面临诸多困境,始终延续着发展增速不断收敛的情况[8],急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赋能。应用层是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的结合,是传统产业的延伸,集成一类或多类人工智能相关技术,面向政务、电商、安防等特定产业,按照一定的应用场景需求而形成的产品或相应的解决方案。
通过分析,高职计算机类人工智能毕业生,主要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其他行业人工智能应用相关部门,岗位主要包括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开发、人工智能运维、技术支持等。
3.2 根据就业岗位,构建课程体系
按照“岗位-能力-课程”的思路,构建课程体系。专业通过行企合作,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广泛对行业市场调研、分析,确定工作岗位,明确用人单位对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人才的技能要求,确定本专业的核心能力,围绕核心能力确定专业课程,通过课程设置模块化、素质教育全程化、教学内容职业化,构建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构建如表1。
3.3课程体系的优化
高职院校的使命为服务地方和行业经济发展。在上述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围绕当地产业链的发展,针对自身的特色,优化课程体系,形成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如我院针对国防科技行业和中原经济区发展的需要,增加了图像识别技术、智能安防等课程。
4 构建人工智能+专业
在做好计算机类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上,结合具体专业,深入进行应用案例开发,赋能专业群建设,构建人工智能+专业群,如智慧金融专业群,智慧商业专业群。
由于金融行业数据容易量化,同时保存数据时间很长。对于复杂的场景下获取需要的数据,人工的复杂度和实效性无法保证,必须依靠人工智能技术才能提升金融类行业的商业效能。在金融行业内,随着财务机器人技术的普及,基础会计等工作将由借助于财务机器人来人类完成[9]。而这些工作岗位是高职会计类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原来承担这些工作的会计人员将会面临着失业的危机。
因此,必须在高职会计类专业融入智能风控等人工智能相关的技术,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增加机器学习、人脸识别、智能数据分析等课程,从而适应市场对财会人员的新需求。
人工智能技術在新零售领域应用众多,如线上零售的以图搜图、智能推荐;线下零售领域的智能选址、智能监督、消费行为分析。全面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有效提升新零售领域全流程运行效率,优化消费者体验 。
结合图像识别、深度学习和相关数据分析课程,赋能学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在此基础上,可以全面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新零售,构建智慧商业专业群。
5 结束语
人工智能是国家战略,人工智能+专业是人工智能在高职应用层面的体现,由于高职人工智能专业刚刚开设,如何在专业中融入人工智能技术,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需要高职院校与产业界龙头企业共同努力,共同支撑国家人工智能战略在高职的落地。
参考文献:
[1] 黄蕊,徐倩,赵意.“人工智能+”模式下我国传统产业的效率锁定与解锁——基于路径依赖理论视域[J].经济问题,2020(2):75-82.
[2] 刘湘丽.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机遇与挑战[OL].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5.103[…].
[3] 李晓东.关于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以中山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J].计算机教育,2015(18):2-5.
[4] 程承坪,彭欢.人工智能影响就业的机理及中国对策[J].中国软科学,2018(10):62-70.
[5] 李秋斌.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8(10):132-136.
[6] 余应敏,王彩淋.财务机器人对会计行业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J].会计之友,2018(7):54-56.
[7]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报告(2019)》[OL].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https://bg.qianzhan.com/report.
[8] 肖利平.“互联网+”提升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吗[J].经济学家,2018(12):38-46.
[9] 葛艺.人工智能时代下财务会计转型问题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9(9):285.
收稿日期:2021-06-10
基金项目: 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9-701);工信行指委2020-2021年度科研立项课题(编号:GXHZW20201105)
作者简介:赵建超(1975—),河南南阳人,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