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幸福说a明书

2022-04-29本刊编辑部

婚姻与家庭·婚姻情感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家人大脑丈夫

本刊编辑部

策划人小语

家是我们的生命之所,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归于斯;家是我们的生活之所,我们食于斯、饮于斯、歇于斯;家是我们的精神之所,我们喜于斯、怒于斯、哀于斯。家作为最小的社会单元,是社会的基石,家和睦则社会定。家庭以爱为根,生活以和为贵。

但有时候,明明是血脉至亲,却仍旧无法避免摩擦与冲突,这源于每个家庭成员思维方式的差异。我们仅有对家人的爱是不够的,还需要科学、理性地了解和对待家人。在第29个国际家庭日到来之际,让我们打开这份“幸福说明书”,找到与家人和谐相处的秘诀。

家,到底意味着什么

家是不同大脑的集合体

人类的大脑中存在一种瞬间传递神经信号的模式,叫作感性运行模式。如果运行模式不同,看待事物的方式、思维方式乃至做事方式都会产生天壤之别。尤其是男性大脑和女性大脑的感性运行模式,在生理构造层面就是完全不同的。

在家里,你有没有经历过类似这样的场景?

照料孩子、忙活家务,明美累了一天,刚想在沙发上歇会儿,老公开门回来了。他随手把衬衫脱掉一扔,径直走向浴室,地上的衣物排了一长串。卫生间里响起了哗啦啦的水声,很明显浴帘没拉严。

“一会儿又要收拾浴室了!”明美崩溃了,这家伙明明多走两步就能把衣服脱了直接扔进洗衣机,却非要别人给他善后。她每天为了照顾两个孩子忙得脚打后脑勺,得不到一丁点体谅和关心不说,还要伺候这位大爷……想着想着,明美不禁委屈得哭了出来。

无论是丈夫还是儿子,很多男性在日常生活中都会脱了衣服不挂、用完东西乱扔、事情做到一半就跑路,哪怕提醒过再多次也没用。妻子常常会一边洗着臭气熏天的袜子,归置乱摆乱放的杂物,一边思考到底是先跟老公离婚,还是先把儿子吼一顿。

然而,我们都忽略了一個关于人类大脑差异的事实: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男性一直以狩猎为本职,大脑也是由这一职责进化而来。他们的大脑是“坚决果断锁定目标”型,确定目标后便心无旁骛地进攻,直到完成任务。同时他们的大脑会自动给杂七杂八的事物打码,以防注意力被干扰而失去猎物。这一习惯既存在于男性的视觉皮层里,也会反映在他们的思维定式和语言习惯上,体现为目的性强、理性客观。

但女性却恰恰相反,她们是“采集型大脑”。树上的果实、地上的蘑菇、近处的鲜花和脚下的莓果,全都要为家人采到……多数女性的视觉集中在周边3米以内,在这个范围里,哪怕是微小的动静,她们也能精准捕捉到。而这样的行为模式能确保女性守护更多的后代,这种生物习性铭刻在大部分女性大脑的意识深处,长久地传承下来。

所以,一个家庭里,妻子可以在去洗手间的路上顺手清理桌面,再把脏毛巾换下来丢进洗衣机,最后再拔掉浴缸塞子;而丈夫眼里却只有一个马桶,他们想上床睡觉的时候,眼里就只有那张床,想泡澡的时候,眼里就只有浴虹,其他?不存在的。

一个家庭中,女性与男性的大脑、大人和孩子的大脑、文科生和理科生的大脑,都会有类似的差别。家庭看起来是人的集合体,其实是不同类型大脑的集合体,这是无法改变的。

家是互补而成的一个圆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将所有人培养成个性统一、水平相当的人才,是有益的。但当社会进入智能时代,经济体逐渐走向成熟并步入发展平台期时,人类的工作、社交和感情开始逐步向注重个性、注重感性的方向发展。

追求卓越和完美并不能让家人真正快乐,而家庭的作用也不该是“创造一个完美丈夫/妻子”或“培养一个完美的孩子”。因为在一个人身上,才智和缺陷一定是同时存在的。和创造力抱团的是“随心所欲”;深入思考有时候会跟“磨磨蹭蹭”挂钩;谨慎小心时常对应着“畏缩不前”;百折不挠则对应着“重蹈覆辙”……如果我们抹杀了某一缺点,其对应的优势也会被削弱。

付丽经常吐槽老公田林“糙”:做家务总是糊弄事儿,对自己的诉苦只会说“都会过去的”,孩子的作业连页数都记不住,节日纪念日只会请吃饭……“如果家庭生活注定是这样,还真是有些后悔结婚。”付丽每每想到老公这些缺点,心里都十分烦躁。

然而付丽却忘了,刚恋爱时自己病了半年,是田林一边带饭照顾她,一边帮她补习落下的功课,毫无怨言。也是田林在她怀孕失业的几年里,一边拼命挣钱还房贷维持生计,一边为她父亲的官司四处奔波。虽然妻子总说他“糙”,但他心里明白,自己只是精力有限,想为家庭发挥更大作用,所以才忽视了妻子的小情绪。

如果丈夫与妻子一样心思细腻、多愁善感,那么两个人会在情绪上发生更多内耗,没有动力推动家庭整体向前;如果妻子与丈夫一样坚强能干、一往无前,也会疏于维护夫妻感情和子女教育。所以一家人如水桶般长短板互补最好,如果对方改掉了小毛病,某种程度上,他们的个性也会随之消失。

家庭是一个整体,而不是一模一样的货物集合体,只有接受彼此的缺点,互相放大优点并凝聚在一起,家才能称为“家”。比如家里有人花钱比较“冲”,或许可以为平日朴素节约的长辈带来全新的生活体验;在外赚钱的一方有丢三落四的毛病,家里若有个细心谨慎的人能帮他收拾各种乱放的东西,就能完美补齐对方的短板。

一家人,不必追求每个人都出类拔萃,而是能够互相体谅和包容更重要,每个人都能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并得到尊重。

正是每个家庭成员自身的特征五花八门,才能拼成一个圆,携手走过人生路。所以必须制定一些普适的规矩,让性格特征不同的人在一个屋檐下能够和谐相处、减少摩擦。

法则一:不要把世俗评判标准带进家门

好孩子、坏孩子、好媳妇、坏老公……这些词事实上都是世俗眼光下的产物。用这样的判断来评价家人,弊大于利。

如果一个家庭中充满世俗评判标准,早晚有一天家里所有人都会被逼疯,因为这样的评判标准让每个人心中预设了完美的家人形象。而一旦以完美滤镜去看待家人,就会发现他们浑身都是缺点。每个人都不是全能王,如果把现实的家人和理想化的形象进行比较,只会对家庭、家人更加失望。

所以,请不要把那套世俗的评判标准带进家门。丈夫不要要求妻子在家务做饭样样精通的同时还要经济独立、身材火辣;妻子不要强求丈夫在工作努力、照顾孩子的同时还能细心周到、懂得浪漫;大人也不要要求孩子在成绩突出、均衡发展的同时还能时刻记得做点什么来回馈父母……

在家庭当中,我们一定要让家人知道:我爱你,只因为你是你。乖巧听话、成绩优秀不该是父母爱孩子的根本原因;做饭好吃、挣钱很多也不是孩子爱父母的根本原因。

法则二:包容家人的挫折与失败

也许家人在一起的日子里,有争吵、有泪水,可不能否认,当我们因为外界的人和事沮丧、痛苦时,家一定是世界上最温暖的港湾。在这个温暖的地方,我们更不应该总是将埋怨与斥责的矛头指向对方。

如果孩子失手打碎一个杯子,父母应该关心一下,问孩子“没受伤吧”“还好吗”,而不是责怪他“早跟你说别放在桌边了”或“你怎么这么不小心”。如果丈夫忘了给孩子拿泳衣匆忙赶回家取,妻子最好别呵斥“这么关键的东西都能忘,你还能干啥”,而是给予一些理解和安慰:“早上确实太匆忙了,下次一定别忘啦!”

家人难过、失败、闯祸了,全家人就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帮助他摆脱困境,这才是所有人都渴望的理想家庭生活。如果妻子生病卧床不起,丈夫和孩子就要明确分工,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有人打扫,有人做饭,有人照顾病号;如果孩子在外面弄坏东西了,全家一起思考该如何善后,商量赔偿或修复事宜;如果丈夫没能升职很气馁,全家人不妨共同计划一次小旅行,一起给他一个深深的拥抱……面对家人失败,我们应该对他们的伤心和痛苦感同身受,给予支持和理解,然后尽可能为家人做些让他们心情愉悦的事。

法则三:重视心灵层面的对话

这是什么东西?今天干什么了?在学校怎么样?为什么没做这个?你去哪儿了?到底几点回家?什么时候买的?这些问题是不是听上去非常耳熟?因为我们每天和家人的对话基本就是这样。这些问题听上去有些令人不适,因为提问者和回答者会对其存在理解偏差。

在回答者看来,这样的问句让人感觉受到攻击,青春期的孩子会讨厌大人的“盘问”,手忙脚乱的妻子会讨厌丈夫的“责问”,晚回家的丈夫也会讨厌妻子的“质问”。但有时候,提问者这么问,只是想把它们当作一场对话的开场白而已。

家庭当中的沟通有两种,一种是心灵层面的沟通,一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进行的沟通。心灵沟通由共情推进,最终使得双方达成和解与共识;而解决问题的沟通则是先确认问题,然后指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上面的那些问句就属于解决问题式的沟通,如果我们要跟家人进行心灵与情感的沟通,就千万不要用这样的问句。而是要从共情的角度切入,换一种开场白。这里有3个小技巧:

1.先表达赞赏。开始谈话时首先“奉上”对家人身上积极正向变化的回应,加以赞赏,比如“换发型啦,心情不错?”“你的手机壳真可爱”“拿了这么多东西,累坏了吧?换我可拿不动”……这样可以点亮对话,让家人放下防备,继续与你交流。

2.把自己的事作为聊天的“引子”。“在网上看到了一件家具,你看看,是不是特別神奇?”“我今天中午吃的麻婆豆腐太辣了,你们中午吃的什么呀?”“你听,车里放的这首歌是不是很熟悉”……先把自己发现、遇到的事情说出来,家人有兴趣了自然会接话。当你把自己真实的日常生活分享给对方,对方才更愿意与你沟通。

3.试着征求意见。“有消息说9月开学会延后,你怎么看?”“最近学校要开兴趣班,你有什么想参加的吗?”“某个商场新开了一层家居店,周末我们一起去转转?”不论是夫妻还是亲子,想有效开启家人间的对话,首先必须接受对方的情绪和意见,然后再抛出自己的想法。

法则四:尊重家人的时间与空间

这两年,居家办公模式越来越普遍。但新的家庭危机也在蠢蠢欲动,本该出门在外的家人长时间待在家里,妻子、丈夫、孩子都有着各种各样的苦恼,工作思路被打断,家务效率下降,孩子的玩耍也不能尽兴。

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时刻:正在忙自己的事情,但是家人总过来打扰,你却没办法发火;在家里看到某张脸的一瞬间就管不住嘴了,特别想唠叨几句,这种情况对整天待在一起的家人来说就是一种无形的折磨。所以,家庭成员的时间和空间都需要被科学地管理起来。

比如每天上午8点至11点和下午2点至5点,丈夫在书房工作,妻子在客厅忙碌,孩子在自己房间学习,无特殊情况禁止互相打扰,中午及晚间进行短暂休息;大人下午要做家务时,给孩子设定不许进入的空间范围……正是因为要与家人长期相处,才更要注重制定规则,否则就很可能会在不知不觉间过分侵占别人的私人空间和时间,发生更多冲突。

猜你喜欢

家人大脑丈夫
我的家人
傍晚
安慰
与家人一起进餐有助于身体健康
完形填空三则
怎样保护丈夫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