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与进阶:普职教育衔接研究》推介
2022-04-29顾建军
顾建军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就是完全的“割裂”和“排斥”,加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沟通是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之路和应有之义。江苏师范大学陈鹏教授及其团队的新作《跨界与进阶:普职教育衔接研究》,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为我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研究范式。
在学术界普遍探讨不同类型同一层次教育的横向融通或同一类型不同层次教育的纵向衔接的背景下,该书另辟蹊径,关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的“纵横交错”关系,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衔接关系,如强调职业院校的生源应该早期培育,从中小学阶段就应通过职业启蒙教育的渗透,发掘技能潜质型人才并进行合理的培育和引导,进而提升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助力国家高技能人才的供给。陈鹏教授及其团队通过探究理论经纬、梳理历史脉搏、深入教育一线、延伸国际视野,在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背后,厘清了我国普通教育和職业教育衔接的“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等问题。
综观此书,笔者认为该书有以下三大亮点。
第一,具有理论深度。该书不是简单地就教育论教育,即不仅关照教育本身,而且还跳出了教育语境,从更高的理性层次来思考普职教育衔接的迫切性、合法性、合理性、可能性与可行性等问题,并从内涵维度、法理依据以及理论诉求三个方面重构了普职教育衔接的逻辑起点,探究了普职教育衔接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同时也指出,我国中小学长期的普教化培养与评价方式影响了技能潜质型人才的成长,不利于职业教育生源的科学选拔。
第二,具有视野广度。该书的研究视野非常广阔,合璧中西,博古通今,不仅深刻总结了美国中学教育与中学后职业教育的衔接、德国多次分流的阶梯式衔接、英国14—16岁教育项目的衔接、澳大利亚基于AQF的衔接等国外发达国家普职教育衔接的基本经验,而且也深入探究了我国自1922年《壬戌学制》以来的各个时期普职教育衔接的历史之变,尤其是梳理了我国当前普职教育衔接的典型模式,如衔接小学的校内衍生模式、校际合作模式、校外基地模式,衔接初中的特需课程模式、多元渗透模式和后续进阶模式,衔接高中的课程内生模式、课程先修模式和三方协同模式,皆为我国未来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经验依据。
第三,点明未来之路。结合理论基础、现实问题与国内外经验,该书提出了未来我国普职教育衔接的基本路径,具体为:突破传统观念,为普职教育衔接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推进普职学校合作,为普职衔接提供持续动力;加强普职课程衔接,为推动普职衔接提供核心载体;变革职业教育招考制度,为具有技能潜能的人才提供持续成长的通道。
普职融通是我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维度,也是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要义。陈鹏教授及其团队研究普职融通多年,深知我国普职融通发展的症结所在,对普职融通的众多现实问题给予了热切关注。从早年编著的《共轭与融通:职业教育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的整合研究》到近年来的《职业启蒙教育学》,再到这本《跨界与进阶:普职教育衔接研究》,陈鹏教授在普职融通领域默默耕耘,不断追寻,为我国职业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思考路向,也为后续的教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