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农民工就业问题分析
2022-04-29联合调研组
联合调研组
202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解决好农民工就业问题,事关就业大局稳定、农民增收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是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的必然要求。最近,恩施州人社局组成专题调研组,对农民工就业问题进行了实地调研。
一、农民工就业现状和特征
(一)农民工就业规模庞大
截至2021年12月底(下同),全州共有农村劳动力158.97万人,与上年(135.87万人)相比,全州农村劳动力同比增长17.01%,其中已就业151.17万人,占95.09%。根据2020年《恩施州统计年鉴》,全州共有户籍人口402.22万人,其中乡村人口308.29万人。农村劳动力占全州户籍人口比重达39.52%,其中占农村户籍人口比重高达51.57%。除去极少数通过在外发展实现高质量就业和安居的群体外,绝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当属于农民工群体,这是一支极为庞大的劳动力大军。
(二)外出务工与就近就业齐头并进
全州农村已就业劳动力中,州外就业69.66万人,占比46.08%;州内就业81.51万人,占比53.92%,二者基本呈齐头并进趋势,与2020年相比,州外就业同比增长11.69%,州内就业同比增长20.17%。在外出就业中,州外省内就业3.27万人,省外就业66.39万人。
(三)老龄化趋势明显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州60岁及以上人口为710280人,占常住人口的20.55%。从农村就业劳动力年龄结构来看,全州农村已就业劳动力中,数量最多的是41—60岁中年劳动力,占农村就业劳动力总数的54.89%,是农村劳动力的主体构成;其次是21—40岁青壮年劳动力,占农村就业劳动力总数的44.87%;16—20岁年轻劳动力相对较少,占农村就业劳动力总数的0.24%。
(四)主要从事技术含量较低行业
抽样调查显示,全州农民工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因此从事的行业也以制造业、建筑业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为主。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全州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共计79.32万人,其中从业人员最多的分别为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制造业等,总体占比超过60%。不过,新生代农民工已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他们已有不少外出从事软件开发、信息技术等新兴行业。
(五)返乡创业典型不断涌现
近几年来,全州已有不少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取得了成功,他们通过多年来在外“摸爬滚打”,积累了一定资金、阅历和本领,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感召下,返乡创办农业合作社或企业,进而带动当地村民脱贫致富,成为农民工发展的先进典型。
二、促进农民工就业的践行路径
(一)聚力稳定农民工外出务工就业
一是突出有序组织外出务工。州就业系统全年印发岗位信息10期,向宜昌、杭州、武汉、荆州、荆门、黄石等地887家次企业采取“点对点”“门对门”“一站式”等服务方式有序转移输出7.2万余人。二是突出打造劳务输出品牌。结合资源禀赋、文化特色、产业基础等优势,重点打造的“恩施月嫂”“恩施护工”“恩施厨娘”及茶叶品牌“恩施玉露”“利川红”茶叶师等特色劳务品牌,走出家门、走出大山,深受省内外市场青睐。三是突出推进区域劳务协作。推进“宜荆荆恩”城市群公共就业服务一体化,持续深化与武汉、杭州劳务协作,拓展农民工外出就业渠道。
(二)聚力扩大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一是发展实体经济城镇转移就业。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四进一促”专项行动,全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将服务重点企业用工、促进农民工稳定就业作为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健发展的重要举措。全年输送2483人到恩施高新区重点企业就業入职。二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吸纳就业。加快乡村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步伐,引导返乡留乡农民工回归农业一线。州政府争取信贷资金600亿元,支持发展特色种养业、富硒食品加工业和以大旅游为带头的第三产业。三是引导返乡入乡创业带动就业。出台《恩施州在外人员返乡创业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着力打造10个返乡创业示范园、20个返乡创业示范乡镇,重点扶持300个以上返乡创业示范项目,新增返乡创业1万人以上,带动就业2万余人。
(三)突出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
积极发展零工市场等劳务市场,鼓励农民工从事个体经营,通过开办特色小店及从事直播销售、网约配送等新就业形态就业,支持农民工通过临时性、全日制、季节性弹性工作等多种形式实现灵活就业。
(四)聚力提升农民工就业技能水平
一是围绕产业需求开展技能培训。全州开展“产业发展+就业技能培训”,参加人数达37614人。同时紧跟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在线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加快新职业培训,培育新时代农民工。二是围绕企业需求开展技能培训。支持高新区太楚科技企业、烟草公司、恩施押运公司等企业开展岗前培训300余人。三是围绕培训对象需求开展技能培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将以工代训政策执行时间延迟到2021年年底,全州以工代训培训补贴16398人,惠及企业471家。
(五)聚力援助特殊群体就业
一是精准落实惠企补贴。对吸纳农村就业困难劳动力就业的各类企业给予补贴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用工成本。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放宽失业保险金申领时限,及时足额发放失业保险金,代缴基本医疗保险费。二是支持重点群体就业。为实现灵活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落实社会保险补贴,确保农村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全州共为10372名就业困难人员发放灵活就业社保补贴3727.81万元。三是开发公益岗位。开发保洁保绿、护林护路、治安协管、河道管护等公益岗位2200多个,安置农村就业困难人员2436人,拨付公益性岗位补贴3132.96万元、公益性岗位社保补贴1064.25万元。
(六)聚力优化农民工就业一流环境
一是优化协调服务环境。州县(市)两级建立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就业和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坚持把就业和农民工工作作为民生工程、根基工程,优化政策供给。二是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大力推进优化营商环境“清、减、降”专项行动和“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着力降低涉农事项办理时限,推行“一站式”办理和网上办理。三是优化配套服务环境。强化农民工权益保障,指导督促企业依法招工用工,推行“4+3”模式,破解农民工工资支付难题,依法严厉打击恶意欠薪行为;加强宣传引导,广泛宣传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服务举措和企业招聘信息,做到全州人口密集区全覆盖。
三、农民工就业存在的困难问题
(一)就业招工两难并存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速度不断加快,去产能和智能化升级改造对传统劳动密集型中低端产业的就业产生抑制,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有人无岗”“有岗无人”的就业难招工难并存,尤其是大龄且无一技之长的农民工往往面临无业可就的窘境。目前农村劳动力仍有相当一部分未稳定就业,就业压力仍然很大。与此同时,重点企业用工缺口较大,结构性失衡问题较突出。
(二)收入预期亟待提高
在对恩施、利川两市的崔坝镇斑竹园村、白杨坝镇九龙村等8个村17户离岗脱贫家庭农民工抽样调查中,走访的家庭劳动力均因工资待遇偏低离岗外出到沿海发达城市就业。而受经济下行等大环境影响,外出农民工收入也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企业裁员情况时有发生,加上生活成本上涨,外出务工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
(三)综合保障相对不足
一是就业岗位有限。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全州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不足80万人,其中有相当多的岗位为城镇居民占用,能提供给农民工的就业机会有限,这与全州170多万农村劳动力的庞大基础相比,缺口非常大。二是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乡镇就业市场较短缺,规范的就业指导体系短腿,就业信息很难及时、精准传递到广大农民工特别是外出农民工手中。三是社会保障不足。农民工通常无法在工作地缴纳社保、医保,子女上学也因户口问题很难享受较好的教育。当农民工权益受到侵害时,受自身文化程度等因素限制,维权困难重重。
(四)劳务输出品牌化不够
目前,除“恩施月嫂”“恩施护工”等劳务品牌外,恩施州叫得响、走得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为数不多。尤其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城市劳务需求日益呈多样性和个性化,农村劳动力输出品牌化与城市劳务需求的多样性和日益个性化需求的矛盾更为明显。
四、促进农民工高质量就业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发展产业,吸纳更多农民工就近就业
恩施州产业基础薄弱、发育不全,吸纳农民工就业能力不足。必须充分彰显“土、硒、茶、凉、绿”五大优势,立足大生态、构建大交通、发展大旅游、打造大产业,大力开展產业链招商,不断建链、补链、强链、延链,大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吸引劳动力大量回流。要围绕产业积极培育各类市场主体,重点实施好市场主体倍增、企业“小进规”成长、税收过千万元企业培育、产值过亿元企业壮大等工程,鼓励民营企业发展,通过市场主体带动就近就业,使更多劳动力留下来,实现就近就业。
(二)做好就业指导,帮助农民工更好赴外就业
恩施州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自身解决就业能力有限,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合理引导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收入仍是务实之举。做好重点区域劳务对接,深化杭恩、津恩劳务协作,向浙江、广东、天津等地区拓展,主动对接外地优质企业,有组织地引导本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加强农民工就业信息收集和整理,建立健全专门的线上就业信息发布平台,为农民工外出就业提供更多的信息渠道。充分发挥市场在乡村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乡镇或部分人口较密集的村,探索建立农村人才市场,促进农民工有序流动。
(三)强化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
实施劳动力素质提升行动,重点面向农村劳动力,每年列出计划清单,落实任务到县到乡,大张旗鼓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大与省、州及本地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力度,建立技能人才培养基地,集中培养一批高素质专技人才;鼓励行业协会和企业开展常态化职业培训服务,鼓励和支持重点企业设立职工培训中心,与职业院校共建实训中心、教学工厂,培育一批厂教融合型企业。进一步完善职业等级评定标准,探索建立维修工、建筑工、家政服务、职业农民等职称评定体系,促进农民工职业化。要发挥恩施农村劳动力丰富的资源优势,持续加大农民工劳务输出品牌培育力度,提高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
(四)健全长效机制,加快促进乡村人才振兴
针对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人口大龄化的实际,以乡村振兴为重要契机,加强乡村智力支持和人才服务力度,鼓励引导支持各方面人才扎根基层一线干事创业,健全引导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进而发挥各方人才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和孵化作用,打造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五)完善服务保障,解决外出农民工后顾之忧
一是合理调节收入水平。落实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二是优化就业环境。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信息平台建设,全面、准确掌握农村劳动力状况,建立覆盖城乡的人力资源数据库,为实现农民工更高质量和更加充分就业提供便利。积极建立联动机制,综合施策全方位解决异地输入务工人员家庭子女教育及住房等问题,搞好配套生活保障服务。突出抓好高中教育及中等职业教育,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三是加强农民工权益保障。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快打造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4+3”工作模式升级版。
(联合单位:恩施州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局、恩施州武陵山经济研究会)
(课题组组长:易善翔。课题组副组长:陶文胜。课题组成员:谭锐、陈康、廖建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