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虚拟数字人进入高速发展期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建议

2022-04-29王明姬

中国经贸导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监管数字

王明姬

在技术迭代推进和互联网加持下,作为元宇宙细分赛道的虚拟数字人频频亮相。北京冬奥会期间,百度智能云AI手语主播正式上岗,腾讯3D手语数智人“聆语”上线央视频,AI气象服务虚拟人“冯小殊”播报公众观赛气象指数。当前,虚拟数字人面临实用性研发和社会化应用较弱、关键核心技术尚存难点待突破、使用场景潜藏道德和法律风险、监管重叠与监管缺失并存等四大难题,还需进一步打造智能化研发平台,拓展虚拟数字人在公共服务领域的社会应用场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攻克核心技术难题,并出台虚拟数字人管理制度,以明确监管主体和边界。

一、虚拟数字人发展现状

(一)特征与应用途径

虚拟数字人是通过计算机图形学技术、图形渲染、动作捕捉、深度学习、语音合成等计算机技术手段,创造出与人类形象接近的数字化形象,并赋予其特定的人物身份设定,因此具有多重人类特征:一是拥有人的外观,具有特定相貌、性别和性格;二是拥有人的行为,具有语言、表情和肢体动作的表达能力;三是拥有人的思想,可以识别外界环境,与人交流互动。虚拟数字人的高度拟人化特征能在视觉上拉近与人的心理距离,主要用于三类途径:一是传播传媒类,如虚拟明星、偶像、网红和主播等;二是专业服务价值类,如虚拟专家、医生、教师、员工等;三是生活陪伴类,如虚拟宠物和亲属等。

(二)发展优势

一是永不疲倦地实现经济利益和社会价值。虚拟数字人是顺应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产物,能明显降低人力成本、资源成本、时间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关注度、影响力。快手推出首个官方电商虚拟主播直播带货,直播间更具趣味性并吸引更多品牌。虚拟主播记者可全天候、定制化地播报新闻,节约成本同时提高效率。二是提升数字内容生产效率和质量。基于更成熟的软硬件一体化技术,从建模、驱动、渲染、剪辑、合片等流程已逐步实现自动化、实时化和智能化。创作者可以在线协作、高效协同,大幅提升内容制作效率。三是人设稳定有助元宇宙多圈层传播。虚拟偶像可永葆青春,且偶像人设及言行比真人明星的可控性、安全性更强,不会出现“人设崩塌”“绯闻”等负面新闻,还可延展应用在元宇宙中更多元虚拟场景,实现多圈层传播。四是满足现实人情感需求。虚拟数字人能打破时空限制,让逝去的故人重新出现在眼前,让分离两地的亲人相聚,满足现实人的情感需求和精神慰藉。五是承载“第二人生”可能性。虚拟数字人是元宇宙最核心的交互载体和入口,每个人都可以沉浸式体验新的社交方式、学习内容、职业规则等,开启另一种人生体验。

(三)市场前景与作用

2020年,我国虚拟数字人核心产业规模就已达34.6亿元,同比增长70.3%,周边市场规模为645.6亿元。从发展趋势看,作为智能化趋势下的新一代人机交互的关键,虚拟数字人行业正快速进入高速发展期。据Research and Markets 的报告Global Intelligent Virtual Assistant Market预测,到2027年全球智能虚拟助手市场规模预计达到451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约34%。在国内,2020年《虚拟数字人推进计划》、2021年《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等多项利好政策推动,虚拟数字人发展前景普遍看好。调研机构数据显示,我国虚拟数字人行业整体市场规模有望持续增长,并在2030年达到2703亿元,其中,身份型虚拟数字人将占据主导地位,总规模约为1747.2亿元,服务型虚拟数字人相对发展稳定,总规模约为955.4亿元。仅今明两年,虚拟偶像产业预计带动国内市场规模1866.1亿元和3334.7亿元,增速分别为73.6%和78.7%。同时,未来虚拟数字人的应用场景将更加丰富,新闻媒体、直播电商、金融、文旅、教育等有望成為第一批直接获益行业,并间接拉动交通、物流、零售、制造业等多个行业,助力不同行业降本增效享受数字化红利,实现服务和营销的数智化转型。

二、虚拟数字人应用的四大难题

(一)实用性研发和社会化应用较为薄弱

国外已在自动生成内容方面具有明显的产品和客户优势,打造出具有高度关怀感和真实感的多模态AI助手型虚拟数字人,如个性化理财顾问、心理咨询、智慧医疗等。欧洲教育技术和智能教室整体市场规模达到14.6%的年复合增长率。而国内产业尚处于前期培育,更偏爱娱乐消费类、虚拟客服类应用场景,如B站第一位虚拟主播“珈乐”曾创下单月214万元销售记录,其主持的一场生日派对直播创下单场189万元销售记录。对虚拟人实用性研发不足,特别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领域应用薄弱,没有将科技创新成果服务于更广泛的人民群众。

(二)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克尚存难点

一是从“数字人”到“数智人”尚有很大差距。大多数数字人停留在逼真的外壳,常规反应主要靠基础设定,兼具智商和情商的技术还在探索中。如首次在短视频尝试的虚拟人“柳叶熙”本质是一个特效制品,类似于游戏中的NPC,不能和观众互动。二是高精度动作捕捉成本高,后期开发过程漫长。如美国2019年科幻电影《阿丽塔:战斗天使》的虚拟人渲染过程由3万台电脑、800名技术人员、累计4.32亿小时才得以完成。三是智能虚拟人成长缓慢,尚无成熟角色面世。由AI操控的智能虚拟人需要在前期进行大量数据包的输入录入基础信息,然后通过AI自主学习、自主生存,目前尚处于探索中。

(三)使用场景存在道德和法律风险

虚拟世界易使人产生身份错觉,造成虚拟数字人使用中出现伦理秩序“灰色地带”,引发“换脸”风险、“永生”风险、“道德”风险,对伦理秩序提出更高挑战。同时,因虚拟数字人不是法律主体,其形象IP、故事IP、品牌IP的权利归属尚处法律空白,易引起版权纠纷、隐私泄露、数据安全等潜在风险。如首位“超现实”AI艺术家艾达可以完成独一无二的艺术创作,但这些作品的著作权归属无法确定。

(四)监管重叠与监管缺失并存

一是政府监管权限不明确。因虚拟数字人可扮演多种角色,监管部门涉及文化、教育、公安、工商、电信等不同机构,导致监管范围重叠或缺失。二是企业自身监管标准不统一。目前,大部分企业的监管标准仍在摸索中,尚未形成统一标准,产生技术监管漏洞、舆论管理失控等风险。三是行业监管责任归属不明确,责任主体落实不到位,亟需从源头理清。

三、精准施策,助力虚拟数字人发展

(一)强调虚拟数字人实用属性,打造智能化研发平台

目前,虚拟数字人尚未实现规模化产业落地,主要原因在于虚拟数字人制作技术门槛高、周期长、成本高。因此,要着力提升人像驱动、智能对话、语音交互、智能推荐等实用型技术,提供更加便捷简单的智能化虚拟数字人操作平台,实现低成本快速定制2D卡通、真人形象及3D卡通、超写实数字人像,分类完善不同专业领域的对话内容库数据信息,降低虚拟数字人开发难度。

(二)“虚拟数字人+公共服务”,拓展社会化应用场景

一是与教育融合。通过镜像技术和全息网真,构建沉浸式空间,将全国名师投送到虚拟世界,与学生实现“面对面”交流,缓解优质教育资源结构性紧缺。二是与医养融合。虚拟数字人可作为家庭医生,实时监控老人、病人的生理数据并提供应对建议;可通过虚拟AI视角观察家中老人及儿童的生活,为外出工作的人员提供新看护方式。三是与金融融合。通过智能理财顾问、智能客服等角色,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智能高效的人性化服务,同时缩减银行基层服务人员。四是与文化融合。在博物馆、科技馆、主题乐园、名人故居等文化场所广泛启用虚拟导游、虚拟讲解员,提高讲解内容趣味性,降低旅游景点运营成本。五是与影视融合。使用虚拟演员突破表演者技能限制和身体限制,用拟人化技术配合多场景、多领域、跨时空融合。六是與旅游融合。通过VR设备或全息投影技术将用户与虚拟旅游景点融合,使用户足不出户就可以沉浸式体验全球景点,降低旅游成本。

(三)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迭代升级核心技术

一要加大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力度。探索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科交叉人才复合培养模式,打造精密耦合的核心知识课程体系,为人工智能领域提供更加充分的人才支撑。二要持续提升技术迭代能力,以人工智能、动作捕捉、建模渲染以及相关技术服务作为技术创新着力点,提升虚拟数字人面部表情捕捉与还原精准度。三要持续开发新功能,加大对实用型虚拟数字人的开发力度,不断丰富应用场景,使之更好服务现实生活。

(四)出台虚拟人管理制度,明确监管主体和边界

我国应尽早明确虚拟数字人的发展目标和研发方向,出台虚拟数字人的技术标准、使用标准、数据安全、版权保护等系列管理制度,明确政府、行业、企业三方监管责任,加强风险防控和舆论监管,将体制优势转变为国际竞争优势。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所)

猜你喜欢

监管数字
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
浅论我国会计监管体制的创新
数字
答数字
实施科学监管 增强治理效能
数字看G20
成双成对
成双成对
监管交通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