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势能:基层党建引领乡村产业发展的实践机制
2022-04-29何得桂刘翀
何得桂 刘翀
[摘 要]基层党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命题。党建势能是党的领导优势和组织优势在基层的充分体现,是政治势能转化为发展效能的核心力量,更是高效能治理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党建势能是在执政党组织嵌入基层社会、党建功能化的情势下,通过对发展资源的有效统合与精准配置、对乡村精英的积极吸纳与再整合、以强激励机制的有效保障和驱动,社会治理的动员参与和借势赋能共同形塑出来的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主导力量和发展态势。它通过协同化组织、积极型统揽、高位阶执行三个步骤,不断激活“党的领导在场”的纵向推进势能和横向整合势能,有效激发蕴含在制度安排和公共组织中的显著优势和各种能量,增强治理效能。乡村振兴离不开党建引领下的高效能治理,基于党建势能可以有效挖掘发展潜能,实现集成治理和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党建势能;高效能治理;产业振兴;协同化党建;党建功能化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22)02-0012-12
一、问题的提出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领导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1]。《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條例》指出:
“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好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本原则。”农村基层党组织是领导乡村发展的核心主体,事关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农村工作在脱贫攻坚时期形成强政治势能和强激励机制,扶贫政策的变现力高;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期,要强化基层“党的领导在场”等党建作用以保障治理效能。党建工作一直处于高政治势能位阶,基层党组织属于政治势能传导的最后层级,直接影响党的政治势能转为政策执行动能的效力。持续传导的政治势能与常规政策执行体系之间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冲突,超常规治理体系伴随政治势能的累积,可能间接损害常规政策执行机制,这就离不开基层党建的“润滑”作用,使政治势能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和国家治理现代化[2]。“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根基在基层,一定要抓好基层党建”[3]。
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乡村必须全面振兴。各地层出不穷的党组织创新性实践和积极探索,充分彰显了党建在赋能乡村建设、推动乡村发展和促进乡村治理中的统领作用。通过党建作用的发挥来有效激活社会各主体的内生动力,有效促进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换言之,高质量党建、高效能治理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引领和保障。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发挥党建势能的积极作用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和有机组成部分。本文的问题意识是:农村基层党建的制度优势如何得以彰显和有效发挥?基层高效能治理是如何转化或者引领乡村高质量发展的?
二、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和乡村振兴的研究进展
(一)既有的理论分析和经验研究
学界从不同角度对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和乡村振兴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相关理论研究主要是对党建引领的理论阐释,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逻辑和路径,党建引领的运行机制等方面展开。政党与社会之间是双向互动的关系,基层党组织引领社会的机制表现为政治机制、组织机制、吸纳机制和服务机制,分别构造了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组织力、凝聚力和回应力[4]。党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契合党的使命和责任,增强乡村振兴实效需要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出场。有学者认为,党建引领已经成为基层治理的主要特征,党的领导要以重整乡村社会为着力点[5]。农村基层党建的创新性实践通过强化党建引领机制,反过来重塑基层治理,包括治理责任、治理技术和政治基础[6]。党的领导和执政为民的理念融入治理的全过程,党建引领的内容要向“功能引领”转变,创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实现机制和有效方式。
政治势能的核心在于“党的领导在场”,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离不开党的作用充分发挥。有学者探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逻辑、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传递机理,以及“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深刻内涵及运行机制[7]。运用政治势能的分析框架可以挖掘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中的政治性因素,党建引领将成为社会治理转型的主导性趋势,运用政治势能挖掘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在群众动员、党团关系等方面的实践逻辑和有效经验,有利于实现高效能的社会治理[8]。既有研究多维度剖析党建引领的基本逻辑、运行机制和实践路径,深化了党建功能理解,但还有待拓展和提升。
基层党建探索的经验研究是学者重点探讨的议题,主要涉及四个方面。
1.主体策略视角。从基层党建创新的主体出发,既有成果分析不同主体在基层党建创新中发挥作用的方式、内在机理和实践路径。研究主体主要涉及基层党组织、乡贤能人、农民群众等。基于乡村治理视角回应乡村治理对所在区域治理各层面的要求,以治理内容的完善、治理主体的调动和治理形式的创新整合为重点,提升向外的组织力[9]。乡村振兴进程中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培育要拓展思路,注重延揽新乡贤,发挥其作用以突破基层党建困局。传统的基层党组织建立模式和工作方式难以适应党建的现实发展,要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及创新,以增强其针对性和实效性[10]。
2.实践经验视角。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实践可划分为价值引领式治理、平台搭建式治理、资源整合式治理、机制保障式治理四种类型[11]。要破解农村基层党建困境,通过“党建e家”服务站来促进基层党建对村庄社会的嵌入整合和有效治理[12]。基层治理与基层党建相辅相成,要以积极政府的视野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13]。“嵌入式”党建有助于
解决党建“悬浮化”问题,强化基层党建的组织结构、激活群众动员的组织过程,从治理责任、治理方式和治理属性等方面重塑乡村治理[14]。
3.情景路径视角。既有研究从乡村产业发展、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等情景下剖析党建引领路径。四川广安市以产业为载体建立“产业总党支”,将党组织设置方式由区域性向功能性拓展,创新了党的组织建设理念和机制,助力基层干部和人才的培养[15]。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层党建创新的亮点是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上的创新[16]。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将引领乡村治理体系的重构。在乡村社会场域下村组党建是以组织嵌入的方式实现党组织在基层社会“实际在场”的重要途径[17]。如果将“村庄”放在区域视角下进行审视,那么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在于党的引领与区域优势的紧密结合。
4.技术治理视角。在“结构—过程—绩效”分析框架下,多元行动者系统促进多元主体间的认知嵌入、情感嵌入和规范嵌入,实现整体性党建的治理绩效[18]。以空间规划推动构建区域化党建共同体,促进城市基层治理体制创新[19]。注重激发制度活力与激励干部,增强农村基层治理主体间的回应与互动[20]。要重视运用智能技术对组织资源的科学配置,从而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
既有研究成果具有重要启发价值,但如何把我国的制度优势特别是党建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发展效能,既有研究尚未深入探讨。特别是既有研究成果还缺乏从党建势能的视角专门探讨党建作用于基层社会发展的内在机理和实现路径。笔者认为,基于我国公共治理和乡村振兴的实践创造或者说中国经验,学界关于“共同富裕”“高效能治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机制路径的研究还有待加强。与此同时,既有案例分析主要集中于城市或发达地区,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研究相对不足,理论供给在一定程度上还未能及时跟上实践发展态势。换言之,既有研究成果关于党建创新、治理效能与乡村产业发展的路径与机制的探讨还有待深入,作为高效能治理核心组成部分的党建创新如何作用于产业振興的机理还需要加强分析。如何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高质量发展,特别是既有研究尚未将基层党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这股动能进行学术化分析和表达。党建势能这一研究视角有利于厘清基层党建创新是如何作用于乡村产业发展的,研究脱贫地区基层党建创新与乡村产业发展的实现路径对于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高效能治理、创造高品质生活及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大的实质性进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基于上述分析和判断,本文以陕西安康H县党建“三联”工作促发展实践为例,基于拓展高效能治理引领高质量发展路径,以及丰富中国公共治理特别是高效能治理理论内容的需要,构建党建势能分析框架,尝试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党建引领乡村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和实现机制。
(二)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新视角:党建势能
党的领导是当代中国制度的底色。
公共政策执行领域中的政治势能是“高位推动”的学理化表达,也是中国共产党核心理念的政治表达,通过“党的领导在场”“构建权势”“借势成事”三步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21]。基层作为政治势能传导的末端,也是政策变现的关键场域,基层党建工作承载了政治势能传导而来的对公共政策的推动力,是政策变现在基层最主要的推动力量。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势能除了“价值性政治势能”,还包括“一元化政治势能”。共产党是当代中国国家政治体系的核心。党建赋能针对地方和基层治理中过度行政化问题,通过党建赋予主体权力、能力和能量来激发社会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活社会参与的造血功能,强化社会主体的积极作用并以此来实现协同治理。
党建势能与政治势能、党建赋能既有明显的区别,又有较为密切的联系(见表1)。中国语境下的基层党建,其内在逻辑是“立足基层又高于基层,源于高层又渗透基层”。这主要体现在基层党建既能向上承接党和国家的政治需要和治理要求,又能向下回应城乡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发展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很长一段时间,党对国家实行“一元领导”,农村党建为“全能统治”模式[22](P29)。20世纪80年代开始,农村进入“乡政村治”时期,农村党建逐步转变为“行政管控”模式。税费改革之后,有的地方农村党建呈现“悬浮化”现象。纵观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一百多年历史,可以发现党建在领导社会变革、推动政治发展、引领经济社会进步中都起到根本性、引领性作用。先进性和积极性是执政党的根本属性,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有力保障。党建势能贯穿于公共政策执行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党建势能是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优势在基层的生动体现,赋予乡村经济社会自我革新、自我发展的强大能动性,使其迸发出由内而外的强大发展活力。〖JP+1〗
党建势能是政治势能转变为发展效能的核心推动力量,也是政治势能得以形成的“源头活水”。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通过支部联建,村村联、村企联等创新性模式,凝聚起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党建势能视角下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分析框架
(一)分析框架构建:基于党建势能的视角
势能是储存于一个系统内的能量,不由单独物体所具有,而是相互作用的物体所共有。在我国乡村社会系统中,相关主体主要包括基层党组织、政府、群众和社会组织等。党建势能是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党建力量积极作用于社会,以集成型党建统领各发展主体,优化、整合和重塑发展资源,实现发展主体之间的互联互通、高效运行,激活蕴含在系统内部的发展动能,进而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基于党建势能视角,农村基层党建主要通过五个方面引领乡村产业兴旺(见图1)。一是基层党组织的有效嵌入。通过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强化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产业发展的灵活性和凝聚性。
二是资源要素的科学配置。实现区域内各种资源的联通联享,降低内耗并形成发展合力。三是乡村精英的吸纳与整合。充分发挥乡村精英在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和高质量发展中的正面作用。四是强激励机制的保障与驱动。对基层党组织、党员和群众的多方强激励,持续提高他们参与社会治理和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五是社会治理的动员参与。一方面,它依托有效的基层社会治理措施动员多方参与主体投身经济社会建设;另一方面,
它可以协调主体之间关系,避免内卷化。
基层党组织的有效嵌入、资源要素的科学配置、精英的吸纳与整合、强激励制度的双重作用和社会治理的动员参与,共同形塑了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关键性力量——党建势能。党建势能以积极型党建促进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系统和集成治理为导向,以资源要素的科学配置为基础,以精英的吸纳与整合为补充,以强有力的激励机制为支撑,通过协同化组织、积极型统揽、高位阶执行三个步骤,大力激活“党的领导在场”的纵向推进势能和横向整合势能,进而激发蕴含在党组织系统和社会系统运行内部的显著优势和各种能量。协同化组织将基层党组织、政府、群众、社会组织等发展主体通过党建引领高效地组织和动员起来,各主体协同发力,共同致力于经济社会发展。
积极型统揽旨在党的领导下,以积极党建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组织力、领导力和战斗力。高位阶执行是指党政部门自上而下传导而来的正式压力,伴随着强有力的激勵制度促使基层重视并全面落实党建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从基层角度看,党建势能承接了由上而下传递而来的政治势能,源于基层行政区域范围内由内而外、自上而下迸发的发展势能,以优化、整合、重塑形成的集成治理推进了各行政单元各类资源的联通与共享。这明显超越了既有以行政区划为单位的资源配置和发展模式,在实现治理单元、服务单元和经济单元联通的同时,增强了发展效能。
(二)研究方法及案例选择
本文主要采取案例研究法。2021年7月,笔者深入陕西安康H县调研,对乡镇干部、村干部和村民进行深度访谈,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总结,力争得出具有普适性的经验和做法。案例选择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发生在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党建创新。现有研究多集中于经济较发达地区,相对缺乏关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基层党建创新性实践及模式。二是具备代表性。至少在县域范围内普遍推开,并依据社会反响等情况有可能推广更大范围。H县推行的“支部联建、产业联盟、资源联享”的党建“三联”促发展工作机制对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有明显的促进效果,具备较强的前瞻性;多次得到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并于2021年3月起在安康市全面推行,产生较大影响。本文选取H县党建“三联”促发展的工作机制为案例,依据党建势能的分析框架,深入分析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产业兴旺、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实践机制。
四、基层党建引领乡村产业振兴的地方实践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如何推动脱贫地区产业兴旺是一个现实问题。陕西安康市H县针对产业发展不充分、区域发展不平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不紧密等现实问题,积极开展“党建+”的探索。2018年下半年J镇党委按照“大联小、强联弱、川道联山区”的思路,将全镇22个村(社区)结成联建对子抱团发展,协同开展“产业联建”。2020年4月H县委在总结上述探索的基础上,全面推行以“支部联建、产业联盟、资源联享”为主要内容的“三联”促发展工作模式,形成抱团发展、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发展局面。
(一)背景动因:彰显时代性、人民性和效能性
1.破解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难题的迫切需要。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导致H县农村基层党建面临一些新问题。一是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生活,村庄“空心化”逐渐加重,乡村人口结构严重失衡,流动党员偏多,党员参与村庄事务的积极性不高。二是社会自主性增强呈现的流动性、碎片化的状态导致依赖组织、动员、指令的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难以有效“进场”,基层治理面临困境。基层党员参与基层公共事务的形式较单一,先锋模范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三是部分村级班子组织力和战斗力不强,部分行政村集体经济发展薄弱,难以胜任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工作需要。
2.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要求。缺乏产业支撑是乡村衰败的重要因素。经过脱贫攻坚,H县各村都积累了部分扶贫资产,具备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离不开党组织核心作用的发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村与村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和联系愈发紧密。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的村庄,存在土地和劳动力等资源短缺问题制约其进一步发展,亟须依托党组织探索乡村发展新路径。部分经济欠发达村庄大都有丰富的土地资源,村民致富愿望强烈,但缺乏发展机会,需要依托党组织寻找新的发展支撑。村庄之间的资源交换和产业帮扶离不开党组织的引领。
3.强化高效能治理助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高效能治理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在于把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在产业振兴实践中,党建引领和政府治理能力难以满足高质量发展要求,且存在有效监管不足、难以调动多方主体治理积极性等问题。基层治理主体尚未充分发挥作用,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有待加强。自治主体的参与意识和能力不强、治理力量发挥有限,社会治理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地区有较大差距,这些都影响了基层治理效能,进而阻滞乡村产业发展。
(二)主要做法:以组织体系优化和机制健全为核心
1.支部联建: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的优化。按照“大联小、强联弱、川联山、近联远”的思路,H县于2020年4月在各镇推行城乡、村村(含行政村、易地搬迁社区、城镇社区)、村企之间基层党组织联建。一是城乡联。推进参与联村帮扶的各级党组织及所属基层支部与村党支部结对联建,充分发挥机关事业单位部门职能和统筹协调等优势。二是村村联。选定支部建设好、带头能力强、产业发展优的村党支部为联建主体,与区域相邻、地缘相近、产业相关、人文相亲的若干个村党支部开展区域联建,充分发挥中心村党支部组织引领和产业辐射带动作用。采取双向交流、挂职锻炼、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等方式,逐步构建区域化基层党委或党总支下设若干产业链党支部的组织体系。例如,S镇S村与J村联建荷虾共育基地,由J镇工商业发达、村集体经济积累好的X村与人心涣散、发展滞后的M村联建,共同研究解决党的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难题,联建双方党员结对帮联,定期走访,相互交流,在思想、物资、技能和就业等方面落实帮带措施。
三是村企联。主要依托“镇园产业联盟”模式,推动村(社区)与园区企业在产业、创业、就业等方面开展联建结对,充分发挥村(社区)和企业在产供销、资金、技术、服务等方面优势,促进产业链完善。例如,确定发展基础好、市场潜力大、辐射能力强并与生猪、茶叶、魔芋、核桃、渔业五大特色产业相关的涉农龙头企业或产业园区党组织为联建中心,与周边若干村党支部开展区域联建。四是内外联。充分利用市级以上帮扶和苏陕协作、常州对口帮扶的契机,积极推进跨市域联建,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
2.产业联盟: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的释放。H县针对特色产业组织化、规模化、合作化程度不高,短期中期长期产业发展不充分的现状,联建各方将自身资源、产业基础和市场占有率凝聚成团,共同搭建产供销联盟体。一是注重同质联营。县域统筹、镇级主抓,以支部联建主体为主导,推进集体经济、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共同组建产业联盟,采取联合建设原料基地、加工车间等方式,对同质化产业进行高水平开发、高效率运营,改变产业分散经营状况,加快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进程,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攀升。二是注重异业联动。跟进产业发展和产业链延伸,细分联建各方发展要素,推进不同产业种类、不同市场主体之间的协同。通过合同、协议、订单等方式,错位发展种养增殖、生产加工、市场销售、物流运输等发展环节,加速优势企业、优势人才、优势资源跨行业整合,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三是重视龙头联带。发挥联建主体企业、产业园区的市场竞争优势、品牌影响力,带动联盟成员,形成统一资料采购、统一组织生产、统一产品加工、统一质量管控、统一市场销售的生产方式,积极与大型商超、批发市场、电商平台建立稳定购销关系,以形成一批联系紧密的集团型、旗舰型发展联盟,持续提升抵御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外部价格波动等风险的能力。
3.资源联享:基层党建势能的彰显。树立“全域发展一盘棋”理念,推动联建各方土地、林地、资金、项目、信息、技术等资源联享联用,鼓励以租赁、联营、参股等方式提高資源综合利用效益,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集体经济成员。一是推动信息共享。联建企业为村提供就业、产业、创业、项目建设等信息,联建村为企业和经济合作组织提供土地、山林、劳动力等信息,联建各方按需联系。二是推动资本共享。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抓手,在保证资源所有权不变前提下,联建各方共同开发利用,推动资本共享。三是建立联建技术互联互动机制。开展对口支援、合作培训、派驻指导等活动,组织联建技术培训,共建新型经营主体。四是推动人才共享。摸清家底,各镇建立“土专家”“田秀才”“产业大户”人才信息库;通过互派交流、结对帮带、挂职锻炼等方式推动人才向基层下沉,全县联建培育产业带头人,互派挂职锻炼,建立专家工作站,推动城乡企同步发展。
五、党建势能的生成逻辑与产业发展的实现路径
基层党组织在乡村产业发展中起到引领作用,党建势能是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的主导型积极力量。党建“三联”促发展的案例表明,党建势能是在党组织嵌入基层社会、党建协同化的前提下,通过对发展资源要素的科学化配置、对乡村精英的积极吸纳与有效整合、以强激励机制的有效保障与驱动,
社会治理的动员参与和借势赋能形塑出来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能。党建势能通过协同化组织、积极型统揽、高位阶执行三个步骤,对发展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和重塑,实现高效能的集成型治理,强化制度执行力,激励党组织和基层干部积极作为,有效激发蕴含在各主体系统内的显著优势和各种能量,致力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一)党建势能的生成逻辑
1.党组织嵌入与协同化党建。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力量。H县重视发挥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嵌入基层社会治理。搭建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平台,特别是通过“镇党委抓支部—支部抓党员—党员联系群众”来促进基层党员和党组织嵌入乡村社会,有效增强基层治理力量,强化党员与群众之间的联系。软弱涣散党组织所在村往往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缺乏脱贫致富的产业。通过支部联建,依据强村联弱村的原则确定联建单位,联建单位签订联建协议、共办主题党日活动、互派干部挂职锻炼等,联建双方党组织共同商议研究村庄重要发展事务,打通联建村党组织在组织力提升、产业发展、资源共享等方面深度合作渠道。协同化党建的构建,实现了基层党组织内外部的一体发展和有效聚合。基层党员积极参与乡村社会治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以彰显,实现了基层党组织对农村社会有效嵌入;协同化党建以多样化的运作方式、开放多元的组织方式,实现基层党组织与乡村社会的积极整合,为凝聚党建势能打下坚实组织基础。
2.资源要素的科学化配置。强化党组织对各类资源的吸纳与整合是提升基层党组织引领乡村发展的核心。各地产业发展不平衡,各自具备的区位优势也不尽相同。《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明确指出,“村党组织书记应当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这赋予农村基层党组织对村庄内部集体资源的统筹和调度能力。在联建党组织的有效统合下,增强了村与村之间产业资源交换与配置,
实现了合作共赢。此外,在资源联享的基础上优化利益共享及分配制度,构建以市场契约关系为联结的利益机制,村党组织与龙头企业、联建村集体形成有效合作。将集体所有的林地、茶园、厂房等闲置资源,打包给市场主体开发运营,促进农旅融合,吸纳集体经济成员积极参与,促进共同增收致富。这体现了基层党建对社会组织的吸纳。由基层党组织统合资金、土地、劳动力、技术等发展要素,以大联小、以强联弱,
突破资源原本仅在村域内流动的限制,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促进乡村产业发展,这是党建势能在统合与配置资源方面的体现。
3.乡村精英的积极吸纳与整合。农村党组织的力量之源在于人才。“推动乡村组织振兴,需要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23]。通过支部联建交流,互派干部挂职锻炼,基层干部下沉帮扶等措施,实现更大范围内乡村精英的共享与再造。同时重视对于外部人才的吸纳。以党建引领乡村精英向党组织靠拢,建立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制度。基层党组织是积极整合乡村精英的关键载体,基层党建势能有效吸纳与整合乡村精英,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4.强激励机制的有效保障与驱动。党建势能是党的领导在基层社会积极型统揽的充分体现。在实际政策变现过程中,政治势能与激励机制双强,可以突破政策执行时的层级性障碍和部门间合作困境,修正地方行动者的偏好,使政策落地的各个环节都能高效运转起来。安康市出台《关于全面推行“支部联建、产业联盟、资源联享”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安发[2021]3号),H县印发《关于全面推行“三联”工作机制实施方案》
(汉办发[2021]4号),以此来“构建权势”和高位阶执行,随即在全市推行,各地积极响应,“借势成事”以实现“三联”工作机制在基层的变现。重视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双向激励,实行考核赋分、联动考核、奖优惩劣等方式,实行联建双方捆绑考核,考核得分计入各村(社区)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总分。以强政治势能和强激励机制确保“三联”工作变现,强有力的激励机制激发了党员干部和基层组织工作热情,增强了组织执行力。此外,党建势能的强激励机制还体现在以主题党日活动、群众活动为载体,对群众增收致富积极性的激发上。党建势能在基层的体现,是党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关键一招,也是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驱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组织力和执行力的关键。
5.基层治理的组织化动员与协同。乡村治理要注重激活基层党建功能,基层党建可重新塑造乡村治理。以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为重点内容,健全基层组织网络,调动群众主动参与乡村治理积极性,激发基层治理内在活力。党员既是党建的主体,又是党建的对象。作为党建主体的党员要重视对群众的示范带动和意志代表功能;作为党建对象的党员要经常深入群众和服务群众,发挥党员干部在群众利益表达方面的积极作用。原本基层党建出现的“悬浮化”问题,在党的统揽作用下,得以有效嵌入基层社会,干部与群众加强日常联系,拓展了群众的利益表达渠道。通过组织化方式,有效调动群众参与村庄事务热情,实现干部与群众的良性联动,提升了乡村社会治理效能。乡村社会内部的复杂结构和密集关系导致政策推行产生不小的运行成本,一定程度上阻滞乡村产业联盟的进程。党组织协调多元主体关系,促进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形成,建立高效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降低了产业发展过程中村与村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内耗,促进了产业振兴。
(二)党建势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党的领导优势和组织优势要有效转化为治理效能和发展成效,离不开党建势能的有效运用。党建势能视角下基层党组织功能日益强大,进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见图2)。
1.重振集体经济与共同体意识,推动乡村产业发展。集体经济壮大是基层党组织进行乡村治理的物质基础。H县的实践证明,“党建+集体经济合作社”“党建+企业”的新模式,是新阶段重振农村集体经济的有益尝试。
H县通过基层党组织的统筹整合能力重新把农民组织起来,把产业发展串联起来,发挥组织效能破解集体经济发展的“集体行动困境”,激活农民的“集体理性”,再辅以对弱势群体的兜底保障。这重构了党建引领下的基层共同体意识,强化了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和凝聚力,推动了乡村建设和发展。
2.构建协同化党建与协商民主提升治理能力。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治理的权威,党的领导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保障。
H县党建“三联”促发展的实践,以支部联建形成有机团结、多元开放的协同化党建,实现整体系统中组织资源和发展资源的统合,打造“党员引领、群众参与、社会协同”的良好协作氛围,为党建嵌入乡村治理筑牢制度基础。基层组织的优化和治理模式的创新,增强了基层协商民主水平,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以党建为引领的基层治理,形成高质量基层治理共同体。协同化党建重构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动员和服务体系,党建“三联”促发展模式优化了基层治理和发展体系。这二者相辅相成,激活村庄多元治理主体的内在动力,进一步推动基层党建深度嵌入乡村社会,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治理引领责任,形成共谋、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共同体。
3.引导党员密切党群关系助推乡村发展。基层党组织的重要作用是重塑群众动员的组织过程,党建势能可以有效增强基层党组织动员力,引导党员干部和群众参与治理,改善干群关系。在乡村社会场域中,党员参与社会治理能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动员和激励党员参与社会治理是推动乡村精英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党员干部在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加强与群众的联系,密切干群关系,推动了高质量党建、高效能治理和乡村高质量发展。
(三)党建势能视角下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机制
实践机制主要包括基层党建有机嵌入产业振兴、资源要素流动突破属地限制、“联管服”激活乡村治理绩效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是基层党建有机嵌入鄉村产业振兴。以行政村为单元实施村民自治,自治单元的规模普遍较大,自治效果欠佳;行政村层面自治,村民认同感不强,自治能力较弱
[24],而依托基层党建创新联建形成的党建联盟有助于灵活破解这些问题。实现基层党建去“悬浮化”和基层社会治理的再嵌入,成为新时代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创新逻辑。基层党建直接嵌入乡村产业振兴能有效发挥党建在加强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打造产业共同体方面的积极作用,推动产业链延伸,实现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建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强化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领导力和执行力;以区域产业发展为线索,以基层党组织为载体建立协同化的产业联盟,确保产业发展到哪里,基层党组织和党建就跟进到哪里。二是资源要素流动突破属地限制。党建势能可以以集体经济组织为载体吸纳和整合在镇村流动的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资源要素,突破原有资源要素仅在属地范围的限制,按照经济单元、治理单元和服务单元的属性进行有效率和有效果的流动,增强资源要素配置效能。三是以“联管服”创新推动产业发展。行政系统需要“放管服”改革,而基层党组织需要“联管服”创新。党建势能依托基层党组织将多方主体串联起来,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充分发挥执政党的积极性,
提高党员和群众的参与积极性,改善和密切干群关系,实现多方合力共促乡村产业振兴。党建势能既要发挥党建驱动发展的能量,也要激活党建内在动力,在党建势能引导下充分激活村民自治,村民能以组织化的方式低成本地进行内部动员、成本分摊、矛盾协商[25],从而降低农村公共治理成本。基层党建的有机嵌入促成协同化党建,资源要素跨区域流动显著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基层党组织的“联管服”创新性实践促成乡村社会治理效能提升,三者相互联通,共同推动党组织、政府、社会和群众之间良性互动,以党建势能激活村民自治、促进高效能治理,共同作用于乡村产业发展(见图3)。
(四)党建引领下的集成治理与产业发展
党建势能是在基层党组织嵌入基层社会、协同化党建的前提下,通过对资源要素科学配置、对乡村精英的吸纳与整合、以强激励机制的保障与驱动,社会治理的动员参与共同形塑出来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和互动过程。乡村产业兴旺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积极嵌入,以党建为引领,通过党建势能的协同化组织、积极型统揽和高位阶执行,实现乡村社会集成治理,提升乡村社会发展的组织化和积极性,激发蕴含在系统内部的发展动能,进而实现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注重强化制度执行力的党建势能,可以助力重构基层党组织体系和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突破属地管理的局限性,
在更大范围内形成共促产业发展的协同推进力量。高质量的基层党建创新衍化出强大的党建势能,党建势能以高位阶执行将政治势能低损耗地传导至基层,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进一步推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组织力和执行力的提升,对于推动基层党建创新、乡村产业兴旺具有重要价值。基层社会可以分为行政单元、协调和服务单元、自治单元和经济单元四个单元[26],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提升。以“支部联建”促进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领导力有效提升,通过平台构建和体系优化推动基层治理网格化、精细化,基层治理单元紧密嵌入基层社会。党建势能促进资源要素的科学统筹,以“产业联盟、资源联享”统筹整合资本、劳动力、人才等发展要素,资源得到高效配置;党建势能对基层干部和群众的强激励机制,通过考核赋分、党日活动、示范带动等措施激发乡村产业发展内在动力,激活基层服务单元活力。组建产业联盟激发产业发展的规模效应,实现各大范围内的产业抱团发展,产业发展摆脱过去独自作战,转向团结协作,各经济单元之间联系愈发紧密。在党建势能作用下,治理单元、服务单元和经济单元得以优化、重组,避免内耗,依托协同化党建所形成的高效能治理,实现了治理单元、服务单元和经济单元的互联互通,进而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六、结论与展望
如何把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乡村振兴动能,如何以高效能治理引领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这是需要直面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
党的领导是中国最大的国情,也是当代中国制度的底色。作为党的领导优势和组织优势在基层充分彰显的党建势能,是政治势能转化为发展效能的核心力量,也是高效能治理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作为集成治理牵引者的党建势能是推进高效能治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性力量和有效实现方式;以民心政治为导向的党建势能可以更好地促进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及乡村的全面振兴。党建引领核心是塑造一种建立在多方认同、高度认可基础上的治理向心力以实现党的全面领导和有效治理。党建势能就是这种治理向心力在基层社会场域中推进乡村发展的主体力量,它促进了治理单元、经济单元、服务单元的有机统一和优化组合,激发了乡村社会所蕴含的各种发展动能,进而推动农村社会进步。产业振兴是高质量发展的根基,也是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支撑。产业兴旺离不开“牵引者”和核心动能。党建势能在推动产业兴旺进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也是实现“有为政府”的重要保障。然而,产业发展进程中党建势能的效用发挥具有若干前提条件。一方面,党建势能效用发挥要在强政治势能的推动下,由公共组织牵头组织联建并建立强激励机制以确保推进;另一方面,产业发展周期及产业属性是影响党建势能作用发挥的重要约束条件,产业发展要遵循客观规律、注重“有效市场”,进而实现从内到外迸发的活力支撑。
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和难点。基于党建势能视角,对于进一步推动乡村产业兴旺的启示主要有三点。一是始终坚持党建引领,高度重视党建功能化,更加注重以组织振兴带动乡村振兴。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产业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和党建就跟进到哪里。
基层党组织应避免简单依据行政区划或治理单元来设置,要在充分考虑资源要素的流动性、互补性、延伸性的基础上,以实现更大半径的协同发展、有效治理为导向,切实找准基层党组织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结合点,促进治理单元、服务单元和经济单元的互联互通、协同发展和融合治理。二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新时代乡村建设和乡村发展的重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相辅相成、互相强化,新型农村集體经济发展可以带来经济收入,还可以为村庄发展创造投资、就业等多种资源和机会,
从而撬动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参与。协同化党建引领下的产业联盟可以联通多家村集体经济,实现村集体经济和产业的抱团发展,从而反哺基层党组织建设。三是高效能社会治理能有效推进乡村产业兴旺。在党组织的引领下,通过治理组织重建、治理主体优化、治理机制重塑等举措,有力提升乡村治理效能。资源联享不仅联通和优化资金、土地、劳动力等经济性资源,还对区域内人才资源、信息资源、治理资源进行科学共享与配置,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和高效能的社会治理为乡村社会发展去芜存菁,科学配置区域产业发展资源,优化产业发展路径,激活了
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促进了乡村产业兴旺。
基于基层党建创新的地方经验,结合政治势能和集成治理理论,本文基于强化制度执行力和人民至上治理理念的需要,主要从党建势能视角对基层党建引领乡村产业发展的实践机制进行了新的解释或拓展。党建势能不仅适用于产业振兴,也适用于乡村振兴的其他方面,甚至对于其他公共政策的执行也具有解释力或者说适用性,但还有一些问题需要继续加强研究,如党建势能这一促进高质量党建的力量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长期成效如何还缺乏实证研究。对于各地基层党建创新还需要剖析其机理和规律,进一步关注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实现机制,提炼具有普适性的公共治理理论和方法,为推进乡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J].求是,2021,(18).
[2]贺东航,贾秀飞.制度优势转为治理效能:中国生态治理中的政治势能研究——以“河长制”政策为案例[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20,(3).
[3]习近平.万众一心开拓进取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N].人民日报,2017-10-20.
[4]田先红.政党如何引领社会?——后单位时代的基层党组织与社会之间关系分析[J].开放时代,2020,(2).
[5]祝灵君.党领导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逻辑研究[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0,(4).
[6]杜 鹏.迈向治理的基层党建创新:路径与机制[J].社会主义研究,2019,(5).
[7]贺东航.“政治势能”:中国共产党治理之道的内在图式[J].行政论坛,2021,(3).
[8]李 想,何得桂.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政治势能研究——以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为例[J].领导科学论坛,2021,(2).
[9]颜俊儒,梁国平.乡村治理视角下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提升[J].理论探讨,2019,(2).
[10]向春玲.关于社会组织党建创新的几点思考[J].科学社会主义,2017,(3).
[11]陈 亮,李 元.去“悬浮化”与有效治理:新时期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逻辑与类型学分析[J].探索,2018,(6).
[12]赵 晖,石 毅.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层的嵌入式党建——以“党建e家”服务站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
[13]何得桂,武雪雁.积极政府视角下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路径[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
[14]易 卓.党建嵌入乡村治理的组织路径创新——基于某省Z镇党建示范区的实证研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0,(1).
[15]任中平,王 菲.农村基层党建创新:产业党总支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于四川省广安市岳庙村党建创新的调研报告[J].长白学刊,2017,(4).
[16]张书林.改革开放36年基层党建创新论析[J].学习与实践,2014,(7).
[17]刘 伟,王柏秀.村组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进路与逻辑[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
[18]彭 勃,吴金鹏.整体性基层党建何以可能:空间治理的工作路径[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21,(1).
[19]王 磊.从空间整合到服务供给:区域化党建推动城市基层治理体制创新[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20,(6).
[20]何得桂,公晓昱.制度创新视角下农村基层治理主体间的回应与互动机制[J].党政研究,2021,(6).
[21]贺东航,孔繁斌.中国公共政策执行中的政治势能——基于近20年农村林改政策的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9,(4).
[22]石 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村庄党建模式的发展及当代创新[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20.
[2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8.
[24]汤玉权,徐 勇.回归自治:村民自治的新发展与新问题[J].社会科学研究,2015,(6).
[25]黄 思.行政激活:农村公共品治理成本内部化的路径创新[J].农村经济,2021,(7).
[26]邓大才,张利明.多单位治理:基层治理单元的演化与创设逻辑——以中国农村基层治理单元演化为研究对象[J].学习与探索,2017,(5).
责任编辑:陈文杰
Party Building Potential Energy: The Practical Mechanism of Grassroots
Party Building Leadi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y
——Taking “Triple”Development of Party Building in H County in Shanxi as an Example
He Degui,Liu Chong
Abstract:Grassroots party building leading the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is the era proposition of realizing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all people. Party building potential energy is the full embodiment of the partys leadership advantages and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s at the grass-roots level,and it is the core of transforming political potential energy into development efficiency. Based on the analysis framework of party building potential energy,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effective practice mechanism of grassroots party building leading the prosperity of rural industry.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potential energy of party construction is the leading force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which is shaped by the integration and allocation of development resources,the absorption and integration of rural elites,the guarantee and drive of strong incentive mechanism,and the mobilization and participa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 under the situation of embedded grass-roots society and functionalization of party construction. It activates the vertical potential energy of party leadership presencethrough three steps: collaborative organization,active integration and high-level implementation,and stimulates various energies contained in the political party system and public organizations. The prosperity of rural industry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full play of the role of party organizations. Based on the potential energy of party building,the development resources are reorganized to achieve integrated governance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Key words:party building potential energy,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high-efficiency governance,collaborative party building,party building functionalization
收稿日期:2022-01-16
作者簡介:何得桂(1982-),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公共管理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杨凌 712100;刘 翀(1996-),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公共政策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陕西杨凌 712100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乡村振兴中的基层‘动员-参与协同机制研究”(批准号21CZZ017)和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年度重点项目“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批准号2021ZD078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