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互联互通 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2022-04-29王义桅陈超

一带一路报道 2022年2期
关键词:美欧联通倡议

王义桅 陈超

近年来,以美欧为首的西方国家持续在多个场合提出从“重建更美好的世界”到“全球门户计划”,从“清洁绿色倡议”到应对气候变化“基建新原则”等不同版本的基础设施联通倡议。在美欧均推出基建计划的当下,“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并存,对此,中国的智慧不是对抗,而是开放、包容。我们要更加坚定共建“一带一路”的自信与自觉,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

In recent years, various infrastructure connectivity initiatives have been proposed by western countries headed by the US and some European countries, such as Build Back Better World, Global Gateway and Clean Green Initiative.  In this context,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BRI) is facing bo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cope with it, China will pursue openness and inclusiveness instead of confrontation. We will be more confident and determined to jointly build the BRI and 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BRI in a stable manner.

基础设施联通是全球发展合作的主流倡议。近年来,以美欧为首的西方国家持续在多个场合提出不同版本的基础设施联通倡议,从“重建更美好的世界”到“全球门户计划”,从“清洁绿色倡议”到应对气候变化“基建新原则”,反映出在“一带一路”影响下,基础设施建设合作的多种可能性。日前,习近平主席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视频会晤,强调了“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中国的立场是明确的,我们欢迎各国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对国际上有利于加强互联互通、实现共同发展的合作倡议持开放态度。如何评估美欧基建计划的潜在影响?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如何应对新挑战?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一、“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合作的基础与成效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九年来,中国与相关合作国家设施联通取得积极进展,“一带一路”国际互联互通水平持续提升,通过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走出了一条与西方发展不同的道路。比较来看,中西方在基础设施联通的不同倡议既体现出内政外交的结构性差异,更反映出文化层面的义利观差异。

(一)设施联通水平不断提升

“一帶一路”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基础设施“硬联通”作为重要方向,把规则标准“软联通”作为重要支撑,把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作为重要基础。通过加强发展战略和政策对接,推进战略、规划、机制对接,加强政策、规则、标准联通。特别是在融资、贸易、能源、数字信息、农业等领域的对接合作,促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区域和国际发展议程有效对接、协同增效。

(二)企业主体能力稳步增强

中国基础设施企业国际化程度不断加强,入选《工程新闻纪录》(ENR)国际承包商250强榜单企业数量和排名显著提升。中国企业加大了对基础设施领域投资项目的开发力度,采用公私合营、投资入股、并购等模式参与项目,业务模式不断升级。中国企业已由最初的建筑承包商转变为综合服务商,基础设施合作项目既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实践,也是中国智慧、中国技术、中国经验乃至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综合载体。

(三)融资支持力度加大

“一带一路”倡议综合发挥信贷、融资、债券、贸易等多种融资方式,支持合作国家增强造血功能,以可持续发展保障融资的可持续性。截至2022年2月,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员国达到105个,成为仅次于世界银行的全球第二大多边开发机构。“一带一路”建设对促进全球融资和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为帮助相关国家应对疫情和促进全球经济复苏,中国缓债金额超过13亿美元,是G20国家中缓债金额最多的国家。

(四)国际供给质量显著提高

更加注重在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积极开展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金融等领域的合作,让绿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底色。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再生能源项目投资额总体呈增长态势。《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也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高标准建设更多生态环境友好型项目。中老铁路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战略对接项目,注重项目建设与环境保护齐头并进,变身为“绿色之路”。

二、美欧基建计划的潜在影响

美欧基建计划对共建“一带一路”互联互通高质量发展影响可从三个维度分析。

一是就全球基建需求而言,总体不存在替代“一带一路”问题,但围绕具体项目竞争恐加大。G20《全球基础设施展望》指出,到2040年全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需求约为94万亿美元,目前美洲缺口最大,为47%,其次为非洲39%、欧洲16%。以非洲为例,其基础设施投资需要从GDP的2%提高到6%,每年缺口超过6000亿美元。随着基础设施概念不断外延,特别是在数字、健康以及新能源项目等重点领域,竞争逐渐加剧。路和桥的背后是收入的增加、生活的改善和值得期待的明天,体现的是发展过程中的民生需求。

二是就全球基建供给而言,西方国家固守“零和博弈”甚至“负和博弈”思维,将为竞争转向合作制造人为障碍。美国提出的印太四国经济合作架构受制于国内政治争斗、产业空心化和利益集团绑架,在国内基建功课都没有做好的情形下,不可能在国外投入足够的真金白银搞基建。无论美欧的哪种方案都不能满足全球基础设施投资的巨大缺口,也没有能力解决全部资金来源。欧洲布鲁盖尔研究所报告指出,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欧之间的陆路运输成本降低了50%,海路运输成本降低了5%,比利时、荷兰、斯洛伐克的国际贸易上涨幅度接近10%。“一带一路”是开放、普惠、包容的区域合作平台,但显然西方并未清楚认识到这点。

三是就全球基建“高标准”而言,应对气候变化不应成为气候贸易壁垒或限制投资的借口,也非攻击他国的靶子。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一方面是中国国内高质量改革开放的客观需要,是沿线合作国家的期盼,也是与发达国家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争取国际道义制高点的必然要求。警惕西方在高标准上偷换概念,强调标准的可及性和通用性,特别是在能源、通信、交通基础设施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

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甚至想以“国际公共采购工具”为手段将中国企业排除在欧盟公共采购合同之外,这种排他性歧视性做法或将让欧盟更加闭关自守。反观中国,《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提高准入门槛”以及“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将制定实施企业碳达峰行动方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履行社会责任”。中国申请加入CPTPP和DEPA,更是体现了接轨新一代国际规则、全面对标高标准的态度和能力。

三、“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如何应对美欧新基建计划挑战

习近平主席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指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共建“一带一路”面临的新形势。总体上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变,经济全球化大方向也没有变,国际格局发展战略态势对中国有利,共建“一带一路”仍面临重要机遇。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激烈竞争前所未有,气候变化、疫情防控等全球性问题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前所未有,“一带一路”互联互通也将面临日趋复杂的挑战。

在美欧均推出基建计划的背景下,若“一带一路”进一步多边化机制化发展,与多边框架下“重建更美好的世界”“全球门户计划”等对接合作,可在更大程度更高效率上推進全球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对实现世界和平稳定、合作共赢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也从侧面折射出“一带一路”的国际效应:一是推动全球化转型,从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向发展导向全球化、包容性全球化转型;二是聚焦基础设施建设这一最大实体经济投资,助推世界经济脱虚向实,消除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三是发掘世界经济复苏新增长点,实现合作国家内部、跨国和区域的互联互通,引领疫情后全球地区化和分布式合作模式,完善全球治理新逻辑。下一阶段,建议加强理念引导、规则引领,更加注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多目标协同。

(一)推动高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落地,形成通约性制度安排

聚焦世界经济复苏乏力难题,发挥基础设施作为生产性投资的正向外溢作用。对外讲好中国故事,通过互联互通破解“发展鸿沟”,构建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复制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突破西方话语和价值观的“霸权围堵”,推动相关方摒弃偏见,积极参与有关基础设施方案的讨论,在此基础上推动各国开展基础设施规划和标准规范对接。支持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衔接不同发展阶段国家的需求,推动全球产业链高中低端有机融合和南北对话。

(二)强化规则引领,加强气候变化和数字转型,推动与发达国家深化第三方和多方市场合作

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绿色投资转型合作,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等领域合作,继续提高境外项目环境可持续性。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积极推动以太阳能、风能和水电等可再生能源项目为代表的“一带一路”绿色能源设施建设,推动新能源等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走出去”。发挥中国作为转化器的作用,推动与美欧等发达国家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借鉴发达国家在碳达峰技术和能力建设方面的经验,推动在技术、资金、市场等领域的合作,实现“1+1+1>3”的效果。防范环境与贸易中设置“玻璃门”,以不正当方式限制中国企业或划设势力范围。

(三)在对接联合国框架下加强与区域化架构标准对接

加强在G20及亚太经合组织、东盟等多边框架下基础设施建设合作的沟通和协调。推动构建包容性多边主义,强调以人为本、一多不分,加强气候变化、数字治理等领域的多边合作。推进基础建设互联互通要做的是“建设”而不是“破坏”。

(四)深化资金融通,从根本上创新基础设施筹资模式

发挥多边开发银行比较优势,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方式吸引更多私营部门资金参与,健全多元化投融资体系,破解基础设施建设瓶颈。深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加快环境社会治理(ESG)原则在可持续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应用,充分考虑东道国治理能力、项目效益可行性、当地社区环境社会影响以及外部发展环境等因素,推动软硬基础设施内外畅通。

孔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中国的智慧不是对抗,而是包容。我们要更加坚定共建“一带一路”的自信与自觉,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

王义桅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一带一路报道》特聘专家

Wang Yiwei, Deputy Director of Institute of Socialist Though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Xi Jinping and Professor at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and Distinguished Expert with The Belt and Road Reports

陈超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

Chen Chao, Ph.D. student at the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猜你喜欢

美欧联通倡议
全球发展倡议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本期导读
德外长:美欧关系取决于如何对华
倡议书的写法
一张图读懂联通两年混改
Happy Afternoon Tea
欧盟发布贸易统计,中欧贸易增长迅速,逼近美欧贸易
支持联通当混改“先锋”
欧盟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新倡议
美欧谈自贸,中国早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