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定教让学生成为思政课堂的主人
2022-04-29李婧
李婧
以学定教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身心发展规律出发,采用探究、自主、合作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经济与社会》教材中《坚持新发展理念》一课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在思政课堂落实以学定教的理念。
准确定位思政课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以学定教意味着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确立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既要关注思政学科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具备思政学科核心素养,更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与全面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保证课堂效果,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标准。
学生在学习《坚持新发展理念》一课之前,已在初中阶段九年级上学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掌握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相关内容,对新发展理念的基本内容有一定认知基础,但对其深层价值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理解有待深化。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应按如下序列由浅入深递进:通过识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理解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原因、要求及五大发展理念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通过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唤起学生为实现民族复兴奋发努力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安排合作探究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目标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可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是教育的起点和终点,是学习的主体。以学定教要求思政课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以学情为基础,为此教师可采取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进行更加精准的摸排。
精心设计思政课教学策略
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后,思政课教师要开始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组合教学内容,形成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学定教意味着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容器”,而是尝试主动地探究知识,最终实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事半功倍,使师生真正成为充满活力的互教互学的共同体。因此,思政课教师宜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策略,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要、学习能力出发,通过一系列正向激励手段,引導学生主动学习。
启发探究式教学策略可借由“议中学”的教学模式体现。《坚持新发展理念》一课可以“新时代需要怎样的发展理念,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的总议题统领教学,同时围绕议题、情境、活动、任务四个教学要素形成四条分线,从而系统有序地开展“议中学”。首先是议题线,由主议题和“议题描述—议题辨析—议题决策—议学迁移”四个环节组成,为“议中学”确定方向。然后是情境线,顺着长三角发展这一具体的现实案例展开,由“长三角之因—长三角之策—长三角之梦”三个环节组成,为“议中学”提供载体。接着是活动线,由“自由发言—商议和展示—合作探究—撰写和展示”四个环节组成,为“议中学”开辟路径。最后是任务线,由“描述/理解—辨析/应用—决策/理解—描述/迁移”四个环节组成,明确“议中学”的过程。
启发探究式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借助开展自主探究实现动手动脑,充分体验学习的乐趣;营造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能够灵活运用生活中的经验常识与新鲜的书本知识,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在教学策略上要体现差异性,必要时可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采取分层教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灵活调整思政课教学过程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一门课程不但要反映知识本身的性质,还要反映求知者本身的素质和知识获得过程的性质。” 思政课教学要旨在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生兴趣。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善于选择新鲜的教学内容,安排合理的教学环节,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从而让一些原本较为枯燥的知识点更加生活化、接地气儿,以此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升学生对思政学科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坚持新发展理念》一课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例探讨五大发展理念时,可以组织学生编排课堂情景剧《某县长的困惑》。情景剧中,浙江省嘉兴市某县县长说:“我们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把原来的小造纸厂、小化工厂关掉,生态环境好了,但是,企业少了,经济出现了下滑。现在该怎么办?”同学们以此问题为切入点,纷纷出谋划策,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明确了极其重要的一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相互贯通、相互促进,为政者不能“短视”,而是要着眼于长远利益。
组织小组讨论。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学生彼此互助,实现优势互补,通过共同解疑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政课堂上的一个个“学习小组”方便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汲取他人的建设性观点,在交流合作中活跃思维,思政课堂因此丰富多彩、充满活力。
通过实践学以致用。《坚持新发展理念》一课为学生科学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勉励学生打破“边界”,将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例如,请同学们共同参与“共话长三角 乘势而进开新局”活动,登陆中国政府网,在“我向总理说句话”栏目,为长三角的发展建言献策。
新课程改革将师生在思政课教学活动中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课堂不再完全是教师的秀场,学生的主体性愈来愈被凸显。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构成、接受程度、思维能力等,做到以学定教,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