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运动惰性成因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2022-04-29汪现义赵政周文雅

当代体育 2022年14期
关键词:惰性体育课运动

汪现义 赵政 周文雅

体育课堂是由教师、学生和课程三个关联的基本要素构成的系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除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课程本身进行完善外,还需要加强体育教师基本素质提升,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然而,作为高校体育教学主体的学生,依然存在精神涣散、不愿参与班级体育活动、脱离体育课堂教学等问题,有研究将其称为“运动惰性”。

“运动惰性”的产生既有任课教师对学生关注不够、教学内容安排不恰当、教学组织不合理等原因,也与学生自身因素有关,如因运动技能不高主动逃离班级,或者与其他同学关系紧张等被动脱离体育课堂。运动惰性不仅会影响正常的体育课堂教学,还会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使学生处于课堂边缘状态。运动惰性的消除应从教师、学生、课堂等多方面考虑,各利益相关者协同才能使学生回归正常的体育课堂。

1 运动惰性概念及体育课堂学生运动惰性消除的意义

1.1 惰性、运动惰性等相关概念界定

传统理解中“惰”有三层含义:其一如《荀子·非十二子》中所述“佚而不惰,劳而不慢”,特指“懈怠、懒惰”;其二有《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之说“滕成公来会葬,惰而多涕”,意为“不敬”;其三指《墨子·修身》“雄而不脩者,其后必惰”,涵盖“衰败”之意。在我国第一部字书《说文解字》中,“惰”的本义则为“懒惰、懈怠”。因此,“惰”可理解为“由于懒惰而造成傲慢、轻视和不敬,最终由不思进取导致心神衰败、思想破坏和碌碌无为、虚度光阴的后果”。

“性”被认为有两层内涵:一为“人”的本质或本性,如《论语·阳货》中“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以及唐朝韩愈的《原性》中“性也者,与生俱生也”等,泛指人的天赋;二是指“物”的本质或特点,如唐朝诗人柳宗元《种树郭秦驼传》中诗句“凡植木之性,其本舒欲,其培欲平,其土欲固,其植欲密”等诗句,带有物的天性的意思。

因此,将“惰”和“性”合为“惰性”一词,可以将其定义为“表现在人生来就有的,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懒惰习性,泛指不易改变的落后习性”。本文要论述的惰性,特指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个体或群体的运动惰性,如张虎成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运动惰性克服策略》中认为运动惰性是指“学生普遍存在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能力低下的现象以及纪律松懈等方面表现”;饶平在《浅谈体育中的运动惰性》中认为“狭义的运动惰性有懒、懈、怠之意,广义的运动惰性具有与中枢神经兴奋与抑制有关的生理学和心理学特征”。虽然理解的角度不同,但都包含了“懒惰、懈怠、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行动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等外在表现,使学生对体育课没有期待和向往”。

1.2 高校体育课堂学生运动惰性消除的作用和意义

1.2.1 学生运动惰性消除,能提高综合素质与身心健康

从学生生理和心理方面對学生体育课表现进行研究,能有效减少因运动惰性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同时,还可以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促进人格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能主动与老师、同学和谐相处。如果课堂中的每个学生都能克服自身懒惰和消极心理,不仅能够培养良好的团体意识和体育精神,还能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以一种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1.2.2 学生积极参加运动,可以提升体育课程教学质量

教育质量泛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最终体现在受教育的学生身上。通过对学生运动惰性的成因分析和对策研究,能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水平,改善体育教学质量。在班级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水平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特点,只有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身体状况和性格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安排个性化的教学内容,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内心意愿得到增强,学习效率才能得到保障。

1.2.3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促进学生正确体育观念形成

新课改以来奉行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但我国长期被应试教育所影响,导致学生学业受到异常重视,而忽视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体育学习无用”的错误观点应运而生,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运动惰性。在体育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关注、关心每一位学生,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设计能够结合学生特点和需求,就能够帮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参加体育锻炼,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2 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运动惰性外在表现与成因分析

2.1 体育课堂学生运动惰性的考察要素及表现

2.1.1 体育运动参与不积极

体育运动参与不积极是学生运动惰性的主要表现,体育运动越消极,运动惰性越明显。为了解大学生体育运动参与情况,本研究对学生上体育课的态度和对体育课的意义进行访谈,调查结果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倾向:一种对体育课持肯定态度,认为上体育课是一种乐趣,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增强体质;另一种认为体育课是在浪费时间,应该将更多时间安排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对体育课持肯定态度的学生,不仅上课认真,还会在课余时间参加参与篮球、羽毛球、跑步等运动;而对体育课持消极态度的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比例明显偏低。

2.1.2 课堂精力投入不充分

通过向体育任课教师访谈,发现他们在开学之初都会制定明确的课堂常规和奖惩规则,但玩手机、打游戏、和同学聊天、不认真听讲、无视老师等不良行为还时有发生,其深层原因则是学生主观上对体育课不重视。另外,运动技术完成和掌握需要多次的重复练习,如果长期以一种单一的方法进行教学,就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对体育课产生消极抵触情绪。

2.1.3 教学中师生交流较少

体育教学活动是一个包括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过程,师生面对面交流更加充分,但现实中经常出现沟通欠缺的问题。受以往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权威地位,学生缺乏与老师进行正常的交流。而且,教师往往会忽视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略,师生地位不平等比较明显。体育教学中的师生交流往往会出现两极化的现象:一些性格开朗的学生经常主动提出问题或与教师同学一起探讨,而有些内向、不爱说话的学生,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不敢、不愿向教师或同学请教,运动技术技能学习受到影响,逐渐对体育课失去兴趣。

2.1.4 试图逃避体育练习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部分同学经常出现畏难、胆怯、焦虑心理,在面对有挑战性的体育任务时表现为拖拖拉拉、逃避体育练习,对运动技术的学习也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通过对学生和老师进行访谈,发现男生由于性格活泼开朗,喜欢尝试高难度动作,更喜欢参加体育活动,而女生更容易出现畏难胆怯情绪,特别是在排球扣球、游泳以及田径跳高、中长跑等项目更加明显。

2.2 体育教学中学生运动惰性成因分析

2.2.1 学生主观对体育存在偏见

据调查学生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和不喜欢体育课的原因,在主观上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没有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念、自律性差和机体生理惰性。

第一、没有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念是学生对体育教学产生运动惰性的主要原因。体育价值观的形成是通过在体育活动中亲身实践,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需求而形成的体育认知过程,它受到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自身素质等多因素的影响。家长是孩子认识世界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但很多家长并没有有意识的加以引导,导致学生长期以来没有认识到体育的价值,也不愿意参加体育运动。

第二、学生因自控能力差导致不能坚持而放弃体育运动。自控力是自我管控的能力,大学的学习方式不同于中学,没有了父母和老师的督促,容易缺失目标和动力。在体育课教学期间,部分同学因贪玩和自控能力差,时常会出现不认真听课、不专心观察老师示范动作的现象,试图逃避老师安排的任务,或者尽量隐蔽自己,害怕在众人面前出丑,对体育课堂产生厌倦心理。

第三、机体生理惰性是学生体育课堂运动惰性产生的内在原因。人体所进行的各种运动都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与整合下所实现的反射活动。上体育课过程中,如果老师和学生没有觉察、没有意识到疲劳的产生,继续参加体育运动和锻炼,就有可能出现动作变形、准确性降低乃至发生意外伤害事故等后果,使同学因体验不到运动的乐趣而放弃体育课。

2.2.2 教师专业素质有待提升

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应该具备全面的专业能力,具体包括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科学研究以及课堂组织、体育保健等,只有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才能高质量的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能根据不同学生特点因材施教,能更快得到学生认可,但接受新兴科技用于课堂教学手段稍显欠缺。年轻教师学历高、思维敏捷,拥有先进教育理念,但教学经验偏少,课堂组织欠灵活。还有的老师操之过急,对没有完成技术动作的学生大喊大叫,冷嘲热讽,学生就会出现逆反心理,由不喜欢体育教师转变为不喜欢体育课。

2.2.3 社会环境阻碍教学开展

社会大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高校体育教学。体育场馆设施是进行体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但高校中很多都是露天场地,体育教学容易受到不良天气影响,导致教学不能正常开展,使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不积极,出现惰性心理。网络在日常生活中已不可或缺,一方面它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线上体育课堂、体育竞赛视频等极大的方便了教学和练习;另一方面,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不当使用,也严重影响到了体育课堂教学。

2.2.4 课程安排存在不合理

高校体育在教学方式上主要采用班级统一授课,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容易受到限制。如果能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分班分级教学,就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常规方面,准备部分如果不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热身运动,容易出现肌肉拉伤、挫伤的现象。在结束部分不进行放松和恢复,也有可能产生肌肉酸痛,影响参加下一次体育课的体验。另外,每个班级的男女比例不同,教师如果没有提前安排好运动强度,没有考虑男女生身体素质和性格差异,也会出现学生因超负荷练习而对体育课产生恐惧心理。

3 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运动惰性解决策略

3.1 加强学生自律性教育,培养体育运动习惯

要实现学生认真上好体育课和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目标,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由于不同家庭、成长背景和性格等原因,部分同学存在不自信甚至自卑心理,但内心却更希望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同,所以在体育课堂上教师要充分让学生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表现机会。对于运动素质差的同学,要加强鼓励和安慰,引导其树立自信心;对于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好的学生要教育他们不能嘲笑其他同学,要有集体精神、团结意识,积极帮助体育弱势群体,培养他们的班级责任感。另外,通过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将梦想、信念等融入教学,也可以增强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内在动力,培养自律心理,养成体育运动习惯。

3.2 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灵活把握课堂教学

体育教学质量和效果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努力程度相关。体育教师应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做到热爱学生、诲人不倦、严于律己、为人师表,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专业学识。但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和实践模式的影响,体育教师还缺乏接触新教育理念和参与教育改革及实践锻炼的激情,许多教师仍执着于传统的教育观、教学观、师生观,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要切实培养与提高现代教育意识,教师首先要做到避免偷懒、懈怠、不认真上课等不良行为的发生,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3.3 合理的安排体育课程,满足学生多元需求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每个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身体素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等方面举足轻重。体育不同于其他学科,它要求学生积极的参与身体多方面的练习,调动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从而将运动惰性扼杀于摇篮里。传统的体育课更多是以获得学分为目的,学生被动上体育课的成分较大,上课开小差、不认真听讲等现象比较普遍。为了让学生乐意上体育课,变被动为主动,必须在教学组织方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多方面的教学改革,如以兴趣为导向的体育俱乐部制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课程,在提升学生运动兴趣方面取得一定的效果。

3.4 努力创造社会新环境,培养正确价值观念

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并不是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的,它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手機等数码产品在方便我们生活的同时,也加重了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心理,为摆脱这种局面:首先,制定手机使用规章制度,设置手机管理箱,上课时间一律不准使用手机;其次,学校要加强课堂管理,制定合理的教学评价制度,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督评,督促教师认真备课上课;最后,探索实施课内外一体化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挖掘体育课堂教学潜能,重视课外体育活动和竞赛的作用,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培养学生勇于拼搏、不屈不挠、坚持到底的体育精神,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

4 结语

高校体育以立德树人为宗旨,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的目标。学生作为体育教学的主体,运动惰性的存在不但使学生身心受到消极影响,其人格、体育价值观等也存在不健康的表现。要彻底解决或消除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运动惰性,需要学生、教师等共同努力,学生要增强自律意识,正确认识体育的价值和功能,体育任课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渊博的学识和个人魅力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项目《基于共生理论的高校体育课堂“边缘人”生存机遇、形成机制与归化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1YB090;主持人:汪现义)。

通讯作者:周文雅

(作者单位:1.江西理工大学体育系;2.吉林体育学院研究生处)

猜你喜欢

惰性体育课运动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体育课上的“意外”
惰性知识
不正经运动范
讨厌的理由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惰性,人性中最可怕的敌人
老师,我喜欢你,这是爱吗
惰性与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