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村寨乡村民宿空间重构与影响机制研究*
——以广西龙脊平安壮寨为例
2022-04-28侯玉霞胡宏猛
侯玉霞 胡宏猛
国务院在《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等意见中均指出要支持农民利用闲置房屋与土地经营乡村民宿。在国务院《“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和《桂林市文化和旅游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也强调要壮大民宿产业,培育精品民宿品牌,推进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乡村民宿作为休闲度假与情感体验场所,是游客感受和体验乡野生活的重要载体[1][2]。在我国,许多民族村寨在未进行旅游开发前一直处于深度贫困状态,在旅游开发后,许多农民通过经营民宿,生产生活方式、收入结构及乡村空间结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民宿作为展示地域文化的窗口,在时空重构的进程中,诸多区域乡村民宿“内在”与“外在”表现形式与地域文化明显不符。在我国民族村寨,乡村民宿是重要的文化符号,它是乡村振兴建设、脱贫就业、文化输出、乡村旅游发展的催化剂。在长期的经济、社会、文化、旅游等因素的影响下,乡村民宿集聚模式逐渐形成,其实体空间、外部空间、文化空间发生剧烈分化和重组,并端倪出诸多问题。因此,其空间重构的过程、特征、驱动因素及优化等方面值得关注和研究。
一、理论基础
(一)空间重构理论
空间重构理论最早被应用于乡村领域[3],并逐渐延伸至城乡规划、文化等领域。一些学者认为“空间重构”是人类有目的地对空间结构进行引导和干预的过程,该过程主要作用于空间结构的各重构阶段,目的是使空间结构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4]。还有学者认为,由于空间不能独立于时间而存在,所以空间重构强调一种持续的状态[5]。探讨“空间重构”首先要理清空间中物质与非物质要素的关系,并结合特定时代要求,完善两者关系,促使趋于异化关系及其要素进行重构,使整个空间系统构架适应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要求[6]。屠爽爽等(2020)认为物质空间是实体的地理空间,是能够直接被感受与认识的,从功能属性上可以划分为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而非物质空间是建立在物质空间基础之上的次生空间,包括反映人类各种社会行为空间关系的社会空间,以及建立在人类话语体系、秩序观念之上的文化空间。它们相互渗透、交叉融合,共同构成多层级、多维度的空间系统[7]。空间重构理论对于旅游空间重构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旅游地存续能力、经济多样性和活力。[8]
(二)文化变迁理论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展现,体现着一个群族共同价值理念。文化不是静止不前的,它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而发生调适和改变,在自有的世界进行着“优胜劣汰”之选。人类学家一般认为“文化变迁”是指由自发发展或不同文化间的碰触造成的文化内容或结构的缓慢变化过程,可分为自然无意识的变迁与计划有目的变迁两种。十九世纪中叶,摩尔根等早期进化派用文化变迁理论来说明历史文化发展的普遍性,认为社会和文化是一个有机体,其变迁和进化是一个生物有机过程,受自然法则支配。十九世纪末,文化传播学派认为文化变迁的过程是传播的过程[9]。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功能主义学派注重文化的静态研究,但也承认文化是变迁的,只是通过功能的变化、消失和替代来实现[10]。美国人类学家默·克多将导致文化变迁的原因归纳为“革新”“借用(传播)”“整合”“选择性排除”“社会化(教育)”[9]。总之,文化变迁会产生一种新的结构来代替,或在原有文化结构基础上创新形成新的文化模式,或因不同文化的接触、移入引起原有结构文化的变化[10]。
综上,文章借鉴空间重构理论和文化变迁理论,深入剖析平安壮寨乡村民宿空间重构过程、驱动因素,提供空间优化建议,以丰富乡村民宿空间重构等相关领域研究。同时,促进其空间多维协调发展,也为我国其他民族地区乡村民宿空间和谐发展提供参考。
二、研究区域概况与田野调查说明
(一)研究区域概况
平安壮寨始建于元末明初,是壮族支系“北壮”的世居村寨,位于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梯田景区,与金坑瑶寨、龙脊古壮寨、黄洛瑶寨接壤。寨子面积约3 万平方米,共有12 个宗族、8 个小组,约210 户、823 人,壮族人口占98%,旅游从业者近800 人。村寨文旅资源丰富,汇集了梯田、吊脚楼等特色文化符号,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国家4A 级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亦是桂林生态旅游的黄金线路。村寨乡村民宿历史悠久,规模不断壮大,现已经历了旅游空间形成之前的初始发展阶段(1988~2005 年)、旅游空间形成时期的缓慢发展阶段(2006~2012 年)、旅游空间形成之后的快速稳步发展阶段(2013 年至今),基本形成了“食、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体系,其发展模式与质量不断提升。民宿主题风格以民族风为主,房价以经济型(150元~300元)为主。
(二)田野调查情况说明
为能够对龙脊平安壮寨乡村民宿空间重构有更加科学而细致的把握,笔者于2019年至2021年,历经3次实地调研,累计停留16天,采用民族学田野调查法进行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所访谈的人员主要涉及村干部、民宿主、民宿管家、游客等共计12 人(见后文表1)。受访者以平安壮寨原住民为主,部分民宿主或管家来自周边村落,且在村寨工作生活均超过3年,是当地资深的旅游精英,且大部分受访者在早期便开发经营乡村民宿,并亲自参与接待,因而对当地乡村民宿发展历程、发展现状、空间重构及旅游产业发展等内容相对较为熟知,具有一定的发言权。
表1 主要访谈对象基本信息
三、平安壮寨乡村民宿空间重构逻辑
乡村民宿是依托于乡村旅游地资源环境、交通区位、社会经济文化、建筑及基础设施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旅游业态,空间组成要素较为广泛。侯玉霞等(2021)根据民宿体验要素,将民宿空间划分为实体空间、区位环境空间、接待服务空间[11][12]。本文借鉴学者观点及乡村民宿发展情况,认为民宿空间既包含以外部空间、实体空间为主的物质空间,也包含以文化空间为主的非物质空间,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其中,外部空间涉及民宿聚落整体布局、周边环境及接待设施;实体空间主要由乡村民宿建筑构造、空间布局及设施设备组成;文化空间涉及装饰、主人接待、文旅体验(图1)。民宿空间重构是对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的展现,能映射民宿内外部的关系变化[13][14]。根据平安壮寨乡村民宿发展周期,对其外部空间、实体空间、文化空间重构过程、特征等内容进行梳理,从而为找寻其空间重构动因提供论据。
(一)外部空间
1.民宿整体时空演变
2005 年,平安壮寨处于旅游开发初期,村寨共有115 栋吊脚楼建筑,乡村民宿仅有8 家,主要零星分散在村寨中心地势较为平坦区域及七星伴月观景点附近,尚未形成空间集聚模式。2012 年,政府部门鼓励村民利用自家闲置资源开发乡村民宿,提高收入,缓解景区接待设施不足的问题。该阶段民居建筑共有约130栋,有43家挂牌经营的乡村民宿(民宿主参与接待型34家、外来投资型9家)、20家未挂牌和27家正在建设的乡村民宿,空间密度逐渐增大,空间布局主要由中心低洼地区逐渐向周边蔓延,呈现出“中心集聚,四周均匀”空间分异态势。2015年,平安壮寨旅游业进入兴旺发展阶段,外来投资者也持续增多,九龙五虎观景台与七星伴月观景台附近新建型乡村民宿不断增加,乡村民宿数量增至约114家,占村内建筑总量约90%以上,空间呈现集聚模式。
2.村寨接待设施重构
2005 年,平安壮寨接待设施较为单一落后,接待能力不足,可进入性较差。受访者LYF 介绍:“1990 年左右,平安尚未通公路,村民出去只能走石板路,游客也只能从黄洛瑶寨徒步一个多小时到达寨门,条件相当艰难。1995~2000 年,龙脊旅游公司投资修建了黄洛至平安的公路,并开通了平安到县城的班车。2004年,村寨游客接待中心建起。”2005年后,平安壮寨接待设施得到了改善,景区大门至风雨桥段经统一规划修建为商业街,餐饮店、商店等店铺约20 余家,风雨桥、停车场、公路、石板路等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修缮,村寨的可进入性明显增强。2013年后,村寨接待设施变得更加完善、规范。受访者LYZ 介绍:“为创建国家5A 级景区,2013 年,在风雨桥、观景点修建了3个旅游厕所;2015 年,修建了寨头到九龙五虎观景台段水泥路,寨内主干道也进行硬化;2018 年,景区指引牌、宣传栏及游客公约等设施树立;2019年,新的游客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游客中心对面5 层钢架停车场也建成,可容纳150 辆汽车;新的七星伴月观景台、九龙五虎观景台及科普教育径耗费530万修建而成,周边开始涌现餐饮店、民族服饰店等商铺,慢慢变成旅游街巷。”总之,整个村寨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旅游业态更加多元,新型休闲娱乐空间不断涌现,呈现出“复合功能街巷”的发展特征,为乡村民宿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但同时也凸显出过度商业化、街巷杂乱等问题,从而降低了乡村民宿与周边环境之间的空间协调度。
3.周边资源环境重构
平安壮寨周边资源环境包括森林和梯田生态环境、建筑景观环境及卫生环境。在森林生态环境方面,1993年,村寨植被覆盖整体状况良好,森林覆盖率整体较高;2006年,由于建设,许多植被资源被破坏,村寨东部植被覆盖率减少;2019年,村寨植被覆盖率处于“中覆盖度”与“较低覆盖度”之间。受访者LYZ 表示:“近年来,旅游发展迅速,人流量不断增加,加上大量修建,多处地表受流水侵蚀、重力坍塌等影响逐渐破碎,植被覆盖减少。”在梯田生态环境方面,2005 年,梯田生态景观尚未得到统一规划,村民对梯田保护意识较弱,技术手段也较为滞后;2010年后,相关部门为加强对梯田维护管理,出台了梯田耕作与维护办法、梯田维护费等相关政策;2015 年后,依托中央财政林业改革发展基金,累积投入约300.53万元建设引水沟渠工程和塌方修复工程,改善梯田湿地生态环境。
在建筑景观环境方面,2005年,村寨建筑景观风貌较为和谐,违规违章建筑相对较少,大部分建筑为吊脚楼式风格,少数民族风格浓郁;2015年后,受外来异质文化的影响,平安壮寨建筑构造工艺逐渐采用现代技术,并涌现出多元化的建材种类与组合模式,新建型乡村民宿楼层不断增高,诸多“筒子楼”式民宿建筑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降低了村寨整体空间景观协调度。
在卫生环境方面,在旅游发展初期,大量家庭饲养牲口,卫生间、排水系统、垃圾回收等基础设施较为滞后,整体卫生质量较低。为适用旅游发展需求,提升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民宿空间环境质量。2002~2010 年间,大量牲畜棚逐渐消失,垃圾回收、现代化卫生间、排水系统等设施逐渐完善。但同时公共场所依旧存在废弃垃圾乱扔、建筑材料乱堆乱放、污水随意排放等乱象,对民宿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受访者YK说:“两年前来的时候寨子相对较为洁净,这次来后发现比之前脏了许多,尤其是一些排水的河沟时不时散发着异味,道路两旁的建筑废弃物的增多,实属大煞风景。”尽管相关部门对村寨环境卫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和提醒,但村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仍需进一步加强。
(二)实体空间
1.建筑构造重构
乡村民宿建筑构造重构过程能够直观的反应村寨整体建筑形态的重构特点,揭示出乡村民宿建筑空间重构动因及所面临的问题。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平安壮寨乡村民宿主要沿用穿斗式传统木楼的结构,选取寨内材料,建造步骤依次为备齐木料—选取吉利方向—选取吉日—鸣炮祭祀—加工大梁及柱料—排扇—立屋竖柱—盖瓦。2005年后,村寨发生多次火灾,房屋损失惨重,村民逐渐意识到木楼的弊端,于是将木结构与新结构结合,利用砖头、土砖、夯土材料建造砖木结构乡村民宿。乡村民宿以3~5层为常见,一般分为在木结构主体中插入新结构、建筑框架采用混凝土和砖头中间用木柱支撑、底层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架空上层所用木结构3 种形式,既发挥了现代结构安全稳定的优势,又维系了木结构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保持了传统民居风貌。受访者HQZ 表示:“我们找来泥瓦工和木工后,在县城购买混凝土和砖头,除了檩椽及楼板会保留了全木结构外,其他部位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2016 年后,许多村民放弃了构造复杂的传统屋顶做法,简化建造工艺,直接选择了以混凝土和钢材为主的结构形式,摆脱了木材在层数及高度上限制,体量和空间尺度上以5~7 层为常见。一层主要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上部多为木结构或屋顶采用木构架以及完全采用钢混结构两种形式。如云中阁和林舍在加建部分还采用pvc 板材、轻钢等现代元素,这种滥用建材、肆意组合的做法,造成民宿建筑异质化属性逐渐消退。受访者SLG 也坦言:“村民看到别人起水泥房,也跟着建;看到别人家的房子建高了,自家房子也建很高。他们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互相模仿,结果造成了整个寨子的建筑乱象,失去了原来的建筑构造韵味。”
2.空间布局重构
空间布局是乡村民宿实体空间的核心,主要分为生产、生活、辅助及交通空间。在生产空间方面,初期生产空间与传统农耕稻作和饲养牲畜的生产方式相适应,设置于低矮潮湿的底部架空层。2005年后,牲畜棚等生产空间逐渐被淘汰,许多民宿衍生出商店、现代厨房、餐饮店等空间。如双龙阁一层生产空间布局中,门厅(餐厅、前台)占主导地位,储存农具和杂物的储物间依旧保存,后排则划分为厨房、储物间及延伸出来的商铺。2015年后,外来投资者将现代旅馆的空间布局理念带入,呈现出“前堂后室”式布局特征,厨房、储物等生产空间逐渐淡出游客视野。
在生活空间方面,初期乡村民宿活动空间主要在2~3 楼,空间布局类型为“前堂后室式”或“半围合式”,各空间布局大有讲究。火塘与堂屋是家庭的生活中心,表征着家庭形态与仪式观念。火塘一般在二楼最左侧,有炊事和社交等能;堂屋一般在二楼,有家庭团聚、会客等功能。村干部LYZ 介绍:“壮族将香火所在的明间视为堂屋,香火上坛置于屋架层,保持垂直的献祭方向,形成高香火,构成通天意象,游客可以与民宿主家人围坐在火塘边吃饭闲谈。家里长辈与年轻子女一般住在火塘两侧,空余房间可用于接待游客。”总之,传统乡村民宿生活空间布局主要以“堂屋”为礼仪中心、以“火塘”为生活中心。2006年后,主客居住空间布局发生一系列重构。如双龙阁二楼两侧按照柱间距均等布置自住房间和客房,光线好的一面为客房,光线较差的一面自住,中间为供奉香火区域,充当堂屋角色;三楼主要为客房,每间客房基本设置了独立卫生间。还有一些民宿火塘位置被现代厨房所替代,将香火移至阁楼或其他偏僻角落。受访者LLQ 说:“父亲信奉风水、神灵,他担心游客忌讳香火,害怕游客打扰到祖先圣灵;同时,二楼和三楼卫生间下水道内的水直冲而下,对祖先圣灵不吉利。”2015 年后,许多民宿没有了旧有结构和功能的掣肘,客房布局呈现并排式、卫生间干湿分离和独立阳台成主流、主人生活空间缩小、休闲区域成为亮点、游客难以接触到厨房、火塘和堂屋难以见到等,商业化“气味”越来越浓,传统空间序列感不复存在。
在辅助及交通空间方面,早期平安壮寨乡村民宿的辅助与交通空间主要为晒排、楼梯及阁楼,晒排用以晾晒,阁楼用以储存农具谷物。2006年后,阁楼依旧为储藏间,部分民宿会特意在二楼与三楼的一侧延伸出钢架结构的洗衣和晾晒空间。为争取更多的辅助空间,部分民宿在门前建造起了露台做餐厅。2016年后,为满足游客旅游体验和民宿主经营管理等多元化需求,许多民宿室外多功能休闲区等新型辅助空间逐渐突出。同时,许多民宿配置专业化布草间、清洗间及消杀间,布草设施安全质量得到保障。
3.设施设备重构
设施设备是衡量乡村民宿实体空间品质的重要标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平安壮寨民宿设施设备较为落后。受访者LLQ 介绍:“我们家刚开始只有一张木床和灯,床上用品也都是家里多余的,连一个像样的桌柜、插座及降温、洗澡、休闲等施舍都没有,客人想上卫生间只能到公共厕所。”之后,村寨民宿设施设备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受访者LKY 介绍:“2005 年后,我们家装修了5 次,卫生间里装上了马桶、热水器,每个房间还装上了空调,还添置了茶壶、衣架、彩电及木质简易沙发,大厅也增了简易餐桌(圆桌、方桌)、餐椅及电视等设施。”为消除火灾隐患,村委会进一步加强消防建设,在民宿内外均布置了消防系统。2015年后,民宿客房设施更加先进齐全。受访者LMG介绍:“近几年,村里民宿质量得到了大规模的提升,许多民宿卫生间装了智能马桶,客房配有高清彩电、音响、保险柜、浴缸等,公区和房间内装了无线网和摄像头;床上用品、洗漱用品、浴巾等开始定制,并印有民宿标识;公区内还增加了儿童乐园、书吧、各类球桌等休闲设施。”可见,村寨民宿设施设备已由最初的单一化、粗陋化逐渐向现代化、精致化、多元化方向发展。而在调查中发现,部分民宿主为缩减开支并未安装电子监控,床上用品和洗护用品几乎也都是在自家清洗,也有游客反映卫生间地面存在大量头发丝、毛巾不干净等现象。
(三)文化空间
1.装饰文化重构
装饰能反映民宿主审美、爱好及地域文化,是传播文化、塑造民宿品牌的重要方式。早期,平安壮寨民宿主对自然、生活中素材进行提炼,用绘画、雕刻等艺术手法呈现出来。受访者LLQ 介绍:“在建造时,木匠会在梁上画上八卦、荷花莲籽等图,祈求平安吉祥;富裕人家还要在屋顶上装饰向天飞檐,在廊洞下雕龙画凤,以表富贵庄严。”可见,平安壮寨早期乡村民宿地域文化的植入是民宿主自然而然的延续传统木楼的装饰文化,体现着当地人民生产生活方式及精神信仰。2005年后,新型材料和文化元素不断涌现。受访者LD 介绍:“我以前是做宾馆行业,对寨子里文化不了解,所以装修设计都是按之前经验,特地找了一个团队,经过对平安建筑文化进行一番考量后,建筑外观模仿吊脚楼式。之前老外来的多,所以在公区内会有一些外国啤酒瓶等文化元素。有的民宿还采用水晶灯,认为这样就可以吸引城里人。”该时期平安壮寨乡村民宿装饰空间主要表现在异域文化的介入,但在建筑主体和室内装饰还保留一部分传统文化场景。2015年后,在不断融合与共生中,民宿间的竞争愈演愈烈,许多民宿主开始从装饰设计上下功夫,力求新颖独特、与时俱进。受访者HQZ介绍:“我们会在每层走廊橱窗和公区放许多古董,如陶罐、器皿、壮族刺绣等供游客欣赏。这些老物件有的是从村民手里收购,有的是祖传的,有的特意从市场上购买的一些古代窗户,窗上印有精美雕花,挂在客房和公区。客房的床头柜也是按最古老的壮族床头箱柜打造,整个民宿都是实木包浆,卫生间镜子都是用杉木镶嵌,让客人感受壮族文化魅力。”可见,在传统文化与异质文化融合与共生的过程中,平安壮寨乡村民宿文化“再生产”出新的“时代文化”。
2.服务接待方式重构
接待服务是加强主客交互的重要媒介。2000 年左右,寨子里民宿接待服务方式普遍较为随意,民宿主对服务接待的观念较为滞后。2010年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游客与民宿主的沟通更加便捷,民宿接待服务随之周到。受访者YK说:“我们提前联系好民宿,民宿主会到寨门来接,下山也会安排人帮我们抬行李。”而受访者TR 则说道:“我们提前在网上订了房间,在线上咨询民宿主旅游和天气信息,但民宿主迟迟不回复,导致我们过来的时候不仅堵车,而且还下起了大雨,很影响我们的心情。到了村寨发现很难找到民宿地点,我们打电话给民宿主,但是也很难打通,几经周折到达民宿发现民宿主不在家。”可见,当地部分民宿主对接待服务的认知程度还存在不足。
3.休闲体验文化重构
休闲体验文化是彰显乡村民宿核心竞争力和乡村魅力的重要形式。作为典型稻作文化和少数民族村寨,插秧、收割、节庆等均是当地的特色文化体验活动,但大部分民宿主一直以来对此意识不高。受访者TR 说:“之前特别想去田里捉鱼和栽稻子体验一下农活,但是民宿主也不太乐意帮我们实现。”受访者ZFF也坦言:“近10年时间里,大量游客的进入使得平安乡村民宿入住率得到保障,民宿主就不再考虑为游客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不去主动挖掘当地文化打造农家旅馆的特色吸引力,不关注游客的旅游体验。”可见,民宿主更加关注利益本身而忽略了游客旅游体验需求。
四、平安壮寨乡村民宿空间重构影响机制
平安壮寨乡村民宿空间重构是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民宿主、游客、政府、旅游公司等参与主体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有因果联系的复杂变迁过程。通过对当地乡村民宿空间重构过程的论述,发现文旅资源、旅游开发、村民审美意识的转型、经济水平及生产力等核心动力与宏观政策、游客市场及需求、旅游开发、外来资本及文化、建筑材料与技术、地形与交通等外在动力相互交织,共同构筑了平安壮寨乡村民宿空间重构的驱动动力(图2)。具体驱动因素分析如下:
图2 平安壮寨乡村民宿空间重构驱动力模型
(一)内在核心动力
1.文化内涵与旅游资源支撑
文化要素是空间重构和空间塑造中的重要符号,能够被重构和消费。平安壮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对游客数量增加、村民参与旅游开发、旅游地空间重构及其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空间重构等均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壮族文化和梯田农业文化是当地的核心文旅资源,支撑着平安壮寨乡村民宿的长远发展,不仅吸引了游客体验壮族文化,也为乡村民宿文化空间增添了文化内涵。而许多村民凭借梯田景观在观景台周边修建乡村民宿,使得村寨民宿空间密度不断扩大。
2.旅游开发力度加大
旅游开发是平安壮寨乡村民宿空间外部重构的重要推动力量。政府部门和旅游公司从2003年左右开始投入大量的资金对梯田与观景台、道路、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青石板等进行维护修建与完善,使得游客数量不断增加,游客和村民进出村寨更加便捷,村寨旅游形象不断提升,为乡村民宿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经营乡村民宿的大军中,他们互相交流学习,接受旅游培训,聘请专业设计团队和管家,经营和管理乡村民宿。
3.村民意识觉醒与审美观念转变
在利益引导下,村民逐渐意识到种田收益较小,而经营民宿门槛较低且收益可观,从而激发了村民民宿创业的热情。一些村民因缺乏经验和资金将自家房屋转租给他人,也间接地参与到乡村民宿经营中。而在建筑构造与设计上,各民宿之间互相模仿,同质化和现代化凸显。受访者LWJ 说:“村民认为木楼不安全、不隔音、不卫生,春天易霉、冬天阴冷,自己都不愿住,更别提游客会喜欢。他们看到别人起水泥房便跟着建,看到别家房子建高了,自家房子也建很高,现在整个寨子建筑乱象丛生。”可见,村民对传统民宿设计理念发生了抵抗过程,安全、游客需求、利益等成重要的考量因素,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4.经济水平与生产力提高
平安壮寨通过“以旅扶贫”的方式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村民人均年收入已由2002年1972元增加到2019年3万余元。村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多使得开发经营乡村民宿的意愿更为强烈,也有了更加充足的资金装修设计和运营乡村民宿。特别是富裕家庭,通过投资或租地开起了连锁店。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使得建筑材料获取更加便捷、高效,过往建造一座木楼需要全村人力协助,而如今在混凝土时代,村民仅需少量的人力和机械便可将民宿建造完成,节约了大量的劳动力,提高了建房的效率。
(二)外在推动动力
1.政府政策引导与监管落实
近年来,县政府、龙脊风景名胜局、平安壮寨村委等部门出台了《龙脊风景名胜区农家旅馆建设规范》《龙脊风景名胜区梯田耕作与维护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对乡村民宿规范发展、村风民俗、梯田与民居维护建设、环境卫生、旅游秩序、消防安全及惩罚机制等方面给予了资金支持和意见指导,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乡村民宿空间结构重构的速度和方向。尤其是政府部门在针对违章违建的建筑和乡村民宿进行整改,在一定程度上给村民树立了保护传统建筑的意识。
2.游客数量攀升与需求偏好转变
游客量是促进乡村民宿空间集聚的重要外引动力。1999 年,平安壮寨游客量仅为2.5 万人次,游客停留时间大多为1~2 日,住宿需求较低;2005 年游客接待量约14 万人次,到了2011 年上升至约31 万人次,实现了2 倍速增长,游客停留时间也逐渐增加。2017~2019 年,平安壮寨游客量分别达到了约42 万、46 万、52 万人次,游客量增加促使了乡村民宿开发的步伐。与此同时,游客对民宿的设施和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更加期待便捷高效、安全舒适、个性独特、有文化内涵的民宿。为满足游客需求,民宿设施设备更加齐全,质量得到大幅提升,装修设计也运用了大量的现代文化元素。而许多乡村民宿受资金、技术等因素影响,因设施设备单一滞后,设计装修简陋,致使经营不善而面临停业或倒闭风险。
3.外来资本入驻与异质文化介入
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使得许多投资者逐渐将注意力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平安壮寨民宿主(投资者)有三分之一左右来自外地,他们有着丰富的民宿管理经验、人脉关系及资金支持。许多村民为减少民宿经营成本,将自家房屋出租给外来投资者直接获取高昂租金。许多外来投资者也将城市民宿经营管理、接待服务、建材技术、设计装饰等理念带到村寨,使得其他村民纷纷效仿,酒店化气息逐渐浓厚,地域乡野气息与富有人情味的气息逐渐衰退。村民生产生活方式也逐渐被汉化和现代化,乡村民宿文化空间和实体空间同质化严重,异质化风格明显,文化内涵逐渐失落。
4.新型建筑材料与技术更新
受火灾、气候的影响,民宿主对传统木楼有着诸多担忧,加上交通的改善,村民获取新型建材与技术的渠道逐渐增加。许多民宿主私搭乱建、乱用材料,改变民宿外立面,拓展辅助空间,衍生出新消费主义所主导的生产与生活空间,造成了大量违章违建现象。尽管新材料、新技术带来了更多可能性,但一些新建民宿放弃使用木结构,又期望在外立面延续传统特色,造成表达形式雷同而又缺乏细节。一些新建民宿在出挑的混凝土部分设置插销,连接传统木柱,因材质相差极大,外观突兀不搭;一些民宿为节省开销,非正立面直接裸露新结构;有些砖混结构民宿外部甚至不加任何装饰便匆匆营业[15]。这些现象致使当地建筑文化受损,不利于传统木楼的保护与传承以及乡村民宿的可持续发展。
五、平安壮寨乡村民宿空间优化对策
实现乡村民宿各空间的良性循环发展是长期的、渐进的、复杂的、艰辛的过程,这需要各参与主体清楚的认知到现存的问题,秉承“以人为本、适应旅游发展、注重地域文化、满足使用需求、合理运用材料技术、追求可持续发展”原则,引导乡村民宿外部空间、实体空间、文化空间的健康协调发展(图3),构建高品质旅游与住宿空间,助力平安壮寨乡村振兴及桂林国际一流旅游胜地建设。具体优化对策如下:
图3 平安壮寨乡村民宿空间优化路径
(一)外部空间优化
1.完善接待设施,提高接待水平
首先,在旅游交通上,调整“龙胜至平安”旅游车辆班次,增加“桂林至平安”旅游专列;在村寨重要节点设置民宿指引标识。其次,在休闲娱乐设施上,应根据当地旅游资源和游客需求增设娱乐设施,完善旅游产业链,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提高游客的逗留天数。然后,在医疗与安全卫生设施上,需在乡村民宿集聚区附近设“旅游医疗驿站”;对旅游厕所实施合理的改造和修建;在寨内重要节点布设垃圾桶;关注消防设施质量,增加照明设备,确保村民与游客安全,提升旅游形象。
2.维护建筑景观,保护传统聚落
相关部门亟需对乡村民宿的层高、面积、构造等进行规范,解决传统乡村民宿采光欠缺、木结构防护不足等问题,提供修缮、维护方案及资金支持,力求达到民族特色与现代化的有机融合,地方性与时代感的共存,传统与创新的统一,提升乡村民宿空间景观风貌协调度。民宿主在建造现代民族建筑时,要优先考虑乡土建材的使用,通过合理的技术手段实现不同材料的组合衔接,以达到新旧材料的有机结合,并适当考虑绿色节能技术的运用,做到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保证民宿建筑构造与外观有地域特色,与周围的环境协调,以提高乡村民宿的物理环境舒适度。
3.补齐生态短板,强化卫生标准
首先,相关部门要全方位的保护乡村民宿区生态系统,统筹处理好乡村民宿发展与环保建设关系,补齐生态环境短板,严禁在生态敏感区与脆弱区及地质灾害隐患点区内建乡村民宿,以最大限度减小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其次,政府部门应制定严格的乡村民宿施工和运营规范,控制和管理运输车辆及重型机械施工作业范围,管理施工和运营过程中的各类产污环节,清理整顿污染源,妥善处理乡村民宿产生的各类污染,防治破坏范围的扩大。同时,政府部门应对乡村民宿开发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现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打造“宜居、宜业、宜旅”的乡村民宿空间。
(二)实体空间优化
1.保留传统格局,重视生活空间
首先,在客房方面,确保多种房型,力保客房宽敞明亮,面积与房型合理,采光良好,保障50%以上的客房拥有独立的阳台或庭院。其次,应充分考虑转型功能空间与传统干栏的结合,也要适当考虑辅助服务设施空间,增设休闲体验区域。然后,火塘、厨房可占据1~2个开间,可设于民居一层与就餐区临近,火塘负责熏制腊肉、烹饪原住民餐食、用餐交流;厨房则主要负责烹饪游客的餐食。最后,对于民宿主生活空间的打造也要格外关注,应不断地扩大、维护、营造好自我生活空间,尽可能还原淳朴的生产生活空间方式和布局,重塑民宿主魅力。
2.打造休闲专区,营造舒适氛围
民宿主应充分的挖掘当下游客需求与偏好,规划设计好休闲体验空间,如儿童游乐区、咖啡休闲区、烧烤体验区、手工制作体验区、阅读区、棋牌室、运动区以及各类康养体验区,打造和谐温馨的主客互动交流空间。此外,还可将原晒台空间进行更新利用,采用木、轻钢等进行加固,形式、色彩上要与民居主体相搭配和谐,并在传统尺寸基础上适当增加面积,提供躺椅、茶座等设施。而对于条件尚可的乡村民宿,可设置商务会议空间,为游客提供多元化、人性化的住宿体验,打造成一个集会议、居住、餐饮、休闲为一体的综合乡村民宿度假空间,提高游客体验质量和满意度。
3.提高设施质量,保障游客安全
首先,民宿主应注重优化采光、隔音、防热防湿性能,配备自助服务等智能化设施设备,如智能化的监控、窗帘、马桶、电视及音响等,提高乡村民宿基础设施品质。其次,乡村民宿可与旅游企业合作,装置智慧旅游导览系统,为游客提供景点、票务、交通等信息咨询服务,提高服务水平。然后,民宿主应提高乡村民宿设施设备卫生安全质量,守住行业红线,消除卫生隐患。最后,对于隔音隔热方面,民宿楼板可以采用双层杉木板、中部设置隔热、防火性能佳的发泡陶瓷保温板的做法,或是在中部留出空隙、两侧覆以吸声或保温隔热材料,确保游客住宿体验空间私密性。
(三)文化空间优化
1.重视装饰设计,彰显文化魅力
民宿主在空间设计时应遵循功能性、经济性、生态性、文化性原则,注意延续木楼原有的文化氛围,对生产生活特色用具、传统家具进行保留,营造出回归自然、富有民族风韵的意境。同时,民宿主应充分挖掘当地传统农具、稻作文化、服饰、饮食、歌舞、艺术画作、首饰、炊具、衣柜及火塘等艺术文化符号,对民宿内外空间进行装饰,丰富其文化内涵。房间内的陈设装饰、布草、窗帘等物品上需在材质、色彩、质地、纹理上与整体风格一致,提升空间文化品质,营造特色民宿主题。
2.强化旅游体验,开发文创产品
民宿主应根据当地旅游资源,开发户外旅游体验活动,拓展文旅“生态圈”,制定“私人订制”路线。如写生、梯田抓鱼、插秧、收割、民族歌舞、旅拍等,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民宿主可根据民宿主题开发室内休闲体验活动,如织锦、酿酒、制作绣球、烤竹筒饭/鸡等,形成常态化效应,重塑民宿情感“温度”。在文创产品方面,民宿主应根据乡村民宿本身主题定位,结合当地文化特色,科学、深度、系统地设计、改造、升级、包装个性鲜明的文创产品,增设文创展览区,丰富优质产品供给,打造文创民宿。如壮族吊脚楼模型、梯田景观模型等,丰富民宿文化内涵,打响品牌知名度。
3.做好顶层设计,引进优秀人才
在规划管理方面,相关部门要对平安壮寨乡村民宿加强顶层设计,明确职责,相互协作,编制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一方面要加强对基础设施、土地资源的优化和规划;另一方面,要持续不断地强化对乡村民宿卫生、消防、违章违建的指导,做好跟踪调查和服务及等级评定工作,推动乡村民宿空间提质增效。在人才培养上,相关协会可建立培训平台,以互联网媒体作为依托,将乡村民宿从业者、政府部门、培训实施单位等纳入平台,定期组织培训、分享管理经验,加强各组织间互动沟通。民宿协会、民宿主可与高校等机构深化合作,促进旅游人才的双向培养,为乡村民宿可持续发展输入新鲜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