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大湾区推进科技东融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2022-04-28谢荣华黄椿文
谢荣华 黄椿文
对标大湾区推进科技东融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谢荣华1黄椿文2
(1.贺州市农村技术发展中心,广西 贺州 542899;2.贺州科技信息网络中心,广西 贺州 542899)
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法域和关税区并存的国家级试验区,对促进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将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贺州地处三省区交界,是大西南东进粤港澳的重要通道。为实现贺州市更快更好科技东融,接受大湾区辐射,承接大湾区产业,对接大湾区市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文章结合贺州科技创新发展情况,对标粤港澳大湾区提出推进科技东融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东融;转型升级
引言
科技创新推动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1]。近年来,贺州市虽然在推进“科技东融”、接受大湾区辐射、承接大湾区产业、对接大湾区市场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贺州市企业受到思想认识、科技创新水平和人才缺乏等影响,实施“科技东融”的步伐仍然缓慢,产业链尚未完善,这些因素导致贺州与东部发达地区经济水平差距逐步拉大。为了使贺州能够更快更好实现“科技东融”,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文章结合贺州实际对标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先进经验,提出贺州市推进科技东融与促进产业转型的建议。
1 对标大湾区制约贺州市产业转型发展的主要因素
1.1 受传统旧思想的禁锢和束缚
贺州与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城市相比,主要差距的根源在思想观念上。创新意识不强,就怕触雷踩线,错失了一些发展机遇。又如:东莞从2006年提出打造“科技东莞工程”坚持至今,成为全国唯一的新型研发机构。即使工程有一定风险,但是东莞市还是紧紧抓住了机遇,成为了全国的园区标杆,而贺州市在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把解放思想真正落到实处。
1.2 传统产业缺乏创新,支撑引领作用不够
贺州市传统制造业占比高,且大部分处在产业链、价值链的底端,而东莞市的大数据、大物流和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骨干产业,其中松山湖园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到74.9%,而贺州市仅为10%左右,而贺州市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非常迟缓、力度不够、效果不明显,产业发展水平与他们已处于不同的时代;产业技术水平不高,产业链亟待延伸。产业龙头骨干企业较少,规范化程度低,产业链松散,知名品牌不多,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集约化、集群化程度低,以碳酸钙产业为例,贺州市碳酸钙产业企业总量基数较大,但规模上企业占比极小,其余大多为粗加工型的中小企业或小作坊,只有少数采用先进加工机械,造成优质天然石材成品率不高、档次低、经济效益不高、市场竞争能力较弱的情况。且碳酸钙产业链延伸不长,配套企业引进较少,下游产品也较少。产业整体格局尚未形成,产业产值潜力贮备不足,发展后劲不强。
1.3 创新平台发挥作用不高,企业自主创新内生动力不强
贺州市创新平台不少,但真正发挥作用的不多,从平台覆盖面来看,近年来,贺州市科技创新平台主要建设在贺州学院、桂东电子、金源稀土等企事业单位,主要集中在市区,县(区)相对偏少,发展极不平衡。从科技创新平台的功能来看,平台服务职能单一,如院校、科研机构所建平台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重理论、轻应用,对外公共服务的能力有待加强。平台建设和管理手段比较单一,部分平台缺乏共享机制,科技资源的利用率较为低下。根据贺州市科学技术局统计数据显示,贺州市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数量少,各类科研院所6家,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47家,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自治区级星创天地4家,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自治区重点实验室2个,自治区级科技孵化器1家。与华南协同创业研究院、国家环境服务业华南及集聚区相比,差距较大。以孵化器为例,贺州市天润科技企业孵化器目前孵化服务产品单一,配套设施不完善,孵化体系不完善,对创新团队吸引力不足,发挥作用不明显。而佛山市的华南集聚区构建了“三位一体”的发展思路,即“政府+协会+运营商”,通过华南集聚区平台建设,推动环保行业发展环境,提升行业管理水平和行业标准。此外,企业充分发挥自身市场竞争力,为集聚区提供一套增值的专业服务,从企业苗圃-孵化-加速发展整个周期,创造健康的营商氛围,形成一个成长生态圈,从而促进南海环境服务产业腾飞,目前,已累计进驻环保企业超200家,业务涵盖检测认证、方案解决、咨询培训、技术研发、工程设计、产品装备制造、清洁能源开发等领域,共有13家环保企业改制上市,其中3家在主板和创业板上市,5家在新三板上市,5家在广东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在产业的转型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企业创新意识不强,产学研合作不紧密。近年来,贺州市科技局为企业与高校牵线搭桥,开展一系列产学研合作,先后促成一批重点企业与区内外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取得了一定成效。高新技术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并且被认为是一种科学技术、发展资金、知识密集的综合体[2]对科技创新要求不高,不主动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自主创新氛围还不浓,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拥有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偏少,企业研发能力较低,科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匮乏等,同时科技开发投入不足,以202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和强度来看,贺州市与深圳市、佛山市、珠海市、肇庆市等大湾区城市差距较大(见表1)[3,4]。其次,科技部门对产学研合作项目经费投入偏低,影响产学研合作的项目规模和推广;贺州高校院所数量较少、科研力量相对薄弱,限制了与地方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的有效发挥。以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与广东省中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以“产-研-医相结合”“一体两翼”的模式深度开展合作,建立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关键技术重点研究室、广东省中药配方颗粒企业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并于2011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为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技术支撑,推动建立适应健康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加快前沿健康科学技术转化应用机制,推动创新成果驶入临床应用“快车道”。
表1 2020年粤港大湾区城市及贺州市R&D经费情况
1.4 科技人才总量低,流失严重难以支撑产业转型升级
人才总量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近年来,贺州市人才总量虽逐年增加,但仍然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2019年人才数据(中共贺州市委组织部和珠海市科技创新局的统计)来看,贺州市人才资源总量为16.6万人,与珠海市比少31.4万人,与肇庆市比少73.4万人;占人口比重6.7%,低于全区7.5%和全国8.6%的平均水平,与珠海市相差19.3个百分点,与肇庆市相差14.1个百分点。大多数人才主要集中在党政机关,集中分布在教育、卫生、农业等传统产业门类,企业经营管理等经济类人才比例偏低。如:贺州市教育、卫生、工程、农业等行业分布了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83.1%,而急需的经济类、旅游类等领域的人才缺乏。人才政策有待补充完善,人才经费保障仍需加强。目前纳入贺州市人才引进和培养政策的人才分为七个类别,涵盖的对象细分不够,只有满足本科紧缺专业人才以上条件的才符合政策支持范围。根据中共贺州市委组织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共落实人才专项工作经费2155万元,虽增幅达21%,但与发达地市差距仍然明显。据了解,珠海市于2018年出台《关于实施“珠海英才计划”加快集聚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的若干措施(试行)》,将人才分为六大类48小类,从顶尖人才到技师以上高技能人才都在政策支持范围之内,新政出台后,该市市级财政年度人才经费增长超过5倍,未来5年市财政在人才方面投入高达67亿元。根据2019年4月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及人才流动报告》显示,珠海市人才净流入率达6.07%,在湾区9市中比例最高,表明珠海市对湾区外人才的吸附能力和留存能力相对较强,这有赖于该市人才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1.5 科技集成联动机制不够,科技集成联动机制作用发挥不活
广东“科创12条”是由广东省科技厅等8个厅局制定的关于科技创新的政策文件,协同创新直接相关的政策在广东“科创12条”中占据比较重要的位置[5]。近年来,虽然贺州市制定了《贺州市引进高层次(团队)实施办法(试行)》《贺州市科技成果奖励发放办法(修订)》和《贺州市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奖励办法(修订)》等人才政策,但由于缺乏一个能有效调动各方积极性的结合点,目前,科技创新工作主要由科技部门来组织实施,迫切需要建立切实可行的集成联动机制,鼓励和推动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有效集成各级政府、部门和行业的科技资源,真正形成共同推进科技创新的合力。
2 贺州市推进科技东融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2.1 着力解决思想束缚问题,开拓进取敢于创新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新思想、新理念的引领,就难以实现高质量发展。要结合这次科技东融大调研,进一步统一思想、解放思想,要提升境界标准,要强化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学习东莞市奋勇争先、永争一流的境界气魄。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园区建设和成果转移转化落地上,要站在大湾区等区域发展大格局的高度来谋划,要破除条条框框束缚。受条条框框束缚大、传统路径依赖强,是思想不解放的突出表现。要认真反思、全面检视,勇于突破各种不合理、不科学的条条框框,更好地支持服务产业发展。比如:贺州市的园区建设、新型研发机构(产业研究院)打造,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工作都亟待创新。
2.2 着力推进产业创新,提升转型发展引领能力
以“延长产业链、缩短供应链、降低成本链、提升价值链”为目标,做好做足特色产业文章,全力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产能“东融”合作步伐,实现产业融合,提高产业竞争力。充分发挥贺州市碳酸钙、新型装配式建筑、铝精深加工等新材料领域和冶金、建材等传统行业优势,以企业为主题、境外园区为载体、信息服务为保障,分类有序推进产能和新材料合作,加快优势企业和产能“东融”步伐。注重引导和帮助企业突破硬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提高科技产出的质量和效益以及培育科技创新亮点。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加快推进产业各项布局,加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发。以精准化、数字化、智能化、一体化为方向,引领产业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技术引领、资源集成,增强产业配套服务体系补齐产业链。建设一体化的产业聚集区,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产业融合发展;精准招商,补齐产业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开展科技招商引资,推动集聚发展,打造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高新科技项目招引,为发展高科技特色产业培植亮点,积蓄后劲,力争两年内贺州市高新材料、大健康等有效快发展。围绕重点产业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提高招引成效。围绕“建链、强链、补链”,瞄准长三角、珠三角地区龙头企业,集中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竞争力强、质量效益好的产业项目,加大对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高附加值的产品的品牌培育力度,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基础扎实、创新性强的品牌企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2.3 着力推进企业创新,增强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
2.3.1搭建科技平台,推进企业创新发展
强化科技平台建设,加快贺州市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步伐,服务贺州市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按照“政府创新、民营助推、人才支撑、资本加速”原则,大力培育和扶持一批新型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形成“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区”一体化发展模式。鼓励和支持青年创业创新、引导社会资本、民营资本、社会机构合作共建众创空间、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小微企业创业孵化基地,为贺州市发展注入新鲜创新血液。
2.3.2搭建科技平台,推进企业创新发展
科技财力资源是科技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科技财力投入,对推动科技事业的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6]。运用经济手段引导,鼓励和引导企业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工艺和装备,引导企业与研究机构合作研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推动原材料从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提高产品的精细化程度和附加值,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积极培育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瞪羚企业”等示范企业,打造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引领行业发展的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推行“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协同结盟”的研发模式,针对不同产业侧重点进行重大专项技术攻关,集中攻克一批事关全市重点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深入企业走访调研,与企业等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座谈,广泛征集企业当前创新难点,深入跟踪企业创新动向,挖掘汇总企业技术需求,围绕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需求,积极为企业牵线搭桥,促成与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研院所达成技术合作,组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同申报上级科技专项,争取更多的项目获得科技专项资金支持,助推产业发展。
2.4 着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多措并举促进人才集聚,破解人才东融总量不足瓶颈。构建人才管理平台促进人才集聚。建设人才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对全市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文化素质、专业特长及分布情况等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动态管理;优化人才运作机制促进人才集聚。消除人才流动过程中的体制性障碍和地域阻隔,打通人才走党政路线与技术职称路径的渠道,对表现特别优秀的人才可采取调任或选任的方式转变身份;加大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改革力度,打破专业技术职称评定中排资论辈的现象,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统筹开展人才培养促进人才集聚。一方面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有效管理和规范培训工作,破除培训的流程化、形式化,另一方面,积极促进企业与学校的对接合作,优化整合学校、部门、企业等多种优质资源,依托贺州学院和贺州职业学院搭建“三个千亿元产业”人才培训基地,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分类施策、精准发力。同时,选派年轻有战斗力的人才到大湾区挂职锻炼,丰富实践经验,推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促进知识转化;优化细化人才补充政策,破解人才东融政策不优瓶颈。立足《贺州市关于加快人才引进与培养的若干规定》(下简称《规定》)主基调,重点围绕《规定》配套办法。加大配套人才政策的补助力度和辐射范围,重新对引进人才的类别进行分类细化,让政策既覆盖到高层次人才,也覆盖到以大学生、企业青年骨干、技能人才为主的基础性人才。可参照珠海市“英才计划”,将诺贝尔奖获得者、海外高层次人才、全日制本科毕业生、高技能人才(工匠)培养列入支持计划;优化升级公共服务保障,为人才发放“绿卡”,凭卡可享受行政审批、创新创业、子女入学和医疗保障等方面的政策优惠服务。如:妥善解决子女教育问题,为人才子女在全市范围内提供择校服务;为高层次人才及直系亲属开辟绿色就医通道,直系亲属也可通过持有“绿卡”(附属卡)享受相应医疗健康服务;给予人才税收补贴,参照实施高层次人才个人所得税返还政策;实施人才落户“宽门槛”政策,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三年内可“先落户后就业”;加大对关键岗位和有突出贡献人才的奖励力度,进一步提高人才工作积极性;提高人才专项工作经费,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人才公寓居住环境,建立人才服务基地,打造人才智慧服务平台等,努力打造吸引留住人才的政策“洼地”。
2.5 着力推进机制创新,激发产业转型发展的社会活力
一是优化科技发展环境。用足用好国家和自治区以及市推进科技创新的各项优惠政策,研究出台促进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区域扶持政策。加大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重点推进科技孵化器、科技中介机构建设,提升科技服务水平,不断优化发展环境。二是完善科技投入体制。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力争骨干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大幅提升;同时加强对高新产业,科技型创新产业的融资支持,积极探索成立风险投资公司或创业投资公司,促进科技型企业加快发展。三是健全创新工作机制。加强企业研发工作建设,支持优势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引进一批高层次、紧缺创新产业人才以及具有突破关键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的科技领导人才,不断提高企业创新管理水平。四是完成健全科技创新激励体制。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科技项目示范带动作用和科技创新奖励激励作用。
[1]叶文静. 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分析[J]. 丝路视野,2020(22): 86-89.
[2]谢晓娟,张诗炀,张志强. 粤港澳大湾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投入与经济产出关联研究[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13): 52-55.
[3]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 广西统计年鉴2021[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
[4]广东省统计局. 广西统计年鉴2021[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
[5]李铁成,刘力. 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系统的政策体系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8): 19-27.
[6]陈盛文. 广西科技投入及其管理对策研究[J]. 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4(2): 98-102,109.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Promot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ast Integration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n the Great Bay Area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 bay area is a national experimental area in the world where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three jurisdictions and tariff areas coexist. It will have a positive and far-reaching impact on promot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and even the world. Hezhou is located at the junction of three provinces and regions. It is an important channel from the southwest to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acao.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faster and better east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Hezhou, accept the radiation of great bay area, undertake the industry of great bay area, connect with the market of great bay area, and promot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Hezhou,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promoting the east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promoting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n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 bay area.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 bay are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ast integr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F127.9
A
1008-1151(2022)03-0180-04
2022-01-06
谢荣华(1974-),女,贺州市农村技术发展中心主任,工程师,从事科技管理、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与科技服务等工作。
黄椿文(1993-),男,贺州科技信息网络中心副主任,工程师,硕士研究生,从事科技管理、地质矿产勘查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