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中NAMPT mir-206表达及临床意义
2022-04-28哈斯高娃乌吉斯古楞
哈斯高娃, 乌吉斯古楞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 010050)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组由心脏结构和/或功能异常引起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当患者出现心力衰竭时,往往已到了疾病的终末阶段[1]。虽然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在不断更新,但并没有使患者的死亡率下降[2]。因此,及时识别诊断并给予有效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有重要意义。B型钠尿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是诊断心力衰竭的常用指标,但由于肺栓塞、高龄等原因会对BNP结果产生一定影响[3],因此,寻找新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的标志物对及时诊断十分重要。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Nicotinamide phosphoribose transferase,NAMPT)参与能量代谢,在调控炎症反应及肿瘤的发生与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4]。mir-206是miRNA家族成员,具有调节细胞生长增殖和分化的作用[5]。基于此,本研究将探讨NAMPT、mir-206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血清中NAMPT、mir-206水平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测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76例为心衰组,男40例,女36例,吸烟史:有39例,无37例,饮酒史:有38例,无38例,年龄48~74岁,平均(56.28±7.22)岁,心功能分级,Ⅱ级18例,Ⅲ级29例,Ⅳ级29例。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6]中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②病情稳定且病程>1年者;③心功能分级在Ⅱ~Ⅳ级者;④2周内未接受过治疗者。排除标准:①伴有先天性心脏病者;②伴有急性心肌梗死者;③伴有多脏器功能衰竭者;④合并严重全身感染者;⑤病情危重,生存期限≤3个月者。另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健康者34例为健康组,男20例,女14例,吸烟史:有18例,无16例,饮酒史:有19例,无15例,年龄46~72岁,平均(55.12±7.28)岁。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比较两组患者吸烟史、饮酒史、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方 法
1.2.1样本采集及RNA提取:外周血样本:分别抽取两组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5mL,在室温下3000r/min离心15min,得到上层血清,放入-80℃冰箱保存备用。血清总RNA样本:使用miRNeasy试剂盒(德国 Qiagen)提取RNA,将所得外周血与PBS溶液1∶1混合,室温下1500r/min进行离心处理,当离心管内血液分为4层后,取第二层与PBS再次混合,室温下1000r/min离心2次,提取RNA。
1.2.2实时荧光定量PCR:使用逆转录试剂盒对提取的RNA进行逆转录,得到cDNA后,使用qRT-PCR检测试剂盒(美国Gene-Copoeia),在罗氏LightCycler 480Ⅱ扩增仪进行扩增,具体反应体系参照试剂盒说明书,反应程序为95℃预变性10min,95℃变性15s,60℃退火30s,72℃延伸10s,共40个循环。每个样本重复3次,取平均值,使用2-△△Ct公式,确定miR-206表达水平。
1.2.3酶联免疫吸附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中NAMPT和BNP水平,试剂盒购自武汉伊莱瑞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具体步骤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2.4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超声心动图(深圳市靖邦电子有限公司)检测两组患者就诊当天LVEDD和LVEF水平。
1.3观察指标:比较心衰组和健康组血清中NAMPT、mir-206水平及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血清NAMPT、mir-206水平,分析血清中NAMPT、mir-206的表达与LVEDD、LVEF及BNP的相关性,并分析血清中NAMPT、mir-206水平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测价值。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与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数据间比较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n)或率(%)表示,行卡方检验。利用Pearson法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中NAMPT、mir-206的表达与LVEDD、LVEF及BNP的相关性,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中NAMPT、mir-206水平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测价值。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心衰组和健康组血清中NAMPT、mir-206表达水平及LVEDD、LVEF、BNP指标比较:心衰组NAMPT、LVEDD、BNP水平高于健康组(P<0.05),mir-206、LVEF水平低于健康组(P<0.05)。见表2。
表2 心衰组和健康组血清中NAMPT mir-206表达水平及LVEDD LVEF BNP指标比较
2.2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血清NAMPT、mir-206水平比较: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中NAMPT水平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增加逐渐升高(P<0.05),mir-206水平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增加逐渐降低(P<0.05)。见表3。
表3 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血清NAMPT mir-206水平比较
2.3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NAMPT、mir-206水平与LVEDD、LVEF及BNP之间的关系:Pearson结果显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NAMPT水平与LVEDD和BNP水平之间均呈正相关(r=0.750、0.757,P<0.05),与LVEF水平呈负相关(r=-0.759,P<0.05);血清mir-206水平与LVEDD和BNP水平之间均呈负相关(r=-0.775、-0.883,P<0.05),与LVEF水平呈正相关(r=0.819,P<0.05)。见表4。
表4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NAMPT mir-206水平与LVEDD LVEF及BNP之间的关系
2.4血清NAMPT、mir-206水平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测价值:ROC结果显示,血清NAMPT、mir-206水平预测慢性心力衰竭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3(95%CI:0.773-0.913)、0.981(95%CI:0.935-0.998),对应的特异度分别为61.76%、97.06%,灵敏度分别为93.42%、88.16%;血清NAMPT、mir-206二者联合预测慢性心力衰的AUC为0.993,特异度为97.06%,灵敏度为96.05%。见图1,表5。
图1 血清NAMPT、mir-206水平诊断慢性心力衰竭的ROC曲线
表5 血清NAMPT mir-206水平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诊断价值
3 讨 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为乏力、呼吸困难、水肿等,对患者日常生活带来很大困扰[7]。并且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重,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此,及时诊断及时治疗对减少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有重要意义。NAMPT具有调节炎症反应及肿瘤发生与发展的作用。如:李杨杨等[8]研究表明,NAMPT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中呈高表达,并且NAMPT表达水平增高可加重炎症反应,增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死率。苟小霞等[9]研究表明,NAMPT参与着细胞间信号传导,细胞增殖,在脑胶质瘤中呈高表达,且与脑胶质瘤预后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显示,NAMPT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表达水平高于健康者,且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增高,NAMPT的表达水平也逐渐升高,提示,NAMPT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呈高表达,且高表达水平NAMPT可能与慢性心力衰竭发生有关。BNP是诊断慢性心力衰竭的标志物,随着慢性心力衰竭的加重,BNP会逐渐升高[10]。LVEDD、LVEF也是反应心功能的有效指标,LVEDD会随着心力衰竭的加重而增加,LVEF随着心力衰竭的加重而降低。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NAMPT与LVEDD和BNP水平之间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提示血清NAMPT和LVEDD、LVEF、BNP共同发挥作用,参与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与发展。
mir-206位于人类染色体6p12.2上,是miRNA家族成员,参与细胞分化与血管形成[11]。郭登斌等[12]研究结果显示,mir-206与骨的发育有关,并且能够抑制骨细胞分化,在骨折延迟愈合患者中呈低表达。白爱红等[13]研究结果显示,mir-206在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血清中呈低表达,且表达水平与胰岛素抵抗有关。本研究结果显示,mir-206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呈低表达,且表达水平与心功能分级密切相关,提示,mir-206参与着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进展。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mir-206水平与LVEDD和BNP水平之间均呈负相关,与LVEF水平呈正相关,提示血清mir-206与LVEDD、LVEF、BNP共同参与着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与发展。BNP作为临床预测慢性心力衰竭的常用指标之一,灵敏度、特异度均已获得大量临床证据支持,但BNP水平变化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关,仅以其作为预测指标可能会存在漏诊或误诊患者,因此在结合患者临床表现的基础上,尚需参考其他易于检测的血清指标进行判断,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本研究ROC结果显示,血清NAMPT、mir-206二者联合预测慢性心力衰竭的AUC为0.993高于血清NAMPT、mir-206单独预测慢性心力衰竭的AUC(0.853、0.981),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提示全面检测血清NAMPT、mir-206水平对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有一定预测价值,对辅助鉴别慢性心力衰竭具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NAMPT表达水平升高、mir-206表达水平降低,与患者心功能分级有关,对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有望成为诊断慢性心力衰竭的生物学指标。但后续还应加大样本量,进一步对本研究结果进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