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共生理论的大视听产业融合共生发展路径探析

2022-04-28王润珏

视听界 2022年2期
关键词:共生广电旅游

王润珏

在信息化、融合化的趋势下,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领域的新产品、新业务、新业态不断涌现,广电行业向着大视听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数字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2021年10月发布的《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构建新时代大视听全产业链发展格局”[1]的目标,也明确了广电行业及大视听产业的发展方向。

当前,以“信息化”为特征的产业融合持续推进,视听行业机构类型更加丰富,行业与各产业领域及政治、文化等社会系统的关联更加深入、广泛,大视听产业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关联的复杂化程度随之增加。厘清视听行业与国民经济不同产业领域关联互动方式,有助于在多产业协同发展的视角下探索行业发展创新的空间和路径。

一、共生理论的适用性及大视听产业共生关系的确认

(一)大视听产业特征与共生理论的适用性

大视听产业是广电业融合发展的高级阶段,广电行业是大视听产业的内核。我国广电行业的独特性决定了大视听产业关联范围的广泛性和发展逻辑的复杂性。广电行业所承担的舆论引导、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国际传播、技术创新等职责也一同整合进大视听产业的发展目标之中。智能化时代,国家和社会对大视听产业在社会治理、文化传承、产业创新、国家软实力建设等方面的作用有着更高的期待,也由此决定了大视听的产业发展路径探索不是单纯的产业话题,也无法完全通过产业理论来解读。

共生理论诞生于生物学领域,揭示了普遍存在的“共生”现象,即不同种属按某种物质联系形成共同生存、协同进化或抑制的关系。20世纪以来,共生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研究,为探讨社会系统演变和进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共生理论能够为厘清大视听产业与不同产业领域之间物质、能量交换逻辑变化趋势,把握互动关系演化路径和探索共生发展的未来路径提供具有创新性的框架和思路。

共生理论认为,共生是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核心要素包括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共生单元是指构成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它是形成共生关系的基础与基本物质条件。共生模式,即共生关系,指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和强度,它既反映共生单元之间物质和信息的交流关系,也反映它们之间能量的互换关系。从行为方式上,共生模式可分为寄生、偏利共生和互惠共生三种模式;从组织程度上,共生模式可分为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四种模式。共生环境是指与共生关系产生和发展所联系的环境,指共生单元以外的所有因素的总和。[2]

(二)大视听产业共生关系的确认

因国民经济所涉行业领域众多,发展特征、规律各异,为更好地结合产业特征进行讨论,本文分别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中选取农业、汽车制造业、旅游业三个领域,对其与大视听产业的共生关系进行探讨。

从宏观层面来看,长时间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为各行各业实现自身发展、形成共生关系提供了基础和保障。我国经济先后经受住了次贷危机、自然灾害、中美贸易摩擦、新冠疫情等多重考验。在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经济下滑的背景下,我国GDP仍然保持增长并突破百万亿大关,2020年、2021年增幅分别为2.3%、8.1%。

从行业发展的趋势来看,截至2019年新冠疫情发生以前,广电业、农业、汽车制造业、旅游业的总体收入都在此过程中经历了长时间的正向增长,呈现出与国民经济总量一致的发展走势。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年度统计数据为依据,分别对广电业与农业、与汽车制造业、与旅游业的年度总收入、总产值等数据进行相关性检验。[3]结果表明,2011-2019年广电行业收入与三个行业之间的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98、0.96、0.99,存在强相关性。进一步对广电行业与各行业收入进行回归分析,数据显示三个行业与广电业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Multiple R和R Square值均超过0.9,且回归模型与实际数据的拟合程度非常高。因广电行业的规模远小于其他三个行业,共生关系以非对称互惠模式为主。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行业发展出现分化:广电业与农业、汽车制造业共生关系未出现明显变化;旅游业受新冠疫情影响,收入出现断崖式下滑,与广电业共生关系出现拐点,后文将进一步展开分析。

二、乡村振兴:大视听产业与农业共生发展的核心主题

(一)大视听产业与农业的共生模式

近10年来,大视听产业与农业呈现连续共生的状态。在这组共生关系中,大视听产业和农业两个共生单元以农村地区和农村居民生活为主要共生界面,展开信息、资源、能量交换。大视听产业与农业的共生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于视听产品和服务消费逻辑的间接性关联互动

广电行业村村通工程的推进和农村互联网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音乐、影视、游戏等融媒体服务向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下沉奠定了基础。截至2021年6月,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59.2%,农村网民规模达2.97亿,占网民整体的29.4%,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6%。[4]同时,受益于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扶贫开发,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增长,作为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一部分的视听消费支出随之增长。农业增加值的一部分以个人用户消费的方式,以“货币”为主要介质流入大视听产业。

2.基于视听产业和农业运行逻辑的直接关联互动

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接续实施,直播电商成为农产品销售的新途径,智慧广电服务乡村振兴行动广泛展开,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为代表的各级广电机构和各新媒体视听服务平台均通过直播销售、开辟购物专区/专场/专题等形式开展助农服务。视听平台在促进农产品和资金多向流动的同时也实现了平台功能、价值的拓展。

3.基于农村生活方式和农业数字化发展逻辑的深层互动

在信息化进程中,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数据成了“新农资”。2015年,农业部发出《关于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提升信息化能力的通知》,决定在全国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并把这项工作作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弯道超车”、城乡协同发展的重要措施。[5]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华风气象传媒集团旗下的北京华风天际气象服务有限公司等视听机构深入参与了该项目的课件制作、培训实施等环节中,以技术普及、知识传播等方式助力农业增产增收。两个共生单元互动的影响时间跨度由即时性向长期性扩展,并深入至产业发展逻辑层面。

(二)大视听产业与农业的共生发展趋势

“乡村振兴”是从国家层面确定的大视听产业与农业共生发展主题词。2021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正式发布,提出“到202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农村生活设施便利化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的发展目标。2021年11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关于开展智慧广电服务乡村振兴专项行动的通知》,提出从宣传引领、消费帮扶、人才教育帮扶、公共服务等方面组织开展智慧广电服务乡村振兴专项行动。

国家和行业政策廓清了大视听产业与农业的共生发展的总体环境与政策导向,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村生活设施便利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近期乡村振兴的核心任务为扩大视听产业与农业的共生空间、深化互利式共生关系提供了思路。两个产业的共生关系表明,农业产值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提高将带来视听产业收入增长。这也就意味着,深度融入和服务农业现代化、助力现代农村建设将成为大视听产业与农业融合共生的核心逻辑。

一方面,视听行业可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信息、知识需求出发,发挥视听内容生产的专业优势,以在线慕课、短视频、有声书等视听形式提供农技推广、农产品市场供需信息服务。其中,因农业生产受地方气候、水土等区位因素影响明显,农技、农资、农产品供需也具有区域性特征,地方广电和视听机构可充分发挥接近性优势,与地方农技推广中心、供销社开展深度合作,提供与本地农业资源条件和农村生产水平相匹配的视听内容服务。另一方面,视听行业可加强对智慧广电平台功能体系的规划设计,使其在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中更好地发挥公共服务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功能。智慧广电是广播电视面向数字化社会的关键战略,也是大视听产业建立跨行业、跨领域产业生态的关键。与真假信息夹杂的互联网平台相比,智慧广电网络平台的公共服务属性和安全稳定特征更加突出,不仅可以在农产品销售环节发挥作用,还能提供应急信息、民生医疗、农业金融保险、人力资源等多元服务。同时,与农田监控、环境监测等农业物联网服务体系对接则能够实现智慧广电与智慧农业的一体化共生。开展这些业务将大幅提升智慧广电体系的平台价值,但需要广电机构走出自己的舒适圈,与不同领域的机构在合作模式、协调机制等方面进行反复磨合。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运用融媒体手段讲好新时代中国农村故事是大视听产业的历史责任,涉农影视内容也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从第14部的农村生活轻喜剧《乡村爱情》,再到以《山海情》为代表的系列扶贫攻坚主题影视作品,经典农民影视形象和农村题材影视作品深受我国公众喜爱。农业主题精品内容不仅有明确的政策指引、明朗的市场前景,还能增进不同行业对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现状、营商环境、发展机遇的了解,助力农村资金、技术、人才引进。视听内容生产主体和平台运营方可在视听节目策划、创意、排播时更多地将农业、农村话题纳入视野之中,对涉农主题的内容生产给予更多的投入。

三、智能移动:大视听产业与汽车制造业共生发展的重要命题

(一)大视听产业与汽车制造业的共生模式

大视听产业与第二产业中的汽车制造业处于连续共生模式,且关联程度非常紧密。汽车制造业营收与广电业收入呈现正向相关性,两个共生单元之间的共生关系形成了汽车销售、车载系统、媒介内容等多个共生界面,以货币、信息、技术为主要共生介质。视听行业与汽车制造业的共生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平台是汽车制造业开展市场推广活动的重要平台,汽车制造业也是视听行业广告收入的主要行业

经典汽车广告不仅大幅推动品牌汽车的销售,也成为载入中国广告历史的经典案例。例如,20世纪80年代的丰田汽车广告“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就有丰田车”,20世纪90年代的红旗汽车广告“坐红旗车,走中国路”。艾瑞咨询2021年发布的中国汽车行业营销趋势分析显示,数字化营销已经成为我国汽车营销的主流方式,并引入了大数据营销、智能营销和一站式数据营销管理平台,呈现出渠道多元化、内容多元化、方式多元化的趋势(见图1)。[6]在整体营销逻辑中,数字化视听媒体仍然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参与主体,发生变化的只是媒体平台、媒体类型和平台的应用方式、参与场景。

图1 线上线下整合营销及特点

2.汽车本身的视听传播价值被不断开发出来

以汽车为载体的视听媒体资源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线下移动传播平台。随着电子屏幕、LED灯具等展示技术在汽车制造和装饰中的应用,城市公交车、长途大巴、出租车等公共交通车辆的广告传播价值尤其受到重视,运作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例如,北京公交集团成员企业北京巴士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广告传媒业务收入达3.7亿元,毛利率75.97%。[7]

3.汽车产业全面拥抱智能互联,视听产业与汽车产业共生界面进一步拓宽

智能车载系统的研发可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最具代表性的是通用汽车基于无线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卫星提供的OnStar远程语言帮助服务。如今,智能车载系统已经成为车企和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关注的研发重点,互联驾驶、语音识别、视听娱乐、信息服务等越来越多的功能被集成于该系统之中。沃尔沃2014年推出的面向未来的智能汽车生态系统已经具备移动互联(Connect)、服务(Service)、娱乐(Entertain)、导航(Navi)、便捷控制 (Control)等34项智能应用及服务。目前,威马EX5-Z、理想 ONE、蔚来 ES6等热销国产新能源汽车交付时均已预装了QQ音乐软件。

(二)大视听产业与汽车制造业的共生发展趋势

视听行业与汽车制造业的共生关系开放程度较高,两个行业之间存在持续、频繁的信息、资源、资金的双向流动,共生发展过程中还演化出了新的产业增长点和新的能量、资源交换机制和分配关系。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视听行业与汽车制造业之间新的共生界面和共生空间正在孕育形成,以下两个方面最为突出:

1.专门面向汽车视听功能使用场景的视听产品和服务

汽车制造企业对车内屏幕尺寸、功能设计十分关注。例如,特斯拉Model S配置可允许司机和乘客自主调整角度的17英寸可倾斜屏幕。2022年新款福特蒙迪欧驾驶台屏幕由12.3英寸液晶仪表盘和27英寸4K大屏组成,总宽度达1.1米。车内屏幕尺寸越来越大,易用性、交互性越来越强的发展趋势为高质量视听服务的接入创造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爱奇艺已与东风日产达成独家合作协议,为全系东风日产车型提供车载视听娱乐智能解决方案。车载视听应用需充分考虑车内使用环境和驾乘人员的使用方式与常规移动终端的区别,需要从互动逻辑、调用方式到操作界面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在内容版权采购、专区规划时也需要针对车内场景制定专门的规划。从长期来看,视听企业和汽车制造企业的深度合作不仅可以发掘车载视听服务市场潜力,还能够提升车载屏幕硬件带来的用户体验,实现两个共生单元产业的共赢发展。

2.视听机构成为智能汽车生产的投资者和汽车智能系统研发的参与者,从产品、业务层面的融合走向资本、产权层面的共生

“新势力造车”是近年汽车制造业的发展热点之一,互联网企业已经成为这一浪潮中的先行者。腾讯于2019年、2020年先后两次注资蔚来汽车,已累计持有后者15.1%的股票,成为蔚来汽车第二大股东。2020年2月10日,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等11部委联合印发《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其中指出:智能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智能汽车是指通过搭载先进传感器等装置,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具有自动驾驶功能,逐步成为智能移动空间和应用终端的新一代汽车。[8]因此,智能时代的汽车产业应成为视听机构投资不容忽视的重要领域。其中,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作为智能汽车发展重要的分赛道之一,与视听产业存在着技术、信息、内容等多重交流互动接口。从产权层面与汽车制造行业进行对接将成为视听产业与汽车产业深度共生的切入点,有利于视听机构从较为边缘的第三方服务供应商身份转化为产业链结构打造的参与方,提早布局智能移动场景中的视听产品研发。

四、转型重构:大视听产业与旅游业共生发展的阶段任务

(一)大视听产业与旅游业的共生模式

视听行业与旅游业有着与生俱来的紧密联系。旅游业的运转有赖于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兴趣及到达、停留行为的实现。视听业则在人们形成对旅游目的地的向往和实现行动转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视听行业与旅游业的共生关系主要体现为视听内容生产和传播活动所建构的拟态环境对公众旅游目的地认知和旅游意愿之间的关系,但这种影响并非总是正向的。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学者李普曼就在《公众舆论》一书关注到“楔入在人和环境之间的虚拟环境(Pseudo-Environment)”[9],并提出一个假设:每个人的行为依据都不是直接而确凿的知识,而是他们自己制作的或者别人给他的图像……这种对世界的想象方式,决定着人们在任何特定时刻将要做出的行为。它并不决定人们的成功与否。它决定着人们的努力、人们的情感、人们的希望,而不是它们的现实和结果。[10]建构“拟态环境”正是视听行业的主要功能之一。从旅游业和旅游目的地经营的角度来看,“为了使远处的情形不至于成为在注意力边缘上摇曳的模糊事物,就应该把它转换成图像,使人能够看到产生认同感的机会,否则就只能使很少的人在很短的时间里感兴趣”[11]。

各地文旅主管部门和旅游机构普遍运用视听手段建构拟态环境,视为让人们对旅游目的地、旅程产生向往和认同的关键环节,通过在视听平台中投放旅游广告、为影视内容提供拍摄场地、出资定制纪录片、节目植入等形式向公众展现旅游目的地的风土人情以激发人们的旅游愿望。近年来,综艺节目、电影、电视剧、社交短视频还带动了许多非景点的旅游消费。2021年春节档上线的电影《加油,李焕英》取景地襄阳卫东机械厂、文字六〇三文创园和湖北省化纤厂成为公众旅游打卡地。

媒介融合提升了视听机构建构拟态环境的能力,视听行业对人们旅行行为的影响进一步加深。移动互联网时代,旅游类APP、旅游博主成为新的拟态环境建构主体,他们通过旅行日记、线路推荐、景点照片、旅行攻略以及VR影像等方式更加立体地呈现旅游目的地。社交短视频平台的交互性也使得新的“拟态环境”具备了一定的互动功能,对公众的吸引力也随之增强。这些平台还集成了酒店、机票、景点门票、餐饮等旅游过程中所涉环节的预订和支付功能,缩减了从“兴趣”到“行动”的过程环节,对公众旅行行为实施的促进作用更加直接。

值得关注的是,当旅行体验与拟态环境之间的差异过大时,将使游客因心理落差产生失望、气愤等负面情绪,也常常因为对某一个环节的负面情绪而延展至整个行程,并形成对旅游目的地以及媒体平台的负面评价。例如,2021年国庆假期,因小红书平台博主推荐,“粉色沙滩”获得了极高的网络搜索热度,成为许多游客的旅游目的地(见图2)。但网红景点与游客现实体验的落差产生的负面评价形成了国庆假期旅游业的负面舆情热点之一。小红书也因推荐的一系列网红旅游地与现实情况的巨大差异引起用户强烈不满,最终于10月17日发布官方道歉声明。截至2021年10月20日,微博上#小红书的网图滤镜有多强#的话题,阅读量高达4亿。

图2 “粉色沙滩”搜索热度情况(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视听媒体对旅游业的舆论监督是这一组共生关系中较为特殊的互动方式。主流媒体和社交媒体平台中对于旅游业服务不规范、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的报道和跟踪一直是旅游议题的报道重点,也是节假日新闻报道的热点话题之一,涉及虚假宣传、天价收费、违反旅游合同、公共服务滞后、强制购物、卫生条件不达标、过度商业化等多个领域。从短期来看,媒体曝光会影响公众对景区的印象,对景区甚至城市形象、旅游收入造成负面影响。但从长期来看,舆论监督将促进当地旅游发展的规范化和旅游运营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旅游业的健康、良性发展。

(二)大视听产业与旅游业的共生发展趋势

视听行业与旅游业的共生模式呈现间歇性特征,以2020年为转折点。2011-2019年,视听业与旅游业均保持连续增长,两个产业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99,处于紧密共生状态。但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国内国际旅行人数骤减,国内旅游总花费及相关业务收入出现断崖式下降。其中,国内旅游总花费降至22286.3亿元,低于2012年水平,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更降至冰点。视听行业方面,居家时间的增长反而带来公众媒介接触时间、消费需求的增加,行业收入继续增长。传媒业与旅游业之间的共生紧密度大幅降低,共生关系弱化。纳入2020年数据后,广电行业收入与国内旅游总花费之间相关系数降至0.52。2021年,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和旅游行业转型探索,视听行业与旅游业新的共生空间、共生界面也在酝酿发展,并有再次形成共生均衡态势的可能。

1.旅游业采取了一系列以“本地化”为关键词的创新性的自救措施

美团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指出,当前我国旅游业正呈现出“本地化”的新发展特征,异地游客在旅游消费偏好和行为方式上更贴近本地居民,本地居民休闲需求也快速增长,成为旅游消费的重要力量。[12]本地旅游业与区域性视听机构之间新的共生空间也由此孕育发展。例如,全国两千余家县级融媒体中心在获取本地旅游信息、发掘本地旅游需求、向本地公众推送旅游信息方面有着天然的便利性。而省、市级广电机构既了解地方公众的习俗偏好,又建立了面向多终端的融媒体矩阵以及与本地县级融媒体中心之间的合作交流网络,能够在区域内旅游信息流动、旅游资源整合、旅游需求调动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2.数字化正在重构整个旅游的消费场景,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的应用带来了视听与文旅融合发展的新逻辑

2021年春节期间,由新华网和阿里巴巴成立的内容科技公司新华智云在江西滕王阁景区推出了中国景区首款个性化数字文创产品——定制化的景点短视频内容生产服务。该产品将设置在景点的交互设备采集与后台的智能生产平台相连接,将游客本人及所处的时空场景与数据库积累的滕王阁相关的诗文、书画、图片等素材和动画、AR、抠图等技术相结合,由机器自动化地生成定制化的短视频。[13]该文创产品不但创新了新华社、阿里巴巴与旅游景点的联结关系,还制造了全新的游客与内容平台、景点(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与平台的数据、信息联结方式。

在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影响下,旅游业的数字化转型进一步加快。数字电影、数字博物馆、虚拟IP、VR/AR、数字酒店、数字景区、数字艺术品等形式都不断带来传统旅游方式、旅游场景、文旅产业链等多个维度的创新突破。在每一个数字文旅的创新维度中,“视听”都是不可或缺的核心元素。这也意味着在数字化文旅消费逻辑中,从数字场景到NFT艺术品再到元宇宙,基于前沿信息技术建构的视听场景和制作的视听产品本身就可以成为旅游目的地、旅游纪念品,而无须依赖实体旅游目的地。具备这些产品运营能力的视听企业也不再仅仅是连接游客和旅游目的地的拟态环境建构者,而成为旅游产业链中的成员机构。

五、发展环境与产业逻辑:建构大视听产业共生体系的关键词

探讨视听行业产业化发展路径问题的复杂性源于其承载的社会职能的多元性和关联行业的广泛性。在共生理论的视域下,通过对上述三个行业的数据测算和具体分析可以发现,视听行业已在我国经济发展和行业自身演进的过程中与多个行业领域形成明确的共生关系,产业融合共生是大视听产业的未来发展指向。

视听行业的共生谱系具有多元性和动态性特征。在不同时期、与不同行业所处的共生关系,形成的共生界面、互动方式又有所不同。发展环境和产业逻辑是对共生关系状态和发展趋势具有决定意义的影响因素。其中,发展环境包括政策环境、技术环境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等,产业逻辑包括产业的发展阶段、发展态势和演进规律等。某一个因素的变化可能导致共生关系的消失,也可能形成新的共生空间和共生界面。因此,把握其与共生行业之间的共生模式及变化趋势,是求解智能化时代我国传媒产业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对大视听产业融合共生路径的探讨需要对其与不同行业共生单元进行针对性的深入分析。大视听产业共生体系的建构有赖于对发展环境和核心共生行业发展逻辑的把握,并对新生共生关系和既有共生关系的变化始终保持敏感。

注释:

[1]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发展规划[EB/OL].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官网,(2021-10-08).http://www.nrta.gov.cn/art/2021/10/8/art_113_58120.html.

[2]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7-55.

[3]因国家统计局产业分类中没有对大视听产业的统计分项,农业发展数据仅报告总产值数据,本文以产业核心领域广电行业总收入及农业总产值、汽车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旅游业国内旅游收入数据为主要数据进行测算。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新浪网,(2021-08-27).https://finance.sina.com.cn/chanjing/cyxw/2021-08-27/doc-ikqcfncc5270431.shtml.

[5]关于做好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提升信息化能力的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官网,(2017-12-03).http://www.moa.gov.cn/nybgb/2015/shiyiqi/201712/t20171219_6104090.htm.

[6]艾瑞咨询.洞见新消费——2021年中国汽车行业营销研究报告[R/OL].艾瑞网,(2021-12-14).https://report.iresearch.cn/report/202112/3894.shtml.

[7]北京巴士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年度报告[EB/OL].北京巴士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网,(2021-06-11).https://www.bbcm.com.cn/dqbg.

[8]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官网,(2020-02-24).https://www.ndrc.gov.cn/xxgk/zcfb/tz/202002/P020200224573058971435.pdf.

[9][10][11][美]李普曼.公众舆论[M].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1+18+125.

[12]刘佳昊.旅游“本地化”的发展特征及成因分析[EB/OL].美团网,(2021-10-27).https://about.meituan.com/research/home.

[13]新华智云.中国景区上线首款个性化数字文创产品[EB/OL].微信公众号,(2021-02-21).https://mp.weixin.qq.com/s/s97kDxBJpmO-p8J05d4wMg.

猜你喜欢

共生广电旅游
同心守“沪”上海广电人在战“疫”一线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在体验中走向共生
旅游
广电新媒体发展需要“融合”什么样的人才
广电媒体跨界经营的三种模式
广电媒体产业化前景的三种期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