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职业实用性为导向的高职体育相关研究回顾

2022-04-28陈祉睿朱健文

当代体育 2022年13期
关键词:实用性教学内容院校

陈祉睿 朱健文

本文检索与阅读高职体育改革与职业实用性体育的相关研究的核心期刊文章,了解高职体育的实施现状,回顾学者对高职体育改革的探索与观点演变,总结研究中的优点与不足,为相关研究提供思路借鉴以及为院校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除此以外,一系列国家政策的颁布如2010年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9年国务院发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2021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等等,体现出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支持和厚望,也体现出社会对于高技术、高素质的一线产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招生规模扩大、课程改革、教师队伍建设等徐徐开展,但学校体育始终处于学校教育的边缘位置。高职体育的教学现状落后于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浪潮,与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节奏不相适应,使本应该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影响作用的体育课程未能得到专业的支持,最终影响人才培养的完整性和效果。相关领域的学者对高职体育的探索和讨论也从未停止,回顾前人研究,可为后来者提供思路借鉴和实践指引。

1 高职体育改革的相关研究

1991年国务院下发了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20世纪末,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并注重高职院校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培养与提高,与现代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接轨。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是从原来的中等职业学院直接升级,其指导思想、教学理念、课程体系等并未进行相应升级,出现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与社会期望、学生需求不相适应的情况,体现在体育教育中亦是如此,催生体育界学者对高职院校体育改革的呼吁。谈及高职体育改革,学者们普遍揭示了当前高职体育教育中存在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不明确,目标模糊、未能与本科院校培养目标进行区分,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模式固化,教学内容竞技化,方法单一等问题。王玉扩对此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指出高职体育教学目标未能依据高职教育对象的复杂构成进行改革和调整,存在沿用中等职业学校目标或盲目向普通高等体育教学看齐的情况;体育教学体系职业特征不明显、缺乏社会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学校资源落后导致体育教学难以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文件的要求;体育教育思想落后,仍以传授体育知识、体育技能的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要任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时代、社会生活脱轨等问题。遗憾的是,在十多年以后,同样的问题依然普遍存在。周杏芬表示高职体育教学的目标模糊,忽视了自身所应服务的人才培养特性,体育教学观念仍然滞后;体育课程结构相对简单,教学内容以应付学生体质测试以及学习传统的运动项目诸如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等,教学以教师讲解、学生模仿的传统方法为主;还从师资力量、体育科研、体育教学评价等方面叙述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不足之处。

基于此,学者们从指导思想、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各维度对高职院校的体育改革建言献策,以素质教育为本位,秉承“健康第一”的理念,突出职业特色成为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主流。

陈寿根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具体实践为例,从课程理念、目标、结构、教学方式、评价办法和资源开发等方面阐释“素质本位”高职体育课程的模式。“素质本位”的高职体育课程由四种基本类型的课程组成,分别是:综合素质课程、兴趣选项课程、运动保健课程和运动训练课程,并展示了各类课程具体涵盖的模块与教学内容。马柏平总结与分析了素质教育观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任务与特点,强调在培养目标上突出职业性、实践性,改革以往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模式,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使学生们具备未来职业人所需要的实用体育知识、一般身体素质、职业特殊素质(指生存、发展、抗自然、抗挫折等能力)及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胡靖平等认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应构建实现运动健身、掌握技能、运动育人“三位一体”的目标,目标要体现职业岗位差异、倾向岗位所需身体素质;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强调进行职业类型身体技能分析,形成具有专业特色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实行“三自主”与课课练相结合。

陈尉等构建了高职体育精准化三导教学模式,分别为引导教学模式、督导教学模式与向导教学模式。从思想、兴趣、终身体育三方面进行引导;开展体测达标、运动技能提高的督导;向导教学模式主要是根据专业职业特点发展“核心”力量、“核心”素质,实施精准化教学,促进身体素质提升,为职业工种服务。李勇等针对目前高职体育教学模式存在单一化的现象,在“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背景下,在智慧校园以及全课程信息化建设的推动下,从课前教学准备、课中互学探究、课后反馈评价三个方面来构建基于“互联网+”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时艳等在“特高高职”建设背景下调查和研究了江苏省高职院校公共体育发展的路径。学者们指出目前江苏省高职院校存在公共体育教学质量整体下滑,立德树人功能还需提高,保障条件仍需加强等发展现状;并对应提出充分挖掘、发挥高职院校体育的德育功能,强化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营造高职院校体育文化氛围,建立体现学科专业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提高特高高职公共体育教师职业素养的发展路径。

2 以职业实用性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体育研究概述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中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员,其培养目标和路径应有别于中等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教育院校,体育教育作为高职院校教育的关键要素,同样具备培养社会所需“职业人”的担当和能力,学者们在此也进行了诸多探索。

对于职业实用性体育的界定目前尚未有統一的定义。张善禄,李其琪在1996年对“职业体育”进行界定,他们认为职业体育正是以提高职业身心素质,补偿职业所致的身心片面发展,防治职业病患,从而提高和保持劳动生产率与健康水平为目的的体育活动。此后有不少学者对职业实用性体育进行过界定,从学者们的观点中不难看出,职业实用性体育是在学校体育教育的大背景中开展的,有意识、有目的地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的基础上培养职业所需的身心素质的体育教育活动。

以职业为导向开展高职体育教育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谭华表示工业现代化对劳动者生理和心理素质都提出了新要求,劳动者素质是影响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体育不仅可以提高劳动者的一般健康水平,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还具有发展职业素质和补偿单一劳动对身体的消极影响的重要功能。并建议从编制职业劳动图谱、制定适用于职业培训的体育大纲、调整在职职工体育三方面来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素质。李凤华阐述了高职体育教育中职业实用性的重要性,总结了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具备结合职业、预防职业病、教学内容因专业而异、强调树立终身体育意识的特点;以及在确定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内容时应遵循健身性、实用性、补偿性、趣味性、可持续发展五个原则;教学形式可包含一般实用性训练、职业实用性体操和运动项目、辅助性或针对性训练、拓展训练等。

在以职业实用性为导向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上,刘宗惠、吴龙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概括众多专业,要在掌握不同专业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规格、素质要求、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的基础上,来针对性、差异化地确定教学目标,从而确立教学内容、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合理配置教学资源、科学制定体育教学评价及考核的方法。

在以职业实用性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的改革中,卢劼总结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过程需明确学生的知识储备、素质结构、能力要素等方面的培养目标,构建知识点与一线岗位有机结合、内容丰富、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通过准确定位需求、分专业细化体育课程体系,提升教师的服务意识、加强体育课程与所属专业的融合互通,将体育课程切合到专业建设中、成为专业主干课程中的一部分、从而提升体育课程改革成效等促进体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具体建议。

在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策略的探索中,姜生成构建了针对职业体育能力,面向社会需求的“岗位主导”体育教学新模式,新模式建立在面向未来“岗位体能胜任力”和“终身体育锻炼”的发展目标之上,其结构是确定各个专业培养目标→明确各个专业培养所面向的每个职业岗位体能胜任力和身体素质要求→分析确定自身体能素质与职业岗位体能胜任力的差距→针对差距设计、选择训练项目→针对选择的训练项目形成课程单元教与学→完成每一单元体育课程所针对的练习项目→完成每一职业岗位体能胜任力的综合项目练习→达到职业岗位体能胜任力的基本要求,具备履行职业岗位体能胜任的能力和终身体育锻炼能力。商汝松对职业体能的基本含义、当代各类职业所需的体能及高职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以职业体能需求选择教学内容、运用网络课堂提升理论课教学效果、引进课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加强体育保健知识的教育和创新体育教学评价方式等对策与建议。吴宝全从“三个需要”阐述高职体育教学策略实施的必要性,分别是促进高职生良好社会发展的需要、深化高职体育教学策略需要以及实现高职体育价值需要;并进一步给出加强高职体育教学的策略包括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与课堂教学的特点安排恰当的教学内容,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强化体育精神的培养,加强职业能力培养,采取校内外一体化的方式进行体育教学。

3 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内容优化的相关研究

学者们在谈论至职业实用性体育的教学内容时,均强调根据专业类别与专业特点来进行内容构建。曹锦飞以教高[2004]3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的通知》中专业分类为依据,对我国高职院校的78类专业进行梳理,根据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强度等特点归纳为12大类,总结了每一类所对应的职业体能需求及可供选择的课程内容。

关于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与设计的原则,徐志刚认为在确定职业实用性体育内容时应考虑工作形式、工作条件、工作性质,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某种体育锻炼,培养满足职业体能需要的能力;符合4个原则:有助于培养未来劳动人才运用实用性体育知识、技术的能力,能够达到特殊职业所需要的身体素质要求,所选动作结构要与掌握的职业技术、职业体能相符合,所选动作能针对性预防和纠正职业技术对人体的不利影响。董翠香等也指出在进行高职体育课程内容选择时应考虑本专业专门人才的劳动形式、劳动条件以及劳动性质三个方面。此外,赵丽琼认为高职体育课程内容选取应符合6个原则:全面性和发展性;循序渐进;针对性;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

关于课程内容、教学内容的具体设置与实施策略,胡振浩认为高职体育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健康属性和职业属性,高职体育课程知识与实践体系中,应包括满足学生个体健康需求与胜任岗位所需的职业体能两大范畴。与其相对的课程结构为第一学年开设体育选项课,学生按个人兴趣,选择运动项目;第二学年,开设职业体能课,结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针对性的提高学生职业岗位所需的身体关键部位的素质和素养;同时在教学实际中,充分模拟职场情景,营造职场氛围。徐志刚提出在实施过程中要突出实用性,注意合理性,强调终身性。周务农等提出了基于“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和“职业特色”三维视角的高职体育课程体系构建框架,整体上包括基础体育教学内容、体育选项教学内容、职业特色选修内容、体育文化拓展内容以及体育个性发展内容5个部分。

4 相关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行了较多的探索,但研究方向相对分散。总的来说,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受政策、社会偏见、生源、学校资源条件、教学观念等各因素的影响,长期滞后于高职院校学科专业课程的发展,体育教育的价值未受到学校重视与挖掘,处于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地位。多数研究认为无论是从指导思想、课程体系、评价体系到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都应该摆脱普通高等院校与中职院校体育的束缚,明确高职院校的定位与人才培养的目标,走出符合高职院校特色的体育教育之路。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终身体育、素质教育、健康教育是共性目标,而突出职业实用性是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核心。

虽然前人在体育教学内容开发与设计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①在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比较宏观,大多停留在什么运动项目与该职业需求相匹配的层面,具体实施的方案较少。②与学校以及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联系不够紧密。人才培養方案是学校落实党和国家关于人才培养总体要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是实施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学校体育的开展也应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服务。③改革主要聚焦在体育课,对课外体育活动的研究较少。职业实用性体育的开展必须突破体育课堂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在课后体育活动、社团、竞赛等方面也要融入,包括在校外也能进行。

(作者单位:1.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猜你喜欢

实用性教学内容院校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基于实用性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探索
凤凰精选
抢眼披风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