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清“脉络”强健“筋骨”

2022-04-28曹津源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22年3期
关键词:假币脉络小标题

曹津源

课堂指津

一、线索清晰,首尾照应

江西一位考生写命题作文“丢”,叙写“我”去小餐馆吃面条,想用假币消费后又自责的故事。文章以一张假币为线索,形成“消费假币”“假币来历”“心碎假币”“撕碎假币”“议论假币”的情节发展过程,特别是在“心碎假币”部分,作者围绕“我一定得把这假币花出去”的念想与“老板娘”的热情诚恳、辛苦劳作构成矛盾,展开细致的心理描写,让线索的延伸富有变化又真实可信;文章首有所“呼”——以一句简明的“人不能丢了诚信”开篇,尾有所“应”——“经历这件事后,我明白了假币应该‘丢’,但诚信万万不能‘丢’”,全文脉络清晰,首尾圆合,结构严谨。

线索大体上有以下四种类型。1.以物为线索,作为线索的“物”可实可虚;2.以事为线索,例如《社戏》以社戏为线索;3.以人为线索,例如《我的老师》以蔡芸芝先生为线索,叙写她与学生一起生活的多个片段,凸显“真爱”“和谐”的主题;4.以情为线索,面对河南中考作文题“我的青春里有______”,一位考生别出心裁地补题“无情”,叙写“爸爸”在三件事上(学游泳、登山、步行至奶奶家)对“我”的“严厉”甚至到了“残酷”的程度,把这三个场面贯穿起来的就是“看似无情却有情”这条线索。另外,时间、空间等也能成为写人记事文章的线索。考生必须增强线索意识,发挥线索与所写内容的相关作用,让线索与情节展开、发表议论、抒发情感等紧密联系,或拓展,或铺垫,或照应,或点睛,有时可以让用作线索的文字反复出现,以增强线索与情节的关联性;如果写“二三事”一类的文章,不要以多取胜,所选之“事”一定要与已经确定的线索吻合。

二、“叙”设悬念,文有曲折

“文似看山不喜平”,抑扬起伏、尺水兴波是常用手法。泸州市一位考生写《原来,这里还藏着成功秘密》,记叙“我”学跆拳道的经历。文章设置悬念,连设三“波”——跆拳道馆的老师“胖乎乎”的,“我”好奇、疑虑;胖老师一开始只让“我”擦地板,还说其中“有用意”,“我”好奇又憋屈;“我”擦完跆拳道馆的地板,胖老师才叫停,还问:“还学跆拳道吗?”“我”好奇、争强好胜……文章“曲径通幽”,胖老师道出一番“高论”,解开悬念,让“我”嘆服……后来刻苦练习的“我”终于“拥有了一道蓝色腰带”……如此一波三折的结构,当然能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

三、精心裁剪,详略得当

具体方法是:记叙文中能凸现主题的事件要集中笔墨详写,作为插叙、背景交代和次要描写的文字要控制篇幅,抒情议论文字不超过全文篇幅的五分之一;议论文中运用例证法,一般应概述事例,叙述一个例证一般不超过全文篇幅的四分之一。齐齐哈尔市一位考生写“从来没有这样______”,补题“快乐”,巧妙地把自己比作“一棵小小的芦苇”“一朵小小的野菊”“一条小小的鱼”。作者没有平均用墨,而是详写野菊享受大自然的愉悦和“既不因秋寒而枯萎,也不因孤独而选择春天”的品质,由自然属性进入社会意义,揭示“我活着,我快乐”的独特内涵,而这正是文章的闪光之处。这样,略写的“芦苇”“鱼”成为衬笔,让叙写野菊的文字成为演绎主题的主体,体现出谋篇布局的高人一筹。如果不善控制详略,必然会患上“结构畸形症”,导致文章没有重点,影响整体的和谐。

四、用小标题,力求“抢眼”

宁夏有位考生写半命题作文“我品尝了______的滋味”时,补入“读书”一词,记叙“我”在书中寻找庄子的淡定自若、荆轲的义无反顾和杜甫的胸怀天下的经历,运用“濮水乐”“易水寒”“茅屋暖”三个小标题,小标题都是三字主谓结构,精炼整饬,使文章脉络清晰。济南市一位考生的作文《那声音,常在我心田》,以三个小标题“晨之曲”“午之曲”“夜之曲”结构成文,将三个时段妈妈的脚步声喻为动人的乐曲,贯串自然,文势流畅。广东省一位考生写“特别的______”,以“同桌”补题,两个小标题同样特别”,分别是“幸?不幸?”和“冤家?战友?”,很有吸引力。

五、照应紧密,过渡自然

这里的照应除了首尾照应外,还包括题文照应、图文照应、所供材料与文章照应等。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在文中宜出现三次以上,给阅卷老师以突出的印象;过渡的方法有用自然段过渡、用开头语句过渡等。南通市一位考生的作文《一次相逢一份暖》,记叙“我”与旧桥下一棵小桑树的三次“相遇”,文中用“那年初春”“已是暮春”“又是一年初春”等词句作为照应和过渡,题中词语“相逢”出现5次,“温暖”“暖意”“暖人”“暖风”等词语出现6次,使文势畅达,立意“共享生命的温暖”得以凸显。

六、起承转合,严谨缜密

议论文起承转合的过程,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起”即开篇,常见的方法有:开门见山,亮出中心论点;定向地简叙一个故事,由事到理,引出中心论点;先揭示内涵,界定概念,然后明确中心论点。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简洁,文字一般不要超过全文的八分之一;“承”即“承接”开篇的论点进入分析论证,常见的方法有:举出典型事例,进入事例论证;引用名人名言,或阐发观点,进入道理论证。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四点:一是由“起”到“承”须有自然的过渡语句;二是要有明确的分论点;三是注意安排好由“承”到“转”的伏笔或铺垫;四是注意整体布局的合理性。一般来说,文章到“承”结束,文字不要超过全文的二分之一;“转”必须避免同一层次上相同类型的事例或名人名句的简单重复,事例论证与道理论证、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古与今等都可以互转,由现象到本质、由浅表到深层的递进结构更受青睐;“合”是补充、归纳、总结、回应、深化。

七、不落窠臼,以新取胜

一位哈尔滨考生的作文《不成曲调也是歌》,结构别出心裁,用代表音符的阿拉伯数字做小标题——“1(do)”“2(re)”“3(mi)”“4(fa)”“5(sol)”“6(la)7(si)”,把全文分成6个连贯的片段,开头分别用“早自习前”“离上课不到一分钟”“课间”“放学回家”“星期一”“青春的音符无休止地跳跃……”等与小标题呼应,描述校园生活或家庭生活的生动画面,最后以一句“我们唱的歌也许没有曲调,但歌声却从心底发出,最嘹亮”收尾,跳动的行文节奏与学子的朝气勃发相呼应,内容与结构都令人耳目一新。

佳作秀场

深思《卖油翁》,我解除困惑

长沙市一考生

重重疑云围绕心头:我学习已经很努力了,但成绩就是上不去。直到细读《卖油翁》一文,我开始有了转变……

读《卖油翁》,大多数人都认同“无他,但手熟尔”这一结论。细读之后,我却心生疑惑,“手熟”固然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但“手熟”与“无它”(排除其它所有条件)、“但”(只是)和“耳”(罢了)组合在一起,“手熟”就变为成功的唯一条件,这似乎片面化、绝对化了,与生活中的“成功”之道不符。

我认为“手熟”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而非唯一条件。就拿射箭比赛来说,先前中国队与韩国队不分伯仲,后来在亚洲杯比赛中,韩国女队屡摘桂冠,占压倒性优势,这是为什么?原来韩国队在以后的训练中运用了红外线和激光等高科技手段测试姿势、瞄准等动作的合理性,而且进行定量分析,为训练提供了大量的科学依据;而中国队的教练和运动员虽然刻苦训练,但主要靠观察凭感觉进行定性分析,所以射箭水平提升不快。由此可見,要取得高效率的成功,不仅要“手熟”,靠勤奋和刻苦,还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否则,即使获得成功,可能也是一时的,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用一个公式表示,就是:“手熟”+ 科学方法=高效成功。

诺奖获得者屠呦呦的研究经历也证明了这一观点。当初,她曾和其他科研人员试了200多种中药,试验提取方式380多种,真可谓坚持不懈,呕心沥血,但效果都不是很好。后来她在试验中更多地加入科技元素,放弃常用的水煎熬法,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在60摄氏度的温度下制取青蒿提取物,终于获得成功——这种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它就是青蒿素。试想,如果她一味采用旧法提取,“手熟”是有了,精神也可嘉,但试验还是不可能成功。

“‘手熟’+ 科学方法=高效成功”这一成事之道也给我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变化。以前,面对练习题,我会在“题海”中连续“游泳”以求“手熟”,结果却是头昏脑涨,思维迟钝。细读《卖油翁》后,我接受了“心理按摩”,调整了学习方法,在做题过程中插入弹琴、听音乐和散步等环节,并采用“先浏览,再定题”的方式进行练习。有了这两个“秘诀”,我的成绩明显提升,老师还表扬我“讲科学,有智慧”。这,是不是也可为“‘手熟’+ 科学方法=高效成功”这一公式提供佐证呢?

感谢《卖油翁》引发了我的思考,让我驱散了心头的重重疑云,找到了成功的“秘诀”。

点  评

文章采用“起承转合”结构,“起”的部分亮出新论——“‘手熟’+ 科学方法=高效成功”,“承”与“转”的部分,先由“外”及“内”,由“反”及“正”,然后由他人论及自身,条理井然,逻辑性强;论点的提出和论述处处照应文题,结尾“疑云散去”与开篇“疑云围绕”遥相呼应;“就拿……来说吧”“……也证明了这一观点”“也给……带来了变化”等过渡语句,使文章脉络清晰,衔接自然。

猜你喜欢

假币脉络小标题
四川非遗类旅游纪录片发展脉络浅析
串联知识脉络 巧用动态资源
让机关文稿小标题“亮”起来
精心打造心灵的小窗
安徽省宁国市公安局宁墩派出所:开展“识假币、防假币、反假币”宣传
小标题作文格式
漫话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脉络
假币识别眼镜
假币案概述
小标题作文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