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感受体验,建立情感链接
2022-04-28赵爱芳
赵爱芳
摘要:2018年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检测中心发布了我国首份义务教育质量检测报告,结论就是——我们的孩子美育薄弱。吴冠中先生曾指出:“美盲比2文盲更可怕”。美育究竟是什么?美育是不是一定要掌握艺术技能?该怎么给孩子做美育?笔者从概念和纲领性文件《指南》入手,用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你:幼儿美育的方向和途径。
关键词:美育;审美能力;指南;感受;体验;情感链接
美育即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一个人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存在于人的意志和情感之中。这种能力有其先天基础,也有其经验性的构成,是不断在训练和生活中得到的“提炼美”的能力。
在一般人的理解里,审美能力似乎一定需要技能技巧的支撑。《指南》一直在呼吁反对给幼儿技能技巧的强化训练。本人认真学习《指南》,对幼儿期审美教育的实质解读如下:
1、《指南》指出:“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要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 “在艺术活动中,要把儿童的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儿童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和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放在核心的地位。”——可见,幼儿期审美能力的培养要把重心放在让孩子身临其境去感受、调动感官去体验上。
2、《指南解读》一书说到“儿童的审美经验就是在审美体验与阐述的过程中逐渐实现和丰富的。”“引导幼儿艺术欣赏时关注事物的外在特征” “关注事物的形状、色彩、空间等形式因素及其所表现的对称均衡、多样统一等形式美……及情感因素”。——因此,我认为对孩子审美能力的培养最主要是通过引导孩子对美的事物外在特征的关注、感知、体验与阐述,引发情感间的联通,逐渐生成审美经验。
现将我园对孩子审美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手段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
一、环境熏陶,营造美的艺术氛围
美的教育更多是一种熏陶,而环境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润物细无声。我们在黑漆漆冷冰冰的大门上加上了艺术大师胡安.米罗的几幅经典之作,户外攀岩墙、户外运动场、运动器械、大树、围墙到处都是老师和孩子的美术画作,凸显艺术氛围。
三层教室的色调统一,各班的主体材料又各不相同,随处可见材料的创意造型与灵活应用,给孩子和而不同、和谐雅致又富有个性变化创意的美感体验。
各个教室、专用室均以通透、精致、兼具教育性和艺术性的吊饰装点环境、既不阻挡光线,又自然分割室内外空间,灵动通透,提供儿童与环境积极互动的机会,也为孩子们带来源源不断的灵感,促进想象和美的感受。
二、丰富生活,积累美的感知经验
幼儿的审美感受是建立在审美感知和审美想象的基础上的。亲身感知和体验是孩子积累感知经验的最主要方式。
(一)带领幼儿走进自然,感受自然之美
大自然隐藏着无尽的宝藏,色彩斑斓的花朵、造型各异的果蔬、姿态万千的动植物、四季分明的田野草地、尖耸的高山、平坦的草坡、奔腾的大海、湍流的小溪……到处都是最真实的审美素材。因此我们要盡可能让幼儿投入到大自然与周围环境中,去亲身感知自然之美。
(二)积极参与社会文化生活,感受文化之美
社会文化生活是一个地域历史和文化的缩影,隐含着一定的审美背景。如清明时邀请当地的老人带孩子制作各式各样的花果,让孩子可以感受到传统手工艺造型的多变之美;端午时带孩子去看赛龙舟,可以让孩子感受力量与团结的统一之美;又如春节时让孩子参与剪窗花、贴对联,让孩子感受红彤彤的喜庆、热闹之美。
(三)参与生活环境管理,感受生活之美
积极创造机会让孩子参与生活环境管理,感受到美在生活日常中的广泛应用。如一起整理房间,让孩子感受整洁、条理之美;一起布置主题墙、区域游戏角,一起护理自然角,让孩子感受变化之美;试着自主搭配上衣、下衣和鞋子,让孩子感受色彩、款式和谐统一之美。
三、平等对话,提炼美的感受体验
(一)“对话”大师,提升审美艺术感受与修养
幼儿对艺术的兴趣和初衷多是受内心情感表达的需要,有着极强的主观情绪色彩。简要夸张的造型、平面化的构图和明快亮丽的色彩搭配真实表现了孩子浪漫纯真的内心世界。而在现代的艺术大师中有不少大师的作品都跟孩子的画作一样,如喜欢用一些线条、一些形的胚胎和简单的颜色平涂色块的胡安.米罗;用极简的红黄蓝三原色作格子画蒙德里安;喜欢用几何抽象符号的康定斯基;喜欢用圆点装饰草间弥生、擅长用夸张、抽象体态的剪纸大师亨利.马蒂斯等。他们都向往自由情感的宣泄,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对一些技法“熟视无睹”,对一些形象“高度概括,随意涂鸦”,能一下子拉近孩子的距离,让孩子找到熟悉感,建立情感链接,愿意平视呼吸、自然对话、模仿学习。
在具体的对话欣赏中,我们可以通过:1、引导孩子关注细节进行色彩、构图等艺术语言的欣赏;2、激发回忆唤醒孩子旧经验、建构新认知;3、提供丰富多元的材料,支持孩子自由创作,如此潜移默化提升孩子的审美艺术修养。
(二)师幼对话,注重审美情感的链接与共通
在课堂中,老师与孩子间的对话是教师教育观、教育观的真实体现。《指南》强调“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我们应时刻保护孩子作画的兴趣,忽略技能技巧的统一,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让孩子多说说自己真实的想法,尊重幼儿的独特感受。当确实感觉孩子的画面效果影响了主题的表达,老师可以表达感觉的方式给予适当的指导。如看到孩子在画画时用了大量的深色,就可以说:“这里黑乎乎的,是天要下雨了吗?小动物们都不敢出来玩了呢!”当看到画面太空时可以引导:“这个谁一个人在这里会不会太孤单了,你能给他找几个好朋友一起玩吗?”
亲爱的幼教同行,请记住幼儿期的审美教育不是培养画家,而是从感受和体验入手,链接起孩子的情感,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以达到热爱生活的目的。就如安徒生插画奖得主柯薇塔所说“让孩子有能力去辨别美,或者发现美的可能”吧!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P152-179——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