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春有你 相伴成长

2022-04-28徐利智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栏目编辑部杂志

徐利智

如常下班,仿佛一切未变。潇洒地说再见,但情谊难舍。今天清完样,明天做环境,真是无缝对接。走进新的天地,开启新的旅程。用真诚、善良对待周围的每一个人。留白,期待书写出更温暖的未来。

——2016年8月22日

这是我为纪念在《幼儿教育》编辑部圆满完成最后一天工作而发在朋友圈里的一条信息。2016年8月下旬,暑去秋来,我怀着不舍又期待的复杂心情,和编辑部告别,走进幼儿园。虽然在编辑部的旅程告一段落了,但《幼儿教育》的陪伴在我的生命旅程中从未缺席。在求学、考研、工作的过程中,《幼儿教育》一直是我的师长和伙伴,一路指引,一路陪伴。这份缘,要从2007年的秋天讲起。

青葱岁月:汲取专业知识的读者

15年前,我还是一名大学生。我在杭州师范大学图书馆的期刊阅览室里翻阅《幼儿教育》。它仿佛是学前教育专业的百宝箱,从理论到实践,各类栏目一应俱全。《特别报道》《放眼世界》栏目立足于国内外的前沿学术动态,为我获取热点信息打开了一扇窗。《研究与探索》《专辑》栏目以系列文章的形式完整呈现某一主题从理论到实践的研究,拓宽了我的专业视野。《活动方案》《教养笔记》栏目真实地展现了教师教育教学中的感悟和成果,让读学前教育专业的我更贴近幼儿园教师角色。

记得大三那年,学院组织“虚拟课堂”比赛。比赛分为“教案设计”和“现场展示”两个阶段。平时喜欢阅读和琢磨活动方案的我,在全员参与的“教案设计”阶段脱颖而出,成为进入“现场展示”阶段的两名学生之一。后来,考研复试的准备阶段,很多同学没有复习准备的方向,而我将那几年《幼儿教育》杂志刊发的学前教育领域专家学者们的文章梳理复印,整理成极有专业阅读、学习和思考价值的复习资料。例如,朱家雄教授从不同视角反思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系列文章触发我对不同文化背景下早期教育的思考,华爱华教授有关“活动区”的系列文章给予我许多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的启发,虞永平教授有关“幼儿园课程”的系列文章拓展了我对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思路。最终,我成功考上了心仪的学校,踏上了继续深造的求学之路。研究生阶段,我开始大量阅读理论性更强的《幼儿教育·教育科学》。这种深入的专业阅读对我专业知识的建构帮助甚大。渐渐地,我的大脑中形成了学前教育学科框架地图,对专业问题的思考不再偏居一隅,而是能将其置于学科的关系网中加以考虑。我还将教师专业发展领域的研究成果撰写成文尝试投稿,有幸得到编辑的反馈和指导,最终成功发表。从此,我与《幼儿教育》有了更为紧密的联系。

初入职场:提升专业素养的编者

2014年的毕业求职季,《幼儿教育》编辑部要招聘1名编辑。得到消息后,我喜出望外,第一时间报了名。笔试那天,看见偌大的会议室里坐满了前来应聘的毕业生,我再一次体会到《幼儿教育》的不一般。能吸引这么多优秀的硕士毕业生前来应聘,可见这份杂志在幼教人心中的地位。俗话说,压力就是动力。面对这么多的竞争者,我没有畏难和退缩,而是尽力通过笔试和面试展现自己。

何其有幸,我最终成为《幼儿教育》编辑部的一员。曾经的我就一直好奇,是怎样的一群人打造着这份杂志,让它成为专业、权威的业内刊物,同时让读者感受到亲切、温暖的气息。终于,我可以亲身体验并寻找答案了。

刚到编辑部时,为了做好栏目的策划和选题,我大量翻阅过往期刊,以具体了解杂志每个栏目的定位。让我惊讶的是,即便是5年前刊发的文章,其中的思想、理论或者策略现在看来依旧不过时。同一间办公室的前辈说:“杂志虽然有时效性,刊登的一些案例也会有时代感,但儿童的发展、教育的方法是有科学规律可循的。我们要抓住精髓的东西传递给读者。”正是前辈们对每一篇文章的精益求精,才让每一期《幼儿教育》都维持着高质量。这“第一课”让我对前辈们有了更深的敬意。

渐渐地,我开始明白,做好做精一本杂志,选题策划、相互配合,挖掘作者、细致沟通,审稿校对、反复雕琢,深度阅读、提升自我,样样不能少。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编辑部开始鼓励我参加全国性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术会议。学者们的报告精彩纷呈,开阔了我的专业视野。身为编辑的职业敏感性又督促我抓住机会及时向学者们约稿,探讨选题方向。对我而言,这样的采编工作是全新的挑战。2016年,我开始参与对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卡洛琳·波普·爱德华兹教授的访谈工作。这次访谈的主题定位在“瑞吉欧·艾米利亚幼儿教育体系的历史审视和现实发展”。为了拟好访谈提纲,编辑团队查阅了大量文献,以了解瑞吉欧教育体系诞生、发展、研究和传播的历史,并对其在中国学前教育界产生的影响做了系统梳理。得益于我们前期扎实的工作,爱德华兹教授一看见访谈提纲的初稿便欣然答应接受采访。在之后将近6个月的策划、沟通、翻译、审稿、校对工作中,我们一起跨越时间、空间和语言上的障碍,最终在杂志上高质量呈现了爱德华兹教授访谈录。

如果说《幼儿教育》杂志的专业、权威来自每位作者和编辑的敬业、严谨和对专业的坚守,那么它给读者带来的亲切又温暖的气息又是从何而来呢?我想,是来自《幼儿教育》杂志真诚服务家长、教师和学者的拳拳之心。编辑们常常坐在一起,从是否能走进读者内心的角度反思策划采编的有效性。编辑部还定期举办编读交流会,到幼儿园一线倾听教师们的心声。这就是《幼儿教育》的编辑。他们自始至终都是在舞台背后默默付出的人。聚光灯下,镜头C位,不曾有他们的身影,可他们却甘之如饴。

角色转变:描绘专业幸福的作者

做出离开编辑部的决定是艰难的。这里有一群那么可爱、温暖又专业的前辈同仁带着我成长。但选择留下也是艰难的。通过与幼儿园的近距离接触,我看见那么多优秀的教师带给孩子、家长和社会的积极影响。对此,我心驰神往。于是,我离开了编辑部,成了一名光荣的幼儿园教师。

角色虽然转变了,但《幼儿教育》从未与我分别。对我而言,阅读《幼儿教育》这件事不是可有可无的消遣,而是能够帮助我学习优秀经验、审视教育行为、深化家园沟通、反思师幼互动的宝貴机会。随着教育经验的积累,我开始在《幼儿教育》杂志上分享发生在我的班级、我班孩子身上的故事。写作、投稿的过程也是对孩子们的成长再认识的过程。比如,《幼儿教育》的编辑和我探讨《探秘刀剑之旅,共圆英雄之梦》一文的修改思路,给了我很多启发。我抓住教育契机,和孩子们一起探讨什么是英雄。以往,孩子们认为奥特曼、孙悟空才是英雄。现在,在他们心里,英雄不再那么高高在上,不再可遇不可求,那些不懈努力、勇于尝试的普通人也是英雄。在一次次和编辑的探讨中,我获益良多,也促成了《新年故事会》《有趣的测量活动》等一篇篇文章在《幼儿教育》杂志上发表。教育这场旅行,在专业的温暖陪伴中,总能开出幸福之花。

回顾成为幼教人的这15年,无论当学生、当编辑还是当教师,《幼儿教育》杂志一直温暖陪伴在我左右。这是一份嵌入生命中的缘分。未来,我将更珍惜这份缘,坚持成为传递专业幸福的读者和作者,且歌且行。

猜你喜欢

栏目编辑部杂志
东方养生杂志征稿函
关于栏目的要求
杂志介绍
编辑部的春天日常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疯狂编辑部之鸭腿饭(四)
扶贫杂志走进“两会”
疯狂编辑部之快递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