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迎春的植物文化及园林应用探讨

2022-04-27张雨佳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风景园林学院硕士研究生

建筑与文化 2022年4期
关键词:迎春古典园林

文/张雨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硕士研究生

沈守云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教 授(通讯作者)

引言

中国有着十分丰富、多样的植物资源,人们在长久以来对它们的栽种、驯化、培育、应用等过程中,又发展出极具特色的植物文化,这种文化的表现形式、内涵既包括了物质层面上的食用、药用和材用价值等,也传递了精神层面上的价值观、审美态度、生活情趣、习俗、礼制等。植物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实用性、人文性和艺术性[1]。因此,从中国的古典园林到现代园林,植物和植物文化一直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也愈发地受到关注。

迎春是中国的传统植物之一,春首开花,故名“迎春”,因“花黄色,与梅同时”,又名“金梅”“金腰带”。迎春在古典园林、现代园林中都深受喜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的植物文化和园林应用值得进一步挖掘、探讨。

1 形态、习性及栽培历史

1.1 形态、习性

迎春为木犀科(Oleaceae) 下素馨属(Jasminum)的丛生落叶灌木。它的枝条光滑,呈细长的下垂状拱形,且有四棱;三出复叶对生,叶片多呈卵形;花先于叶开放,为黄色,花期为2 月至4 月,有淡淡的清香,通常不结果(图1)。

图1 迎春(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

迎春的习性主要为喜光、喜湿润、耐寒、耐干旱;适应性强,对土壤的要求不高,根部的萌发力强[3]。

1.2 栽培历史

迎春原产于中国的北部地区,常生长在山中,现广布于中国的西南部至南部、东部地区。迎春的栽种、培育历史悠久,有关于它的最古老的传说甚至可追溯至大禹治水的时代;而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对新家酝玩自种花》诗中推断:“香麯亲看造,芳丛手自栽。迎春报酒熟,垂老看花开。”迎春至少有1100多年以上的栽种、培育历史,明代的《本草纲目》中也记述道“处处人家栽插之(迎春)”,清代的《汝南圃史》中则详细地介绍了迎春的栽种方法。

2 植物文化

2.1 食用、药用价值

迎春具有一定的食用、药用价值。它的花、叶可制作成多种既富含营养又具有保健功效的食物;随着技术的发展,迎春中的黄色素也可用于食品、药品及化妆品等中的天然色素[4]。此外,迎春的花、叶、枝都可入药。

2.2 传统文学、绘画及工艺作品

2.2.1 文学

一年到头来,迎春最先开花,它看似不起眼,却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预示了希望,它的习性又隐喻了一种坚韧、不屈的品格,因此,文人墨客历来喜爱咏叹迎春。

唐代诗人白居易便对迎春情有独钟,除了赞它“金英翠萼带春寒,黄色花中有几般”外,更懂得赏玩,他将迎春和四季常青的松、竹同植于一处,别有一番情趣,正如他在《代迎春花招刘郎中》一诗中道:“幸与松筠相近栽,不随桃李一时开。杏园岂敢妨君去,未有花时且看来。”

宋代诗人、词人也爱迎春,晏殊称它:“偏凌早春发,应诮众芳迟。”韩琦赞它:“迎得春来非自足,百花千卉共芬芳。”明代则出现了以迎春为主题的植物赋,如杨应奎、耿介、刘承孝所著的各部《迎春花赋》,其中的佳句如:“拂金栗兮璀璨,照鲜妍兮婴姹”“先众芳而戒塗,为木官之先驱”“届霜雪之乍过兮,百卉甲折而句萌。花何心而争春兮,宁欲以色而事人。姿淡沲而不媚兮,陋西施之工颦。柔枝含冲而劲以骨兮,趣浑懿而愈真”等[5]。

在中国的传统文学中,“以花喻人”“以花抒情”是一种常见的艺术手法,也是一种特别的、高级的审美态度,清代学者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则是这种手法、审美态度的集大成、绝妙者。《红楼梦》中的贾府二小姐即名为“迎春”,迎春之名生机勃勃,充满了对春天的希冀,迎春之性又似有气节,而贾迎春却老实无能、软弱怕事,是一个“有气的死人”,亦不受贾府重视,不得尊重。贾迎春比之于迎春,徒有其名,方方面面相去甚远,几乎算得上毫无共同点。但正因如此,曹雪芹才以迎春喻人。迎春虽带雪冲寒,枝条却软弱而下垂;春首开花,却“开谱群芳数开落,此花最不耐东风”。贾迎春的性格和悲惨命运实际上就暗合了迎春的软弱、早衰的一面[6]。这种强烈的、绝妙的对比升华了悲剧的美感。

2.2.2 绘画及工艺作品

植物在中国的传统绘画、工艺作品中也占据着特殊的地位,这样的题材十分广泛,显而易见,迎春也是一种常见的创作对象。

元代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的母亲曹氏墓中出土的银奁外壁上就刻有牡丹、向日葵、迎春等多种植物。清代的青花十二月令杯上则分别以迎春、杏花、桃花、牡丹、石榴、莲花、兰花、桂花、菊花、月季、梅、水仙为当令花卉,杯上还配有以它们为主题的诗、词。

近、现代工笔画大师于光闇、田世光等,擅长于花、鸟,常常以迎春来现生活之美,抒时代之情,笔法凝练、细腻,色艳而不俗。

2.3 习俗、礼制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中,迎春正是应景的植物,它常常和蜡梅、山茶、水仙或银芽柳、山桃同植于一处。此外,在庭院的植物配置中,中国的习俗讲究“玉堂春富贵”,代表着吉祥、如意和富贵,这里的“春”一般即为迎春。迎春和蜡梅、山茶、水仙也被称为“雪中四友”。

20 世纪80 年代,为展示城市形象,深化城市文化和推动城市建设,中国的各个城市开始大规模地确立、认定城市标志性植物即市花、市树[7]。迎春以其优美的形态、良好的习性和积极的植物文化也成为了多个城市如福州市、岳阳市、鹤壁市的市花。

3 园林应用

3.1 古典园林应用

“平地楼台偏宜‘高树映人家’,名山寺观雅称‘奇松衬楼阁’”,唐代诗人王维在《山水诀》中便探讨了植物与建筑的关系,它们之间存在着对比、调和、衬托等多种不同的关系,建筑、园林小品掩映,穿插于花、木之中为美、为佳。土地、水体、植物、建筑是中国的古典园林中的四种基本要素。植物配上水体或建筑、园林小品是古典园林中一种常见的艺术手法和优良传统。

在古典园林中,叠石为山,引水为池。假山间的适当之处常常留有空隙,以便点缀一些植物,迎春的适应性强,对土壤的要求不高,正是一种合适的选择;它也与假山十分相配,柔软的枝条垂下,随风轻轻而动;水池边的石质驳岸内也会种上迎春等不有碍于视线的植物,它们互补于刚直、硬朗的假山和石质驳岸,形成了视觉上色彩、质感的差别,使园景富于变化,增添了生动的气息。个园中的夏山上就有一大丛迎春,它长得茂盛,枝条像瀑布般从山上倾泻而下,有形有色(图2);拙政园中的梧竹幽居亭角也有一大丛迎春,梧竹幽居亭为石质基座,又临水而建,因此,亭角的迎春得以近贴于水面,与水中的倒影相连,妙趣横生。迎春还可做盆景,如明代的《学圃馀疏》中记载道:“余一迎春花盆景结屈,老干天然,人以为宝。”

图2 个园夏山上的迎春(图片来源:参考文献[8])

此外,《园冶》中道:“藉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理者相石皱纹,仿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也。”这句话可译为:白色的墙壁即是画纸,石头在上面作画。石头的纹理如皴法,用来模仿古人的笔意,再在一旁种上一些松树、柏树、梅、竹等,当透过圆形的窗户望去时,就像游于一面镜子中。“粉墙花影”也是古典园林中一种常见的艺术手法,表现了古典园林的特点——诗情画意(图3)。迎春的枝条、花也是一种合适的选择,如艺圃芹庐内一个规整的小院中,太湖石散置于白色的墙壁前,墙壁前就有榔榆、凌霄、扶桑、迎春等,当透过圆形的洞门望去时,一幅优美、生动的画便呈现在眼前[9]。

图3 “粉墙花影”(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3.2 现代园林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园林的形式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迎春是一种代表性植物,便于现代园林应用,它的配置方式可为自然式或规则式,常常丛植、带植,应用范围包括湖边、溪畔、桥头、墙隅等,也可栽在草坪、林缘、坡地或房屋的周围,以不碍于开阔的视野并增添自然化的效果为主,在栽种、培育条件差和管理不便的地方也有发挥空间。

迎春可用于美化主要景点或道路。青岛中山公园中,公园三面环山,南向大海,园中有一条著名的樱花路,路侧便种有迎春,这可谓真正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此外,现代园林应用也离不开对古典园林应用中精华部分的汲取,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中,迎春几乎都植于假山上,冬末春初时,迎春开得正盛的花便是公园中唯一的那抹亮色,它们不畏严寒,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再对比于假山的质感,令人动容。

迎春也可用于其他低矮的前景植物的垂直背景,以形成现代园林中需要的高度感;另一方面,迎春也可用于公园等不同区域的视线屏障和实际屏障。南京北极阁广场上,台阶的拐角处或地势高的边缘处便利用迎春的下垂状枝条来遮挡、弱化台阶等的生硬的尖角,并减少高差导致的无谓的视觉效果。此外,迎春的适应性强,对土壤的要求不高,属于低维护性植物——繁殖快、维护简单,造价低且生态效益高——迎春根部的萌发力强,可保水固土,用于防护;另一方面,迎春又可观花,有一定的观赏性。因此,在现代园林应用中的道路绿化一项上,迎春也较受欢迎,如南京市的北京东路、广州路、天津路等,春初时,路侧的迎春开得正盛,繁花似锦,深受人们喜爱。

结语

迎春的栽种、培育历史悠久,植物文化的表现形式、内涵多种多样,在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中的应用范围广、作用大。随着社会的发展,植物文化也愈发受到关注。迎春是中国的传统植物之一,它的植物文化和园林应用还可进一步挖掘、探讨,通过不断地、深入地了解和提高它们的价值,才能更好地利用资源,以期在现代园林应用中发挥出更大、更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迎春古典园林
孙迎春美术作品
迎春
迎春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怎样读古典诗词?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