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顺火车站更新改造策略研究
2022-04-27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文/杨 颖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硕士研究生
鞠 伟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副教授(通讯作者)
刘 昊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硕士研究生
引言
自2013 年铁路线停运之后,旅顺火车站功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车站不再对外开放,现只作为旅顺军港货物运输线路上的中转站。近几年旅顺火车站并没有给当地带来太多正向的社会效益,甚至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附近区域的经济发展,影响了城市总体布局。文章从旅顺火车站及其区域的既有问题和矛盾入手,以挖掘整合潜在价值来重塑站城关系为目的,对其更新改造策略展开讨论。
1 旅顺火车站背景概况
旅顺火车站位于大连市旅顺口区德胜街道井岗街8 号。在百年血雨腥风的洗礼中,旅顺火车站目睹了俄、日对我国东北的轮番侵略,也见证了旅顺这一军事要地在经历屈辱后的成长与蜕变。可将其历史沿革总结为以下四个时期。
(1)沙俄时期:1898 年,沙俄侵占旅顺,获取了哈尔滨至旅顺的铁路修筑特权[1]。出于对军事需求和港口物资运输的考虑,选定旅顺军港附近修建旅顺火车站(旧址),并铺设钢轨直至港口码头,并将此站点作为东清铁路(中东铁路)南线的终点站。
(2)“满铁”时期:1903 年,沙俄工程师设计出旅顺火车站图纸并开始施工建造;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取得胜利,占领了旅顺,对已停工的新旅顺火车站(新址)进行续建,代替老旅顺火车站进行运营使用。并将其重命名为“旅顺驿”,铁路改名为“南满铁路”。
(3)解放战争时期:1945 年日本投降,苏联军队接管车站,实行中苏联营。隶属于中国长春铁路管理局。
(4)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52 年12 月,中国政府正式接管旅顺火车站;1985 年被大连市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 年,列入第一批大连市重点保护建筑;2013 年3 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 年4 月20 日宣布停运,结束了它长达111 年的运营历程,现如今由沈阳局集团公司大连车务段管辖;2017 年12 月,入选第二批中国20 世纪建筑遗产名单[2]。
2 旅顺火车站及其周边现状解读
2.1 车站建筑现状分析
旅顺火车站站房(连房16、D1、D7、D9)呈现出俄罗斯风格,为东北铁路沿线保存得最完整的欧式建筑。造型小巧精致,色彩鲜明,由黄、白、绿三色构成,采用砖木结构。正面入口处凸显出饰有雕花的门斗。白色的木构线条将外墙面划分成规律的菱形网格。车站顶部的绿色洋葱头式的塔楼为建筑的构图中心,其上佩挂着鱼鳞状的瓦片装饰,极具异国风韵。站房内部平面呈一条线性轴线展开,净层高约为4 米。地面铺设陶制方砖,采用平整式的顶棚样式,门窗形制与原貌基本一致。后期因中部塔楼结构沉降的问题,在大厅中部加设了一根砖柱。总体来看,站房损毁状况良好,现作为大连火车票代售点。连房17、19、28 为站房两侧的附属用房,均为砖木结构,造型采用双坡式屋顶样式,层高低矮,外墙漆面剥落严重。其中,连房17 置于风雨棚之下,绿色屋顶配以黄色外墙。内部形制为10 米(长)×3.6 米(宽)矩形平面,功能闲置。连房19 绿顶黄墙。内部形制为8 米(长)×3 米(宽)矩形平面,功能闲置。连房28 外墙面采用横向线条划分,灰色屋顶配以黄色外墙。内部形制为L形平面,总面积约为200 平方米,现用途为中铁快运旅顺营业部。
车站南侧站台采用典型的欧式样式。形式简单,砖混结构,宽度约为8.3 米,与路面高差仅为0.25 米。此外,其上的风雨棚亦为旅顺火车站特色之一,木制的伞状人字架结构,螺栓连接,稳固美观,保存完整。
2.2 周边场地现状分析
从宏观区位角度看,旅顺火车站曾为老城中心地带,具有绝佳的地理优势。车站南侧为旅顺军港,东侧正对秀丽的白玉山景区,西侧自东向西分布着军港之夜剧场、龙河、景观公园和太阳沟历史文化街区。
图1 车站建筑现状图(图片来源:作者自摄与自绘)
图2 “一点三圈”分析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3 旅顺火车站立面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从中观道路交通系统角度看,车站与周边空间关系紧张,交通系统较为混乱。车站主入口前直接对接道路,缺乏缓冲区域,建筑集散能力差。在微观层面上,紧邻车站处的建筑多为老旧居住区,仅有少量的商业建筑。车站入口正对着由旧旅顺火车站改造而成的铁路公安处。车站与周边建筑的建设时期不同,场地有强烈的违和感,既有的商业建筑功能单一且品质较低。此外,车站绿化稀少,站台上多为硬质铺装。虽然临近主干道的一侧设有统一绿化带,植被主要为柏树,但树高普遍超过车站檐口高度,一定程度上遮挡了建筑视野,导致车站存在感低。而车站主入口一侧直接暴露于城市生活空间之中,周边绿化仅有单棵零散的老树。
3 改造的价值
3.1 历史价值
旅顺火车站向后人展示的不仅是彼时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建造技艺,更是这座城市百年来的荣辱兴衰。它既是浓缩的历史,也是城市文明风采的象征。故在改造过程中,应铭记过去的荣辱兴衰,最大程度地保存其历史文化性。另外,也要注重对其场所精神的塑造,赋予其新的城市职能与使命,重新向城市输入活力与生机。
3.2 人文价值
过去的旅顺交通不发达,火车是出远门的人唯一能够选择的客运方式。正因如此,旅顺火车站记录了太多的欢聚与离别,它在百年岁月中变成了独特的地方文化符号,构成了每个旅顺人归属情感的城市记忆。而那标识性的洋葱头车站塔楼与6331&6332 号绿皮火车成为了人们脑海中最深刻的回忆之一。旅顺火车站的人文精神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生活中,也融入到了旅顺的城市意象之中。
3.3 经济价值
旅顺火车站素来拥有最美、最文艺的火车站的美誉,这一赞誉也给它带来了潜在的旅游经济价值。故可以合理运用这一点,将火车站作为出发点带动周边区域进行统筹规划,进一步提高建筑与地方的熟知度,吸引更多的游客,继而促进商业、房地产、旅游观光业、服务业等社会经济的发展,拉动当地的经济复苏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3.4 环境价值
旅顺火车站依山傍海,环境优美,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在适宜性利用的改建中,既要考虑火车站的绿化环境的营造,也要从宏观层面将车站与周边景观进行联系,衔接区域景观要素,扩大城市绿地面积,打造新时代城市生活健康舒适的交往空间,为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4 旅顺火车站更新改造策略
4.1 续写历史,注入全新使命
对火车站站房外观采用“修旧如旧”的修缮方式,将其内部空间进行翻新,植入新的功能用途。将室内的平整式顶棚予以拆除,暴露出原本的木制三角屋架的结构形式。此外,鉴于车站的线性轴线的布局模式,可将其改造为铁路文化知识与地方历史文脉结合的展览馆。在设计中可引入视景空间模式,采用沉浸式虚拟现实交互技术,创造铁路历史文化内涵的艺术性与功能性的视觉感受。升级车站站台,将其整修为互动式休闲文化场所,重新开放于城市之中。拆除场地内使用效率低且过于陈旧的基础设施,而保留具有独特历史意义的附属工业设施,并对其进行合理地修缮或者艺术加工处理。再另增设公共座椅、铁路景观小品等,用以提升车站空间品质。另外,还需要对站台旁现存的附属用房进行维护,植入商业功能,如:咖啡厅、餐厅、纪念品商店等,使其成为宣传铁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再在废弃的轨道上安置绿皮火车车厢来构建火车主题创意街,打造一体化的文化交流场所。
总之,对旅顺火车站的改造应在对外输出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注入符合当下时代城市生活的新使命,将多元化开发模式与其自身的独特性相结合,从而提高城市文化品质,填补城市架构关于文化交流的空缺。
4.2 绿色发展,营造生态氛围
对车站主入口前侧的井岗街路面重新进行规划,完善步行空间体系,预留出建筑与道路之前的缓冲区域。在街道两侧栽种行道树、铺设花坛来保护建筑外围,植被优先考虑当地乡土植物,塑造入口景观吸引人流。黄河路两侧的景观是连续的绿化带,植被种类上可予以保留,但高度上应进行严格的控制。此外,考虑到建筑本身是以黄绿色为主色调,深绿色的柏树掩盖了建筑自身的色彩韵味,故可在其中搭配其他花卉植被进行协调。
建立铁路沿线林带绿化系统,加强周边水土维护。以“点”式旅顺火车站景观区域来带动片区绿化,与军港之夜主题公园、龙河河畔进行联系融合,形成一个多层次、宽领域的绿化系统,营造与沿海火车站相宜的自然生态氛围。
4.3 城市缝合,构建“一点三圈”站城空间系统
将旅顺火车站与周边景区串联,展开“历史-旅游-文化”的“一点三圈”规划布局格式。“一点”是指核心节点旅顺火车站;“三圈”是指依托旅大铁路的圈层式辐射带动作用,向其周围延伸拓展所形成的三种不同主题的文化聚集圈。分别为以品读历史、寻觅历史建筑为主调的历史文化圈;以踏青赏樱、登高观海为主调的旅游观景圈;享受港湾风情、体会地方特色风貌为主调的文化体验圈。在这些聚集圈内部设置互动式的节点标识,加强各个区域的主题风格,提高游览路线中的导向性。以“一点三圈”来强化旅顺火车站的主体性,从而激发城区活力,提升城市文化内涵。
结语
旅顺火车站是群体意识的载体,对其大兴土木往往会受到经济、政治等现实因素的限制。因此,面对新时代城市的需求往往不甚敏感,甚至“愚钝”,从而导致了其与城市发展脱节现象的发生。因此,当下应该致力于以挖掘经济潜力、文化潜力、环境潜力等为目的的适应性改造与更新作为处理该种矛盾的有效手段。因此,本文通过对旅顺火车站的潜在价值进行评估认定,采用合理的运营设计策略,来赋予其更多元化的城市角色,旨在使旅顺火车站能够平衡好历史记忆与现代需求,逐步有效地顺应到城市发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