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江流域传统村落景观特征提取与区系划分*

2022-04-27林润泽李霄鹤

南方建筑 2022年4期
关键词:民居村落景观

林润泽,杨 帆,张 丹,邹 诚,曾 真,李霄鹤

引言

我国地大物博,民族多样,自然条件复杂。为满足生存的需要,体现着各地先民们生产劳动智慧的传统村落在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多样的民俗文化、宗教信仰中孕育而生。从陪伴着游牧民族四处迁徙的毡房到体现着农耕文化的合院;从象征着身份与财富的晋商、徽商大院到强调防御功能与宗族关系的客家土楼;从黄土高原的窑洞到半山半水的吊脚楼,传统村落从文化、功能、选址等诸多方面体现着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反映着人和自然的合作与斗争,保有突出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和社会等价值,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迄今为止,建筑学、文化地理学、风景园林学的相关学者从村落活化、人居环境等角度出发,对传统村落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按研究尺度可大致划分为三个层面。微观层面,以具有显著风貌特征的村落为研究对象。安显楼以美丽乡村项目为依托,从景观改造、文脉保护等方面提出了传统村落保护的原则范式[1]。刘兴亚通过提炼天津市北二堡村的历史文脉组成要素,为村落后续的改造提升提供依据[2]。中观层面上,以具有典型地域特征、文化特征的某一类村落为研究对象。文瑞琳通过文献整理与实地调研总结出传统徽民居街巷具有空间蜿蜒曲折,建筑结合自然,地域文化显著的特点[3]。李雪平通过构建热评价体系对关中地区下沉式窑洞冬季室内热环境传热效应进行分析,为下沉式窑洞的空间改造提供依据[4]。宏观层面上,以特定行政区划、文化景观区系范围内的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马煜通过ArcGIS10.2工具,探究了流域视角下山西省550个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聚落特色[5]。于婧运用地理探测器对武陵山区域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总结与整理[6]。近年来,伴随着传统村落研究的深入,如何整合地方传统村落资源,发挥地域文化优势已成为传统村落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在此背景下,刘沛林提出的景观基因理论将聚落的景观特征类比为生物学中的“基因”,将聚落景观的发展与变化类比为基因的遗传与突变,以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建筑景观、建筑材质为区划因子,将南方传统村落划分为8个聚落景观区和40个景观亚区[7]。在景观基因理论的基础上,郑文武引入了景观基因相似度的概念,通过比较聚落间景观特征的异同,对聚落景观的相似性进行定量评价,减少了景观基因提取过程中主观判断的影响,加强结论的可重复性,使结果更加精细合理[8]。

总体来看,当前针对传统村落进行景观区系划分的研究较少,研究方法也以定性分析为主,较少结合定量分析。同时,无论是基于学者的主观认知还是基于计算机的客观推演,均存在着评价标准不一致、区划边界模糊的问题。基于此,本研究以方言、民俗信仰为依据判别村落文化特征,以民居景观特征为依据描述村落景观特征,探究闽江流域传统村落的景观类型,为闽江流域内传统村落的文脉谱系研究、分级保护与区域联动发展研究提供新思路。

1 研究区域、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

闽江流域位于福建省北部,南北长356km,东西宽283km,流域面积60992km2,下辖6市30县,滋养着超过福建省1/3数量的居民。流域内的传统村落数量丰富,种类繁多,2012年至今,共有133187个村落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其中资料数据完整、保存完好的村落有111个。南北文化、少数民族文化间的交融并蓄通过建筑的形制、选材等方式在传统村落中呈现,文化底蕴深厚,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图1)。

图1 研究区概况

1.2 数据来源

聚落景观基础信息采集样本主要来自闽江流域现有资料数据完整、保存完好的111个国家级传统村落。这些村落相对完整地反映了传统聚落区域景观的独特性,是本研究景观特征采集的典型样本。相关资料数据主要来源于实地调研测绘与文献研究成果(地方县市志、福建传统村落、民居研究书籍、论文等),部分基础资料数据由福建省住建厅及各市县住建局、规划局、文物局等相关政府部门提供。

1.3 研究方法

1.3.1 景观基因理论

景观基因理论认为传统村落的景观特征是自然条件、社会文化、村落布局、建筑景观综合作用的结果,根据其表现形式可分为物质景观基因和非物质景观基因。物质景观基因包括整体布局、屋顶造型、山墙造型、屋脸形式、平面形态等7大类25小类,非物质景观基因可概括为民俗信仰、历史文化两大类[9]。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有学者认为,建筑结构主要受民系内生文化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村落布局主要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呈现出因地制宜的空间特征,两者间并无绝对的对应关系[10]。基于此,为了避免村落类型的繁多冗杂,研究在景观基因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主要从社会文化、建筑景观的角度出发,以方言区作为社会文化基底[11,12](图2),选取屋顶形制、山墙形制、色彩特征、有无围墙、屋脸形制、平面形态6个建筑景观要素提取流域传统村落景观特征。

图2 闽江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

1.3.2 景观基因相似度

景观基因相似度是判定不同村落间景观是否相似的重要依据。一般认为,具有更多相同要素的两个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相似度越高,因此,可以用相同要素的个数与景观特征要素总数的比值来度量景观基因的相似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Sij为传统村落i和传统村落j的景观基因相似度;Fs为相同景观特征要素的个数;F为景观特征要素的总数。Sij=1,两个村落景观特征完全相同;Sij≥0.5,两个村落间的景观具有较高的相似性;Sij<0.5,两个村落间的景观差异性较大。

为了保障景观区划内部的连续性、相对一致性[13],在闽江流域传统村落景观群系划分的过程中,首先通过专家打分对不同建筑景观要素的重要程度赋予相应的权重(表1),其次将同一方言区内的村落划分为一组,以每组中数量最多的建筑景观组合为参照,特征性记为1,对区域内其他村落进行景观基因相似度计算。计算过程中,对于非单一属性的景观要素,依据属性重合数量按比例扣除相应的分值。其次,对于景观基因相似度小于0.5的村落进行再次分组,重复上述步骤,直至组内村落均具有相似性(大于0.5)。再次,为确保分组的准确性科学性,以组为单位,剔除参照村落,重复上述步骤,逐级检验各村落间的相似性。对于景观基因相似度小于0.5的两个村落,若其中一个村落在后续计算中仍具有较好的相似性,则保留该村落,对另一村落进行剔除并调整分组,若相似性均较差,则予以剔除并调整分组。最后,在保障分组符合要求的前提下,以空间的邻近性为原则,对各组村落进行微调,尽量将同一地区的村落纳入同一组别。

表1 闽江流域传统村落建筑景观要素及属性

以闽南方言区的传统村落为例(表2),屋顶形制中,悬山顶、歇山顶是屋顶形制的主要特征,因此将其特征性记为1。以此类推,可以确定山坪村、桂阳村、佛岭村、高阳村为景观基因相似度计算过程中的参照村落,根据景观基因相似度计算结果可以初步将万宅村作为一个单独组别,其余9个传统村落为另一个组别。随后,在对两组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相似度进行逐级计算检验的过程中,研究发现,与原分组相比,建国村、魁城村与万宅村的景观基因相似度更高,因此对分组进行调整,将万宅村、建国村、魁城村划分为一组,其余七个传统村落划分为另一组。

表2 闽南方言区传统村落景观特征

2 闽江流域传统村落景观基因提取

为明确流域内的民居形态特征,发掘不同类型民居的典型景观特征,研究对各类景观要素进行编码,对不同要素进行相关性分析(表3)。

表3 村落景观要素相关性分析

研究发现,屋顶形制与有无围墙、有无山墙呈显著相关。从屋顶形制来看,悬山顶是流域民居的基本特征,与硬山顶、庑殿顶、歇山顶结合,呈现出不同的建筑形制。具体而言,仅由悬山顶构成的民居基本没有明显的山墙景观特征,具有硬山顶的民居往往具有多种形态的山墙及围墙景观。

色彩与平面特征、屋脸形制构成另一组景观组合特征。由于福建地处东南沿海,远离政治中心,常常会发生匪患、宗族冲突。为保障聚落安全,先民们以黄土、石灰、河沙为主要原料,混入红糖、蛋清水及糯米汤水,形成韧性极高的三合土用于围墙的建筑[14]。形成了土堡式、围楼式民居以黄色为主要色调的景观特征。

总体而言,流域内各建筑景观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通过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可以对流域内不同类型民居的景观要素构成产生初步的认识,并总结出5种主要组合特征:悬山顶+无山墙、硬山顶+山墙、围楼式+土堡式+围墙、组合式+合院式+围墙、无围墙+独立式+合院式,为后续流域传统村落景观基因图谱区划建构提供依据。

3 闽江流域传统村落景观区系划分

3.1 区系划分结果

以方言区为基底,对流域内传统村落进行景观基因相似度计算,按“方言区+典型村落景观特征”的命名方式,可将流域划分为9大景观区系,4大景观亚区(图3)。

图3 闽江流域传统村落景观区划

计算过程中,具有相同、相似景观类型的传统村落在空间上表现出邻近性、聚集性的分布特征,符合景观区划景观特征相似、文化背景相同、地域分布连续和集中的特点,是对结论科学性的进一步验证。从数量上看,闽东合院式村落景观区的传统村落最多,共21个。闽中围楼式村落景观区的村落数量最少,仅有4个。从景观特征来看,以黄色和白色为主要色调的夯土合院式民居是流域村落建筑形制的典型特征,在各方文化区均有分布。土堡式民居是流域传统村落的另一种建筑模式,夯土、砾石是其主要材质,分布在闽中、闽东、闽南三个文化区。从景观基因相似度来看,闽南合院式村落景观区内部景观基因相似度最高,达0.97。闽北硬山顶合院式村落景观亚区内部景观基因相似度较低,为0.78。

3.2 流域景观区划典型特征提取

以景观基因理论“内在唯一性、外在唯一性、局部唯一性、总体优势性”[15]不同方言区内景观区系的典型景观特征进行分析提取(表4),并探究其形成机制。

表4 闽江流域传统村落景观区系

3.2.1 客家文化区

以夯土、砖石为材料,围墙以白灰粉刷的合院式民居是客家文化区传统村落景观的基本类型。客家人是经迁徙形成的民系,经过几代人由北到南的长距离迁徙后,其宗族、家族观念在与自然和社会的斗争中得以加强和巩固。为满足客家人聚族而居、祭拜先祖的需要,由合院式民居演变而来的“九厅十八井”式民居便应运而生。文化民俗方面,由于村落多位于深山中,与外界交流较少,在岁月流转中,仍保留了北方的民俗、服饰与文化,被誉为研究古中原文化的“活化石”。

3.2.2 邵将文化区

邵将文化区村落以合院式民居为主,以建筑形制将其细分,可将其划分为邵将悬山顶合院式村落景观区、邵将硬山顶合院式村落景观区两大区域。

邵将悬山顶合院式村落景观区:木结构支撑,砖、土混合做墙的“天井式”民居是其主要形式。由于村落规模较小,形成了民居以天井为核心,相对独立的空间特征。村落的文化习俗至今保存完好,具有闽台特色的“齐天大圣文化”是主要代表。

邵将组合合院式村落景观区:该区域所在位置古时是著名的商业贸易区、重要的交通节点,为了方便贸易往来,富甲一方的商人们于此处大兴土木,形成了浓厚的商旅文化。与一般民居相比,区域内的民居以青砖为主要材质,在独立天井式民居的基础上组合扩建为规模更大的“三进九栋”式民居。在屋顶形制、山墙造型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北方特征,雕刻装饰以生活场景、动物花草、民俗典故为主要内容,相比于一般民居更加精细生动。

3.2.3 闽中文化区

由于地处福建腹地,且开发较晚,人口以外地移民为主,闽中地区的民俗文化与建筑形制也呈现出多文化融合的特征,仅永安市内就有合院式、土堡式两大类型民居星罗棋布。若结合规模、材质、形制将其细分,则种类将更加繁多。因坐落于山林之中,木材资源丰富,闽中民居在建造过程中大量使用木质架构进行支撑,形成了闽中民居“千柱落地”的建筑特色。

3.2.4 闽东文化区

闽东文化区毗邻东海,航运便捷发达,区域内的传统村落也伴随着航路的兴衰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历史上为躲避连年的战乱,大量北方人多次南迁,优越的地理位置使福州成为了汉人沿海路迁移入闽的首选。移民初期,迁入的汉人将北方的建筑文化与当地民居相结合,在天井式合院基础上,增加了造型夸张多样的封火山墙。后来,随着经济重心的南迁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大批商人、衣冠士族于此定居。这一时期的民居规模更大,雕刻、彩绘、灰塑更加生动精美,形成了闽东合院式民居整体大气磅礴,细部精雕细琢的建筑特征。明清时期,不断有外族沿海侵扰,闽东地区战事频发,为抵御战乱、保卫家园,村民于住宅外用夯土、砾石筑起围墙并于宅院四周建立炮楼、碉楼用以瞭望、防御,闽东地区的土堡围楼大多建成于这一时期。

3.2.5 闽南文化区

依据建筑形制可将闽南文化区划分为合院式村落景观区与围楼式景观区两大区系。文化信仰上,以畲族少数民族文化为主,呈现畲汉结合的特征。由于流域仅包含闽南的少部分区域,建筑形制上并未体现“红砖红瓦”、“中外结合”等闽南村落的典型特征,以与闽中民居相似的以夯土、木材为主要材料的黄白色悬山顶合院式民居为主。

3.2.6 闽北文化区

闽北森林资源丰富,木材与夯土是建筑的主要材质,依据民居景观特征可进一步将其划分为闽北混合屋顶式合院景观区、闽北硬山顶式合院景观区。

闽北混合屋顶式合院景观区:该区域森林资源丰富,蛇类繁多,在长期相处的过程中,当地人将蛇视为神明,进行崇拜、祭祀,孕育了独特的蛇文化。建筑形制上,悬山顶与歇山顶结合是该区域的主要特征。

闽北硬山顶式合院景观区:朱子文化、茶文化是该区域的主要文化。以弘扬朱子文化为目的设立的书院、学堂,是该区域村落的一大典型特征。“茶文化”起源于武夷山,古时前来武夷山贩茶的商客络绎不绝,出于武夷山风景优美、茶叶经营需要两方面的考虑,稍有财力的商人便于茶道旁安家落户,所建合院规模较大,山墙造型优美,花纹图案细致,在本地建筑模式上结合了外地的建筑特征。

结论与讨论

本文以闽江流域的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专家打分确定反映村落民居景观特征的主要因素,根据其重要程度赋予相应的权重。其次,总结梳理闽江流域传统村落景观特征。最后,引入景观基因相似度的概念,结合Arcgis,在方言文化区的基础上对闽江流域传统村落景观区系进行划分。结果表明:悬山顶+无山墙、硬山顶+山墙、围楼式+土堡式+围墙、组合式+合院式+围墙、无围墙+独立式+合院式是6种景观要素间的主要组合形式;依据景观区划内部的连续性、相对一致性原则,根据其民居景观特征、民俗信仰可以将闽江流域划分为客家合院区、邵将合院区、闽中合院区、闽中围楼区、闽东合院区、闽东围楼区、闽东混合区、闽南合院区、闽北合院区9大景观区系。

研究在划分闽江流域传统村落景观区系的过程中发现,相比于其他区系,两相邻景观区系间的景观基因相似度更高。这一定程度上源于不同时期自然条件、文化习俗、社会经济的作用与影响。其中,自然条件影响着民居的整体布局形式和建筑材质的选择,文化习俗影响着民居外形、功能分区等空间结构特征,社会经济条件决定了民居的规模及精细程度,任意一种条件发生改变都会使民居产生不同的形态特征[16],重大的历史事件是这一转换过程的重要催化剂,对整个过程起着加速或减缓作用。未来,研究将以流域内发生的影响人类活动的重大历史事件为时间节点,分析不同时段建筑的发展与演变规律,对这一结论进行深入地分析与探究。

图、表来源

图1:http://bzdt.ch.mnr.gov.cn;

图2、3:作者基于对参考文献[11]的信息进行整理绘制;

表1:作者基于对参考文献[7]、[9]的信息进行整理绘制;

表2~4:作者基于《福建民居》、《福建省传统村落名录第一批、第二批》、《福建省传统村落名录第三批》及实地调研进行整理绘制。

猜你喜欢

民居村落景观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景观别墅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