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女子服饰设计中的装饰工艺
——评《中国传统服饰:清代女子服装·首饰》
2022-04-27赫英忆
清代不仅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同时也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的朝代。清朝统治者锐意进取,不固守满族的风俗,主动和汉族文化相融合,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了高峰,创造出了别具一格的清代文化。清代女子服饰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其融合了满汉风格,2种不同民族风格的服饰并行不悖,在长时间的相互融合碰撞中相互借鉴、彼此影响,审美风格逐渐趋向统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清代女子服饰。满汉服饰设计中的装饰元素、工艺相互融合,显现出了清代服饰设计的装饰艺术美感。鉴于清代服饰中的装饰工艺中的艺术价值和清代是距今最近的朝代,研究清代女子服饰设计中的装饰工艺能为当前我国现代女子服饰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价值。由王金华、王哲编著,中国纺织出版社于2018年10月出版的《中国传统服饰:清代女子服装·首饰》一书,以作者三十余年的收藏感悟和研究心得,呈现了大量珍贵的实物图片,充分展示了清代服饰艺术的深厚和华美,既利于读者学习,也利于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从而推动我国服饰行业的发展。
作 者:王金华,王 哲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中国传统服饰:清代女子服装·首饰》一书共由3个部分组成。第1部分是作者对于中国清代女子服饰的基本认识。第2部分通过46张示意图,图文并茂地向读者展示了清代女子的穿戴情况。第3部分是作者收藏的清代女子服装产品,共展示了190余种清代女子服装、服饰实物的藏品,以真实的实物图片较为详细地展示了清代女子服饰的款式、材料、色彩、图案和工艺。作为一本画册类的文物书籍,该书讲解了文物藏品的历史背景、艺术特征、材料工艺、当代状况及收藏展望等,并展示了服装与首饰的搭配示意图,具有很高的实物价值和文史价值。
中国清代女子服装、首饰品种丰富,美不胜收。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中国人以聪明的才智和超群的技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服饰艺术。服饰的款式、材料、色彩、图案、工艺等都极其精致细腻,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体现了卓越的服饰技艺和审美意识。本文将基于该书的详细内容,展开对清代女子服饰设计中装饰工艺的介绍。
研究清代女子服饰设计中的装饰工艺,首先要了解清代服饰形成的社会背景和特点。清代虽是满族建立的全国性政权,但却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了新的高峰,这与清代兼容并蓄、满汉融合的统治政策和社会环境有着很大关系,清代女子服饰即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首先,清代建立之初采取了民族压迫的政策,强令天下采用满族的服饰制度,但汉族人长期的抗争使得这一政策逐渐松动,“十从十不从”的中和政策成为满清政府缓和民族矛盾的一大举措,其中,“男从女不从”的政策使得汉族女子服饰得以留存下来,继续保持着传统的上衣下裳制。满汉并存的女子服饰体系共同发展,经过初期的隔绝之后很快相互融合,将传统女子服饰的制作工艺推向了新的高峰。其次,清明代中后期,棉布逐渐成为人们制作衣被的主要原料,尤其是江南地区的纺织业中心地位更加稳固,棉花出口为清政府提供了大量税收,同时政府对于纺织业极为重视,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设置专门管理纺织业的织造衙门。同时,资本主义萌芽催生的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清代纺织业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这为清代女子服饰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再次,一定时期的物质形态受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的影响。清初文化思想较为传统,无论服饰的形制还是服饰的工艺,变革都较小,受传统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的影响,社会思想较为保守,女性服饰的设计也较为传统。随着清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对于服饰的需求有了新的要求,这就为清代女子服饰设计的变革提供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清代女子服饰呈现出了历代王朝不曾有的特点。清代的统治政策决定了清代女子服饰变化的缓慢,这是清朝政府衰落的前兆,也是中国服饰千年发展的一次大变局。随着满族官员在全国各地任职,满族的服饰文化和设计理念逐渐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满族女子的服饰得到快速推广。满族女子服饰受游牧文化的影响,并不像汉族女子服饰的纷繁复杂,长裙马褂是其服饰的主要形制。满族服饰中比较有民族风格的是头饰、旗袍和旗鞋,其中,满族女子头饰随着她们地位的变化逐渐夸张起来。采用高达20多厘米的扇面状中空硬壳,上面辅以各种簪花头饰,用与头围大小相当的圆箍固定在头上,不用时取下;旗鞋就是人们熟知的“花盆底”,鞋面与汉族女子鞋子基本相似,脚底则中间厚、两边薄;旗袍袖子较窄,上半部分较紧,随着清朝入关建立统治以来,旗袍更加华丽,马蹄袖、镶边等工艺也随之运用于旗袍设计中,这种风格在民国时期得到延续,形成了人们熟知的旗袍。汉族女子服饰在清朝统治前期变化不大,随着清朝统治的延续,满汉一家观念深入人心,汉族女子服饰吸收了满族女子服饰的特点,花样较多,花边镶嵌手法的运用使得汉族女子服饰迎来了新的变革时期,满汉女子服饰的变革融合逐渐演变成为当前人们所看到的清代女子服饰。
在满汉融合影响之下,清代女子服饰虽然样式变革不大,但其装饰工艺技术有了长足进步,并且有着较为分明的艺术工艺种类分工,装饰工艺远超前代,在绣工、织工、染工等方面都有不俗的创新,增强了清代女子服饰的整体艺术感和实用性。在绣工方面,清代女子服饰突破了传统的刺绣技艺,将堆绫、钉线、打子、穿珠等新工艺应用于服饰设计中。堆绫是将绫罗绸缎通过艺术手段堆绣,形成具有软体浮雕效果的工艺技术;钉线是一种将各种丝带、线绳按一定图案钉绣在服装或纺织品上的一种刺绣方法;打子是在绣地上饶1圈于圈心落针,也可饶针2~3圈,与原起针处旁边落针,形成环形疙瘩的刺绣手法,例如该书中介绍的二式黄缎地打子绣马面裙。穿珠是将珍珠、珊瑚珠或琉璃珠替代丝线,穿钉在绫缎上,绣制成纹样的刺绣工艺。在织工方面,清朝女子服饰则将图案直接织造在衣服的材料上,直接裁剪成衣服,省去刺绣等工序,是一种新的制衣工艺。在染工方面,清代浆染技术取得巨大进步,染料更加丰富,染色效率大为提高,即使一座小的染坊也能印染数百种颜色,匠工多达上万的大染坊自不必说,其染色工艺更为进步,使得服饰的颜色搭配更加多样化。
具体来说,清代女子服饰中的装饰工艺主要有刺绣、纽襻、镶滚边、花边和图案装饰等,正是这些工艺的应用才使得清代女子服饰华丽繁缛、精美奢华。3种清代女子服饰设计中的装饰工艺分别介绍如下。
其一,图案装饰的应用。清代女子服饰中的装饰图案基本上都是以蕴含吉祥寓意的动植物以及器物为主,从清代女子服饰的实物来看,用以装饰的图案有团花、散摆形和如意云头等。团花是清代女子服饰上常用的吉祥图案,团花的历史较为悠久,在清代运用更为成熟。团花是以各种动植物或者吉祥的文字等组合构成吉祥的圆形图案,常见于女子袍服和上衣胸背、肩部、衣袖等部位。团花图案的种类较多,如锦鸡牡丹团花、龙凤团花、月季团花等。同时,团花图案的颜色应用也比较广泛,该书中有红、蓝、白、青、紫、粉等颜色团花图案的服装图片,例如石青缎地三蓝绣团花纹女袍、粉绸地暗团龙纹女衬衣、石青地纳纱绣团花纹女袍褂等。散摆形花式的主要特征是多个图案按照一定的图式形成画面,在衣服上呈现出点状,并通过图案之间的联系形成线和面,图案之间留有空间且素材种类较多,例如花草树木、蝴蝶、瑞兽等。石青地缂丝琵琶襟花蝶纹女短衫是该书中散摆形花式的应用。如意云头也是常见的清代女子服饰常见的手段,云纹向外发散形成流动感的曲线状尾梢,作为线状和衣服的边相结合,往往对称分布并与人体结构相符,例如该书中介绍的蓝缎地如意纹女褂、石青缎地八团牡丹如意纹女短衫等。
其二,镶滚和花边工艺。“镶”是将各种各种图案和饰品镶嵌到衣料之上,“滚”则是用丝线或者碎小布料在衣服的边缝加以装饰。镶滚工艺在清代女子服饰中应用较为广泛,以彰显清代女子服饰的华贵。花边则是在镶滚条上刺绣出各色图案的技法,刺绣的内容较多,有才子佳人、亭台楼榭等。镶滚工艺在清代女子服装中的应用,很好地和其他工艺相配合,作为一种修饰、点缀的工艺大大增强了服饰的美感和艺术价值,可谓是“画龙点睛”。
其三,褶裥工艺。该工艺技术历史悠久,是一种通过特定的折叠或是褶皱的方式起到装饰效果的工艺手法。这种工艺主要运用于女子的裙装上面,在不破坏原有装饰的前提下使得裙装的层次感增加,便于女性蹲坐,同时褶裥工艺常和滚边工艺相结合,更加展现了女子裙装外延轮廓的美感,兼具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例如该书中介绍的黄绸地花卉纹百褶裙。褶裥工艺是满汉女子服饰融合的典型技艺,增加了清代女子服饰的艺术价值。(作者简介:赫英忆,博士生,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