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规模定制的服装柔性平台战略设计
2022-04-27刘天宇
李 喆,刘天宇
(1.北京服装学院 中国生活方式设计研究院,北京 100029; 2.北京服装学院 服饰艺术与工程学院,北京 100029)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市场规模逐渐壮大,市场环境的复杂程度不断提升。另外,消费者对产品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致使企业越来越重视产品生产的差异化竞争战略。对于服装产业来说,产品的个性化属性尤为重要,但成本问题一直是产品个性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寻找一种结合成本领先优势与差异化优势的企业竞争战略迫在眉睫。
科技的进步和信息化的发展为服装产业的价值提升提供了技术保障,同时也为服装产业生产模式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契机,这些因素使得服装大规模定制成为可能。目前,国内服装大规模定制模式正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本文基于大规模定制的理论框架,提出针对服装产业大规模定制的柔性平台战略,为服装制造产业的战略转型提供解决方案。
1 大规模定制理论研究现状及趋势
1.1 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后半叶,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人们开始反思大规模生产模式是否能够适应新世纪的市场环境变化,此时,“大规模定制”模式登上历史舞台,并成为制造型企业战略转型方向的理想选择[1]。大规模生产模式与大规模定制模式的特征对比见表1,可以看出大规模定制模式的相对优势。大规模定制兴起于美国,最早可以追溯到1970年阿尔文·托夫在《Future Shock》一书中提出的一种设想:以大规模生产的成本和时间,提供顾客特定需求的产品和服务[2]。大规模定制最开始应用于电脑、汽车行业,而服装行业的大规模定制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国外在这一领域发展较为成功的企业有美国的Levis,其牛仔裤的大规模定制模式不仅成功地让企业步入了一个新的台阶,更是赢得了大量消费者的青睐[3]。另外,还有英国的Baird Menswear西服公司,其80%的西服都是通过大规模定制来完成的。可以看到,服装大规模定制这种新型的战略模式在服装行业中已初显势头,越来越多的服装企业开始尝试将服装大规模定制融入实际的生产过程。
表1 大规模生产模式与大规模定制模式特征对照表Tab.1 Comparison table of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mass production mode and mass customization mode
1.2 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关于“大规模定制”的系统研究开始于21世纪初。国内首家尝试大规模定制的服装企业是“红领(REDCOLLAR)”。红领集团利用各类信息技术致力于打造单件生产的柔性生产线。通过十多年的努力,实现了服装大规模定制的巨大成功并成为相关行业纷纷效仿的对象。近年,国家相关部门也制定了三维人体测量、服装号型、柔性制造等一系列服装大规模定制的相关标准,不断推动服装产业的制造转型。目前,越来越多的服装企业试图将大规模定制这种竞争模式融入企业战略。相关领域的专家和研究学者们也为服装大规模定制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3 未来发展趋势
“服装大规模定制”是一种全新的竞争理论,由于其内容涵盖广泛,而当前的理论研究所触及到的边界又极其有限,所以服装大规模定制还有很多有待完善的点。
①系统流程管理。服装大规模定制相较于其他行业的大规模定制来说更为复杂,其定制点较为分散,且难以实现组件的标准化。因此,对服装生产系统流程的有效管理和控制是实现服装大规模定制的重中之重。
②服装模块化组合。服装模块化组合是消费者个性化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服装企业在大规模定制中获取超额利润的关键,因此在服装设计阶段对服装模块进行优化设计和有效组合是成功实现服装大规模定制的关键因素。
③服装柔性平台构建。服装大规模定制既要实现大规模生产,又要实现个性化定制,其服装样式在生产过程中具有极大的可变性和随机性,因此,要实现服装大规模定制就必须构建相对应的柔性平台,动态处理复杂的产品线。
2 服装产业实施大规模定制战略所面临的挑战
2.1 管理效率与管理柔性的矛盾
在传统的服装大规模生产模式中,效率和柔性一直是一对对立的矛盾,效率意味着短时间、低成本,而柔性则意味着产品的多样化,效率高则柔性低,柔性高则效率低。服装行业相较于其他行业来说难以实现组件的标准化,且从用料选择、印染方式、图案选择、面料裁剪等方面都可以实现个性化定制,定制点较为分散,在服装生产过程中单件服装的模块组合不具备规律性,整体定制流程的管理难度大,定制复杂程度高,对应用于大规模生产的服装设计研发及服装定制平台的要求更高[4]。因此,就服装行业来说,难以实现时间上的快速反应,从整体定制流程来看,要实现管理效率和管理柔性的平衡更是难上加难。管理效率和管理柔性的矛盾是实施服装大规模定制的挑战之一。
2.2 技术整合与差异化竞争优势的不对称
在现有的服装大规模定制模式中,企业往往会根据市场的需求开发新的产品定制模块,消费者在定制中只需对产品模块进行选择,通过不同产品模块的组合去形成新的定制款式并输出产品效果图。
从行业现有模式的定制整体流程来看,这种服装定制模式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首先,服装的模块组合难以把握实体效果,最终的产品效果可能会与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形成误差。这需要企业提供完善的效果图展示技术,如2D款式效果图、3D着装模拟图等[5]。其次,模块选择所设置的数量值得考究,太少的选择难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而太多的选择,容易让消费者在购买阶段陷入纠结的情绪之中,影响整体的购买体验。这需要企业在定制平台的基础上融入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提升消费者在交互过程中的满意度[6]。再次,购买者大都没有相关服装的知识背景,对服装的尺寸、面料等不了解,他们可能无法表达内心真正需求的产品。这需要企业提供相应的反馈系统,在消费者选择的基础上进行智能改进搭配,减少消费者的知识盲区[7]。最后,由于服装更新换代特别快,而大规模定制容易造成库存的碎片化,整体供应链的运行受时间限制大,这些都需要企业在定制流程中进行更多的管理投入,更成熟的信息跟进技术等[8]。
3 服装产业大规模定制战略平台优化设计
3.1 大规模定制平台业务流程管理
传统模式的服装企业中,业务整体流程通常涉及市场部、设计部、采购部、生产部等部门,流程各阶段中从最开始的服装市场调研、服装设计到最后的服装销售与售后,各阶段环环相扣,分工明确,其管理模式层层传达。如图1所示,是典型的垂直型组织结构。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企业高层对企业各部分工作的整体把握和控制,但其部门之间的沟通障碍容易形成信息误差,造成不必要的成本损失,且固定的职责分配会明显阻碍员工的创新创造能力,在流程各阶段无法产生高的附加价值。
图1 传统模式下的业务流程Fig.1 Business process in traditional mode
大规模定制模式应采用柔性的生产体系,围绕用户需求进行灵活的规划与排产[9]。在大规模定制模式下,服装企业应该在传统业务流程的基础上,对业务流程管理进行重组优化,以减少传统的层级管理所带来的障碍。首先,企业可以突破传统业务流程的固化思维,不再以部门作为主要管理对象,可以大规模定制中服装产品族的开发设计为依据,将部门进行拆分,进而组建成多个小型团队,分别负责各个服装产品族的业务流程。这种团队形式的流程管理,轻巧灵活,打破了传统模式中部门之间的沟通壁垒,可以在多变的环境中实现快速反应。同时,小型团队还可以根据不同的任务进行快速的组合或解散,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对产品更新节奏快的服装行业异常适用。其次,企业还可以将财务部、人事部、信息部、监管部等辅助性部门单独抽调,对各个团队进行统一的辅助协调,以掌握各团队的工作动态,打破各团队之间的交流隔阂,使企业内部保持统一的团体形式。如图2所示的新型的业务流程有效避免了流程僵化,提高了管理柔性,促进了管理效率与管理柔性的有效融合,灵活的团队形式,可以促使企业实现对市场的快速反应,形成企业竞争优势。
图2 大规模定制模式下的业务流程优化模型Fig.2 Business process optimization model in mass customization mode
3.2 大规模定制平台产品模块化组合
服装模块化设计是指将服装分解成各个独立的组成模块,再根据各模块之间功能的差异性对模块进行分类,最后在生产的过程中只需要选择相应的模块进行组合,即可输出不同的服装产品[10]。模块化设计不仅可以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同时也能够快速响应市场环境的动态变化。
服装模块化设计第1步便是要解决服装模块的划分问题,可以依据服装结构中各部分的功能属性将服装模块划分为基础模块、可选模块和定制模块3个类别(见表2)。基础模块是指服装的基础部分,即服装中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根据服装的种类可以分为衣身、前裤、后裤、裙身几个类别,在基础模块中,主要依据自身的体型进行模块的单一选择。可选模块是指服装的辅助部分,主要包含面料、领口、袖子、口袋、配饰等类别,在可选模块细分中,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对模块进行删除或多选,如免去领口或添加多个口袋。定制模块是指服装的附加部分,即装饰图案的定制,这一模块在整体的服装生产流程中可有可无,主要是为那些对图案有个性需求的消费者提供单独服务,定制模块一般位于生产线的下游,与服装生产的主体流程关联不大,因此,极度个性化需求满足的同时也可以保证生产的整体效益。
表2 服装模块组合划分Tab.2 Division of clothing module combinations
从服装生产流程来看,可以依据上述的模块划分对服装生产流程做可视化分析,以女式衬衫为例,其服装模块化设计生产流程如图3所示。由图示出,在收到消费者订单之后,生产部门要执行的第1个任务便是根据订单进行基础模块的选择,即服装版型;在确定基础模块之后,第2步便是进行可选模块的选择,如口袋、袖口、领口等部分的款式选择,此时,若订单中没有涉及到定制模块,便可直接进行各模块组合输出产品,若订单涉及到定制模块,那么生产部门则需要对定制图案进行单独印制,最终输出服装成品。
图3 服装模块化设计生产流程Fig.3 Production process of clothing modular design
服装模块化设计灵活性强,服装模块划分的合理性是实现柔性生产的有效保障,同时也是提升企业效益的关键部分。面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企业在生产中只需要删减或增添新的产品模块,并不会对整体生产流程产生消极影响,同时,模块的增添会使得输出结果呈指数型增长,满足了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这种生产方式会带来稳定的企业效益,使企业能够轻松应对动态的市场环境变化。
3.3 大规模定制平台框架构建
现有的大规模定制服装的主要购买方式是线上购买,但由于线上购买渠道的网络虚拟特性,消费者无法对面料的舒适度及颜色的准确性进行很精确的把握,且有的消费者更倾向于面对面的服务方式,所以企业在规模定制平台的设计上要把握好线上、线下2条渠道的整合。在前文有关服装模块化设计的叙述中,将服装拆分成了各个独立的模块以进行大规模定制生产,这就意味着在大规模定制平台的设计上,无论是订单输入环节还是服装生产环节都要设置相应模块的数据库,以方便顾客的订单生成以及生产环节的订单管理[11]。其中,基础模块的数据库主要应包含三维人体参数库和款式库,可选模块数据库应包含面料辅料库、色彩库、装饰图案库以及修饰性配件库等内容。最后,平台构建还要考虑顾客、门店以及企业这3个主要角色之间的平衡,保证订单输入环节、企业生产环节以及售后环节的无缝衔接。
依据上述理论基础,将服装大规模定制的平台框架做可视化分析。如图4所示,该平台框架的设计主要涉及订单输入环节、企业生产环节及售后环节3个部分,范围涵盖从订单输入到产品售后的全过程。在订单输入环节,主要对线上、线下2条渠道的设计进行整合。顾客可以通过线上或线下2种渠道进行服装定制,不同的是,线下渠道提供面对面服务,顾客可以对服装面料、色彩进行亲自感受,服务人员也可以为其提供定制建议,在订单数据的线上输入环节也无需顾客亲自操作。并且,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在订单最终确认之前,顾客可以根据自身需求与否,采用平台中的智能改进反馈系统,进行服装中某些模块的智能改进设计,企业生产环节主要是指服装的定制生产过程,其中主要涉及运用计算机辅助系统CAD进行订单分解、模块拾取及模块组合的生产环节[12]。售后环节是指服装交付完成之后,顾客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到线下门店对服装进行细微的调整设计。
图4 服装大规模定制平台构建(线上、线下平台整合)Fig.4 Construction of a clothing mass customization platform (online and offline platform integration)
定制平台的统一规划与设计,是服装大规模定制模式成功运营的基础,在小型团队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服装模块的有效划分与组合,是实现企业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有效方式。但这种基于互联网的柔性平台构建,对其中的各个环节都有着较高的技术要求,如信息技术、服装展示技术等,实现各类技术的不断优化与整合,是平台维护的长久之计。
4 大规模定制模式下服装产业柔性平台优化策略
4.1 通过多流程并行降低时间成本
服装大规模定制模式使得企业在服装生产时间上面临压力。在业务流程管理上企业可以采用多流程并行的策略以降低服装生产的时间成本。本文提出以团队为单位进行业务流程的灵活管理。从本质上来说,也是多流程并行策略的一种体现。但从细微上来看,多流程并行还应包含团队中各环节的协同合作。如图5所示,其一,以服装产品品类为依据,负责不同产品族的团队同时进行。其二,打破流程节点中的固定小组分配,让市场小组、设计小组、采购小组、生产小组之间产生直接的交流与对接,实现组织的灵活分配,以达到效率优化的结果。
图5 并行流程的2种体现方式Fig.5 Two manifestations of parallel processes
在采用多流程并行策略以实现需求快速响应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多流程管理方面的问题。首先,要实现信息的快速流通与响应,依据“管理自动化”的思路,去规范业务流程管理方面的每条细分流程。其次,要实现对生产切换的有效控制,由于模块化生产的缘故,服装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灵活的生产切换,面对这一问题,一方面要实现各模块的灵活管理,另一方面,要注重同类型订单的组合,实现批量订单的批量生产,以减少生产流程中的生产切换。最后,大规模定制下的多流程并行策略是大量碎片化订单的并行生产模式,管理复杂程度高,企业应该建立相应的应急处理机制,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紧急情况做出快速响应处理。
4.2 利用模块通用性提高生产效能
在前文有关服装模块化的划分部分,将服装结构的模块分为基础模块、可选模块和定制模块3个部分。其中,可选模块是典型的通用模块,服装成衣的制成过程是以基础模块为基础,通过搭配不同的通用模块来完成的。这其中,模块通用性的提升能在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同时优化整个生产过程,并且,通过对通用模块的改进能够快速实现服装更新换代品质的优化,延长相关产品族的生命周期。
在服装模块通用性的提升上面,首先要降低模块的复杂性,这要求设计师在模块设计环节保持模块的简易性,不仅要保证模块加工过程的简易性还要保证不同模块连接组合的简易性。其次,要加强对模块数据库的规范管理。通过对订单的追踪管理,掌握服装不同模块的使用频率,依据模块使用频率的高低,企业可以保留一些通用性高的模块并对通用性高的模块进行优化设计,或是剔除一些不必要的服装模块,从而健全符合市场需求的模块数据库,优化通用性的同时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益。
4.3 数字化技术实现平台优化
服装大规模定制平台在具体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将面临更多细节上面的问题。为了降低平台执行过程中的风险,这种基于互联网的大规模定制模式必须完善对数字化技术的掌控。现有的服装大规模定制企业可优化的技术难题系统分析如下。
①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的把控。在大规模定制模式中,信息处理是一个关键环节。这其中涉及到信息集成和信息的系统分解。信息集成意味着对产品订单的快速响应,信息的系统分解则意味着CAD/CAM工艺数据的快速形成及规模化生产的快速反应。
②智能反馈系统的设计。该项技术能够在顾客模块选择的基础上进行快速的自动优化设计,以最大程度地减少顾客的人工操作,提升定制过程中的用户体验度。
③服装展示技术的运用。其一,主要是三维虚拟人体模型的构建,服装在不同体型上的显示效果不一样,因此,企业对三维虚拟人体模型技术的完善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消费者对服装定制的满意度。其二,是基于三维人体模型的三维网络展示技术的运用,对该技术的运用主要是便于顾客对服装全角度效果的掌握,使服装效果与顾客内心的期望值产生最高程度的匹配。
依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组织流程管理的创新是大规模定制平台构建的背后推动力量;服装模块化设计是大规模定制平台的实现基础;技术整合是大规模定制平台成功运营的关键因素。只有掌握好这些要素,就能实现服装大规模定制模式中效率与柔性的有效整合,并不断提升企业的差异化与成本领先的竞争优势。
5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服装大规模定制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从业务流程管理、服装模块化设计、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整合3个方面构建服装大规模定制柔性平台,得出多流程并行、模块通用性设计、数字化技术优化平台的系列优化策略,为传统服装企业战略转型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所提出的服装柔性平台战略,能够以大规模生产的成本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尽显成本领先和差异化竞争的优势,是新时代下传统服装制造行业战略转型路径的理想选择。但由于大规模定制模式是一种新型的生产模式,其整体系统所涉及的问题复杂程度高。因此,本文的研究框架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服装大规模定制的相关理论还有待学界与业界进一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