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文化遗产与研学旅行融合发展研究

2022-04-27曾娇环

当代旅游 2022年7期
关键词:研学文化遗产红色

曾娇环

三亚城市职业学院,海南三亚 572099

引言

研学旅游是一门集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践教育活动课程。通过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的结合,引导学生吸收实用知识。大力开展研究、学习和旅游活动,具有综合培养民族复合型人才、带动地方经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环境的优势。应根据教育计划共同推动“研究与学习旅行”,并应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避免将研究与学习旅行变成“团体旅游”或“夏令营”。它需要教育工作者和旅游业的共同推动,以形成课程、课时和教学计划。同时,作为旅游业的从业者,我们也需要结合景区特点,深入开发旅游文化,做活并做深文化,建设一个具有专业知识和特色的研究学习基地。历史文化遗产作为研学旅游的重要教育教学资源,应在注重有限的参观和保护的同时,将其开发为旅游资源,尽可能为更多的人类世代服务。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长期智慧的结晶。

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指古建筑,包括古遗址、古石刻等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对一个地区的文化遗产具有重大意义的行为或表现形式,如民俗、传统、文化、信仰、知识和语言等非物质形式的知识形式。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长期积累的精华,它值得人类世代学习,并与研学旅行提倡的深层次教育理念相匹配。将历史文化遗产与研学旅行相结合,不仅实现文化遗产的传承延续要求,户外实践的教育形式使学生素质教育理念得以落实。因此融合历史文化遗产与研学旅行目的地,打造全域旅行精品路线,将有助于拓宽学生新课程教育的学习深度与学习范围,推动全人类精神文明建设,历史文化遗产的永续发展。

一 研学发展历程

目前游学研究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体系,并长期广泛应用于学校教学课程体系中。早在古希腊时期,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精通研究旅行的方式,周游地中海沿岸研究思想,整理和改进并实际应用。当今,出国考察的常见方式有:参观博物馆、天文馆和其他科学文化机构;参观和调查与研究相关的自然环境、企业和农业;参加夏令营(冬令营)等项目活动;出国留学、短期考察、实习等。研学旅行机构已与诸暨西施故里、五洩风景区等,还有大禹陵景区、绍兴黄酒博物馆、柯桥柯岩景区、杭州宋城、杭州西溪湿地公园、安徽宣城原73845部队营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航天博物馆等国家级、省市级研学基地及诸暨本地其他多家研学基地合作,自主研究开发了30多条研学线路,涵盖范围广,研学线路丰富。

二 现行中小学研学活动范畴

研学旅游基于研究性旅游,国家要建立健全以小学因地制宜、初中县市因地制宜、高中因地制宜为重点的研学旅游活动课程体系,始终把教育作为首要目的,关注教师培训计划,应该享受应有的待遇,比如吃啥、住啥、去哪些景点。在路线选择上偏向于舒适雅观,一般的节奏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基本上是每个打卡的景点都去了,也是累和快乐并存着。旅行侧重于行,旅行就是去外地行走,属于一种身体力行的放松,侧重的是行走和修行,更在乎的是自己亲身经历,或者说更多地借助于自己,而不是依靠各种快速的交通工具。一般线路选择也更多,或者说他们能去或者选择的地方更多,一些由于体力或者条件艰苦学生不能去的地方,他们都能到达,相对于学生来说更喜欢探索新的线路,比如香山,学生也就沿着景区线路溜达,但是却能有各种不同的线路到达目的地。自然殊途同归,不是来评价哪种优劣好坏,要说哪个好,其实在路上旅行,可以有很多选择,对自己的身心都有好处,另外参加团游可以提高自己的团体意识,甚至也可以让自己更快地融入团体中,对于交流障碍的学生来讲,这是非常好的方法。可以与其他人共同相处,通过相处,让自己了解到更多的社会问题以及知识。也有游客喜欢自由出行,每次出门自己计划线路、规划行程。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路线,并且在花费方面也要进行计算。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寻找不同的风景,会特别注意环保,每到一个地方,要留下自己的足迹,例如拍照等。

三 民族文化遗产研学目的地建设

中国56个民族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具体内涵。在这个过程中,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不断加强。围绕民族服饰、戏剧、建筑、歌舞、手工艺、节庆等遗产资源,在少数民族村寨建设研究学习目的地,开展研究学习旅游课程,是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途径。将民族文化研学旅游打造成具有巨大经济发展价值的旅游模式,成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四 历史文化遗产研学目的地建设

振兴这些“历史古物”昔日的光辉为目标,成为目前研学旅游的重点。例如,“研学游+历史文化”将注入文化古城发展新的活力。在当今的城市化进程中,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竞争的软实力,历史文化古城要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塑造历史文化古城旅游形象,为古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建设旅游强市。首先,要突出历史文化古城的特色;由于历史文化古城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要注重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古城独特的文化特色,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产品和服务,塑造古城独特的形象,增强旅游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其次,要注重古城历史文化氛围的营造。在古城开发过程中,要恢复和保护古城原有风貌,采用遗址公园、主题文化公园、文化街区等模式,让学生感受到浓郁的古气息。最后,要注意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注重现代科学技术在研学旅游业中的应用,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和三维码扫描技术,让学生与文物有密切的接触,将历史文物活化,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和更智能的服务。了解每一主题的历史文化脉络和传承价值,突出研究性教育在历史空间中的体验与沉浸,真正实现历史研究与实践教育的目的。这里记载着历史文明,同时也记载着社会的进步,同时见证着每一个城市不断地发展以及兴起,此外,研学旅行邀请了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高校专家担任学术顾问和研发专家。公司设有总教官、研学导师部、对外联络部、专业医疗保障部、计调部等专业业务部门,并按照研学实际,接受系统而严格的培训,以职员的高度责任心、操作的规范性、任务的明确性,确保每一位学生体验丰富的社会实践,享受优质的研学活动。与此同时,研学旅行还组织大学专家、特高级教师开发了《走进多彩横店》《传承红色基因》《感受生态之美》《古越文化探究》《浙东唐诗之路》等一批高质量的研学课程。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发展需要,研学课程把研学任务分为“体验”“发现”“整合”“探究”等不同层次,确保学生有所得到,有所收益,目前,研学旅行已经带领上海、江苏、诸暨等地的近十几万学生前往诸暨、绍兴、横店、杭州、井冈山等地的多个研学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研学旅行。学生可以通过研学旅游,一边学习一边游玩。在游玩中,可以学到很多的知识,提高思维能力,通过德智体美劳的多样实践,提高实践能力、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研学旅行经过几年的实践、打造,积累了丰富的研学组织经验,受到学校师生及家长的广泛好评和欢迎,成为在浙江走在前列的研学组织机构,为教育的改革创新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实践。从历史遗址能够充分了解到历史故事,然而这并不是简单的故事,而是代表着中国的文化。对于学生来讲,可以在学习阶段通过旅游掌握更多的知识,还可以提高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 红色文化遗产研学目的地建设

红色旅游是激活红色文化资源的有效途径,是弘扬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载体,红色文化遗产研学目的地建设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内容。第一,以红色旅游为载体,传承红色文化。红色文化不仅体现在景区的革命遗址和文物中,还应从交通、饮食、旅游、居住、娱乐、购物六个维度满足研学的需求,使学生在旅游过程中更深刻地感受红色文化,加深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体验;第二,打造红色旅游精品路线。提高资源整合能力,加强红色旅游景区与当地其他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景区的联合开发,加强与沿线其他省市旅游景区的合作,有效连接红色革命遗址,从点到面推动红色旅游联合发展;第三,建设红色教育基地。红色旅游不仅要为学生提供休闲娱乐服务,还要承担传承红色文化的责任。依托红色文化,建立红色教育基地,将研究教育学习活动与红色旅游相结合,让学生学习、传承红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研学旅行可以让学生开拓视野,在旅途中会遇到种种事情,然而这些事情可能会有危险,自己要有安全意识。可以掌握自救的方法,尤其在出行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如果面对危险也要冷静,想办法解决实际问题。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特别指出:根据研学旅行育人目标,基于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之中、红色教育实践基地等,来建立一个适合中小学生们人行旅行的基地,积极地推动相应的履行资源整合和合作,打造一批示范性的精品路线,能够合理地布局,实现互联互通的研学旅行网络。将研学旅行作为教育中小学生们的一种方式和方法,让爱国主义理念、革命传统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情操作为重要的载体。我国的世界级和国家级自然文化资源是十分丰富的,这些红色旅行文化是拥有非常有价值的教育的意义的。作为人类记忆中留存下来的不灭源泉,需要能够对于这些宝贵的资源展开保护、宣传以及继承,不断地、可持续地融入延续旅行的发展之中。就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线来说,拥有着十分浓厚的革命传统,红色基因的代代相传,然而如何将这种红色文化实际地落实到和融入到民族与历史的遗产之中,首先就要明确“红色”的基本含义和核心价值,让民族历史和民族特性紧密结合,形象叠加,构建出一条“红色彩带”路线,这就是我国的红色研学旅行道路。为了能够更精准地定位此次研学旅行的形象,始终围绕着“长征精神”作为主线,同时融入民族文化以及历史文化之中,打造出极具国际影响力文化遗产的研学旅行精品路线,并且配合国家教育素材以及教育的理念,能够促进好书本知识以及生活经验深度的融合,充分激发大众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六 结语

21世纪中国已经进入“后工业时代”,旅游业迎来最好的发展时期,发展旅游业可以缓解产能过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然而,在全域旅游业发展之前,中国旅游业存在着供需失衡、监管缺口等问题,越来越多的中国民俗旅游者选择了个人旅游的方式。因此,从2010年以来,学术界对旅游综合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探索,一些省份也在探索旅游综合发展的途径,旨在将地方旅游业从“景区旅游”转变为“全域旅游”,即从原来孤立的景区向全社会、多领域、全方位发展。至此,“全域旅游”的概念理论渐渐走进公众视野。本文在全域旅游的视野下,重点研究如何将分散的历史文化资源整合起来,以全域旅游视野为导向,布局境内全部旅游资源要素,提高学生研学旅行质量,提升特色研学旅游的广度与深度。

猜你喜欢

研学文化遗产红色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快乐研学之旅
Task 3
红色在哪里?
《红色系列之一》、《红色系列之二》
Tough Nut to Crack
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例析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