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旅游类专业科普创作课程的设计与探索

2022-04-27

当代旅游 2022年7期
关键词:科普科学创作

李 涛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山东青岛 266555

引言

科普创作是为达到科普的目的—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理解科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简称“五科”)而进行的生产各种科普作品,包括纸质文本、音像文本及现代媒体上的电子文本等的创作活动。科普创作是科普工作的一部分,是科普工作的“源头”和基础。

当前,我国科普发展进入全面提速推进的新阶段,至2020年,我国公民具有科学素质的目标比例将由2018年的8.47%提升到10%以上,10%是世界各国进入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标志。

自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旅游市场的发展与升级,在游客需求、旅游产品形式及内容等方面都产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与趋势,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与趋势是:游客对科普的需求不断提升。游客已不满足于传统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科”成为了新兴的旅游第七大要素。

特别是在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下发以后,这一变化与趋势愈加明显。由此,旅游景区、旅行社、研学服务机构、教育机构为了迎合与满足游客对科普的需求,就需要在旅游产品中增加科普内容,并结合自身资源与条件特色开发原创科普内容。

市场与企业的需求即是教育的发展方向,在高校旅游类专业开设科普创作课程,对学生进行科普创作教育,培养具备一定科普创作知识与能力的旅游类专业人才,对于提升学生自身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帮助所在企业提高科普创作水平,以及向社会公众开展科普传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 旅游对科普的需求

(一)旅游企业对科普内容的需求

游客对科普的需求直接导致了旅游企业对科普的需求,近年来,这一趋势愈发明显。以山东省为例,2020年山东省新认定179个单位为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新增科普教育基地数量产生了大幅增长。

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的认定工作正式开始于2008年,首批认定单位24个。2020年新增的179家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中,较以往有了三个明显的变化特征,一是数量增幅大,从2008年到2019年的12年间,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的数量从24个增长到了264个,年平均增加数量20个,而2020年一年便增加了179个,增幅比率达67.8%;二是认定单位的机构性质有明显的变化,企业参与的比例明显上升;三是参与机构中旅游相关企业的比例明显增加,如微山湖国家湿地公园、枣庄中兴国家矿山公园、青岛百果山森林公园等。

要参与科普教育基地的认定,就需要开展相应的科普活动,需要有自身特色的科普内容。因此,旅游企业希望通过科普内容的开发和对科普工作的投入为自身赢得更好的市场影响力,提高自身在科普方面的吸引力,对招徕游客产生有利影响。

为了体现对科普工作的重视,许多旅游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设立了科普专员的岗位,并且在对讲解员、接待员及其他服务岗位的培训中增加了科普相关内容,很多企业在组织架构中专门设立了“科普部”“科技部”或“科教部”。

而目前,相当比例旅游企业的科普工作仍处在较低的水平,主要原因是科普岗位人员的素质、知识结构与其岗位职责不相匹配,对科普内容的创作与开发能力不足。

科普工作能够有效地培养人的科学思维方式。所谓科学思维方式,就是能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思维方式,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逻辑。科普创作是科学传播与普及的源头,它的兴盛与否直接影响着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和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在科普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科普是为大众服务的,科普的生长点在自然与人、科学与社会的交汇处。而科普创作的关键是科普创作人才。但是目前的情况是,科普创作人才数量不足,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偏低,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偏少,青年科普创作人才更是极度缺乏,已经成为制约科普事业发展的瓶颈。

到202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要超过15%,各地区、各人群科学素质发展不均衡明显改善。到203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要达到25%,城乡、区域科学素质发展差距显著缩小,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奠定坚实社会基础。因此,目前以及在未来可预见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对科普创作人才的需求都会十分旺盛与迫切。

二 高职旅游类专业开设科普创作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一)旅游类专业科普创作课程开设现状

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目前国内各高校的本、专科人才培养目标虽然存在一定差异,但是在就业方向、职业素养、人文精神、对专业知识应用与实践的能力要求等方面是一致的。无论是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还是专科,目前国内各高校在旅游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设置中,对科普及科普创作方面的课程均为缺乏和空白状态。

(二)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科普创作课程的尝试

科普创作不仅是科技工作者应尽的社会义务,也是广大高等学府的学子们开拓耕耘的重任。针对旅游市场、游客、旅游企业对科普的需求,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于2020—2021年,面向2018级、2019级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两个专业共16个班级开设了科普创作课程,课程具体名称为《旅游科普创作》,由本文作者担任课程设计和主讲。

1 课程定位

该课程类型为“理论+实践”课程,课程性质为专业必修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

2 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

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科普创作理念、科普作品的类型与特征、旅游科普作品鉴赏、旅游科普作品的应用与推广、课程成果展示五个部分。

教学模式遵循“由理论向实践”“由低阶向高阶”“由鉴赏到创作再到评论”的原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完成身份的转换,即“由科普作品的读者向作者转换”“由科普创作的外行向内行转换”。教学以“一学、一鉴、一做、一作”四个“一”为目标,即让学生学会一定的科普创作理论,参与一定数量的旅游科普作品鉴赏体验,动手实践一次旅游科普作品创作,收获一篇个人原创旅游科普作品。

3 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我国科普创作发展的历史背景、科普创作的相关概念、科普创作的主要方法;掌握科普作品的分类原则、主要类别以及各类别的主要特征;掌握旅游科普创作的主要方法与技巧;掌握旅游科普作品应用与推广的主要手段与方法。

技能目标:能够依据科普作 品的类型与特征对科普作品进行分类;能够对各类科普作品进行初步鉴赏与评论;能够运用旅游科普创作的方法与技巧创作相关旅游科普作品;能够为不同类型的旅游科普作品设计适合的应用形式与推广方案。

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与自豪感;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及行业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科普、传播科普、献身科普的热情。

4 课时设计

本课程总课时为16课时。

5 教材内容特点

教材与内容主要由专业理论和案例两部分组成,关于科普创作理念、科普作品的类型与特征的相关理论部分主要选自《科普创作通览》(董仁威,2015),案例部分由任课教师结合市场实际需求与学生学习特点设计。

教师自编教材内容部分有四个特点,一是与专业结合紧密,从旅游专业角度出发,注重专业与科普创作的结合度;二是注重实用性,选择实际中应用最多的图文式、音视频式、微课式、演讲式等形式的旅游科普作品,对各种形式作品的应用推广进行介绍;三是案例新颖,在各种形式的旅游科普作品案例中,教师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选择代表性强、形式新颖、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四是原创案例多,由于任课教师本身即是一位科普作家,曾经创作过科技新闻、科学小说、科学童话、科学散文、科学诗歌、科学演讲、科普微课、科普视频等多种形式的科普作品,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做了充分的利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练式教学效果。

三 课程效果评价体系

效果评价主要从教学设计与教师能力、课程与学生学习需求符合程度、学习体验与获得感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共发出调查问卷287份,采取不记名评价方式,收回样本206份,有效样本206份。

(一)教学设计与教师能力

主要调查项目中,“课程整体知识框架设计”“教材内容及设计”“教师表达能力及准确性”三个项目的“非常满意”率分别为85.44%、82.04%和83.98%,说明学生对教学设计和教师能力认可。

(二)课程与学生学习需求符合程度

主要调查项目中,“获得了可以在工作上应用的一些有效知识或技能”“课程内容是否符合工作和个人发展需要”两个项目的“非常满意”率分别为85.38%和82.04%,说明该课程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三)学习体验与获得感

主要调查项目中,“通过本课程学习,在多大程度上引起了你进行科普创作的兴趣?”“通过本课程学习,你感觉自己的创作能力得到了多大程度的提升?”两个项目的“很大程度”率分别为80.58%和80.10%,说明学生认为自己对科普创作的兴趣和科普创作能力得到了提升。在该方面的调查中,设置了一项对比性调查,“在学习本课程之前,你是否觉得科普创作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选择“是”的比率为86.41%,选择“否”的比率为13.59%,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前,都觉得科普创作是一件难度很大、自己难以胜任的事情。而关于“在学习本课程之后,你是否还觉得科普创作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科普创作的难易感受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有64.08%的学生选择了“否”,选择“是”的比率已经下降到了35.92%,这说明有半数的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改变了对科普创作的认识、提升了自身进行科普创作的能力与自信。

此外,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大多数学生建立了自己已成为一名科普创作者的身份认同感,不但获得了进行科普创作的乐趣、感受到自身能力与价值的提高,并且还提高了其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四 结语

经过尝试、探索和效果评估,在高校旅游类专业开设科普创作课程主要具有以下作用和意义。

一是符合市场、企业对科普、科普内容及科普创作人才的需求。能够促进旅游企在游客服务、科普创作、研学设计、文创开发等业务领域的提升。

二是符合高校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开设科普创作课程能够对旅游类专业整体人才培养方案起到有益的补充,并促进人才培养整体综合效果提升。虽然,目前的尝试是针对高职专科旅游类专业学生,但是关于科普创作的知识、素养和技能学习,对于本科乃至研究生阶段的教育也存在着很大的必要性,是今后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方向。

三是符合学生自身的需求。通过评估,科普创作课程能够让学生在知识增加、学习乐趣的体验、自身技能与价值提升、社会责任感提升等各方面获得良好收获,也能够较学习该课程之前有更好的自信体现,使其在未来面向就业或继续深造等个人发展方面打下更好的基础。

简而言之,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在高校旅游类专业开展科普创作教育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体现,能够很好地结合市场、企业、学校和学生等各方的需求,科学、严谨、认真地开展相关探索和推广将能够有力地促进我国的旅游、文化、研学、博物馆等行业的发展,也能够促进我国科普事业与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

猜你喜欢

科普科学创作
Jazz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科学拔牙
创作失败
衰落的科学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