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数据分析意识
2022-04-27陆宇纯江苏无锡市新吴区锡梅实验小学
◇陆宇纯(江苏:无锡市新吴区锡梅实验小学)
科学实验的目的应该是通过探究,获取数据,整理、分析数据,归纳结论。而科学课堂中,数据分析过程常常被教师一带而过,出现了“重结论,轻分析”的现象。因此,让学生投入到数据分析的全过程中去,感受“搜集—分析—论证”的探究过程,能有效帮助学生培养善思好问的习惯、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思辨创新的能力,更能在发掘、理解和利用数据中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冷和热”中第一课《冷热与温度》为例,浅析如何巧用图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感悟数据分析的价值。
一、利用表格,数据搜集化繁为简
数据搜集是数据分析的前提。史宁中教授曾说过: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首先要产生对数据的亲切感。在科学实验中,表格是实验结果最直接的呈现载体,合理利用表格,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搜集精准且简练的实验数据,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认知情感,提升他们搜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还能发展他们猜测、验证、归纳、演绎的科学思维。
下面是本课在分析表格数据环节的教学片段。
师:现在请每组代表依次来汇报测得的数据。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0分钟89 87 90 86 2分钟78 77 80 78 4分钟70 71 72 73 6分钟64 64 66 68 8分钟59 58 62 64 10分钟54 55 58 60 12分钟51 52 55 57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暂时先看这四组的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温度是先快后慢地下降。
师:你是怎么得出这一规律的?
生:第一组数据,0~2 分钟,温度下降了11℃,2~4 分钟,温度下降了8℃,4~6 分钟,温度下降了6℃,6~8 分钟,下降了5℃,8~10 分钟,下降了5℃,10~12 分钟,下降了3℃。所以温度一开始下降得很快,后来就越来越慢。
师:你观察得可真仔细,分析方法也很棒!这位同学计算了相邻两次的温度差,得出了规律,你们同意他说的吗?
生:老师,我们组的规律并不是很明显,看上去好像没有规律的。
师:如果2 分钟你们发现不了规律,可以4 分钟、4分钟地分析。如果还是没有规律,可能是你们在计时、读数等环节出现了问题。不过,不要灰心,科学探究过程中允许失误,这也就是多次实验的目的——避免误差。老师相信你们下一次会做得更好。
四年级的学生对冷和热有丰富的生活感知,但这层感知更多的是停留在自我感觉的层面,没有过多关注,更无法合理解释。而且,四年级的学生在数据分析的过程和深度方面有所欠缺,难以全面、准确地进行分析和表达。因此,首先利用学生最为熟悉的记录数据和分析数据的方法——表格来引入,可以快速将数据搜集和数据分析、解读密切结合。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表格信息,引导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发现规律的”“出现误差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重视学生多角度获取信息、分析数据的能力,这一系列思考也为后续折线统计图的绘制与分析奠定了基础。
二、引入折线图,数据分析由浅入深
统计图已经成为小学科学实验数据整理分析中呈现结果的常用工具,其中折线统计图的使用最为广泛。本课教学,尝试将科学和数学进行统整,在课堂中融入并重点介绍了数学中折线统计图的内容,帮助四年级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获取重要的数据分析技能。
下面是本课在讲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环节的教学片段。
师:今天老师要介绍一种更简便的方法,叫作折线统计图。在科学实验的数据分析中,为了更直观地研究数据变化的规律,我们通常会使用统计图。
师:先观察一下,每一张折线统计图都有水平和竖直两条轴,水平方向的称为横轴,竖直方向的称为纵轴(PPT 用红色凸显)。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什么?
生: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温度。
师:以刚才第一组同学的数据为例,0 分钟时,水温是89℃,我们先在横轴上找到0 分钟这个点,再根据纵轴上标注的刻度确定89℃这一点,点出来。(教师演示)
师:2 分钟时测得的温度是79℃,2 分钟在这里,79℃在哪里?你来试一试。
(学生上台演示。)
师:谁再来找一找4分钟对应的点在哪儿?
(学生上台演示。)
师:等这些点都找到后,用直尺将它们连起来,一张折线统计图就完成了。下面,根据你们小组记录的数据在图纸上绘制“热水变凉温度变化规律折线统计图”。
(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教师巡视。)
师:(展台展示学生作品)大家看,折线图都是间隔相同的时段,但每一小段的坡度并不相同。比如这段,明显要陡一些,这说明了什么?最后一个两分钟比较平缓,又说明了什么?
生:线段越陡说明这两分钟内温度下降得越快,越平说明下降得越慢。
师:所以,从折线统计图中线段的陡峭和平缓程度,我们也能发现:这12 分钟内,热水是先快后慢地变凉的。
师:下面,老师要考考你们了。这是老师课前测得的一组热水变凉的数据,你能根据折线图,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吗?
哪个两分钟温度下降得最快?哪个两分钟下降得最慢?
0~2 分钟和8~10 分钟温度分别下降了多少?
如果这杯水一直放在教室里,它的温度最终会变到多少?请根据绘制的折线统计图来预测下。
师:第一个问题很简单,一起告诉老师。
(生齐答。)
师:第二个问题呢?
生:0~2 分钟下降了10℃,10~12 分钟下降了3℃。
师:最后一个问题,谁来?
生1:我觉得会降到0℃。
生2:我觉得不会到0℃,我发现折线越来越平缓,也就是说,温度下降越来越小,最终应该是平的,不会降到0℃。而且,平时我们喝的冷水也没有到0℃,如果是0℃的话,就要结冰了。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有道理。其实,这杯热水最终会降到的温度与它周围环境的温度有关,我们把这个温度称之为室温。
师:看来,折线统计图不仅能帮助我们直观地发现物体变化的规律,还能帮助我们预测物体的发展趋势。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首次接触折线统计图,对它的认识和理解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师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方法,加深学生对数据的分析与解读,推动数据分析走向深处。在绘制的过程中,要“扶”得多一点,描点、连线都要详细进行讲解和演示;而在利用折线统计图分析过程中则“放”得多一点,让学生充分交流,拓展他们独立思辨、自我提升的张力,发展他们互相交流、协同生长的能力,让他们发现更多单式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和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单式折线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体会数据分析的意义,也为下课时引入复式折线统计图打好基础。通过有效的实验材料,统计图绘制、问题干预,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也会逐步提升。
三、再用折线图,数据价值由内向外
数据分析的价值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课堂上,随课的结束而停止,应该要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指导生活实践。本课作为一节学科统整课,需要将科学与数学的知识有效联结、利用、融合成一个整体,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因此,本课另外增设一课时,在学生了解“热水变凉规律”的基础上,深挖教材,进一步拓展延伸,利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探究“怎样让热水快速变凉”,以项目为载体,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自觉产生对已有单式折线统计图知识经验的提取需求,深入对折线统计图的理解,实现经验的衔接与后续生长。
下面是本课在讲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环节的教学片段:
师: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知识,我们总结了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步骤:先描点,再标数,最后连线。接下来请大家动笔,将这三组数据转化成折线统计图。
(学生绘制三张折线统计图。)
师:(展示学生的统计图)像这样的,只有一根折线的折线统计图,我们称为单式折线统计图,多张结构一样的单式折线统计图可以合并成一张复式折线统计图。下面,看老师如何合并。
师:(边演示边讲解)这是第一张单式折线统计图,我们要把第二张合并到这里,找到横轴0分钟,对应的水温是89℃;1 分钟对应的水温是65℃;2分钟的点在哪儿?
(学生上台演示。)
师:等找齐这些点就可以把它们连起来了。为了区分,这条折线用虚线表示。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
师:第三张折线图也可以按照同样的方法绘制在这一张上。为了区分,第三条折线用红笔绘制。下面,请大家根据小组记录的数据在图纸上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最后别忘了写好统计图的名称。
(学生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师巡视。)
师:(展台展示)同学们看,这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横轴都间隔了相同的时间,但即使是同一个两分钟,三种折线的坡度都不一样,这说明了什么?
生:线段越陡说明这两分钟内温度下降得越快,越平说明下降得越慢。
师:所以,从折线统计图中线段的陡峭和平缓程度,我们也能发现:这三种方式中,能够使热水最先降到40℃的是哪种方式?
生:持续吹风。
师:下面进入快问快答时间。2分钟时,几号烧杯中的水温度最低?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我找到了横轴上2 分钟这个点,向上看,分别有三个点,点越低,说明此时的温度越低。
师:你的发现很有用,原来不用标出具体数值,利用折线图中点的位置高低的,也能比较数值的大小。
师: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单式折线统计图能帮助我们直观地发现物体变化的规律,也能帮助我们预测物体的发展趋势。而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此基础上,还能同时比较多组数据在变化与发展中的差异,便于我们对数据进行分析。
师:其实,复式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比如以下情况:
(PPT 出示:无锡市和盐城市2021年各月降水量统计图、第20-24届冬奥会中国队和韩国队获奖牌情况统计图、0~10 岁东东和明明身高情况统计图)
从表格到单式折线统计图,再到复式折线统计图,在科学课堂引入统计学知识,重要的不是绘制统计图,而是帮助学生树立利用数据的意识,发展学生数据分析的能力。课堂最后环节,耦合生活,链接生活中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应用,让学生感受数据分析的价值和现实意义,体会科学与数学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
数据分析意识和观念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非科学教师以一人之力可以达到的。纵观科学实验中的数据分析和小学数学统计图表的教学,教师要密切两者之间的关联性,打通两者之间的承接性,降低学习内容的抽象性,增强生动性和形象性,让图表成为学生数据分析的有力抓手,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