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茅屋为秋风所破”到“各民族和谐共居”的变迁
——泸水市大兴地镇维拉坝珠海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纪实
2022-04-27泸水市创建办
文·图 / 泸水市创建办
“党建+创建”,加强和完善党对创建工作的全面领导
成立以社区党支部书记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创建方向、部署工作措施、压实具体责任。社区工作人员使命在肩,分别负责组织联络、解困帮扶、对点服务、宣传发动等工作,形成社区党支部书记主管主抓、主任具体负责、工作人员认真推进、各族居民广泛参与的创建格局,做到“人人抓创建、事事有落实”。
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一次会见、两次回信、一次听取工作汇报”的殷殷嘱托,利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等制度,组织社区工作人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重要回信精神,不断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的水平,增强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的信心和决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制定《泸水市维拉坝珠海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实施方案》和工作考核办法,确保创建工作与日常主要工作同安排、同检查、同考核。
思想引领,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
在社区主干道、文化广场、楼栋入口处、活动室等人流密集区设置以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国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为主题的展板、宣传栏4 块,在“润物细无声”中将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准滴灌”到各族群众心中。利用高音喇叭、黑板报、座谈会、知识讲座等形式,有重点、分层次地向广大居民宣传创建工作的重大意义,引导各族居民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思想纳入居民公约,共同遵循。
利用每周一的升国旗仪式,组织“同升一面旗”“国旗下的讲话”“感恩共产党、感恩总书记”等活动,广泛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树牢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邀请优秀共产党员、致富带头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现身说法,通过对今昔生活进行对比,营造浓厚的“入住新家园、过上新生活、步入新起点”的感恩奋进舆论氛围,引导各民族坚定不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自觉做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的带头人。
以春节、建党节、国庆节、阔时节、尚旺节等节庆活动为契机,举行“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峡谷红旗飘飘”“我是中华民族”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使“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等思想入脑入心,成为各族居民一致共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开展垃圾分类、爱心捐赠、“兑兑换”活动,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示范户”“卫生家庭示范户”“最美家庭示范户”“善行义举人物”等评选活动,引导各民族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不断激发各族居民携手共建新家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及时将创建中所涌现出的好人好事、民族团结进步典型事例等编写成图文、视频简报,通过“怒江文明”“怒江安置点宣传”“摆时之乡”等新媒体平台进行推送,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新华社、《云南日报》《今日民族》等省内外主流媒体相继来到社区展开采访,社区新貌和创建工作的“泸水经验”得到宣传推广。
创新发展,推动共同富裕迈出实质性步伐
社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照泸水市易地搬迁“稳得住”评价指标,不断创新工作举措,把“扶贫车间”作为促进脱贫人口稳定脱贫、逐步致富的重要抓手。2018 年底,在上级有关部门指导下,开设了“维拉坝铁核桃巾帼扶贫车间”,为家庭存在特殊困难不能外出务工的100 多名妇女提供铁核桃加工岗位,人均月收入达1800 元左右,有效破解了低收入妇女受职业技能、家庭负担、发展环境等制约所导致的“就业难”问题。前来上班的妇女来自不同地方,她们在工作中从互不相识到无话不说,增进了感情交流,促进了邻里和睦,增强了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意识,谱写了“建功新时代,巾帼绽芳华”的社区发展新篇章。2019 年9 月,在珠海市的协调帮助下,成功引进深圳市德明联合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建设了“数据线加工扶贫车间”,为各族居民创造了80 个就业岗位,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即便是残疾人,也能实现“家门口就业”,有效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加快从“要我富”到“我要富”的思想跨越。
社区积极联系社会各界为居民开展家政、普通话、厨师、电焊等多种实用技术培训共6 场次,惠及居民120 人次,提高了各族群众增收致富的信心、决心。在怒江州和珠海市的牵线搭桥之下,社区党支部牵头组建了劳务派遣公司,积极引导年轻劳动力到珠海等发达地区务工。目前,到珠海等地务工的人数达300 余人,月收入从2400 元到12000 元不等,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为保证外出务工人员更好更快融入城市生活,泸水市民宗局、泸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相关部门以驻外办事处和在外党支部为基点,对泸水籍群众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切实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为外出务工人员深度融入城市,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奠定基础。同时,社区对“三留守”家庭开展常态化关心关爱工作,党员干部对留守家庭每月至少开展1 次走访慰问,形成“你在前方拼搏进取,我在后方服务家人”的民族团结互助良好风尚,解决了广大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社区党支部立足峡谷特色发展条件,按照“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林果种植和中药材种植,采取“党组织+合作社(公司)+市场经营主体+基地+居民”的模式,在安置点周边的木志坝、幸福桥头分别建设了200 亩火龙果种植基地和220 亩果药复合种植园,引导19 户66 名居民加入合作社,人均月收入达2000 元左右,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不断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居民就近就地就业。
温馨服务,构筑民族团结家园
按照“群众搬到哪里,党的组织和工作就覆盖到哪里”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将6 个片区划分为79 个小网格,由社区43 名党员兼任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和楼栋长、网格员,形成以社区党支部为核心、网格党小组为主体、党员为前端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服务管理格局。平日里,党员佩戴党员徽章、亮明身份,确保居民遇事能“找得到人、说得上话、办得成事”,通过切实解决居民上学、就业、就医等“急难愁盼”的问题,把各族群众紧紧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社区党员冲锋在前,对进出道路进行严密防控,挨家挨户宣传抗疫知识,坚持40 余天不下一线。全体居民在社区党支部的领导下,构建起抗疫防疫的钢铁长城,取得“双零”好成绩,各民族在同舟共济中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社区积极主动与珠海市香湾街道香凤社区对接联动,围绕加强党的建设、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等方面开展联创共建。先后组织考察组到昆明盛高大城社区、桃源社区等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开展学习交流。在不断提升服务管理能力之余,积极推介诸如傈僳族“阿尺木刮”传统歌舞、“非遗”手工艺品、“高黎贡山猪肉”特色美食等泸水名片,集中展示泸水市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精神风貌,不断促进各民族跨区域交往交流交融。
社区党支部结合每月的“5+1 主题党日”“三会一课”等党组织活动,广泛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采用送教上门、双语服务等方式做好结对帮扶,在帮助贫困群众解决生活困难的同时,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引导各族居民组建文艺队、体育队,广泛开展文艺节目展演、民族体育活动、民族团结知识竞赛等活动,为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搭建平台,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使社区成为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互嵌式团结和谐家园,让“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主旋律在怒江之畔不断奏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