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德共富·凝心聚力建设幸福家园

2022-04-27

今日民族 2022年4期
关键词:保山市莫拉咖啡

保山是一方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红色热土。新中国成立初期,保山人民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义无反顾地担负起“运粮援藏”的使命,历时115 天共运输大米18万公斤,有力地支援了和平解放西藏,为祖国统一作出了贡献。70 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保山各族人民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砥砺奋进,实现了由低速增长向高速增长,进而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总结近年来保山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显然离不开脱贫攻坚方面的巨大投入和巨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保山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尽锐出战、务求精准,确保按时打赢”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落到实处。2020 年,全市9.4 万户39.2 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4 个贫困县(区)、413 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出列,布朗族、佤族等“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体脱贫,兑现了“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的庄严承诺。

在迈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上,保山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积极实施“一平台、三机制”建设和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接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续写保山新时代赶超跨越新篇章。

让幸福的村寨更加幸福

2020 年1 月19 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勉励大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在让司莫拉村民感到更加幸福的同时,也给司莫拉村带来了很大的机遇。

过去,司莫拉是典型的贫困村。全村有农户73 户299 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16 户69 人。现在的司莫拉,不仅走村串寨都是硬化路,而且家家都住“安居房”,户户环境“美如画”,寨子建成了国家3A 级景区。

2020 年6 月3 日,司莫拉幸福佤乡旅游专业合作社成立,村民通过房屋土地入股,在村中布置不同的业态,如土陶体验、藤编体验、根雕制作等项目,自己既当解说员获得工资性收入,又当老板获取销售收入,年底还有股民分红。村民罗爱艳原来在城里务工,从早忙到晚每个月的工资收入有2500元,她回到村里做讲解员,每个月拿到的底薪就有2000 元。“能在家里务工很好,早晚能照顾老人、小孩,感觉幸福又高兴。”目前的司莫拉,家家入合作社,户户兴产业,人人谋发展,集体与群众双增收、强村与富民双推进,“日子过得像大米粑粑一样甜”。

“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共产党”。中寨村将广场上两个亭子分别命名为“感恩亭”“思源亭”,引导各族群众永远牢记党的恩情,坚定不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在保山市,幸福的村寨不止司莫拉。

芒宽乡位于保山市隆阳区西北部,地处高黎贡山山脉与怒江山脉的峡谷中,这里居住着彝族、傣族、傈僳族、苗族、白族等14 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0%,是保山市民族成份最多的一个乡镇。

曾经的芒宽乡,群众散居在高黎贡山山麓腹地,村民住在杈杈房内,90%的家庭不通水电,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为零。“那时候孩子们经常因为天气原因不去上学,甚至辍学。”西亚社区村民回忆说。

保山市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决定实施整体移民搬迁,安置点项目位于西亚社区芒歪组,规划用地面积约77 亩,总建筑面积14667.80 m,根据搬迁群众家庭人口结构及傈僳族传统民居风格设计建设10 个户型,2018 年建设安居房128 套,共安置移民群众128 户675 人。

为了让搬迁群众快速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在上级有关部门关心指导下,西亚社区引进培训公司开展种植养殖、水电工、建筑工、手织品工艺、农家菜烹饪技能等培训,为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提供技能指导,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家”的目标。

截至2021 年底,西亚移民安置点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121 户245 人。其间,西亚社区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及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依托云南省伟农农牧肉牛养殖公司,安置点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入股38 万元。同时,企业通过对务工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可为移民群众长期提供就业岗位,企业收入3%的返利还用于合作社分红,大大提高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如今,一幅各族人民心手相牵、团结奋进、繁荣发展的秀丽图景正在怒江岸边徐徐展开……

在党的政策光辉照耀下,“搬出大山天地宽,跟着党走日子甜”的生动事例还有很多。“山高坡陡洼子深,土路弯多石头滚”,施甸县摆榔彝族布朗族乡大中村坐落于群山之中,因为高山峡谷的隔阻,村民长期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随着安居扶贫工程落地,大中村居民从山上迁到了易地搬迁安置点得埃乌新村,住进了舒适宜居的布朗族特色新家园,开启了从贫穷走向富裕的新生活。

“我们从居住生活、工作学习、吃穿娱乐等日常小事入手,培养各族群众互敬互爱、亲如一家的民族团结意识,在和谐共融的氛围中共同创造幸福生活。”大中村相关负责人介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大中村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将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有机结合,一方面,积极探索“公司+村集体+专业合作社+集团帮扶+农户”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石榴、芦柑、灯笼果、林下鸡、中华小蜜蜂等特色种养业,实现户均增收5000元。另一方面,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新业态,以安置房为主引导群众经营民宿,并通过招商引资发展以古树茶采摘及制作、布朗族土罐茶品尝、布朗族民宿为主的乡村旅游,有效促进村民增收致富。此外,大中村还通过整编组建种植、养殖、务工、大户带动、政府兜底“五支增收队伍”,吸纳劳动力100 多人,户均增收5000 元。针对存在返贫风险的建档立卡户,落实公益性岗位104个,户均增收6000 元,切实为各族群众铺就了家门口的就业致富路。

生活越过越幸福的大中村民,组建起自己的歌舞文艺队,结合布朗族山歌,以本土故事为素材,创作小品《布朗山寨换新貌》《入户》,共同唱响各民族感恩党、感恩祖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

让美丽富饶的地方更加美丽富饶

“富饶美丽的潞江坝,人人见了人人夸”,一首《富饶美丽的潞江坝》,唱热了几代潞江人的心扉。隆阳区潞江镇地处高黎贡山山脉南端东麓,被称为“太阳与大地拥吻的地方”。生活在这块734.61 平方千米的土地上的傣族、傈僳族、德昂族等各民族依托资源禀赋,紧紧抓住乡村振兴与隆阳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机遇,奋力打造滇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基地,共同描绘民族团结进步新画卷。

在白花村芒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果农、商贩来来往往,一批批从周边运来的芒果经分拣、套膜、装箱、过磅后发往全国各地。“潞江坝特别适合芒果种植,这里生长的芒果香气浓郁,营养丰富,市场认可度高,前景好。”维康芒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周锦春自豪地说。

近年来,潞江坝借助独特的干热河谷气候,走出了一条由传统作物向热带经济作物转型的产业调整之路。该镇的白花村成立芒果专业合作社,形成以村为主线,专业合作社为平台,销售商为纽带,技术为支撑的区域特色芒果产业发展模式。目前,全镇芒果投产面积约6.4万亩,产量约9.6 万吨,实现产值约3.84 亿元。

除芒果外,火龙果、荔枝、龙眼等热带水果也远销海内外。怒江岸边,成片种植的火龙果一直沿江岸延伸,蔚为壮观。这是兴邦农业公司进驻潞江镇后,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建立了一整套土地高效节能滴水灌溉及水肥一体化系统,带动了整个产业发展。

在火龙果基地仓库,20 多位正在给火龙果打包的农户争着介绍说:“我们现在的收入是原来的3 倍,还能就近照顾孩子和老人。”潞江镇通过打造滇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基地,带动各族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大家鼓起钱袋子、挺起腰杆子,“日子比地里的瓜果还甜”。

新产业方兴未艾,一二三产业融合升级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蜚声中外的保山小粒咖啡,如今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潞江镇搭乘电商快车,稳固咖农增收机制,加快特色产业发展。据统计,全镇现有销售咖啡的电商26 家,网上店铺60 余个。此外,引入“拼多多”入驻丛岗、赧亢两个贫困村,发动本地各民族新农商参与,成立了赧丛咖啡专业合作社,推动咖啡产品上行,让贫困户率先享受产业升级的红利。“我们村则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市场’运行模式,延伸咖啡产业链,定保护价收购,增加咖啡效益。”新寨村相关负责人介绍,村寨将老村委会改建成咖啡体验馆,引导各族群众从“咖农”提升为“咖啡人”,享受咖啡文化。

在已建成的保山小粒咖啡博物馆中可以看到,这里既展示保山小粒咖啡的历史、文化,也让游客亲身体验咖啡从“豆子”到“杯子”的过程。目前已连续3 年举办万亩咖啡园采摘、杯测、冲煮等比赛,不断扩大保山咖啡知名度,带动咖啡产业良性发展,为各民族增收致富扩大渠道,让美丽富饶的地方更加美丽富饶。

让金字招牌变得更加闪亮

1958 年,一纸由周恩来总理亲笔签发的“奖给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的奖状从北京飞入祖国西南小镇。1962 年,一罐印着“大金芽”的红茶从云南的偏远小镇走上毛主席的茶桌,几日后,邓小平同志的亲笔表扬回信便传回了这个以茶为傲的小城。这个小城就是昌宁,这款备受国家领导人青睐的茶叶就产自昌宁的高山云雾间。

昌宁人世代爱山乐水,种茶制茶,所产的“昌宁红”更是蜚声中外,是全国唯一注册认定的“千年茶乡”。1958 年,昌宁红茶厂成为生产“滇红”的核心企业。20 世纪八九十年代,昌宁红茶就已出口英国、前苏联、波兰等20 多个国家和地区。2015 年,“昌宁红茶”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成为保山市的一块金字招牌。

目前,昌宁县共有18.4 万人种茶涉茶,现有茶园面积31.34 万亩,是全国首批四大优质茶叶基地县。茶叶已经成为昌宁各族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的主要经济来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助力少数民族地区增收,昌宁县依托昌宁红茶业集团等龙头企业的生态茶园管理模式,采取‘片区划分,专人负责’的方式,聘请生活困难的低收入群体为茶园管理人员和片区负责人,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昌宁红茶业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招聘企业员工时,优先招聘低收入少数民族同胞,为他们提供职业发展空间,提高自身价值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昌宁的乡村振兴和群众增收致富注入了新动能,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的深厚情谊也在一山一叶中熔铸升华。

据统计,2020 年,全县实现干茶总产量2.9 万吨,实现茶叶综合产值38.8 亿元,全县年产值在一千万元以上茶叶企业有8 户。城市田园和苍翠茶山早已成为昌宁的靓丽风景,茶叶也始终如一以优秀的品质和稳定的产出,支撑着昌宁县的经济发展,既是昌宁县的重要产业,更是昌宁的窗口和桥梁。

外地人因茶知昌宁来昌宁,本地人因茶开始走出深山了解世界同市场经济接轨,茶叶的采制销运过程更是促进了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昌宁县把历史悠久的茶文化不断推向城乡、家庭和社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传承、发扬、拓展也在一盏盏“琥珀金汤”中荡漾开来,进一步坚定了中华文化自信,提升了中华民族自豪感,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昌宁红茶这块金字招牌也因此而变得更加闪亮。

猜你喜欢

保山市莫拉咖啡
关于咖啡的9个真相
咖啡
保山市:4年共招2801名特岗教师
两块结婚的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