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
2022-04-27刘亚林
刘亚林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主的探究性课程。如何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使学生在真实的探究过程中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提升科学素养呢?
尊重课堂生成,巧化学习资源。在教科版科学三年级《感受空气》的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用吹了气的气球感受空气的存在,一名学生不小心手一松,气球“噗嗤”一声飞了出去,引起全班学生的注意。一时间,学生兴趣高涨,纷纷模仿。面对预设之外的情形,笔者灵机一动,先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探索,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气球对着自己的脸部放气。1分钟后,笔者提问:“气球对着脸部放气时,你的脸有什么感受?”有的学生说:“放气时,我的头发被吹动了,说明有风,这是空气流动形成的。”还有的学生说:“气球放气时,我的脸部感受到一股冲击力。”马上有学生补充道:“那股力量实际上是放气时产生的反冲力,所以气球会飞出去很远。”笔者巧妙地将意外生成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学习资源,使学生在玩中自主发现问题,并通过分析、交流解决问题,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丰富实验材料,创造探究条件。教师为学生准备合适的科学实验材料,能激起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具体而言,首先,教师要合理分配科学实验器材,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参与实验;其次,在动手实验课前,师生可以共同准备实验材料,有利于學生初步感知即将学习的内容,为后续学习打基础。例如,教学教科版科学三年级《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时,笔者为学生准备了玻璃杯、搅拌玻璃棍等基本实验器材,并布置学生自行准备食用盐、味精、小苏打等实验材料。为凸显实验准备的教育性,笔者对材料准备提出具体要求(每人至少准备两种能溶解的物质,每份一样多),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为什么要准备不同的物质;怎样保证每份同样多)去准备材料。经过学习与交流,学生明确: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不一样,当达到饱和以后,就不再溶解了,所以要一份一份地把物质加入水中;为保证每次加入水中的物质的量基本一样,实验中可以用小勺,并确定一平勺为基本量。这样做使学生对即将开始的实验充满了探究欲望,对实验准备的科学性和科学实验的严谨性有了深刻体会。
注重探究过程,掌握探究方法。对比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科学探究方法,简单地说,就是把实验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群来进行,在控制某些变量和不变量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的方法来发现事物的性质和规律。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方法上的引导,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例如,教学教科版科学三年级《空气占据空间吗》时,笔者设计了一组对比实验。实验一:在塑料杯内底粘上一个纸团,把杯子慢慢竖直倒扣入水中,观察纸团湿了没有。实验二:在同样粘有纸团的另一个杯底扎一个小孔,再把杯子用同样的方法压入水中,仔细观察有什么变化。实验中唯一的变量是一个杯底没孔,一个杯底有孔。学生发现杯底没孔的杯子中的纸团没有湿,而杯底有孔的杯子中的纸团已经被打湿了。通过这组对比实验,学生知道了没孔的杯中有空气占据了空间,所以水无法进入杯中,纸团自然不会湿;而有孔的杯中,因为原有空气从小孔中散出来,水便进入杯中,占据了杯子的空间,所以纸团被打湿了,也就是说空气是可以占据空间的。整个实验过程突出对比因素,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实验器材、实验现象、实验结果之间的关系,提升了探究能力和推理能力。
(作者单位:宜昌市高新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