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过程和评价要求培养学科关键能力
2022-04-27万彤松汤标
万彤松 汤标
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关键能力,指学生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问题情境时,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它是学生提升学习能力、发展学科素养的基础能力。
一、“大纲”中关键能力所反映的思维过程
能力水平测试的结果能反映学生综合能力的高低。为了客观反映学生各项能力的差异,即思维(认知)过程的差异,试题中必须设定明确的能力细分考查要求。《地理考试大纲》对“四项关键能力”的考查要求作了进一步细分,体现了高考等纸笔测试对评价学生“解题过程”的重视。笔者梳理了关键能力与思维过程的对应关系,如下表所示。
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就是进行地理思维(认知)的过程。学生按照正确的思维逻辑解决问题,从审题、入题到解题、答题,必须综合调动各项能力,即解决任何一个地理问题都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
二、纸笔测试评价对关键能力的细化要求
考查关键能力时,明确能力考查目标、细化试题能力要求,有利于区分学生思维过程和认知水平的差异,提升纸笔测试的效度。“四项关键能力”实际上是反映学生认知过程的能力,在纸笔测试中设定具体的、能衡量认知过程的能力考查目标十分必要。如2021年全国卷甲卷第37题,在落实考查学生审题(理解)和入题(应用)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外,每个问题都有针对性地落实了对学生高层次能力的考查。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的我国祁连山西段某山间盆地边缘,山坡、冲积扇和冲积平原的植被均为草原,其中冲积平原草原茂盛。山坡表面多覆盖有沙和粉沙物质。附近气象站(海拔3367米)监测的年平均气温为-2.6℃,年降水量约291毫米,集中在夏季,冬春季多风。
(1)说明冲积扇和山坡堆积物中礫石的差异及其原因。
(2)分析分布在山坡表面的沙和粉沙物质的空间迁移过程。
(3)说明冲积平原水分条件比山坡和冲积扇好的原因。
第(1)题的考查重点为“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中的第1个方面:能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以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解答此题的思维逻辑是“明确说明主体为砾石(地理概念)—区分冲积扇与山坡(地理概念)—区分两地砾石的差异(分选性和磨圆度)—判读及思考其差异(包括图中给出的显性差异和根据地理事物发展规律判断出来的隐性差异)—思考其形成原因”。
第(2)题的考查重点为“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中的第3个方面: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从地理联系和地理过程角度来看,地理过程集中体现了地理研究的时空统一性。此问题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更能反映学生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作答此题,要求学生把“三个过程”分析清楚:一是确定物质来源;二是物质迁移的原因与条件;三是外力作用和环境影响促使结果形成。
第(3)题的考查重点为“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中的第2个方面: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并解决地理问题。解答此题,学生要从地理问题的本质出发,明确地理问题的客观存在形式和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对其起决定作用的各地理要素所产生的影响和相互关系,以找出正确的论证方法和解决途径。同时,学生要对论据进行甄别和筛选,明确论据的要素属性,及其与地理问题的逻辑关系。
三、提升学生学科关键能力的教学策略
基于上述分析,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在落实学生“双基”的基础上,重点落实在不同认知层级上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不断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根据学生认知结构的差异性和认知层次的特质性,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分项能力,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实践中,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注重基础能力的落实
基础能力包括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正确、有效地获取信息是分析问题、寻求解答方法最关键、最基础的思维过程,教师要有针地性地训练学生。一要培养学生认真审读情境、看清设问的技能,具体而言,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时间、地点、中心词、限定词、行为动词等,以获取关键信息,正确理解题意。例如,对情境中与设问相关的材料和图例信息,要进行多角度、综合性地解读,在看清显性信息的基础上,挖掘隐性信息;对具体的设问,则要明确时间和空间尺度,明确问题的多少和答题要求等。二要培养学生知识学习与解题运用相联系的意识,促使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分析情境,实现知识迁移,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系统归纳,在探究活动中有意识地列举多个相关情境,让学生迁移、运用知识。
2.注重问题探究的过程
教师可以从学生探究问题的各个思维环节入手,有意识地提升学生相对较弱的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例如,在分析海水的密度及其分布时,为了让学生清晰、完整地认识表层海水密度与温度、盐度的关系,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大西洋各纬度带表层海水密度与年平均温度、盐度的关系》图,设置层层递进的3个问题:①说出一般情况下表层海水密度与温度、盐度的相关性;②简要说明副热带海域海水密度随纬度变化幅度小的原因;③指出影响表层海水密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加以说明。这样可以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的思维不断向深层次发展。
3.注重专项能力的培养
高质量的能力水平测试,是对学生各项能力水平的综合考查,尤其是高考试题的问题设定中对能力的细分,为学生的差异性和特质性发展创造了条件。例如,在等值线的判读中,教师可以利用Surfer软件制作等值线图和对应的3D图,帮助读图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突破读图障碍,帮助读图能力较好的学生进一步提升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又如,为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可以设计比较、分析答案优劣的学习活动:全国文综乙卷第37题,在网络上有多种答案,选择该题中的1个小问题,列举出2~3种答案,然后结合材料和答案内容,逐点、逐句分析,理清答题要点,精炼作答语言,最终作出一个最为合理的回答。
(作者单位:万彤松,咸宁市车埠高级中学;汤标,咸宁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 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