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晓地方习俗 弘扬屈原文化
2022-04-27姜勇
姜勇
秭归作为屈原故里,应承担推进屈原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使命。基于此,学校编印了《爱我秭归》《屈原文化》《屈原》等校本教材,激励师生传承屈原文化,弘扬屈原精神。笔者以“做屈原后人,晓秭归习俗”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吟唱诗歌,感知屈原形象。教学中,教师设计了“日月齐光,屈原很帅”的学习活动。课前,教师让学生收集有关屈原的生平、歌曲《屈原很帅》《橘颂》、诗歌《橘颂》及其解读等资源。其中,《橘颂》最适合中小学生诵读。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反复诵读《橘颂》,深入理解《橘颂·解读》,吟唱《橘颂》歌曲,领悟屈原表面上是在写“橘”,实际上是借“橘”表达自己的爱国、报国理想。屈原一生经历坎坷,被人陷害致流放,但他始终不愿放弃自己的治国理想,他像一棵坚挺的橘树,立在广袤的天地之间,任凭什么也无法使之迁徙。学生从“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中感受到屈原洁身自好的情操和深固难徙的爱国情怀。
宣讲故事,领悟屈原品质。这一环节,教师设计了“景点传说,神奇古怪”的学习活动。首先由学生介绍屈原故里“八大怪”:一怪端午户户挂香艾,二怪牛不用绳听人摆,三怪丧葬均用红棺材,四怪古井当作梳妆台,五怪石洞书声千古在,六怪男女老少赶诗赛,七怪屈原当作神仙拜,八怪无鼓鼓声响天外。然后教师让学生讲一讲秭归流传的关于屈原的故事。学生生动讲述了“读书洞”“照面井”“玉米田”“擂鼓台”“降钟伏虎啸天来”“三星照半月”“珍珠岩”“回龙锁水”“米仓口”“九畹芝兰”“我哥回”“神鱼驮尸”“端午节”等传说。游建宇讲的《照面井》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屈原一日三照小镜,小镜成了他端正德行、激发志趣的宝镜,他的品德、才智、体魄日渐成熟、超群,青年时代就入朝管理国事,后来小镜不慎落地变成了照面井,屈原希望照面井能够照出人们的美丑面,普照世间的美丑心。通过这个传说,学生感悟到:正是因为屈原从小勤反思、善检视,勤修身、善立德,所以才具备了超凡脱俗的高洁人格。
体验习俗,弘扬屈原精神。实践中,教师设计了“五月同庆,节日很嗨”的学习活动。学生介绍了多种秭归的端午习俗:祭奠屈原、游江招魂、龙舟竞渡、粽子飘香、喝雄黄酒、挂艾蒿、扎香囊、赶诗会……然后分小组开展实践活动:动手包粽子,缝制香囊,自创赞颂屈原的诗歌,并在活动中探究、交流“为什么我们的端午香囊是有棱有角的?为什么里面装的是香艾?过端午节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通过动手操作和交流互动,各小组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因为屈原具有爱憎分明、刚正不阿、威武不屈的高贵品质,所以端午香囊要做得有棱有角;“秭归端午比年大”,秭归人民每年隆重地过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屈原,传承屈原文化,赓续精神血脉。教师顺势介绍了两则新闻:一则是2020年4月24日第五个中国航天日我国用“天问”命名火星探测器;另一则是有关2021年10月15日的中国龙舟争霸赛及“奥运龙舟”推广赛概况。学生从两则新闻里得到启示:“天问”火星探測器和“奥运龙舟”推广赛的诞生,是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用实际行动传承非遗,弘扬屈原精神的体现。
(作者单位:宜昌市秭归县教育科研信息中心)
责任编辑 张敏